感冒gǎnmào喜欢,感兴趣:对这个项目,我看老外还是挺~的,咱们再努努力准成。 感冒干冒ɡàn māo动人心;贪于。例:他对这人、这事~得很,爱得很。 ❍ 他对这事不~,不感兴趣! 《说文》:“感,动人心也。”《汉语大字典》:“冒,贪。” 感冒五6456动感兴趣;对某事有好感。⑴冀鲁官话。河北井陉。⑵湘语。湖南长沙〖 〗。   感冒gǎnmào“感冒”一词不见于中医经典,而是源自于官场。 南宋年间,馆阁(中央级学术机构)设有每晚轮流值宿的值班制度。但总有阁员在值班登记簿上以“肠肚不安”为由而开溜。 一位名叫陈鹄的太学生,却反风气而为之,标新立异大书“感风”二字。 南宋以前,中医对病因的表述并不似现在般规范明晰。南宋医学理论家陈无择首次把引致百病的病因区分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反常气候变化。这位太学生卖弄小聪明,借来六淫之首“风”,并随手前缀以“感”,表感受之意。 不料后来却发生突破性形变。到了清代,陈鹄所创先例,清代官员办毕公事请假休息,例称请“感冒假”。“冒”,透出也。意为官员早先在为该公务操劳时,已感外淫,隐病坚持,症状今日终于爆发,不得不请假调养。 现今,“感冒”一词已成常用语,被人们用来描述咽干、鼻塞、咳嗽、打喷嚏、头痛、发烧等伤风症状。 感冒ɡǎnmào❶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有鼻塞、咳嗽、流涕、咽干、头痛等症状。 ❷患感冒 △ 我~了,别过来。 感冒gǎn mào患一种传染病,开始是鼻塞声重,接着有发烧、咳嗽等症:只因李纨因时气~;邢夫人又正害火眼,迎春岫烟皆过去朝夕侍药。(五三·1228)
感冒gǎn mào遭受(风寒)侵袭:舅太爷是赶路劳乏,偶然~风寒,到了十里屯地方,延医调治。(九六·1232)有年纪的人,停了些饮食,~些风寒,略消导发散些就好了。(一○九·1383) 感冒 感冒gǎnmào戏指对某事物感兴奋。 ❍ 对商家这样炒作,他很不~。 ☚ 感动中国 感情投资 ☛ 各科的病 各科的病内科病名:疳 痞 痃 疸 感冒:外感 流感 伤风 着凉 受凉鼽嚏 霜露之病 霜露之疾 哮喘病:齁(~得慌) 哮(哮喘) 喘 外科病名:瘘(~管) 疝(疝气) 痔 疣 痈 疽 溃烂:疡(溃疡) 溃(~脓) 嘴唇溃疡:胗 疮溃不收口的病:漏(痔~) 中医妇科病名:带(白~) 崩漏 传染病名:痘(面~;水~) 疟(疟疾;齐后~) 疹(疹子;风~) 疽(痈~) 痢 麻(麻疯) 癞 花(天花~;面~;出~) 痁 痎 面豆 结核病名:痨(痨病;肺~) 劳(童子~) 瘵 急性传染病名:瘟(瘟疫) 疫(疫气;疫病;沴~;时~) 瘥(沴瘥) 瘴(~气) 大札 时气 沴疠 佐疾 天行病 天行证候 急性肠道传染病:霍(霍乱) 痢疾:痢 泄利 瘟疫与灾荒:札荒 害人的疫病:烈假 运动系统病名:痿(痿症;下~) 癃 瘫痪:疯(~瘫) 瘫(面~) 俳(足~) 痪 枯 偏瘫:痱 偏枯 半枯 偏废 半身不遂 半身不随 半身不摄 风湿病:痹(痹症;痹痼;寒~) 四肢的病:末疾 足部的病:足疾 白内障:翳(白翳) 瞖 皮肤病名:疥(~瘙) 疔 疖 痄(~腮) 痱 痘(~疮) 痆 瘃 疱(面~) 疡 痏 瘊 痒 疣 痣痂 痤 苛(~痒) 疮(疮疾;疮疡;疮痏;疮痍;疮疖;疮疠;疮肿) 疯(白癜~) 癜(紫~) 疠(疥~) 瘢(紫~;白~) 癣 瘭(~疽) 瘙(骚) 疽 疤 痈(~疽) 瘩(~背) 瘘(鼠~) 臃 癀 癍 粟 鬎鬁 瘌痢 疙瘩 扢秃 斑秃 愠羝 蚧搔 狐臭 腋气 癞痢 雀班 鬼剃头 痣和疣:志赘 ☚ 各种病 神经系病名 ☛ 感冒common cold风寒或风热侵袭,卫表失常,肺卫失司而致恶寒、发热、流涕或咳嗽的病证。各种家畜均可发生。多因管理不善,气候骤变,阴雨苦淋,或劳役汗出而外感风寒或风热,致使毛窍闭塞,腠理不通,内热不能外泄,肺失宣降而发。可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大类,兼有挟湿、挟暑、挟燥等证。 风寒感冒 因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证见恶寒,发热,无汗,被毛竖立,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鼻息不通或流清涕,牛鼻镜无汗,反刍减少;重则高热不退,精神困倦,弓腰夹尾,食欲废绝,反刍停止,耳鼻和四肢厥冷,皮温不均,肘部或全身颤抖,肢体拘急,行动不灵,流涕咳嗽。口色暗淡,舌苔薄白;脉象浮紧。属表寒证(见表证与里证)。治宜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用荆防败毒散、发汗散或麻黄汤加味。若素体阳虚而感受风寒,治宜助阳解表,温经散寒。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若有表虚之候,肌表发热,汗出不愈,脉浮缓,治宜疏风解肌,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加减。若感冒数日,出现微热不退,寒热往来,不欲饮食,脉弦等症,属半表半里证。治宜和解少阳,扶正祛邪。方用小柴胡汤加减。若感冒数日,壮热不退,食欲废绝,大便干涩,口色红,脉浮洪,为表里实热证。治宜解表清里,汗下兼施。方用防风通圣散或大柴胡汤(《伤寒论》: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黄、大枣)加减。若新感风寒而引动内饮,出现恶寒发热,咳嗽微喘,口色淡红,脉象浮紧,治宜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方用小青龙汤加减。针天门、伏兔、大椎、山根、耳尖、尾尖、百会等穴,或顺气穴插枝。 风热感冒 因风热之邪侵袭肌表。证见精神沉郁,肌表发热,喜凉恶热,呼吸喘促,有时咳嗽,鼻流粘涕,结膜偏红,食欲减退, 口渴欲饮。猪多表现鼻息不通,四肢拘急。口色红燥,或有薄黄苔;脉象浮数。属表热证。治宜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方用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实用中兽医学》: 桑叶、菊花、牛蒡子、杏仁、桔梗、连翘、金银花、甘草、芦根、薄荷)。针灸同风寒感冒。 挟湿证 多因感受风、寒、湿邪所致。挟外湿证见痺证。挟内湿证,多为脾虚湿蕴,痰塞中阻。证见饮食欲减退或废绝,腹痛泄泻。牛、猪呕吐。口色淡白,舌苔厚腻,脉象沉细或滑。治宜外解风寒,内疏湿滞。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挟暑 夏令感冒, 多为暑邪所伤,复感风寒,湿滞于里。证见恶寒,发热,无汗,精神沉郁, 口渴喜饮,或腹痛吐泻,尿短赤。口色红,苔白腻;脉象浮数。治宜祛暑解表,化湿和中。方用香薷散或清暑香薷散。 挟燥 秋季感冒,多因温燥伤肺耗津。证见鼻唇干燥,咳嗽。口色红燥,舌无苔或有薄黄苔;脉浮数。治宜清肺润燥。方用清燥救肺汤或桑菊饮加减(《全国中兽医经验选编》:鲜桑叶、白菊花、苦杏仁、桔梗、鲜芦根、炙栀子、薄荷叶、连翘、甘草)。针天门、伏兔、耳尖、山根、苏气、大椎、通关、尾尖穴。 感冒病名。指外感风寒或时令不正之气所致的病证。见《丹溪心法·中寒》。有轻重寒热之分。《证治要诀》卷二: “感冒为病,亦有风寒二证,即是伤寒外证初起之轻者,故以感冒名之。”证见喷嚏、鼻塞、流涕,头痛,全身酸楚,恶风寒,或发热,或咳嗽,或咽痛等。治宜辛散。风寒感冒者,宜辛温解表,如荆防败毒散等方; 风热感冒者,宜辛凉解表,如银翘散等方;虚人感冒者,宜兼扶正,可用参苏饮等方。感冒为流行性者,称时行感冒,病情较一般感冒为重。详见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时行感冒等条。感冒又称伤风。《杂病源流犀烛·感冒源流》: “感冒,肺病也……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归于肺,其症或头疼、身热,轻则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或声重,或声哑,甚者痰壅气喘,合口不开,咳嗽、咽干、自汗、脉浮而缓,此外感也。” 《医宗必读·伤风》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四时感冒伤风见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如兼咳嗽涕唾稠黏,用参苏饮。桑菊饮、银翘散等亦可选用。 感冒病名。见《证治要诀·诸伤》。即伤风。 感冒common cold系对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俗称。可由病毒、病菌及理化因子刺激而引起。病理改变为鼻、咽、喉、气管粘膜发生炎症改变。临床表现:可有鼻塞、打喷嚏、咽痒或疼痛、咳嗽;全身不适、低热、倦怠等;较重者发冷、发热、全身酸痛,伴食欲不振、头痛、乏力等。治疗:多饮姜葱糖开水;或用食醋滴鼻或蒸汽吸入;亦可适当应用感冒药片、用银翘丸等;咳嗽可用镇咳祛痰药;如发生混合感染,咳脓性痰、高热,可适当应用抗生素、输入液体等。 感冒病名。感受触冒风邪所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主要表现;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又称“伤风”、“冒寒”;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气,又称“重伤风”;病情重而广泛流行,称为“时行感冒”。本病邪在肺卫,属表实证。恶寒重,发热轻,口不渴为风寒证,治宜辛温解表;发热重,微恶风,咽痛口渴为风热证,治宜辛凉解表。时行感冒应加清热解毒之品。 感冒 感冒感受风邪所致的外感病证,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特征,俗称伤风。如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症状相似则称时行感冒,一般病情较重。老年人禀弱体虚,易患感冒;又可因感冒而旧疾复发,或罹患它病,故须及早防治。临床常见风寒、风热、暑湿三证。西医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属于感冒范围,流行性感冒属于时行感冒的范围。临床分三型辨证论治。 风寒证 老年人冬季感受风寒之邪易患此证。临床表现为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色白,甚则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节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宜辛温解表。轻证可用葱豉汤(葱白三根切啐,豆豉10克),重证用荆防败毒散(荆芥10克、防风10克、柴胡10克、川芎6克、羌独活各6克,前胡10克、枳壳10克、茯苓10克、白芷5克、生姜三片)加减。若平素体虚,少气乏力,时自汗出,略受风邪即恶寒发热,咳嗽有痰,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无力,属气虚感冒,治宜益气解表,方用参苏饮加减。若平素四肢不温,怕冷或时有便溏,感受风邪后,恶寒较重,无汗、神倦,苔白、脉沉,属阳虚感冒,治宜助阳解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炙麻黄6克、淡附片6克、细辛3克,加桂枝6克、党参10克)。 风热证 老年人春夏之季,感受风热之邪,易患此证。临床表现为身热,微恶风,汗出不畅,头痛咳嗽,痰黄粘稠,口渴,咽喉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常用银翘散加减。成药可用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丸、感冒清热冲剂、银黄口服液、板兰根冲剂等。若平素体瘦怕热,感受风邪后,恶风发热,口干咽痛,咳嗽,或有心烦,头晕,舌红少苔,脉细数,属阴虚感冒,治宜滋阴解表,用加减葳蕤汤。时行感冒多属风热类型,治疗除用辛凉解表药外,需加用清热解毒之品,如贯众30克、板兰根30克、大青叶20克等。 暑湿证 老年人在夏季感受暑湿之邪易患此证。临床表现为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心烦口渴或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治宜清暑祛湿解表。常用新加香薷饮(香薷9克、厚朴6克、扁豆花6克、银花12克、连翘12克、黄连3克、鲜藿香15克、鲜佩兰10克、鲜荷叶15克、六一散15克)。本型亦可采用刮痧疗法。成药可用藿香正气散胶囊,每次2粒,日2次;六合定中丸,每次1丸,日2次。 针灸按摩亦可治疗感冒。老年人除注意防寒保暖,在气候冷热变化时,随时增减衣服外,服用防治方药也较有效,如冬春服用贯众、紫苏、荆芥各16克,甘草3克,水煎温服,每日1副,连服3日;夏季服用藿佩各10克、薄荷5克煮汤代饮料。时行感冒流行季节,服用贯众15克,板兰根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每日1副;或用食醋熏蒸居室,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5~10毫升,加水1~2倍,加热熏蒸2小时,隔日一次,可起预防作用。 ☚ 常见老年病证中医诊疗法 咳嗽 ☛ 感冒gǎn mào《本草纲目》草部第13卷黄芩(1)。病证名。一名伤风,系由风邪侵袭人体所致。症见鼻塞流涕,头痛且胀,怕风,骨节酸楚,恶寒发热,或有咳嗽头痛等。见《证治要诀·诸伤》。治宜根据气候、体质与感邪轻重的不同。因风寒所致者,宜辛温解表;因风热所致者,宜辛凉解表。病情较重而有广泛流行者,为时行感冒。 感冒ɡǎnmào❶病症名。见《丹溪心法·中寒》。外感风寒或时令不正之气所致的表证。有轻重寒热之分。一般症见鼻塞流涕、头痛且胀、怕风、骨节酸楚、恶寒发热, 或咳嗽喉痛等。治宜分辨气候、体质与感邪轻重的不同。因风寒所致者, 宜辛温解表, 方用葱豉汤、荆防败毒散等。因风热所致者,宜辛凉解表, 方用银翘散等。病情较重而有广泛流行者, 为时行感冒。 ❷指伤风。见《杂病源流犀烛·感冒源流》。 感冒 感冒感冒是指气候寒温失常,风邪侵袭人体,以致肺卫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外感病证。临床以鼻塞流涕,头痛,喷嚏,恶寒或有发热,咽喉不适,或伴咳嗽,苔薄,脉浮等症为特点。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较为多见,以儿童、老年、体弱者易于发病。 病名考证 《内经》虽无感冒的名称,但其症状已有详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立《叙伤风论》篇,专题论述伤风病。《仁斋直指方·诸风》述参苏饮时指出:“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其所称“感冒”是感受之意。《丹溪心法》始出感冒病名。《证治要诀》认为感冒是伤寒轻证,其《诸风门》指出:“感冒为病,亦有风寒两证。即是伤寒外证初感之轻者,故以感冒名之。”并认为外感风邪“轻则为感(冒),重则为伤(风)。”《景岳全书·伤风》:“伤风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传经络即为伤寒;邪轻而浅者,止犯皮毛,即为伤风。”《时病论·伤风》认为:“伤风之病,即仲景书中风伤卫之证也。”《杂病源流犀烛》指出伤风即感冒。这一概念沿用至今。 病因病机 《内经》强调风邪侵袭肌腠,并指出风易与寒合而致病。《素问·玉机真藏论》:“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此外风热亦可引起,《诸病源候论·风热候》:“风热之气,先从皮毛入肺也。”《景岳全书》进一步指出了感冒常见肺卫同病。《证治汇补》指出外寒内热亦可致病。其《伤风》篇云“肺家素有痰热,复受外邪束缚,内火不得外泄……此表里两因之实症也。” 感冒的发生,除感受风邪外,尚与气候突变,寒温失常以及人体体质的强弱有关。风邪常随时气而侵入肺卫,如春季多为感受风热,夏季感冒每多挟暑挟湿,秋季感冒多兼燥气,冬季多系感受风寒。而四时气候失常亦易使人受邪感冒。如《景岳全书·伤寒典》指出:“时行之气者,如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凉,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是即时行之病,感冒虚风不正之气,随感随发。”甚则引起感冒流行,称为“时行感冒”。此外,因生活起居失常,或因过度疲劳之后,而又人体正气不足,腠理疏懈,则外邪易侵而成感冒。《证治汇补·伤风》:“有平昔元气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谨,即显风症者,此表里两因之虚证也。”但因体质不同,感受外邪亦有差异。如素体阳虚患者,则易外感风寒之邪;素体阴虚之人,则易感受风热、燥热之邪;痰湿偏盛,素体丰腴之人,则易外感湿邪或暑湿之邪等等。归纳感冒常见的病因病机有: 风寒袭表犯肺:风为阳邪,善行数变;寒为阴邪,其气凝闭。风寒之邪束表,则腠理卫阳被遏,犯肺则宣肃功能失常,上窍不利而成风寒感冒。 风热侵袭肺卫:肺主气属卫,皮毛为肺之合。风热之邪外袭,则热蒸肌表,腠理疏懈,卫气失和,风热上受,则肺之清肃功能失常,发为风热感冒。 外寒内热并见:肺家素有痰热内蕴,复感风寒外束,或因外感风寒,病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以致内外俱实,风寒痰热并见,发为表寒里热感冒。 分类 感冒证,本因体虚而表现为阴虚,或阳虚,或气血内亏,易受外邪侵袭,则其外候见有表证,而内挟正虚诸症,是为体虚感冒。一般分为感冒、体虚感冒、时行感冒三类。在感冒中最常见的有风热、风寒、表寒里热三种证候。由于四时六气之异和兼挟之邪有别,风寒、风热每多有挟湿、挟暑、挟燥之分;体虚感冒系体质素虚,复受外邪,分为气虚感冒、血虚感冒、阳虚感冒、阴虚感冒等;时行感冒多属感冒重证。 病证鉴别 感冒应与风温鉴别,风温初起,症状与感冒颇为相似。但风温病起急骤,恶寒高热,热势较壮,汗出后热退不清,咳嗽每伴胸痛,头痛较剧。病邪可陷营血,出现神昏谵语,动风惊厥等症。而感冒病势较轻,病程较短,病邪传变较少。 辨证施治 风寒感冒,治宜辛温发汗法; 风热感冒,治宜辛凉解表法;若兼暑、兼湿、兼燥、兼食者,解表时应分别佐以清暑、祛湿、润燥、消食等法。若体虚感冒者,临床审察气、血、阴、阳亏虚的具体情况,分别给予益气解表,温阳解表、养血解表、滋阴解表等法。倘若证情复杂,病势较重的感冒,治予辛温,或辛凉重剂,或用表里双解之法,方能取得效果。 治疗感冒的注意点,一般不宜解表发汗太过。因卫表不固及阳虚感冒之人,本有汗出之症。过份发汗,不但卫阳更虚,而且伤津耗液;阴虚和血虚感冒之体,常伴潮热,盗汗等症。妄用辛散之剂,汗出愈多则阴血愈亏,虚热愈甚。往往出现汗出不止,或见衄血、咯血之变。体虚感冒的治疗,亦不宜补益太早。过早应用补药,往往外邪留恋不解,甚则内传入里致变。 (1)风寒感冒:《万病回春》称“四时感冒。”《通俗伤寒论》称“小伤寒”,“冒寒”。症见鼻塞时流清涕,喷嚏频作,喉痒,咳嗽声重,痰少清稀,恶风,甚则恶寒发热,头身疼,肢体痠痛,无汗,苔多薄白,脉浮或浮紧。乃系风寒之邪外束肌表肺卫失和所致。治宜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轻者方用葱豉汤加杏仁、苏叶、防风、荆芥,以辛温发散,透表宣肺。重者方用荆防败毒散去人参治之。 若风寒挟湿,症兼头沉重首如裹,身热不扬,肢体骨节痠痛,苔薄微腻等。宜疏风散湿。羌活胜湿汤加减。若挟气滞者,兼见常欲太息,胁肋阵痛,胸闷嗳气等,佐加香附、郁金、苏梗之类,以疏肝调气解郁。 (2)风热感冒:《类证治裁》称“火伤风”、“热伤风”。症见发热,微恶风,有汗出,头痛,涕浊鼻塞,口微渴,咽喉疼痛或红肿。咳嗽,痰黄粘稠,咯之不畅,苔薄黄,脉象浮数或滑数等。乃风热之邪外袭肌表,肺失清肃所致。治宜辛凉解表,疏风清热为主。方用银翘散加减;若头痛较甚者,加桑叶、菊花以清头目;咳嗽痰多者,加杏仁、贝母、瓜蒌皮以止咳化痰;咽喉红肿疼痛者,加板蓝根、玄参、马勃以清热解毒利咽。若症兼头重身困,胸脘满闷,泛恶,小便黄,舌苔黄腻者。为风热挟湿,脾湿内困,卫阳被郁之证。前方加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浊。夏令感冒,往往挟暑邪为患,而暑邪又每多挟湿,因此见症比较复杂,除出现风热本证外,兼见身热,汗出不解,心烦口渴、小便短,舌苔黄腻,脉象濡数等。治宜解表清暑,芳香化浊。方用新加香薷饮。酌加藿香、佩兰、西瓜皮、六一散、荷叶之类。秋季感冒,多挟燥邪,或风热郁蒸而耗津化燥。兼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干咳,或痰少而粘,咽干口燥,烦热口渴,舌红少津,脉浮或浮数。方用桑杏汤加减,以疏风清燥,肃肺养阴。 (3)表寒里热感冒:《证治汇补》称“寒暄”。俗称“寒包热”,或称“寒包火”。症见发热,恶寒明显,无汗,头痛,肢体痠痛,鼻塞声重,咽喉疼痛或兼红肿,咳嗽,咯痰粘稠或黄白相兼,烦热口渴,苔薄黄,舌尖边红,脉象浮数或滑数等。因痰火内热蕴肺,复感风寒之邪外束,或系风寒外感,病邪化热传里,煎津成痰于肺,而表邪未解,以致表里俱实而成。治宜疏散表寒,兼以清解里热。根据表寒里热的孰轻孰重,采用急则治其标,或标本同治,表里双解等法。方用麻杏甘石汤加味。外寒甚者,加荆芥、防风以解表散寒。里热较甚者,加黄芩、知母、栀子以清里热。咳嗽气急者,加枇杷叶、桑白皮、陈皮以清肃肺气。如兼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洪数或弦滑等表里皆实之证者,可用防风通圣散加减,以疏风解表,清热泻下。预防及护理 可根据年龄和体质的差异,进行各种适当的运动。感冒流行季节,室内用米醋熏蒸,进行空气消毒,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方法是,先将门窗关闭,每立方米用米醋5ml加水等量,放置砂锅或铝铁锅内煎煮,使蒸汽在室内熏半小时即可。时行感冒病人,要做好隔离工作。感冒病人,宜多饮开水,发热期间,需要休息,饮食宜吃清淡之品,忌食油腻辛燥热之物。 ☚ 恶寒 时行感冒 ☛
感冒 感冒感冒又称伤风,主要是感受风寒外邪所致。多发于气象突变,寒暖失常之时,是以恶寒发热为主证的外感热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多见。其发病是因腠理不密,卫阳不固,致使风邪侵袭,卫阳被遏,营卫失和,正邪相争,气道受阻,肺气不宣。根据临床表现分为风寒、风热两类。风寒感冒见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多稀薄,甚则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等证。风热感冒有发热,微恶风寒或汗出,头痛,鼻塞涕浊,口干而渴,咳嗽痰粘,咽喉肿痛,舌苔薄黄,脉浮数等。此外还有一种时行感冒,又称流行性感冒,症状与感冒相近似,但因其感受时邪疫毒,故全身症状比较严重,多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和公共场所传播流行。 治宜疏散风邪,发汗解表。第一种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医者先以一指禅推法推风池、风府、风门、肺俞诸穴;接着推印堂、阳白、太阳、头维至百会穴,往返3~5次;然后抹印堂至太阳,再由太阳经头维至风池穴;最后按百会,拿风池、风府、肩井、曲池、合谷诸穴。风寒者,加头颞部扫散法,按风池、肺俞穴。风热者,加揉太阳,按肩井穴。咳嗽加揉天突、膻中、肺俞穴。鼻塞加揉迎香穴。第二种治疗方法: 内功推拿常规手法。自我推拿方法:揉印堂,按揉太阳,分推前额,按揉迎香,上擦鼻旁,按揉风池,拿按曲池,拿内、外关,拿按合谷。 ☚ 捏脊法 头痛 ☛
感冒 感冒感冒,是由风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一种常见外感病证。多由气候突变,冷暖失常所致; 也有感受时毒而发。常见头痛、鼻塞流涕,恶寒发热等症候。由于患者体质的强弱,感邪的不同,在临床上,当分辨风寒与风热两种为治。 (1) 凡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鼻塞声重,或流清涕,喷嚏,喉疼咳嗽,或痰多而稀薄,舌苔薄白,脉浮紧者,为外感风寒。宜发汗解表,宣肺散寒。可选用下列功法为治: ❶侧卧床上,屈膝握拳,以鼻深吸气后,闭之不出,至感胀闷时,用口细细吐出,稍事休息,再如前吸气,闭气,吐气,直至感到身热有汗时,乃翻身向另侧卧下,仍如前屈膝握拳行吸气,闭气,吐气,使大汗出,避风休息(《诸病源候论》卷二)。 ❷端坐,伸腰,慢慢用鼻吸气后,以右手捏着鼻孔或揉捻,闭上眼睛,徐徐吐气,反复施行,以汗出为度(《诸病源候论》卷七)。 ❸立定,举左手仰掌用力向上托,同时用脚跺地; 以鼻吸气,口吐气,持续行四十次,以微汗出为妙。若无汗出,可换手脚再行吐纳四十次,以去风寒(《诸病源候论》卷七)。 ❹端坐正,以鼻吸气后,闭气不息,随之兜起外肾,并同时将头尽可能地向前弯曲,稍停,乃恢复原位,并同时用口吐气。如此一屈一伸行吐纳四十二次,汗出止(《红炉点雪·兜礼治伤寒法》)。 ❺平身坐定,扒开两腿,以双手掌用力相互摩擦极热,抚摩肾囊,次以两肘紧靠两膝,将头用力向前下弯,至不能弯曲时,乃恢复原位。稍停,又如法一屈一伸,行四十五次,约汗出透身,轻爽乃止,避风休息。 ❻仰卧,用两手四指紧握拇指,同时尽力蜷曲脚趾; 然后闭目,以鼻吸气,闭目片刻,从口慢慢吐出。反复多次,待汗出止(以上二法,均见“保生秘要”转引自《杂病源流犀烛》)。 (2) 凡见发热,微恶风寒或不恶寒,无汗或有汗出,头痛,鼻塞,或有少量稠涕,咳嗽痰稠,咽喉红肿疼痛,舌苔薄黄,脉浮数者,为外感风热。宜调和营卫,宣肺清热。 ❶以意引气从腿背起,运上风门穴,渐次入内,又散出外而上至头顶泥丸穴,下行过膻中而归神阙(“保生秘要”转引自《杂病源流犀烛》)。 ❷用搅海吞津法结合”六字诀”进行吐纳,当呼气时,默念“呬”字以宣肺清热(参见“六字诀”条)。 ☚ 痉证 咳嗽 ☛
感冒 感冒感冒,又名伤风。是小儿最常见的外感四淫之疾病,是外感轻证的总称。四季均有发生,但以冬春季节为多见。主要在气候突变,寒热失常情况下,对小儿的管理不当,衣被增减失宜,汗出腠理开,受风寒冻冷,或坐卧或睡时受风,沐浴汗出而受风等所致。尤以风寒之邪侵入机体而患感冒为最多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痰清稀,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是风寒证;发热汗出,嗜睡或烦躁不安,鼻塞声重,面赤咽红,咳嗽,痰黄稠,舌红苔薄黄,是风热证;夏暑季节发热汗出,头晕恶心,不思饮食,倦怠乏力,是伤暑证。治宜辛温散寒或辛凉解表,清热祛湿,宣肺止咳。太阴人寒者用麻黄发表汤,热者用葛根解肌汤,热多寒少汤。少阴人寒者用藿香正气散,芎归香苏散,热者用川芎桂枝汤。少阳人寒者用荆防败毒散,热者用荆防导白散。 ☚ 痄腮 小儿痰喘 ☛
感冒 感冒本病系由体内三根失调而相搏所致。亦称寒热交搏。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季多见。气候反常,起居失当,饮食不节,鼻孔血脉被污秽不洁之物冲击,汗后着凉,劳累过度等均能影响体内三根、七素之正常生理活动,为诱发本病之因素。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疲乏无力,头额痛及四肢痠痛,发热,咳嗽,打喷嚏,鼻塞不利、多清涕,有时恶心,呕吐,腹泻。本病按发病部位和症状表现,可分为鼻感冒,喉感冒、肺感冒和疫感冒 (即流感)四种类型。 ❶鼻感冒:鼻腔灼痛瘙痒,清涕淋漓。 ❷喉感冒: 咽喉部、上颚及鼻腔灼热疼痛,继而流清涕,鼻塞不通,最后则频打喷嚏。 ❸肺感冒:初期咽喉灼痛,声音嘶哑,咳嗽频繁,头及胸背疼痛,后期咳吐浓痰;如日久不愈,则有发展成肺痨痼疾之虞。 ❹疫感冒: 为由粘虫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和传播,但春秋二季多见。粘虫经呼吸进入人体内,首先与血交搏,并随血行散布于全身引起中毒而发病,其病程大致与瘟疫相似,亦分为未成熟,增盛和山滩界三个阶段。发病急骤,症见头痛,全身不适,发热,恶寒,关节及小腿肌疼痛,口渴,多汗而带臭味,腰腿疼痛如被捶打,口苦纳差,睡多迷梦,脉象细数而滑,舌灰白色,尿赤黄而浓、稍浊。 对一切感冒,如合并赫依、希拉、巴达干之任一偏盛或三者混而为病者,即出现各该根特有之症象。 治疗感冒总的原则是,在未成熟阶段,投以促熟汤剂,促其成熟,增盛阶段则给以清热剂。巴达干、赫依盛则投以土木香四味汤,血、希拉盛则宜三子汤或七珍汤、八贵汤、五凤丸等剂。尤投以胜瘟散或苦参七味汤内服,则可发汗解表,具有促热病成熟并扑灭之作用。此外,英雄十四味散为通治瘟疫及一切热病之良药,咳痰不利可加沙棘1g。鼻感冒,可煮燕麦蒸熏;多清涕可取白云香、穿山甲、鹿脂、诃子、沉香、莨菪子、黑白燕麦,共研细末,煨烟熏鼻;喉感冒,宜投丁香六味散或丁香十一味散,用青蒿汤送服;肺感冒初期宜投土木香四味汤与沙参四味汤交替服数次,继投肺热普清散及血骚普清散内服。如无效则可投青鹏九味散,引用沉香十五味汤送服。疫感冒则以瘟疫总治方治之。感冒之饮食起居按热病处理。 ☚ 聚合性瘟疫 粘性脑刺痛 ☛
感冒 感冒感冒是一种外部感受风寒或风热等病邪,侵入鼻腔左右“若”、“羌”两脉,进而遍及全身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其中有与瘟病相似容易传染的一种称为疫感冒(流行性感冒)。 病因 本病发病主要是由于饮食起居异常,秋、春气候反常等原因,病邪侵入鼻腔左右喇叭状口朝下的“若”脉和“羌”脉中,或不干净烟尘和秽气随空气被吸入口、鼻、咽喉及肺部等呼吸道而发生。此外疫感冒容易传染。主要表现为咳嗽、喷嚏、上腭和咽喉灼痛、鼻塞不通、流涕、恶冷怕风等。 分类 本病由于病邪种类不同,发病部位不同,临床上分为隆型感冒、赤巴型感冒、培根型感冒及三邪合并型感冒4种和喉感冒、肺感冒、鼻感冒及疫感冒4种,共8种。 隆型感冒 即风寒为主的感冒,症状为喷嚏频多,鼻塞不利,颞颥和牙齿、头脑等疼痛,鼻腔与眉骨之间有虫行感,音哑,成熟后眼泪和清涕乖多。 赤巴型感冒 即风热为主的感冒,症见头及四肢关节、胫骨鱼肌等疼痛、胸中不适、大腿骨疼痛欲裂、口苦、食欲不佳、恶寒怕冷、黄昏时分发热、睡眠多迷梦、鼻腔出现细小疹粒,唾液和鼻涕多而色红黄。 培根型感冒 即风湿为主的感冒,症见痰多、呼吸困难、身重、不思饮食、味觉不灵、打呵欠、唾液、鼻涕粘腻而色白。 三邪合并型感冒 出现上述三种感冒的症状,特别是胸部疼痛、味觉不灵、目赤、耳痒、痰多,呼出的气味臭。 喉感冒 初起咽喉和上腭、鼻腔灼痛,中期流鼻涕、鼻塞不通,后期频打喷嚏。 肺感冒 初起症状与喉感冒相同,咽喉灼痛、声音嘶哑。中期咳嗽频作,头痛、胸背轮番疼痛。如果此时不努力治疗,等到后期咯脓痰时则易转成肺痼疾。 鼻感冒 鼻腔灼烧、发痒、清涕乖多。 疫感冒 症状与上述赤巴邪引发的感冒基本相同,但病情严重,传染性大。如果剧烈劳作过度,饮食过于甘肥等则更加加重病情,导致重感冒,有生命危险。特别是老幼体弱患疫感冒迁延长久者,则会引发其他余病,而且容易引发脑热病(脑膜炎)、肺热病(肺炎)、痢疾等疾病。 治疗 感冒要以预防为主,通常在气候变化季节,防止受风着凉。 一般治疗 感冒传染区应避免互相接触,尤其是传染上疫感冒后要立即送医院隔离治疗,防止传染,并注意个人或环境卫生,患者被褥等用具未经消毒不能使用,接触病人要戴口罩。未发病前应服用“洛鹃丸”防瘟剂等预防药物。传染上感冒之后宜服成熟汤。如果不服成熟汤,一开始就应服用其他方剂,这样虽然对体力强患喉感冒等轻度感冒者有一定效果,但终会造成病邪散布于全身,搅乱黄水,激起黄水泛滥导致痹证等严重疾病,有生命之虞。因此先多喝开水,温服七珍汤和神奇汤。待恶寒现象消失后,根据患者体力强弱内服“洛鹃丸”、十一味英雄丸等。血、赤巴偏盛者服十二味翼首草散,或十二味“蚌赤”散。老人、儿童及体力衰弱患者服八主散等。瘟热较甚者服“达司玛布”丸等,把握病情对症施治。 分证治疗 隆型感冒,交替内服十五味沉香散、“格琼”丸(八味红花散加五鹏散)、秘诀清凉散等方剂。培根型感冒,内服十五味大花龙胆散。赤巴型感冒,内服十二味翼首草散、“唐索勾巴”丸等。三邪合并型感冒,对症内服上述方剂。喉感冒,六味丁香散与十味小檗皮散相掺合,用糖水泛丸,口含或内服能清除喉热。病情严重加服“琼万勾巴”丸,或将砖块放在水中煎熬,取汁加六味甘青乌头散口含,此是清除喉干燥疼痛及音哑口干的良药,并于舌脉和“觉公”脉放血。喉感冒陷于上腭鼻腔引起上腭及鼻腔灼痛者,用蛇床子熬汁滴鼻,并吸鼻药。肺感冒,饮四味甘青乌头汤后,对症内服肺热普清散、“丑洛更赛”散、二十五味主药散,或上述的十五味大花龙胆散等。鼻感冒,反复用刚炒过的热青稞蒸气熏鼻,对于鼻塞不通,鼻腔灼热、发痒者,按照病情服以“多杰热俊”丸、“格琼”丸、十三味红花散等。疫感冒,先确定是哪种疫邪引起的感冒,然后对症交替内服清除该疫邪的诸药方。另外热邪侵入头部,脑子疼痛者服“达司玛布”丸、大神奇黑药丸等。对治疗乏术的感冒或迁延慢性的感冒,服二十五味大汤散以收敛病邪,一直服到骨头疼痛、恶寒等症状消失为止,之后根据病情服用有关方剂。饮食宜忌与热病相同。对于并发症,在感冒药之内,加该并发症的对症方剂。 ☚ 麻疹 “巴日巴达”病 ☛ 感冒gǎn màocommon cold 感冒〈动〉感染;遭受。 《金》一百: 我只说你~风寒,病了。 《醒》三六: 只得脱了棉衣,光穿着两个绵绸衫子,~了风寒,着实病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