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书院志 东林书院志教育制度类书。二十二卷。据明末严瑴《东林书院志》和清初高世泰《续志》增补而成。清许献、高嶐、高嵀、高廷珍、高陛撰。撰人生平不详。 卷一,建置。东林书院在无锡城东(今江苏无锡市内)。宋政和元年(1111),杨时(人称龟山先生)寓居毘陵(今江苏常州),与邹浩等人讲学于东林,凡十八年。遂名东林书院。岁久颓圮。元至正(1341—1368)间,僧秋谭于东林左偏建东林庵。明正德(1506—1521)间,邵宝读书保安寺,寺在城南,中有精舍,亦称东林。邵氏门人华云因搆一堂,亦名东林书院。此书院是邵氏授业处,并非杨时之讲堂。嘉靖十三年(1534),督学闻人诠始有光复旧址之议,其后累议修举,均未成功。万历三十二年(1604),顾宪成、顾允成重新修复,并与高攀龙先后主持书院讲席。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毁书院,东林亦未能幸免。崇祯元年(1628),御史刘士佐请复天下书院,得旨允行,于是吴桂森又重建东林丽泽堂。其后虽讲学时盛,但均未能复其旧观。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高世泰子菖生、芷生复议修复。康熙三十二年(1693),巡抚宋荦率同仁捐资修复,次年成之。雍正九年(1731),王容予以整修。 卷二,院规。《东林会约》为顾宪成所订。《会约》首列孔、颜、曾、思、孟的一些言语,以为为学宗旨。次列朱子《白鹿洞规》,以为为学总则。最后列顾氏所订“饬四要”(四要:知本、立志、尊经、审己)、“破二惑”(二惑:讲学迂阔而不切,高远而难;学顾力行何如耳,将焉用讲)、“崇九益”(九益:讲学庶几不负;广联同志;指视森严;整肃习气;寻师觅友;广见博闻;一日之中,可以按既往,可以筹将来;人之责望我者愈重;我之自树立者方真)、“屏九损”(九损:鄙、僻、贼、浮、妄、怙、悻、满、莽),以为为学之方。此外,顾氏还详细规定了讲会的日期、仪式等。顾氏所订《会约》,后又为吴桂森、高攀龙所申订。吴桂森《申订东林会约》偏于东林讲会的讲学原则。高攀龙《申订东林书院会约》偏于讲会仪式方面。 卷三至卷六,会语。有顾宪成《东林商语》上、下。高攀龙《东林论学语》上、下。“会语”为后学“将疑处作己疑,问处作己问,反复相参”,提供了方便,东林书院的讲学宗旨亦从中反映出来。就其主导方向而言,乃是程朱理学。其代表人物顾宪成、高攀龙在主会过程中,亦大力推崇程朱,而对陆王心学颇有是非。然其中具体的讲学活动,又非恪守门户;学术宗旨与程朱理学相异的学术名流亦可在书院讲学。其中如明邹元标为王门后学,明清之交的李颙则是折衷程朱、陆王之学的关中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均曾在东林讲过学。 卷七至卷十二,列传。有杨龟山、罗豫章、胡德辉、喻玉泉等九十余名先生传。 卷十三,祀典。本祠之祭,酌古参今而权烦简,每岁于正月上甲日行释莱礼,春秋仲月仲丁日行释奠礼。本志对二礼的仪注、祭物均有详细记载。 卷十四,公移。包括“建复”、“祠田”、“折毁”、“修复”、“蠲粮”几类,并附有《蠲免喻玉泉茔税呈》。该卷对“祠田”记载最为详细,是研究本祠经费来源的主要材料。 卷十五至卷十八,文翰。卷十五为“记”,有尤栋《重建五先生祠堂记》、邵宝《复五贤祠记》、黄家舒《欧林曾三公祠堂记》等十五篇。卷十六为“序”、“引”、“题跋”,有高攀龙《东林会约序》、方学渐《东游记小引》、黄宗羲《东林学案序》、高世泰《道南列传序》等二十五篇。卷十七为“书启”、“揭”、“赞”、“杂著”,有顾宪成《请复东林书院公启》、高攀龙《论学揭》、吴桂森《东林三先生赞》、严瑴《东林或问》等二十九篇。卷十八为“诗”,有杨时《此日不再得示同学》、邵宝《忆东林精舍寄毕生云》、顾允成《东林书院落成步杨龟山先生此日不再得原韵》吴桂森《答刘东渠原韵》(二首)、高芷生《和韵》等若干首。 卷十九,典守。载有祭器和典籍。卷二十,著述。载有东林书院历代学者的著作书目。卷二十一,东林轶事。卷二十二,诸贤轶事。 有清雍正十一年(1733)刊本,颇少见。通行本为光绪七年(1881)无锡修志局重刻本。 ☚ 五种遗规 钟山书院志 ☛ 东林书院志二十二卷。清高隆等辑,许献重修。高隆,无锡人。明代震撼朝廷的东林党,其发源地即无锡东林书院。东林书院志自明万历始,迄清雍正止,共有四位作者,但传世甚少。志创始者刘元珍,其书成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仅遣志稿未付梓。明末严谷取刘元珍原稿参订,附益成志二卷,附两东林辨共三卷。清康熙八年(1669),攀龙之从子世泰将院志重辑为数卷,也未刊行。雍正间,世泰之孙高隆等人增辑院志,辑为建置一卷、院规一卷、会语一卷、列传六卷、祀典一卷、公移一卷、文翰四卷、典守一卷、著述一卷、轶事二卷。至乾隆间邑人许献重增修,体例如旧。卷首有乾隆十一年(1746)任兰枝、乾隆元年(1736)赵国麟、雍正十年(1732)刁承祖、张师载等人序,自序总目凡例。至此,东林书院志始称完备。此后无人续增。雍正乾隆本因当时被列为禁书,故传本稀少,加以讲学者后继无人,书院中缀。光绪间曾有重刻本,但流传也不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