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意识流小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

新时期以来文坛上出现的一种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样式。这种小说除了表现人物的自觉意识外,偏重于表现人物非自觉的潜意识以及非逻辑的模糊意识。其主要手法是自由联想,通过内心独自、内心分析以及感官印象等表现人物意识的流动程序。在结构上,则采用时序随意交错、空间任意跳跃、电影蒙太奇等技巧。王蒙的《海的梦》《春之声》《蝴蝶》等是这种小说的代表,它们吸收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手法,但又与它有本质的不同,因而有人称之为“中国式的意识流小说”。

☚ 诗化小说   结构小说 ☛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

依靠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方式,叙述人物变换不定的心理与处于流动状态的意识活动,借以表现人物的一种小说。常常挖掘人物的下意识的潜意识,使现实感受、追忆、幻想、梦境等交叉重叠,表现意识的非理性和无逻辑性。不重视外部描写和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而采用心理结构,突破时空限制,将过去、现在、未来相互渗透,相互错杂,形成人物意识活动的铺张、连续、完整,使意识活动呈复线、多线、放射线等结构状态。这种小说通过人物意识流动的描述,折射地反映社会生活。
“意识流” 一词,由美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84年在《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中第一次提出,他认为人类意识活动不表现为碎片或链条,而是长流不断的“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在《意识活动的直接资料》中说,“真实”存在于“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系统地提出下意识的心理分析学说。这些都成为意识流小说的理论基础。1887年,法国作家杜阿·杜夏丹作长篇小说《月桂树被砍掉了》,首先全面运用内心独白的手法,是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意识流小说流派形成。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英国的维·沃尔夫的《波浪》等均属典型的意识流小说。四十年代以后,意识流技巧为不同倾向的作家所采用。
“意识流”与文学中通常所用的“心理描写”不同,后者是一种表现手法,属描写之一种,前者则以叙述意识流动为整体,并且着重表现潜意识、下意识、直觉和幻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可以吸取“意识流”的某些技巧,如突破时空限制,增加作品容量,加快节奏,多层次多线索地开拓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意识流方法反映客观现实生活较薄弱,人物总体性格模糊,形象不易丰满。我国唐代传奇中的《枕中记》,现代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当代作家王蒙的 《蝴蝶》、《布礼》等作品,都包含着意识流方法的因素。

☚ 反思小说   心理印象小说 ☛

意识流小说

20世纪初流行于欧美的一种以新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说。“意识流”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首先提出。在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下,西方现代派作家试图突破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运用新的表现手法揭示人意识的复杂性,以传送人物意识的全部流动过程,而不单纯描写合乎逻辑的思想。这类小说经常使用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20世纪60年代以后,“意识流”小说在西方十分盛行,对多种文艺类别产生影响,代表小说家有乔伊斯、福克纳、普鲁斯特等。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类小说的统称,这些小说是用不同于传统写实方法的创作方法写成的。英、美、法等国的意识流小说是象征主义在小说领域里的发展。它的基础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关于人类思维活动是一种“意识流”的理论,后又受到弗洛伊德和柏格森学说的影响。詹姆斯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个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式进行的,而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和“意识流”的方式进行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每个人所谓的事物只是他自己从“意识流”中任意划分出来的片断。西方现代派作家用意识流的写作方法,创作了意识流小说。它突破了现实主义小说的框框,深入到人物意识的奥秘中去,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手段显示人物意识流动的轨迹。意识流首先在英国兴起,第一个意识流作家是陶罗赛·瑞恰生,她的长篇小说《尖尖的屋顶》为意识流小说开辟了道路。继后,西方各国涌现出大批的意识流作家: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英国的吴尔夫,美国的福克纳等。尽管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但在艺术上有它相同的特点:一是跳跃性,即小说的情节不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展开,往往是前后颠倒,变幻莫测,突出表现感情意识中的活动;二是自然性,作品中让人物自己随着自身性格的逻辑发展,自由地展开思维活动;三是主观性,意识流小说常用内心独白再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潜意识活动成为反映人心灵的回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吴尔夫的《达罗威夫人》,福克纳的《喧嚣与狂乱》,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等均为意识流小说的典范之作。

☚ 表现主义   结构主义 ☛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

本世纪20年代兴起的小说样式。“意识流”本来是心理学术语,最早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处于永远的流动状态中,所以称之为“意识流”。后来,英国小说家梅·辛克莱把这个名词引进文学,她用“意识流”来称呼陶罗赛·理查生等人写的不同于传统小说的一类小说。其突出特点是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表达方式,采取直接叙述意识流动过程的方法来结构篇章和塑造人物形象。它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描写,具有较大的浓缩性和凝聚力。概括起来可以说,唯主观、反理性是它总的特点。最初出现的意识流小说大多是单纯型的,后来发展到交错型,复合型的出现则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立体感。同多数现代主义流派不同,“意识流”小说作家没有共同的组织,也没有打出统一的旗号,但是他们有相似的哲学观点和艺术观点,有相近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而且互通声息、互相影响,所以仍可称为一个独特的小说流派。目前,作为主体的意识流小说已经消失,但它的诸多技巧已经成了西方文学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 楚剧   意境 ☛
0000384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