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意识流小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新时期以来文坛上出现的一种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样式。这种小说除了表现人物的自觉意识外,偏重于表现人物非自觉的潜意识以及非逻辑的模糊意识。其主要手法是自由联想,通过内心独自、内心分析以及感官印象等表现人物意识的流动程序。在结构上,则采用时序随意交错、空间任意跳跃、电影蒙太奇等技巧。王蒙的《海的梦》《春之声》《蝴蝶》等是这种小说的代表,它们吸收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手法,但又与它有本质的不同,因而有人称之为“中国式的意识流小说”。 ☚ 诗化小说 结构小说 ☛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依靠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方式,叙述人物变换不定的心理与处于流动状态的意识活动,借以表现人物的一种小说。常常挖掘人物的下意识的潜意识,使现实感受、追忆、幻想、梦境等交叉重叠,表现意识的非理性和无逻辑性。不重视外部描写和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而采用心理结构,突破时空限制,将过去、现在、未来相互渗透,相互错杂,形成人物意识活动的铺张、连续、完整,使意识活动呈复线、多线、放射线等结构状态。这种小说通过人物意识流动的描述,折射地反映社会生活。 ☚ 反思小说 心理印象小说 ☛ 意识流小说20世纪初流行于欧美的一种以新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说。“意识流”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首先提出。在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下,西方现代派作家试图突破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运用新的表现手法揭示人意识的复杂性,以传送人物意识的全部流动过程,而不单纯描写合乎逻辑的思想。这类小说经常使用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20世纪60年代以后,“意识流”小说在西方十分盛行,对多种文艺类别产生影响,代表小说家有乔伊斯、福克纳、普鲁斯特等。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类小说的统称,这些小说是用不同于传统写实方法的创作方法写成的。英、美、法等国的意识流小说是象征主义在小说领域里的发展。它的基础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关于人类思维活动是一种“意识流”的理论,后又受到弗洛伊德和柏格森学说的影响。詹姆斯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个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式进行的,而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和“意识流”的方式进行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每个人所谓的事物只是他自己从“意识流”中任意划分出来的片断。西方现代派作家用意识流的写作方法,创作了意识流小说。它突破了现实主义小说的框框,深入到人物意识的奥秘中去,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手段显示人物意识流动的轨迹。意识流首先在英国兴起,第一个意识流作家是陶罗赛·瑞恰生,她的长篇小说《尖尖的屋顶》为意识流小说开辟了道路。继后,西方各国涌现出大批的意识流作家: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英国的吴尔夫,美国的福克纳等。尽管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但在艺术上有它相同的特点:一是跳跃性,即小说的情节不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展开,往往是前后颠倒,变幻莫测,突出表现感情意识中的活动;二是自然性,作品中让人物自己随着自身性格的逻辑发展,自由地展开思维活动;三是主观性,意识流小说常用内心独白再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潜意识活动成为反映人心灵的回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吴尔夫的《达罗威夫人》,福克纳的《喧嚣与狂乱》,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等均为意识流小说的典范之作。 ☚ 表现主义 结构主义 ☛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本世纪20年代兴起的小说样式。“意识流”本来是心理学术语,最早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处于永远的流动状态中,所以称之为“意识流”。后来,英国小说家梅·辛克莱把这个名词引进文学,她用“意识流”来称呼陶罗赛·理查生等人写的不同于传统小说的一类小说。其突出特点是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表达方式,采取直接叙述意识流动过程的方法来结构篇章和塑造人物形象。它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描写,具有较大的浓缩性和凝聚力。概括起来可以说,唯主观、反理性是它总的特点。最初出现的意识流小说大多是单纯型的,后来发展到交错型,复合型的出现则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立体感。同多数现代主义流派不同,“意识流”小说作家没有共同的组织,也没有打出统一的旗号,但是他们有相似的哲学观点和艺术观点,有相近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而且互通声息、互相影响,所以仍可称为一个独特的小说流派。目前,作为主体的意识流小说已经消失,但它的诸多技巧已经成了西方文学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 楚剧 意境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