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意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意境 意境又称境界。近人王国维所标举的词曲理论概念。作为词论概念,首见于《人间词话》。王国维主张“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认为只有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才可以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换言之,情景交融、自然淳真的文学作品,才可称为有境界;能如此则是“不隔”,否则就是“隔”。在王国维看来,论词则五代、北宋之词是有境界的“独绝者”,若论曲,则只有元曲才是以自然取胜的“千古独绝之文字”,所以他就以“有意境”来标称元剧的文字成就。他在《宋元戏曲考》中称元剧:“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此处所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与论词所称“真景物真感情”是一致的;由于戏曲是敷演故事的,故再提出“述事则如其口出”一条;又由于元代戏曲是“代言体”的,所以“写情”写的是剧中人物心中之情,“写景”写的是剧中人物眼中之景,“述事”则述的是剧中人物口中之事。“沁人心脾”、“在人耳目”、“如其口出”云云,即是“真”,即是“自然”,即是“不隔”。“如其口出”,还可理解为曲文创作符合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符合剧中人在特定场景中的特定心境。 ☚ 破有破空 真戏曲 ☛ 意境 意境指词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艺术画面。意境一词最先见之于佛经。中唐王昌龄《诗格》曾标诗有三境,其一即为意境,但主要指达意,与后来作为重要的美学范畴的意境或境界含义不尽相同。意境说的形成与词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并认为与意境说相比,“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他认为作家当“所见者真,所知者深”,能入能出。而意境的主要特征,则是意象中须有言外之意。所谓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然“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同时又认为,这种特征,可以体现于全篇,也可体现于单句,求之于造语下字,“‘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意境之说,虽非为词家所独有,诗文家亦常谈,但诗词之为体既有分合异同之处,其意境亦必有不能互涵者,如词中之豪放、婉约、清空、骚雅等等,皆自有特点,独标体式,与诗之常境有别,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云:“词中境界,有非诗之所能至者,体限之也。”参见“境界”条。 ☚ 意内言外 境界 ☛ 意境 意境古代诗学概念。有时又称作“境界”或“境”。是古人以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独特方式,对文学艺术的特殊审美规律的理论概括。较早见于唐王昌龄《诗格》:“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如登高山绝顶,下临万家,如在掌中,以此见象,心中了见,当此即用”,“夫文章兴作,……意须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脚下,攒天海于方寸”(见《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称引)。而《诗学指南》本王昌龄《诗格》中有“诗有三境”条,其中有“意境”一目。在这里,王昌龄提出了构成“意境”的三个密切相关的审美概念——意、境、象。“意”指主体的思维感情和创作动机;“物”指作为审美客体的景物、事物;“境”则是“意”和“物”相结合的产物,是诗人“以心击物”而得的审美境界,它源于客观现实,但又比生活更生动、更概括。后来皎然《诗式》有“取境”之说,如“缘境不尽曰情”(《辨体十九字·情》);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序》)的命题,在“意境”说的形式过程中,成了从王昌龄到司空图的过渡环节。晚唐司空图虽然没有直接运用“意境”概念,但他对诗歌审美特质的认识,却超越前人而作了理论升华。其《诗品》不仅揭示了二十四种审美境界的不同特征,而且从哲学本体论和主体论的高度来加以论述,如“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雄浑》),“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含蓄》)。又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思与境偕”,《与极浦书》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问题,标志着中国古代“意境”说的确立和理论的成熟。以后,如宋严羽的“兴趣”,清王夫之“情景”,王士禛“神韵”,都围绕着“意境”的创造来展开。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和深化了传统的“意境”论。其实,不仅是诗,散文也讲意境。晚清林纾《应知八则·意境》云:“意境者,文之母也,一切奇正之路,皆出其间。不讲意境,便是自塞其途,终无进道之日矣。”而词论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更以“意境深厚”为艺术的最高批评标准,其所称意境,是心物交融、自然兴到之作,其微妙可以意会,难以言传。意境是一种特殊的形象创造,具有味之无穷的独特审美品格。但是诸家所论,兴之所之,各有卓见,却又都缺乏明确的理论界说和系统的理论综述,这一历史任务,直到近代才由接受了西方文艺哲学而又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王国维加以总结和完成。中国“意境”说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并非偶然现象,而有其思想来源和社会基础。它的理论内容主要有三大来源:一是与《老》、《庄》、《易》及魏晋玄学一脉相承,在以思辨哲学为基础的“意象”说的启发下萌芽(参见“意象”)。二是以传统儒家诗学中的“六诗”或“六义”说为源头,中经刘勰《文心雕龙》的比兴论,钟嵘《诗品》的“三义”说,直到唐代陈子昂、殷璠而逐渐成熟的“兴象”说(参见“兴象”)。三是以佛家哲学为基础,至唐代才勃然兴起的“诗境”说。而就其发展过程言,中唐以前,是“意境”说的酝酿萌芽时期。中晚唐是其形成时期。由宋至清则为其理论丰富、深化的通行时期。最后才由近代的王国维,借助西方美学思想的观点、方法,对它作出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可称为纯美学意义的理论升华时期。其影响极为深远,直到今天,对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或鉴赏,还是一个具有勃勃生气的具有民族色彩的独特理论概念。参见“境界”。 ☚ 意象 境界 ☛ 意境 传统诗学的基本范畴。“意” 指诗人之心,“境” 指自然之景,“意” 与 “境” 的关系,就是 “意境” 这一范畴的具体内涵。但“意” 与 “境” 本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意” 来自先秦哲学,指人的内在思想或主观情志,即“心”; “境”则来自汉译佛经,指心所攀缘的外物,由此而来的“境界” 一词,则指人心所达到的觉悟境地。“意境” 作为诗学术语,最早出现在托名为盛唐诗人王昌龄所撰的 《诗格》 中。《诗格》 提出 “诗有三境”: 物境、情境和意境。但这里的 “意境” 是偏正结构,即 “意的境界”,指诗歌所表现的心灵感悟,与自然物态 (物的境界)、情感活动 (情的境界) 构成诗歌的三种境界。中唐以后,“意” 与 “境”逐渐合而为一,成为一个固定的表述方式,指情景交融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如权德舆提出 “意与境合”,司空图提出 “思与境偕”,都是指诗人的主观情志与客观的物境应达到某种契合。南宋词人姜夔则明确提出,诗歌应该“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明清时代,“意境”的内涵就越来越分明,哲学家王夫之论情景交融,认为有 “情中景”,“景中情”,“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近代王国维 《人间词话》则将传统的 “意境” 说推陈出新,以“境界” 一词来表述一种新的美学意蕴。他说: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是将“物景” 和 “情景” 都视为一种艺术境界,前提是 “真”: 真实、真切。他在 《宋元戏曲史》中说: “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 有意境而已矣。”什么是有“意境” 呢? “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一句话: 栩栩如生。 意境 皎然《诗式》说“体”(钟嵘《诗品》则说“品”,“品”即“格”):“辨体十有九字:高——风韵切畅(自然也)曰高;逸——体格闲放曰逸……”这里,“格”即“意境”之意。 《文镜秘府论》(日释空海)五:“凡作诗之体(“体”指“法式”,“格”的第一个意义),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有调。”这是唐人的看法。 《诗式》有“逸格”、“跌宕格”。“逸格”者,超现实者也;“跌宕格”,浪漫者也。 南宋姜夔《诗说》:“意出于格(法式),先得格也;格出于意(格,指意境),先得意也(意,指意思)。意格(意境、法式)欲高(高,指含蓄),始于意格,成于字句。” 明李东阳《怀农堂诗话》:“汉魏以前,诗格(指法式)简古(简单,古指自然,含蓄,高)。杜格渐粗(谓方法渐琐碎,不浑成,含蓄少)。”这里,“格”也有意境之意。 意境 意境是生活形象的客观描绘与情感理想的主观抒发辩证统一的艺术境界。作为书法审美范畴之一的意境,即是指书法作品中的 “形质”与 “神采”有机交融,“情感”与“理趣”辩证结合,形成了书法艺术独特无穷的魅力的书艺境界。 书法艺术是书家欣赏天地自然的物象、次序、韵律,妙悟玄机,参通人生,以自己的灵智从天地山川、万物万象中觅取意象,又熔铸进自己的情感,通过点画线条的节奏,墨彩的韵律,传达出自我生命情调的律动。这就是造化与心灵凝结、形质与神采交融、情感与理趣的汇合。这便是书法意境的创构。 意境,一直是美学家反复讨论的一个问题,而作为艺术审美者也不易明晰地把握。书法的意境研究更是一个较薄弱的环节。这里我们试剖析晋人行草书中的意境,或可提供某种思考线索。 晋人的行草书创构了晶莹的美的意境! 欧阳修就说过:“余尝喜览魏晋以来笔墨遗迹,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烂然在目,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愈无穷尽。故使后人得之,以为奇玩,而想见其人也。”(《集古录》)晋以后的历代书家、艺术鉴赏家都不约而同地从这些法帖,从 《兰亭序》等晋人的行草书中欣然观赏到这种意态如无穷尽、潇洒神远的意境美。 如果深一层去剖视,我们可以先看创造这种意境的书家的人格涵养、天机境界。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且尊重个性价值,欣赏人格个性美,具有优美的自由的心灵。他们又对宇宙一往情深,发现自然山水之美妙。晋代书家凭借了这样的心灵,才能发现宇宙间深蕴的奥秘、动象的精微,也才能去创造这种书艺境界。正如宗白华说:“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艺境·论 〈世说新语〉 和晋人的美》) 其次,晋人行书草在汲取自然万物来熔铸意象时是有特点的,他们的审美倾向于追慕光明、鲜洁、晶莹发亮的意象,讲究其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王羲之 《兰亭》诗: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宗白华说: 真能代表晋人这纯净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觉所启示的宇宙观。“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两句尤能写出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的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于是“寓目理自陈”,这理不是机械陈腐的理,乃是活泼泼的宇宙生机中所含至深的理。这种揭示十分深刻。 再次,从书法结构上看,晋人行草各尽字之真态。王羲之是万字不同,而一字殊异,如 《兰亭序》中的 “之”字的不同意态,最为人们津津乐道。晋人结字也用理,但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他们下笔时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庖丁之中肯綮,神行于虚。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晋人行草的流便活泼,情驰神纵,有如风行雨散,润色开花,是一种晶莹的美的意境。这种书法意境就是由各种因素熔铸交汇而创构出来的。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在书法的 “意境”研究上,今人宗白华进行了卓越的开拓,值得我们重视并继承深入研究。我们将其主要观点作一介绍。(以下引文均见《艺境》 一书) 什么是意境?宗白华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 ‘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书法意境也是如此。 意境有哪些特点呢?宗白华认为,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特点是 “道”、“舞”、“白”的三方面特点。 其一,“道”是形而上原理,要能和 “艺”体合无间,“道”的生命进乎技,“技”的表现启示着 “道”。要像庖丁解牛那样,“道”的生命和“艺”的生命,游刃于虚,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艺术意境之表现于作品,就是要透过秩序的网幕,使鸿濛之理闪闪发光。这秩序的网幕是由各个艺术家的意匠组织线、点、光、色、形体、声音或文字成为有机谐和的艺术形式,以表出意境”。 其二,“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舞”,这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量、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艺术家在这是失落自己于造化的核心,沉冥入神,“穷无妙于意表,合神变乎天机”。“是有真宰,与之浮沉”,从深不可测的玄冥的体验中升化而出,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在这时只有“舞”,这最紧密的律法和最热烈的旋动,能使这深不可测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书法就是一种无声有形的乐舞! 其三,中国特有的艺术——书法,尤能传达这空灵动荡的意境。唐张怀瓘曾形容王羲之的用笔说:“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余裕。然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在这里,我们见到书法的妙境通于绘画,虚空中传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中国艺术的一切造境。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注意到书艺意境中的虚空要素。 然而,创造中才能涌出真正的艺术意境。意境不是自然主义地摹写现实,也不是抽象的空想的构造。它是从生活的极深刻的和丰富的体验中,从情感浓郁、思想沉挚里实然地创造性地冒了出来的。音乐家凭它来制作乐调,书家凭它写出艺术性的书法,每一篇的章法是一个独创,表达独特的风格,丰富了人类的艺术收获。 宗白华对书法艺术的历史地位评价极高:“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了它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三代以来,每一个朝代有它的 ‘书体’,表现那时代的生命情调与文化精神。”书法的成就确是值得我们骄傲,它的精深奥妙更促使我们不断进行更高层次的艺术创造和扎实的学术研究。 意境yìjìng指文艺作品中通过形象创造,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意境yìjìng〈名〉指文艺作品中通过对客观景物或人物形象的描写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意境yìjìnɡ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多用于积极方面。 意境 意境文学作品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而创造的一种能够把读者引入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其概念首见于唐·王昌龄《诗格》。“意境”说是中国古代文论家以中国民族的独特的理论形式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概括,又称“境界”。由情与景两个基本要素相融合而成,基本特征是由情景交融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能够产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唐·司空图《与极浦书》),即能够引发读者想象,在作品所描写的实在、具体、个别的形象之外,创造出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形象。意境即是作品内情景交融的形象和它所引发的想象的形象的总和。故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语言的真切和含蓄蕴藉便成为意境的核心。文学作品创造这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个别与一般统一的意境,实质上就是按照以少总多的原则,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即典型化的原则去创造典型形象。 ☚ 神思 境界 ☛ 意境1 意境1意象 意调 意兴 另见:境界 情调 ☚ 意境1 诗的意境 ☛ 意境 意境yijing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关于艺术品审美境界的重要范畴。有时亦称境界。先秦诸子中有关于“象”的论述和“比兴”的观点。魏晋六朝产生了“气韵”“风骨”“意象”“滋味”等概念。唐初殷璠提出“兴象”概念,这些都是关于意境的较早论述,为意境说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传为王昌龄所作《诗格》提出“三境”之说:“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强调“物境”得形似,“情境”得情,“意境”得真。意境说的提出直接受到佛教关于“境”的思想,同时与道家的“道”“神”的观念亦有密切联系。晚唐司空图著《二十四诗品》,既是二十四种风格,又是二十四种意境。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标举兴趣,妙悟,对意境说有所深化和丰富。清初王船山关于情景关系的精辟论断,乃是境界说的精旨所在。而晚清王国维则集前人之大成,系统地论述了意境理论。 ☚ 滋味说 妙悟说 ☛ 意境 意境yijing通常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 氛围 灵感 ☛ 意境 意境yijing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是意与境、情与景的统一。《敕勒歌》全诗27字,却描绘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 表现了祖国大西北草原雄伟壮丽的风光和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通过这些情景,显示了敕勒人民对草原生活的亲切感情和以天地为家的豪迈气概。意境美,是通过情景交融、意境交融的艺术描写,使读者受到感染,产生想象和联想,好似身入其境,获得美感。创造美的意境是文学作品极为重要的艺术手法。文学作品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如果只有简略的叙述而没有细致入微、情景交融的描写,尽管情节多么曲折,艺术效果也不会强烈,难以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好的文学作品,在描写中间,时时出现一些情景交融的意境, 不仅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与当时的环境、景物融合起来,也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感情融合起来, 达到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 ☚ 文学形式 风格 ☛ 意境 意境Yijing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用语。指艺术家在作品中创造的一种有情之境。它是艺术家主观情思意趣和大自然客观形象神态的有机统一,或曰是通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把握、渗透所创造的情与景会,意与象通,情、理、形、神相交融的艺术境界。 ☚ 想象 灵感 ☛ 意境 意境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艺术家主观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富有生命情调的艺术境界。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近代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把它称为境界,上升为艺术学范畴。意境是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结晶。由外界客观的自然景物在作者心中与情感碰撞,形成 “意象”,其升华深化,达到主观的感情与客观的景物交融而产生 “意境”,它是由 “象”至 “意”再到 “境”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是由客观到主观,最后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意象是意境的基础,有了意象美方可创造出意境美。中国画最讲求意境,因为中国 “天人合 一” 的哲学思想,使艺术家感到依托大自然的四季山川、草木、风雨云烟,才足以表达胸襟内涌动的复杂而丰富的情感。当我们欣赏古人的山水画时,经过画家内心再创造的山水,给我们的感觉是似曾相见,使我们产生无尽的联想并唤起某种情绪的共鸣。 ☚ 抽象 艺术语言 ☛ 意境中国古典美学术语。由佛学“境界”一词转化而来,唐宋以后才明确提出。指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的生活形象融为一体后达到的艺术极诣。要求“含而不露”、“神余言外”。参见“文学”中的“意境”。 意境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其特点是描述生动具体、意蕴丰富,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获得超越具体形象的更深广的艺术时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评判作品的优劣。 意境 意境意境指作家、艺术家用虚实相生的方法创造出来的一种情景契合、含蓄和谐、能够把人引入艺术想象空间,使人从有限的画面中体会到无穷意味的艺术境界。“意境说” 与我们民族的审美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它在我国传统的文章中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总结出来的一个带有普遍性规律的美学范畴。 ☚ 意象 节奏 ☛ 意境 意境意境指作家、艺术家用虚实相生的方法创造出来的一种情景契合、含蓄和谐、能够把人引入艺术想象空间,使人从有限的画面中体会到无穷意味的艺术境界。“意境说”与我们民族的审美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它在我国传统的文章中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总结出来的一个带有普遍性规律的美学范畴。 ☚ 意象 节奏 ☛ 意境 意境指由情景交融、物我化一而成的意蕴或形象,是启发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阔更深远的艺术空间。其思想根源最早可追溯到《周易》“圣人立象以尽意”、《庄子》“乘物以游心”等观点,它的近源则是佛教禅宗思想。作为一个概念,最早见传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约698—约756年)所作的《诗格》。其中写道,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清人王国维是意境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解释这个概念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人间词话》,1908年)意境有造境和写境之分,前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后者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意境创造的基本要求是:(一)取境要高,(二)境出新意,(三)贵在含而不露,(四)似出理外,又不可出理外,(五)流动而不板滞。我国新闻写作研究者将新闻意境归纳为四种形式,即联想式、含蓄式、托言式、对比式。 ☚ 意识流小说 新写实小说 ☛ 意境yi jingartistic mood or conception 意境artistic conception 意境artistic conceptio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