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悲回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悲回风 悲回风楚辞《九章》篇名。屈原作。写于放逐后。此篇亦有人怀疑非屈原作,证据尚嫌不足。诗中首句:“悲回风之摇蕙兮”,标题取此。“回风”,回旋伤物之风,以比恶势力。诗中以独处的佳人自比,叙说自己德性的美好而又孤凄无助的愁苦之情。继写登山览景以抒忧,并思古之贤者,愿为榜样。但又转念思及古忠贤之士的悲惨遭际和与事无补,更增添了自己的彷徨和难解的悲情。 ☚ 橘颂 远游 ☛ 《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① 悲哀啊! 旋风摇落了蕙草的芬芳; 心冤结而内伤。 我心郁结,我心哀伤。 物有微而陨性兮, 我明白弱小生命的属性容易坠落, 声有隐而先倡。② 而听不见的声音,往往会引起巨大的影响。 夫何彭咸之造思兮,③ 为什么我对于古贤彭咸久久思量, 暨志介而不忘。④ 以及他那高尚的品格不能遗忘? 万变其情岂可盖兮, 感情是纵然变化多端,但也无法隐藏; 孰虚伪之可长? 那有虚假的感情能够久长? 鸟兽鸣以号群兮, 鸟兽一叫唤,他们的同伴们也就应声喧嚷, 草苴比而不芳。⑤ 鲜草和枯草放在一块,往往是消失了芬芳。 鱼葺鳞以自别兮,⑥ 披着层鳞的游鱼,它们之间彼此竞赛着花样, 蛟龙隐其文章。⑦ 而蛟龙虽有美丽的身体,却在水底隐藏。 故荼荠不同亩兮,⑧ 所以苦菜和甜菜不种植在一个地方, 兰芷幽而独芳。 而兰芷却在寂寞的深山里散播它们的幽香。 惟佳人之永都兮,⑨ 只有象彭咸那样美好的人,始终坚持他的理想, 更统世而自贶。⑩ 虽然时代已经改变了,我愿意比美前贤的善良。 眇远志之所及兮,(11) 我孤高的志愿所向往, 憐浮云之相羊。(12) 可憐,有如云采飘浮在天上。 介眇志之所惑兮, 自己也不禁疑惑起我这贞节孤高的志向, 窃赋诗之所明。 为了表明我的心肠,我写下了这些诗章。 惟佳人之独怀兮, 设想起美好的人,孤单地在那儿思量, 折若椒以自处。 我折下杜若和申椒,独自个守在这里。 曾歔欷之嗟嗟兮, 我止不住一次又一次的叹气, 独隐伏而思虑。 虽然隐居荒僻,心头的焦虑却没法止息。 涕泣交而凄凄兮, 我流着,流着悲凉的泪…… 思不眠以至曙。 想来想去,不能安睡,从晚上到天亮。 终长夜之曼曼兮, 夜啊! 这黑夜多么漫长, 掩此哀而不去。 我抑压着这长留在内心的悲凉。 悟从容以周流兮,(13) 神智清醒时,我慢慢地起身,出门游荡, 聊逍遥以自恃。(14) 暂时把感情寄托在自由自在的生活上。 伤太息之愍憐兮, 伤心,叹息,这满腔的悲悯啊, 气於邑而不可止。 我的呼吸急促,我竟无法镇定下来, 糺思心以为纕兮, 把我委屈的思念扭搓成佩带, 编愁苦以为膺。 把愁苦编结起来,悬挂在我的胸前。 折若木以蔽光兮, 折下昆仑山上的神异的苦木,遮蔽着太阳, 随飘风之所仍。(15) 且随着飘风,任从它把我吹到何方。 存彷彿而不见兮,(16) 眼前所存在的是仿仿佛佛,什么也看不清爽, 心踊跃其若汤。 我的心却象是沸腾的水,不住的跳跃动荡。 抚珮衽以案志兮, 我整顿着衣裳,按抑住想象, 超惘惘而遂行。 走吧,我感觉到无可言说的怅惘。 岁曶曶其若颓兮, 岁月匆匆,很快就要过去了, 时亦冉冉而将至。 我的时限啊,也渐渐地要来到了! 蘋蘅槁而节离兮, 香草枯萎了,树叶飘落了, 芳以歇而不比。(17) 花花朵朵已尽,香味散了,完了。 憐思心之不可惩兮, 我哀憐我的痴心,不能改变, 证此言之不可聊。 也可以证明你们的话,是不可依靠的。 宁逝死而流亡兮, 我宁可死去,或永远飘泊吧, 不忍为此之常愁。 我不忍让我的心情老是这样暗淡。 孤子吟而抆泪兮, 孤儿呻吟着,擦着滚滚的热泪, 放子出而不还。 弃儿流落着,没有回家的希望。 孰能思而不隐兮, 谁能够想起了痛苦,而不难受, 昭彭咸之所闻。 彭咸,我恍忽听到你的名字,在我的耳边响亮。 登石峦以远望兮, 我爬上石山,向远处观望, 路眇眇之默默。 静悄悄地那辽远的道路象死去一样。 入景响之无应兮,(18) 纵有单调的吹动树影的寂寞的声音,可是没有回响, 闻省想而不可得。(19) 我听不到一切止留在我心间的怀想。 愁郁郁之无快兮, 这里找不到一点快乐,只有沉重的忧伤, 居戚戚而不可解。 我留在这里,痛苦紧蹙在一起,没法放下。 心鞿羁而不开兮, 我的心被束缚住,无法展开, 气缭转而自缔。 我的感情在不住地转动,打了一个解不开的暗结。 穆眇眇之无垠兮,(20) 一眼望去,远处天地合拢在一块,无边无际, 莽芒芒之无仪。(21) 草木莽莽,广大辽阔得无与伦比。 声有隐而相感兮, 纵或是不很大的声音,也能使远方有所感受, 物有纯而不可为。 而任何事物都有他各自的本质,不能强所欲为啊? 藐蔓蔓之不可量兮,(22) 太遥远的道理,无法量测, 缥緜緜之不可纡。(23) 太细微的思虑,难以断绝。 愁悄悄之长悲兮, 重重的隐忧,使我悲苦, 翩冥冥之不可娱。 我似乎飞向不可知的地方,但仍是如此沉重。 淩大波而流风兮, 我象是追随流水的风波在飘荡, 託彭咸之所居。 走向古贤彭咸所居住的地方。 上高岩之峭岸兮, 我的灵魂飞登峭峻的山岩, 处雌蜺之标颠。(24) 又飞悬在采虹的高杪。 据青冥而摅虹兮,(25) 我是青天的主宰,我的气息便是长虹, 遂倏忽而扪天。 一会儿,我在抚摩着天空。 吸湛露之浮源兮, 我吸了一口满满的清新的露水, 漱凝霜之雰雰。 我把漱口的浓霜吐向下界。 依风穴以自息兮, 我住在飘风的老家,合着眼休息, 忽倾悟以婵嫒。 陡然,我翻身惊醒过来,又开始在空中周游。 冯昆仑以瞰雾兮, 我在昆仑山上,望着人间的雾气, 隐㞶山以清江。(26) 我靠着㞶山, 澄清了向下流去的江水。 惮涌湍之礚礚兮, 我担心急流险阻,撞击着礁石, 听波声之洶洶。 我听见风吹着不止休的滔滔不绝的波涛。 纷容容之无经兮, 我心里很乱,不知在那儿, 罔芒芒之无纪。 我心里空恍恍的,不知怎么办? 轧洋洋之无从兮, 滚滚的流水,流啊,流啊…… 驰委移之焉止? 自在地曲曲折折地流,流到什么地方才能停止? 漂翻翻其上下兮, 水波翻卷,或上或下, 翼遥遥其左右。 我随水漂荡,或左或右。 汜潏潏其前后兮, 泛滥的水,急湍地绕着山石打着圈子, 伴涨驰之信期。 流水依据着一定的潮汐期涨落着。 观炎气之相仍兮, 我观望着地面上蒸发着地气, 窥烟液之所积。 我发现这地气象一股烟上升,又凝成液体。 悲霜雪之俱下兮, 我心难受,霜呀,雪呀,都飘落向大地, 听潮水之相击。 而潮水的声音,正象是彼此在打击。 借光景以往来兮, 我假借这有限的岁月,上天下地, 施黄棘之枉策。 我用黄色的弯曲的荆棘,代替马鞭。 求介子之所存兮,(27) 我访求介子推,他住在那里, 见伯夷之放迹。 我发现了古贤伯夷的遗迹。 心调度而弗去兮,(28) 平静了心志,我不再离开这里, 刻著志之无適。 我不往别处去了,我决心好好勉励自己。 曰: “吾怨往昔之所冀兮, 我说: “我怨恨历史上佞臣得到富贵, 悼来者之悐悐。 我悼惜当代的人自私自利。 浮江淮而入海兮, 我愿意随着江淮,漂流到海, 从子胥而自適。” 跟从伍子胥,是我自己的打算。” 望大河之洲渚兮, 我望见了水中的沙洲, 悲申徒之抗迹。(29) 我悲哀地联想起申徒狄不屈的样子。 骤谏君而不听兮(30) 一次又一次进忠言于君王,而不被听信, 任重石之何益? 后来抱着石头跳河淹死,可是,这有什么用处呢? (文怀沙译) 【注】 《悲回风》以首句名篇。其写作时间,蒋骥推断: “原死于五月五日,兹其隔年之秋也欤。” (《山带阁注楚辞》)? 此时楚已濒危,原亦终不容于世,此身已临沅湘之渊,彭咸之志日笃,宗庙之隐痛日剧,故不复顾忌,“倾输罄竭,” “悉吐之者矣” (朱熹《楚辞集注》) 。诗人情思激越,幻梦神游,忽而扪天,忽而瞰雾,求介子,悲申徒,借以排遣其积郁,然而冤结情笃,触景生悲,寻来找去,越发不可收拾。通篇抒情,往复喟叹,悲愤不已,在九章中是感情最沉郁的一篇。 诗人就眼前的旋风摇荡纤弱的蕙草,触景生情,悲从中来: “心冤结而内伤。”外伤好治,内伤难合。长期隐痛,淤结于心的内伤,其诱发在于蕙,其根源在于冤。不言而喻,诗人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自身的遭遇:忠而被谗,信而见疑,长期放逐,报国无由,故而迸发难以言状的哀怨和忧伤。“物有微而陨性兮,声有隐而先倡。”回风有声无形,起始甚微,然它终使花草凋零; 谗言起始虽隐,然它虚惑君心,猖狂妄行,二者均有行迹可寻。如果在谗言刚刚发生时,即采用措施,防微杜渐,谗佞人不易得逞。诗人含蓄地指斥楚怀王掉以轻心,缺少应有的警觉,养痛遗患,以致发展到现在的谗妒人以自代的地步。这里,是否兼有反躬自责呢? 倒也可以商榷。诗人“已见谗人倡君为恶,则思念古世彭咸,欲与齐志节,而不能忘也” (洪兴祖《楚辞补注》) 。 屈原诗心执着,刚想到步彭咸之志,却又追忆其祸始: “万变其情岂可盖兮,孰虚伪之可长。”上官、靳尚之徒巧言令色,虚饰谗言,然其包藏的祸心是无法掩盖的,他们何以能长期作祟呢! 这里的潜台词是: 如君王明察,早就看出其虚伪作态,防患未然; 君不明,昏愦蔽壅,才遗患于今日。以下四句诗,诗人具体陈述谗佞人猖狂用事。他们或朋比为奸,同恶共济; 或乔装打扮,耀武扬威,致使忠贞之臣,或屈服于邪恶势力而失其志节,或藏居幽深处,隐其光采。于是诗人从中引出结论: “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芷幽而独芳。”忠佞冰炭难容,岂能同朝共济,忠贞之臣只有远避朝廷,独处幽境,才能保持其高尚的节志。这是写实,又似自慰。“唯佳人之永都兮” 的六句,诗人自诩出身尊贵,德志高远,历先世之垂统,即便行吟江畔亦不失中正之行,故以佳人自喻。诗人自谓其德志可与兰天比高,能与白云相逐,孤高而难合于世,特赋诗将其陈述清楚。 以上几章,诗人因 “回风摇蕙”而触动了忧伤,于是追忆了祸始,分析了祸根,表明其赋诗是为言志。 诗人思前想后,自觉身前的一切已付诸东流,剩下的只有 “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芳椒以自处”。追慕古代贤哲,加强自身的修养,保持身后的芬芳。但是,屈原毕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其理想、抱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此刻他万念俱灰,痛定思痛,其内心的悲愤、忧虑更不能自巳。“曾歔郗之嗟嗟兮”的六句,诗人极写从夜晚到天亮总是抑制不住哀怨悲伤: 抽泣、嗟叹、隐思、凄苦,涕泪交流,辗转反侧,长夜不眠,想节哀而不能。天明了,外面走走,聊以自持,然秋色萧杀,满目凄凉,于是 “气於邑而不可止。”极度悲伤,满腔酸楚,气急促而堵塞,以至哽咽窒息而不可终止。写忧伤郁结的情状如此活龙活现,诚非屈子莫能。“乣思心以为纕兮,编愁苦以为膺。”古人将束于腰腹间的,用以悬挂饰物的带子,称为纕,将勒于胸部的服饰称谓膺。从修辞格看,诗中的“思心”、“愁苦”为本体,“纕”、“膺”为喻体。诗人巧妙地捕捉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共同特征,加以引申,构成了极其贴切的譬喻关系,使诗句情景互生,含蕴深遽。诗人言其思心、愁苦之繁多、之细腻、之修长可以编珮带,织胸衣; 言其思心愁苦郁结于胸腹之间,引起的气闷、梗塞,如束纕于腰腹,勒膺于胸际那样难以忍受,难以解脱。化抽象为具体,鲜明形象。《列传》云: “其文约,其词微……举类迩而见义远”,诚如是。 诗人的思心、愁苦如此沉重而不能自持,故“折若木以蔽光兮,随飘风之所仍。”折若木遮住目光,视而不见; 任飘风之吹送,吹到哪里算哪里,也是聊以自持的好方法。然而事与愿违: “存彷彿而不见兮,心涌跃其若汤。”周围的事物乎看不见了,可思潮的翻滚却剧烈得犹如沸汤。这诚如李白所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诗人忧伤太深太久,冤结太实太厚,想排遣也没有法子,只好强按珮衽,怅怅然、惘惘然继续前行。岁将尽,命将终,蘋蘅枯离,芬芳消竭,而诗人的思心却不可改变。诗人宁肯投江以结束此哀。 诗人在前几章往复咏喟思心愁苦如此这般的沉重而不能自持,但又始终没有明言其所思者、所愁者为何事,引而不发,至此才喟然道出:“孤子吟而抆泪兮,放子出而不还。”这两句诗极其重要。它既表明诗人思心、愁苦郁结缠绵的原因,是前面几章诗文的概括,又为下面的“登石峦”、“上高岩”、“冯昆仑”等情节作铺垫: 是全篇的诗眼。诗人无辜遭谗见逐,长期行吟江畔而不能还,“孰能思而不隐兮”。这种事放在谁的身上,谁都会隐隐作痛。诗人正是为了“不忍为此之常愁”,才一次次地想到步彭咸而死。 以上几章,诗人极写放逐途中的悲愤忧伤及其产生的根源。 “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入景响之无应兮,闻省想而不可得。”诗人思念楚国,登石山而远眺郢都,希冀得到蛛丝马迹,以慰愁思,然而“熟视不睹其影,静想不闻其声” (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内心极其空虚惆怅。故国的声容不可得而闻见,宗庙之安危不可得而知之,君臣之恩谅已断绝,返楚竭忠尽智亦无期——诗人愁思陡增,五内俱焚,故不能自己。“入景响之无应兮,闻省想而不可得”两句,郭沫若译为: “我到了无影无响的区域,但要无念无想却不可能。”郭老译文可能本洪兴祖注: “竄在山野,无人域也。”但按文词推敲,似待商榷。“愁郁郁之无快兮”及其以下十三句,诗人往复抒写其思心愁苦郁结的情状,以及在这特定的情境中,诗人神思恍忽,于是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无不罩上迷惘、悲怆的光圈。诗人运用句式的排比,声韵的重叠,低徊往复,闳中肆外,吟幽叹微,情貌凄苦,读之令人澘然泪下。其中的“声有隐而相应兮,物有纯而不可为,”更反映了诗人对楚国的情感深沉执着,至死不渝。这前一句,可用后人李商隐的诗作解: “身无采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诗人与故国永远联结在一起。后一句,诗人自谓其对楚的挚爱是纯粹的,忠贞不渝的,非人工所能造为。 “上高岩”的八句诗,诗人驰骋想象,神游太虚,与霜雪云虹相往来。他忽而嘘气成虹,忽而伸手扪天,风驰电掣,气势万千。夸饰奇特,意在说明其德智高远,其力能回天,惜昏君不用,致使楚国岌岌可危。至于“吸湛露”,“漱凝霜”,“依风穴”的陈述,能否说诗人有道家的“虚静无为”,“不为物先”的出世思想呢?兴许有此闪念,但是,其刚想留风穴休憩,又 “忽倾悟以婵媛”。 “风穴”,洪兴祖注: “风穴,北方寒气从地出也。”朱熹注: “风穴,风从地出之处也。”今也有人考证 “昆仑”跟岷山一样,均系蜀中实地。”上述诸释涉嫌太实,未得诗趣。蒋骥注云: “按山海经,昆仑帝之下都。神异经,昆仑钢柱,其高上天。故骚经上下于天,皆从昆仑取经。此扪天而依风穴,冯昆仑亦此意也。风穴从昆仑解,颇融洽。” (《山带阁注楚辞》) 。蒋注富有神话色采,颇合屈赋浪漫风格,洽文意。风穴位于昆仑,那么“冯昆仑以瞰雾兮”,顺理成章。这以下的十二句诗,以瞰字领起,均为诗人神思激越, 冯昆仑, 隐㞶山俯瞰清江的虚幻情貌。诗人在幻梦中眼前展现的是苍海横流,恶浪掀天。风浪声、水石相击声惊天动地。江面上: 东西南北,前前后后,浩瀚滚荡,没有经纬,没有方向,没有归宿,焉知终止。上下颠覆,左右倾轧,伴着潮汐的信期,忽涨忽落。不难看出,这些描绘与其说是诗人幻梦江涛的雄伟壮观,倒不如说是借江涛影射楚国当时政局的动荡以及反衬屈原眷顾楚国而起伏不定的心情。据历史记载: 当时楚国接连打败仗,国惫民艰,一片混乱。“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 (《战国策·中山策》)所以,这里越绘声绘形地描状江涛的险恶,越反映出诗人为楚国的动乱而忐忑不安的心绪。 “观炎气之相仍兮,……听潮水之相击”的四句,蒋骥注为: “炎气,指夏。霜雪,指冬。错举以概四时也。”王夫之注,亦指四时的节令。郭沫若译为:“我观察南海的火云怒腾,我偷看东海的朝霞上升,我叹息北海的云雪齐下,我倾听西海的波涛雷鸣,”又似指四方的景象。按炎气即热气。《诗·大雅》: “赫赫炎炎”,传: “炎炎,热气也。”相仍,相从也(洪兴祖注) 。诗人幻梦由江面仰视太虚,江雾濛濛,热气相蒸,倏而又凝聚为烟雨; 再往下观察,江面白浪滔天,飞雪四溅——“悲霜雪之俱下”,继而“听潮水之相击”更不胜其悲。故洪兴祖注曰:“言己上观炎阳烟液之气,下视霜雪江潮之流,忧思在心,而无所告也。” (《楚辞补注》) 于是诗人又神思恍恍忽忽,凭借日光月影,乘着神速的骏马,策着弯曲的棘鞭,去寻找介子、伯夷的所居。找到了他俩没有?蒋骥说找到了。蒋注: “曰”以下两句诗是屈原“与二子相语之辞……人逢知己,则乐输于情,盖有然矣。” (《山带阁注楚辞》) 此注涉嫌穿凿。诗中所云方位,均为神思所及,非诗人真身临其境。况且下句云: “心调度而弗去兮,刻著志之无适”。经过考虑没有去,镂刻于心扉的是彭咸之志,岂能他适。 “曰”以下为全篇结章。诗人将思绪收拢一下,思忖: 怨往日的理想已经落空,悲来日的处境岌岌可危,故决心从申徒、子胥而去; 转而一想又觉二子均死得可悲,申徒狄、子胥活着的时候,屡谏君不听,死又没能挽救商吴的灭亡; 这是前车之鉴,而自己的死能否唤起昏君的觉醒?思心萦徊不得其解。以死去感动君王是诗人的孤注,故不得不慎重。诗人踌躇再三终未投河。 九章《悲回风》,想象丰富,夸饰神奇,低徊往复,一唱三叹,均为其抒发思心愁苦而设。但终因放子不还,孤子抆泪的根由,故而推来拂去,无以解脱。最后,欲以死来激动君王,思心和愁苦似乎得到缓和,然赴流实为孤注,亦踌躇不已。可以想见,诗人忧心如焚的悲愤情绪,将进入另一个高峰。 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① 物有微而陨性兮,声有隐而先倡。② 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暨志介而不忘。③ 万变其情岂可盖兮,孰虚伪之可长?④ 鸟兽鸣以号群兮,草苴比而不芳。⑤ 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⑥ 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⑦ 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而自贶。⑧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⑨ 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⑩ 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11) 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12) 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13) 终长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14) 寤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15) 伤太息之愍怜兮,气於邑而不可止。(16) 糺思心以为纕兮,编愁苦以为膺。(17) 折若木以蔽光兮,随飘风之所仍。(18) 存仿佛而不见兮,心踊跃其若汤。(19) 抚珮衽以案志兮,超惘惘而遂行。(20) 岁曶曶其若颓兮,时亦冉冉而将至。(21) 薠蘅槁而节离兮,芳以歇而不比。(22) 怜思心之不可惩兮,证此言之不可聊。(23) 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为此之常愁。(24) 孤子吟而抆泪兮,放子出而不还。(25) 孰能思而不隐兮,昭彭咸之所闻。(26) 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27) 入景响之无应兮,闻省想而不可得。(28) 愁郁郁之无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29) 心鞿羁而不开兮,气缭转而自缔。(30) 穆眇眇之无垠兮,莽芒芒之无仪。(31) 声有隐而相感兮,物有纯而不可为。(32) 藐蔓蔓之不可量兮,缥绵绵之不可纡。(33) 愁悄悄之常悲兮,翩冥冥之不可娱。(34) 凌大波而流风兮,托彭咸之所居。(35) 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霓之标颠。(36) 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37) 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38) 依风穴以自息兮,忽倾寤以婵媛。(39) 冯昆仑以瞰雾兮,隐㞶山以清江。(40) 惮涌湍之磕磕兮,听波声之汹汹。(41) 纷容容之无经兮,罔芒芒之无纪。(42) 轧洋洋之无从兮,驰委移之焉止。(43) 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遥遥其左右。(44) 汜潏潏其前后兮,伴张弛之信期。(45) 观炎气之相仍兮,窥烟液之所积。(46) 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47) 借光景以往来兮,施黄棘之枉策。(48) 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49) 心调度而弗去兮,刻著志之无适。(50) 曰: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悐悐。(51) 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52) 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53) 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54)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55) 【注释】 ①回风:旋风。冤结:郁结苦闷。内伤:内心伤痛。②物:指蕙草,也指回风所摇落的一切草木。微:微弱,指生物的萌芽状态。陨:伤害,陨落。性:通“生”,生机。声:风声。隐:隐微。倡:通“唱”,始发之歌,引申为起始。③彭咸:殷大夫。造思:追思,追想。暨:读作“冀”,希冀,希望,企慕。志介:志行和节操。④万变:身遭万千变化挫折。情:指忠贞之情。盖:掩盖,掩藏。⑤号群:呼群。草苴(cha柴):草的总称。草:活草;苴:枯草。比:比近,靠拢。⑥葺(qi气):整治。自别:以自别异,突出和炫耀自己。文章:文彩,指蛟龙的鳞甲。⑦荼荠(tu ji涂济):苦菜和甜菜。茝:同“芷”。幽:处幽僻之处。⑧佳人:指贤哲,贤人,君子。永都:永远美好。更统世:经历许多世代。更(geng庚):经历;统世:世代。自贶(kuang旷):自比,自许,自期;贶:借作“况”,比况。⑨眇:读作“渺”,遥远。相羊:徜徉,徘徊,无所依傍。⑩介:耿介。眇志:高洁的志行。惑:疑惑不解。窃:窃意,私下的用意。赋诗:写作本篇辞赋。明:表明,表白。(11)惟:思念。佳人:指圣贤,贤哲。独怀:怀抱独异,不同于众。若椒:当从朱熹《楚辞集注》作“芳椒”,香椒。自处:自己安排自己,有自勉、自守之义。(12)曾:一作“增”,反复多次。歔欷(xu xi虚希):哽咽叹息声。嗟嗟:感叹声。隐伏:隐居伏匿,居隐处幽。(13)凄凄:内心悲凉。曙:天亮。(14)终:竟,了,从始到终。曼曼:漫漫,形容夜长。掩:掩抑,压止。不去:不能排去。(15)寤:觉醒。从容:徘徊。周流:四下游荡。自恃:依靠自己来遣怀。(16)伤:伤怀。愍怜:哀怜。於邑:郁悒。(17)糺:同“纠”,纠缠,纠结。思心:思绪,愁思。纕(xiang):佩带。编:编织。膺:心衣,犹今之背心或兜肚。(18)若木:神话中的神木。蔽光:遮蔽日光,暗示自己力求韬光养晦。飘风:暴风。仍:牵引,意即随风暴的牵引,到处飘荡。(19)存:客观存在之物。仿佛:依稀隐约,似有若无,不甚分明。不见:看不清楚。一说,因心情极端苦闷而坠入不见不闻、万念俱灰的枯寂状态,亦通,且可与上说互补。(20)抚:手摸。珮:玉珮,佩带的饰物。衽(ren刃):衣襟。案:按下,压制。志:心志。超:遥远、渺茫。惘惘:失意惊惶的样子。(21)曶曶:同“忽忽”,快速。颓:没落,陨落。时:生命的时限。冉冉:渐渐。(22)薠蘅:薠,香草;蘅,亦香草。节离:茎节枯脱,草节断落枯败。以:已。歇:息,消灭。不比:指叶落香散,不再聚合。(23)怜:自怜。思心:思绪,愁思。惩:止。证:明也。此言:指上文所说的哀伤之言。不可聊:无可聊赖。(24)溘(ke客):迅速,突然。流亡:随流水而消亡。常愁:无尽的忧愁。(25)孤子:孤独无依之子。吟:呻吟。抆(wen吻):拭。放子:被驱逐的孤儿。(26)隐:痛苦,昭:明也。闻:声闻,名誉。(27)峦:小山脊。眇眇:同“渺渺”,辽远。默默:沉寂。(28)景:“影”本字。响:回声。无应:影随形而响应声,影响无应,说明寂无声,到了没有人迹的地方。闻:耳听。省(xing醒):察看。想:心想。不可得:指耳听、目视、心想宗国之声容,皆茫然无所得。(29)居:居住在屋子里的时候;与前之“登石峦”对义。戚戚:忧伤。(30)𩉜羁:本义为马缰绳,引申为束缚义。开:解开。气:气息,呼吸。缭转:纠缠缭绕。自缔:自相纠结。(31)穆:虚静幽深的状态。眇眇:同“渺渺”。莽:野色迷茫。芒芒:同“茫茫”。仪:物像,物形。无仪:即无形,模糊难辨界限。(32)隐:隐微,感:感应。纯:纯正。(33)藐:通“邈”,远也。蔓蔓:即漫漫,漫长而无尽头貌。不可量,不可测。缥:缥缈。绵绵,绵长貌。纡:系结。(34)悄悄:忧愁貌,《诗》云:“忧心悄悄”。翩:飞翔,指人的灵魂飞走了。冥冥:幽暗。娱:娱乐。(35)凌:乘。流风:顺风飘流。托:依从。彭咸:殷代贤士,谏殷王不听,投水而死。所居:所居住的地方,引申彭咸的归宿,即以死谏君的精神所在。(36)峭岸:山岩高峻处。雌霓:虹霓分内外二环,内环为虹,色彩鲜明,外环为霓,色彩较淡,古人认为内雄外雌,通称为虹。标颠,(山的)顶点。(37)青冥:青色的天空。摅(shu书):舒也,指嘘气;摅虹,即吐气成虹。倏忽:转瞬,迅速。扪:抚摸。(38)湛:浓重。浮源:另作“浮涼”、“浮浮”。源,或为浮之讹字;浮浮,纷繁盛多的样子。漱:漱口。凝霜,凝结的霜。雰雰:向下飘落的样子。(39)依:凭。风穴:风聚处,古代传说风从地出之处。自息:自行休息。倾寤:翻身觉醒过来。婵媛:情思缠绵。(40)冯:凭,依凭。瞰(kan看):俯视。隐:《庄子·徐无鬼》中所说“隐几而坐”的“隐”,凭靠。㞶:同“岷”,岷山在川北。清江:使江水澄清。(41)惮:心惊。涌湍:急流。磕磕:水石相撞击的声音。汹汹:波涛声。(42)纷:心思纷乱。容容:变乱貌。无经:无经纬,混乱而不辨方位。罔:通“惘”,怅惘,迷惘。芒芒:通“茫茫”。纪:端绪。(43)轧(ya亚):倾轧之轧(从朱熹注)。洋洋:水之盛大貌。无从:漫无所从。驰:奔驰。委移:同“逶迤”,委蛇,弯弯曲曲前行貌。焉止:与“无从”对义,到哪里去。(44)漂:同“飘”。翻翻:上下翻动貌。翼:两翼。左右:忽左忽右。马茂元注:“水的冲力,有时侧重在左,有时侧重在右,遥遥望去,时有变化,故云。”(45)汜(fan泛):同“泛”。潏(yu玉)潏:水动荡的样子。前后:指随波前进或退却。伴:伴随。偕同。张弛:涨落。信期:定期,潮水一日涨落两次,有一定时间。(46)炎气:夏季郁蒸之热气。相仍:相因不已。烟液:云烟和雨水。液,指上升的地气所凝成的水液,即雨水。积:聚积。(47)前之“观炎气”二句写夏天景象,此处“悲霜雪”二句写冬天景象,错举成文,以概四时,即下文光景往来的注脚。(48)借:凭借。光景:上文写的四时光景。一说,日光月影,“景”为“影”本字。施:用。黄棘:神话中的木名。据蒋骥考《中山经》云,“苦山有木名黄棘,黄华而圆叶,其实如气。”(《山带阁注楚辞·楚辞余论》卷下)王逸注:“黄棘,棘刺也。枉,曲也。”枉策:弯曲的马鞭。(49)所存:所居,介子推自焚之地,暗指介子推的归宿,他孤高、忠贞的志行。放迹:放浪隐遁的遗迹,也包含他执义饿死的精神。(50)调度:仔细思量。弗去:不能去怀,指的是念念不忘子推、伯夷的高节。刻:勉励。著志:立志。无适:别无他适(向往)。(51)曰:疑为“乱曰”,脱“乱”字。“乱”即乱辞,通常可译作“尾声”。怨:怨恨。冀:希望。悼:惜。来者:未来(指国家将临的危难)。悐(ti替)悐:忧惧貌;悐,同“惕”。(52)浮江淮而入海:洪兴祖《补注》引《越绝书》说:“子胥死,王使捐于大江,乃发愤驰腾,气若奔马,乃归神大海。”自适:适顺自己的心愿。(53)大河:黄河。洲渚:水中可居之地,大的称洲,小的称渚。申徒:申徒狄。洪兴祖《补注》引《庄子》云,“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又引《淮南》注云,“申徒狄,殷末人也。不忍见纣乱,自沉于渊。”抗迹:高尚的行迹、行为。抗,读作“亢”,高。(54)骤:屡次。任:抱负。任重石,指申徒狄抱负大石沉河之事。(55)絓(gua挂)结:牵挂郁结。絓,不解,不能解开。蹇产:诘屈,抑塞不平。释:消释,放开。 【译文】 悲悯那旋风摇落蕙草,使之枯黄,我内心郁结愁苦,深感痛伤。生物刚一萌芽就受到致命打击,风起隐微,却成为始发的声响。我为什么把彭咸追慕和怀想?只希望他的志节永远不被遗忘。纵历千难万劫,忠贞之情岂能掩藏?难道虚伪的行径也能得到生长?鸟兽鸣叫,为的是呼唤同伴,鲜草和败叶紧靠就不再芳香。游鱼整治鳞片来炫耀和闪光,而蛟龙却把鳞甲和纹彩隐藏。所以说甜菜和苦荼不能同亩生长,兰芷处在幽僻之地独自散发芳香。只有古来的圣哲永远美好无缺,经历许多世代人们还这般由衷自况。追随你高远的志向所能达到的地方,我爱伴同游云徜徉,漫然无所依傍。胸怀光明远大的志向,疑云来自四面八方,我从心底写出诗章,表白我的一片衷肠。我思念古来的圣哲,他们有独异的理想,采折芳椒来自勉,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妥当。一声声地长嘘短叹,一声声地抒发忧伤,我独自隐身幽居,把古往今来的事情思量。眼泪鼻涕交相流淌,我的心情多么悲凉,转辗反侧地思虑,通宵达旦,直到天亮。我睁眼望穿黑夜,耐不得黑夜漫漫长,百般压抑我的哀愁,也终难排遣悲伤。破晓人醒,我四处徘徊,四下游荡,姑且自我逍遥,自我排除心上的冰霜。我哀怜自己总是叹息悲伤,郁悒伤神,禁不得气短心慌。纠结我的愁思,作为佩带,编织我的忧闷,作成兜肚,让忧与愁紧身相随,作为我的行装;为了韬晦自励,我折下神木遮蔽日光,一任那风暴的牵引,到处神游飘荡。外界的存在依稀慌忽,看不清模样,内心的激情汹涌澎湃,像开水在沸扬。手抚玉珮和衣襟,压抑内心的激荡,在渺茫和失意中,我走向遥远的地方。岁月匆匆地流逝,美好的日子即将消亡,生命的时限渐渐地到来,谁也不能阻挡。薠香与蘅草的茎节断落,草叶败落枯黄;既然茎叶断离,不再聚合,那香草也不再芬芳。我怜惜愁思之来,其势不可抑制,也不可阻挡,可见我那排忧解哀的言词同样不可依仗。我宁愿快快死去,随流水而消亡,忍不了这无尽无头的忧愁和悲伤。孤独无依的孩子在呻吟,在拭泪,被放逐的孤儿出离在外不得返回家乡。谁能想到此种情景而不痛心和凄惶,因此我昭明彭咸的声闻,广其影响。我登上石山的峰脊向远处眺望,道路迷蒙,沉寂无声,一片浑茫。进入的地方,见形不见影,发声无回响,眼观耳听心想宗国的声容,全然难想像。愁思郁郁,终日没有一点欢畅,住在屋子里同样有不解的忧伤。心上像是缠着羁绊,扯不开绳缰,连呼吸都被缠缚,纠结得很紧张。无边的虚静,无际的空茫,野色迷濛,渺茫中难辨形、象。隐微的音响,可以互相感应而震荡,纯正的事物,却不能拯救自己的败亡。遐想漫漫,无尽无头,不可测量,思绪绵绵,朦胧缥缈,不可导向。愁惨惨,悲戚戚,心情总是这般忧伤,灵魂飞走了,落到幽暗处仍然不欢畅。凌驾在洪波大浪之上顺风飘航,我决定去追随那圣哲彭咸的理想。登上峻峭陡立的山岩,身处虹霓外环的顶点。依凭苍苍的太空,舒展彩虹的容颜,转瞬之间,我又抚摸湛蓝的青天。我吸饮浓重盛多的露水,凉爽又甘甜,我口漱飘落、凝结的冰霜,清冷而微寒。身靠聚风的洞穴休息入睡,飘飘进入梦幻,忽然间翻身醒悟,我的情思缠绵,充满眷恋。登上昆仑山,我俯看山下云雾迷漫,攀上岷山顶,务使长江之水清且蓝。我惊心于急流相撞,磕磕作响不断,耳听洪波巨浪轰然雷鸣,动地震天。我的心思纷乱,经纬不能明辨,迷惘,空茫,分不清西北东南。江水洋洋,互相倾轧,无从寻找本源;奔腾澎湃,曲折向前,又止息在哪边?飘流不已,上下翻动,变化万千,远看行船的两翼忽左忽右地偏转。随水泛流动荡,随波后退、向前,伴同潮起潮落,信守一定的时间。看那炎热的暑气,相因蒸腾弥漫,观察云烟雨水聚积着风暴和雷电;悲哀那霜雪同时纷纷降落到人间,又听那江潮相撞相击,声颤心田!我凭借四季的光景往来于大地之间,用带刺的黄棘神木作我弯曲的马鞭。我寻访了春秋贤臣介子推焚身的地点,也看到了殷代义士伯夷饿死的首阳山。我心里反复思量,都离不开古今圣贤,勉励自己,立志效法,决不左顾右盼。尾声:我怨恨往昔的希望不能实现,我惋惜和忧惧未来的重重灾难。我要浮游江淮而入大海深处啊,追随子胥的归宿而遂自己的心愿。我望见那黄河之中的小沙洲啊,就悲怀申徒狄为自己树立了典范。他屡次谏君,昏君不听他的意见啊,他就抱石沉河,又有何益于社稷江山?我内心牵挂郁结,是非得失很难判断,思想抑塞不平,解不开如此这般的疑团。 【集评】 宋·洪兴祖引述前人:“此章(《悲回风》)言小人之盛,君子所忧,故托言天地之间,以泄愤懑,终没汨罗,从子胥、申徒,以毕其志也。”(《楚辞补注·九章第四》) 清·吴世尚:“《九章》体裁,与《骚》一也,而各因其时,各纪其事。故虽音节悲凉而部伍分明,颇为易识。唯《悲回风》篇,则急鼓繁弦,深巷短兵时矣。”(《楚辞疏·九章》) 清·蒋骥:“子胥、申徒,皆其同类,而忽感二子之死,不能救商与吴之亡,故踌躇徘徊,卒又不忍遽死,而其愁思益萦徊而不能解释也。”(《山带阁注楚辞·九章·悲回风》) 清·蒋骥:“今观其辞,脉络井然,前半反复开合,无非决计为彭咸意;至上高岩以下,则皆为彭咸以后之境矣;末章猛然自省,又不欲遽为彭咸。此汨罗之沉,所以不于秋,而于来岁之夏也。”(《山带阁注楚辞·楚辞余论》卷下) 今·姜亮夫:“整篇《悲回风》多用双声叠韵词,连绵词,使声调非常高妙。其原因是,这时屈原的思想和感情完全结合在一道了,融为一体了。此文有点像《庄子·齐物论》一样,属于较高的水平。所以我认为《悲回风》是屈原作品《离骚》这一大类里面的最高峰。”(《楚辞今绎讲录·九章新论》) 今·马茂元:“本篇写秋冬季节的生活感受。通篇是纯粹的抒情,没有什么事实的叙述。所表现的感情,极为深沉、忧郁。蒋骥断为沉湘前一年的作品(见《楚辞余论》),固然不一定可靠。但这种垂死的哀音,它的产生年代,必然距沉湘不远。篇中多用富有音乐美的双声叠韵联绵词传达出一种低徊往复的情思,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在《九章》中,和其他各篇的风格是微有不同的。”(《楚辞选·九章·悲回风》) 今·詹安泰:“在《九章》中大都是抒情和叙事参用的,虽着重在抒情,仍不少叙事的成分。《悲回风》这一篇却充塞了悲愤的情绪,对造成这么悲愤的原因、经过,都似乎来不及提出或不愿意提出的样子。由于作者要抒写这样的具体内容——火热般的激情的具体内容,这就决定了他用另一种和这内容互相适应的表现方式。他运用了回环往复的写法……运用了许多双声叠韵的连绵字,如‘仿佛’、‘踊跃’、‘惆怅’等都是双声字,‘相羊’、‘歔欷’、‘周流’等都是叠韵字。他运用了许多包含叠字的句子,如‘曾歔欷之嗟嗟兮’、‘涕泣交而凄凄兮’、‘终长夜之曼曼兮’、‘路眇眇之默默’等。他更重叠地运用了包含叠字的句子,如‘愁郁郁之无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穆眇眇之无垠兮,莽芒芒之无仪’、‘邈漫漫之不可量兮,缥绵绵之不可纡。愁悄悄之常悲兮,翩冥冥之不可娱’。这么一来,一方面就使得作者的回荡起伏的心情表现得更加明朗而突出;而另方面,在音调上也就更加动听,更加富有感染人的力量。”(《屈原·天问、九章及其他》) 【总案】 诗歌以首句“悲回风”名篇,篇名与内容是一致的。这是屈原后期的作品,在《九章》中也是写得较晚的一篇。篇中所表现的感情极为深沉、忧郁,字里行间充塞了悲怆、愤慨的情绪,那是一种垂死的哀音,临绝的悲鸣,创作的时间离沉湘不远。清代学者蒋骥认为,它写于《怀沙》之后,《惜往日》之前,应该说是很有见地的。《九章》中的作品,大多抒情与叙事相结合。本篇纯粹抒情,而没有写具体的事实;哪怕是一鳞半爪、点点滴滴的片断经历,也没有涉及。结构上自然就不可能有什么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的安排,而只根据思想感情的需要,回环往复地进行抒写。朱熹注《九章》文字,“大抵多直致无润色,而《惜往日》、《悲回风》又其临绝之音,以故颠倒重复,倔强疏鹵,尤愤懑而极悲哀,读之使人太息流涕而不能已。”平心而论,朱熹是觉察到了《悲回风》不同于《九章》其他篇目的一些特点及其感人之处的,但蒋骥不满于他所说的“颠倒重复”,指责前人对《悲回风》的“诸解纰缪百出,不可胜辨,即朱子亦论其颠倒重复,盖未得其条理所在也”。如果说朱熹强调的是作品的情感力量,那么蒋骥强调的则是作品的逻辑脉络,他说:“今观其辞,脉络井然。前半反复开合,无非决计为彭咸意;至‘上高岩’以下,则皆为彭咸以后之境矣。末章猛然自省,又不欲遽为彭咸。”朱、蒋二说,可以互补。这是境界很高的一篇抒情诗。大家知道,任何真实的感情都不是抽象的,不论触景生情,还是由情及景,诗人的内心情感都与外界的事物连接和交融在一起。《悲回风》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作品抒写诗人内心的情感时,总能找到客观世界的对应物,使主观的情感得到具体鲜明的显现;而描写外界的山水光景,则又无不表现着主观的情感世界。二者达到水乳交融,难分彼此的境地。楚辞学家姜亮夫说:“《悲回风》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联系在一起的,形象思维往往用逻辑思维来反映,而逻辑思维也往往用形象思维来表达,就是所谓‘物我两用’,外界的事物同他的思想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楚辞今绎讲录·九章新论》)作品写秋冬季节的生活感受,重点是围绕对古代贤人彭咸的追怀,而说明诗人的生死观。篇中运用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增强了韵律美、节奏感和抒情色彩,从而也增强了感染力。 悲回风 悲回风辞赋名篇,《九章》最后一篇。战国楚屈原作。《楚辞章句》见载。写作背景,见《九章》条下。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认为本诗为屈原作于自沉汨罗的前一年秋天。王夫之《楚辞通释》认为“盖原自沈时永诀之辞也”。王闿运《楚辞释》说:“此篇总述志意踪迹,盖绝笔于此,若群书之自序也。”都认为是屈原的绝笔书。诗中几乎通篇抒情,没有什么事实的叙述,作品中充满着深沉、悲愤的情绪,但对造成这一情绪的原因和经过却未及抒写。由于作品表达的是比较抽象的一种激情,因此写法上与其它篇章也有区别。一是采用了回环往复的写法,说了彭咸三次,佳人两次,登山又有三次,在这种调子的重复中,传出了低徊留连的情思。作品也运用了不少双声迭韵的连绵词,又运用了迭字的手法,颇具特色。 ☚ 悲人道 悲秋夜 ☛ 悲回风bēi huí fēng《楚辞》篇名。为《九章》第九篇。旧以为屈原所作,宋代以来学者多疑之。现代学者认为系宋玉作。《悲回风》末尾说:“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骤谏君而不听兮,重任石之何益。”末两句承接“悲申徒之抗迹”一句,就申徒狄的谏君不听,投水而死言之。王逸以来学者因此以本篇为屈原所作,以此两句为屈原临死之自述。然而,从各方面来看,《悲回风》实与宋玉之《九辩》相近: 首先,它们都表现出一个受到打击、排挤而离开朝廷的文人或下级官吏的经历与思想。《九辩》云“去故而就新”,“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羁旅而无友生”,“去乡离家兮徕远客”;《悲回风》云“超惘惘而遂行”,“孤子吟而抆泪兮,放子出而不还”,“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骤谏君而不听兮,重任石之何益”等,基本一致。其次,反映了同样的政治环境。《九辩》云“世雷同而炫耀兮,何毁誉之昧昧”,“纷忳忳之愿忠兮,妒被离而鄣之”;《悲回风》云“万变其情岂可盖兮,孰虚伪之可长”。都反映了结党营私、颠倒黑白、虚伪欺诈的黑暗社会现实,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态度也从中可以看出。再次,都表现了极大的个人哀愁。《九辩》云“中憯恻之凄怆兮,长太息而增欷”,“心怵惕而震荡兮,何所忧之多方”,“独悲愁之伤人兮,冯郁郁其何极”;《悲回风》云“终长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愁郁郁之无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伤太息之愍怜兮,气於邑而不可止”,“愁悄悄之常悲兮,翩冥冥之不可娱”。第四,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隐居以自保的思想。《九辩》云“闵奇思之不通兮,将去君而高翔”,“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愿赐不肖之躯而别离兮,放游志乎云中(按: 云为地名,亦作云邑)”;《悲回风》云“蛟龙隐其文章”,“独隐伏而思虑”。第五,都表现出对于个人品质、情怀的自重自赏。《九辩》云“有美一人兮心不绎”,“私自怜兮何及,心怦怦兮谅直”;《悲回风》云“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以自贶”,“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木以自处”,“照彭咸之所闻”。第六,都表现了同世俗决绝而不与坏人同流合污的态度。《九辩》云“骥不骤进而求服兮,凤亦不贪喂而妄食”,“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食不偷而为饱兮,衣不苟而为温”;《悲回风》云“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常态也”。第七,都表现了惜时叹老的情绪。《九辩》云“时亹亹而过中兮”,“岁忽忽其遒尽兮,恐余寿之弗将”;《悲回风》云“岁曶曶其若颓兮,时亦冉冉而将至”。第八,《九辩》中提到的人物如尧、舜、宁戚、申包胥、齐桓公、伯乐等历史人物,类型化人物如贫士、美人、诗人,思想范畴如“思”、“谅直”、“德”、“耿介”、“志”、“忠”、“美”、“武”、“性”、“诵”等,也同《悲回风》大体属同一思想体系。除此之外,两篇所表现的作者心理亦有共同特征。第一,是对自然现象变化的敏感和观察的细致。可以说,这完全是一个很注重自然变化的诗人的眼光、感受与情怀。第二,两篇都写到漫漫长夜,不能入眠。《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印明月而太息兮,步列星而极明”;《悲回风》:“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这自然不仅同作诗赋当时的境况有关,也同作者的整个遭遇有关。第三,都反映出对诗赋创作的痴心。《九辩》云:“窃慕诗人之遗风兮”,“自压按而学诵”;《悲回风》云:“窃赋诗之所明”。第四,这两篇有些句子相近,反映了同一个作者铸词造句的习惯,应是其知识与行文习惯的潜意识反映。如《九辩》:“虽重介之何益”,《悲回风》“重任石之何益”,两句的意思和语言环境不同,不属于模仿的范围,显然是同一作者语言特征的反映。第五,《九辩》中“窃悲夫蕙华之曾敷兮,纷旖旎乎都房。何曾华之无实兮,从风雨而飞扬”,也正是《悲回风》全篇意象的概括表现。 《悲回风》bei hui fengGrieving at the Eddying Wind (from Elegies of Chu)→屈原 (Qu Yuan) 悲回风《楚辞·九章》之一。此以首句“悲回风”3字名篇。回风,旋风。王夫之《楚辞通释》:“风之初起,生蘋末。已而狂飘震荡,芳草为之摧折。谗人之在君侧,一倡百和,交荡君心,则国是颠倒,诛逐无忌;贞笃之士,更无可自全之理。故追原祸始,而知己之不可复生也。”本篇因秋冬回风摇惠而意绪悲凉。全文虽无事实之叙述,却抒情沉郁,低徊往复,情韵独绝。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