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色拉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色拉寺(清)孙士毅
【题解】 色拉寺在拉萨市北郊山麓。绛钦却杰(西藏黄教创始人宗喀巴门徒,后被明朝封为大慈法王)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兴建。全寺分结巴、麦巴、阿巴三个扎仓(经学院),僧人定额为5500名,与甘丹寺、哲蚌寺合称三大寺。此诗描写色拉寺建筑的精美和景色的幽静,使这座密宗寺庙染上作者幽适的主观色彩。 【注释】 ①绀宇:佛寺。②花宫:即佛寺。唐李颀《宿莹公禅房闻梵》:“花宫仙梵远微微,月隔高墙钟漏稀。”③轶:溢。④七宝:泛称装饰器物的宝物。⑤平楚:登高远望见树梢齐平,谓之平楚。楚,丛木。南齐谢眺《郡内登望》: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⑥贝多:亦称贝多罗、菩提树等,贝多为梵语音译。其叶可用来写佛经。⑦杪:树梢。⑧杵:原为古印度兵器,佛教用作法器,称金刚杵,一般用金属或硬木制成,形制不一。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名寺 > 色拉寺 色拉寺 sèlāsì 亦稱“色喇廟”。座落於西藏拉薩城北十里色拉烏孜山麓。始建於明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唐古忒語,色拉即金山之意。以其地出金,故稱。後屢經修葺。主要建築有錯欽大殿及結巴、滿巴、鄂巴三大扎倉。清·黄沛翹《西藏圖考·寺廟考》:“色喇廟,一作色拉,在喇薩北八里,亦宗喀巴弟子所建。”光緒《衛藏通志·寺廟》:“色拉寺,拉薩北十里色拉山。宗喀巴在色拉曲頂居住之時,觀其地可建廟宇。其弟子甲木慶曲結沙克伽伊喜,明時入中國爲禪師,賜物甚盛。回藏後宗喀巴令其在色拉建立大寺。”參見本類“三大寺”。 色拉寺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西藏三大寺之一。在拉萨北郊山脚下。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由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绛饮却杰兴建。全寺分结巴、麦巴、阿巴三个扎仓(经学院),僧人定额为5500人。大殿内壁画精美,佛像高大,其中弥勒佛和菩萨像雕刻工艺精湛细腻。寺内所藏的绛饮却杰自北京带回的金汁书写的《大藏经》一部和旃檀木雕十六尊者像一套,内地所织的大慈法王(即绛饮却杰)缂丝像等文物,极为珍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色拉寺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西藏三大寺之一。在拉萨北郊山脚下。明永乐十六年(1418)由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绛钦却杰(《明史》称“释迦也失”,1434年受封为*大慈法王)主持兴建。寺内有错钦大殿和结巴、麦巴、阿巴三个扎仓以及下属二十九个康村, 曾规定僧人名额为五千五百人。大殿内壁画优美,佛像高大, 其中弥勒佛和八菩萨像雕刻尤为精细古朴。寺内保存有绛钦却杰自北京带回的用金汁书写的藏文大藏经一部和旃檀木雕十六尊者像一套, 还有不少明、清两代的挂幛、“唐卡”(卷轴画),其中一幅内地织的大慈法王缂丝像, 极为珍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色拉寺中国藏传佛教寺院。位于西藏拉萨东北郊。1419年释迦也失主持创建。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3个扎仓(经学院)和康村等。1709年兴建的措钦大殿,面积为1092 m2。显宗2个(结巴扎仓、麦巴扎仓)、密宗1个(鄂巴扎仓),曾有僧侣8000余人。藏传佛教格鲁派三大寺之一。 色拉寺 色拉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在今西藏拉萨市北郊色拉山麓。明永乐十二年(1414),宗喀巴弟子绛钦却杰赴京朝见皇帝,被封为大国师。回藏后于永乐十六年创建此寺。宣德九年(1434),该寺建成,绛钦却杰应召入京,被封为大慈法王,钦赐用泥金书写的《大般若经》、朱砂书写的大藏经、檀香木雕的十六罗汉像、金汁画的释迦牟尼转法轮画、缂丝织的大慈法王像及法器、供器等文物。寺历经扩建,规模宏大。寺内有措钦大殿和结巴、麦巴、阿巴三个扎仓(学院)。17世纪,寺僧定数5500人; 1949年即达9000人。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哲蚌寺 甘丹寺 ☛ 色拉寺 色拉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在今西藏拉萨市北郊色拉山麓。明永乐十二年(1414),宗喀巴弟子绛钦却杰赴京朝见皇帝,被封为大国师。回藏后于永乐十六年创建此寺。宣德九年(1434),该寺建成,绛钦却杰应召入京,被封为大慈法王,钦赐用泥金书写的《大般若经》、朱砂书写的大藏经、檀香木雕的十六罗汉像、金汁画的释迦牟尼转法轮画、缂丝织的大慈法王像及法器、供器等文物。寺历经扩建,规模宏大。寺内有措钦大殿和结巴、麦巴、阿巴三个扎仓(学院)。17世纪,寺僧定数5500人; 1949年即达9000人。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哲蚌寺 甘丹寺 ☛ 色拉寺 色拉寺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北郊培不切山脚。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宗喀巴弟子绛青曲结创建,以后又多次增修。寺内设有三个扎仓(经学院),可容纳僧众5千人。措钦大殿是全寺最大的殿堂,由经堂和五个拉康(佛殿)组成。吉扎仓是寺内规模最大的扎仓,初建于公元1435年,仅经堂就有100根柱子,经堂的西、北部还有五个佛殿。寺内存有绛青曲结从北京带回的藏文《甘珠尔经》和旃檀木雕16罗汉像一套。色拉寺规模宏大,僧舍密布,错落有致。由于建筑材料色彩相同,具有统一全局的作用,加上优美的环境,如同一座宗教城市一般,此寺与甘丹寺、哲蚌寺合称西藏三大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哲蚌寺 扎什伦布寺 ☛ 色拉寺 色拉寺色拉,藏语意为“冰雹”,据说该寺奠基时,正下冰雹。色拉寺是西藏三大黄教寺院最后兴建的一座大寺,与噶丹寺、哲蚌寺不同,该寺不是建在山上,而是建在拉萨市城北部的乌孜山脚下。1418年(明永乐十六年)始建,到1419年全部建成。 ☚ 昌珠寺 夏鲁寺 ☛ 色拉寺 色拉寺藏传佛寺。在西藏拉萨市北郊。创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永乐七年(1409)宗喀巴弟子降青曲结代表宗喀巴进京朝觐,带回金写藏文大藏经一部,还有佛像及旃檀木雕十六尊者像等。回藏后为了供奉皇帝所赐之物,特建色拉寺。后经多次增修扩建,规模恢宏,建筑雄伟,殿堂内雕塑精致,壁画优美,色彩绚丽。寺内设有显宗经学院2个 (结巴扎仓、麦巴扎仓),密宗经学院一个 (鄂巴扎仓)。僧人最多时达8000人。明宣德九年(1434) 明廷封降青曲结为 “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净般若弘愿普慧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自在大圆通佛”。简称 “大慈法王”。并编织大慈法王缂丝像一幅送给西藏,现存色拉寺。色拉寺与甘丹寺、哲蚌寺合称拉萨三大寺 是全国重点文物单位。 ☚ 哲蚌寺 甘丹寺 ☛ 色拉寺 色拉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东北郊色拉乌孜山南麓。明永乐十六年(1418)宗喀巴弟子绛青曲结所建,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三大寺”。据说黄教始祖宗喀巴一日经过此处酸果林,所乘马无故三鸣,遂预言三年后“马头金刚”将降临于此,于是命弟子建寺,供奉马头金刚。酸果林,藏语为色拉,寺因名。寺背山面阳,层层递高。清人孙士毅《色拉寺》诗云:“金殿晃朝日,宝气凌绀宇。层楼耸花宫,天半轶云雨。”全寺占地面积约11.5万平方米,由措钦大殿、3个扎仓(大经堂)、30个康村(寺庙组织)组成。佛殿、僧舍依山势起伏,错落有致,建筑规模宏壮,寺景清幽。大殿藏式平顶上冠以汉式歇山屋顶,覆以鎏金铜瓦,饰以宝盘、宝珠、神鸟、倒幢等。檐下置汉式建筑斗拱。殿堂内有铜铸佛像,近似印度风格。寺内有上万金刚佛像,均为本地制作。还收藏一部明永乐七年(1409)由绛青曲结从北京带回的朱砂写成的藏文《甘珠尔经》,一套旃檀木雕十六罗汉像、一幅明代内地织的大慈法王(绛青曲结封号)缂丝像,及大量未经重描的明代壁画,均属十分珍贵而精美的历史文物。 ☚ 哲蚌寺 扎希寺 ☛ 色拉寺se la siSera Monastery (in Lhasa,Tibet) 色拉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最大寺院之一。寺名为藏语音译,意为“野玫园”,全名野玫园大乘洲。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位于拉萨市北3公里的色拉山麓。由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弟子释迦益西(《明史》作释迦也失)创建。明永乐十二年(1414),明成祖派人进藏敦请宗喀巴赴京,宗喀巴年迈难以成行,即派他代赴南京朝觐,遂被封为大国师,赐财物。返藏后,即用这些财物,并得到本地贵族资助,于永乐十七年(1419,一作十六年)创建该寺。内分3个扎仓、29个康村和若干米村。曾规定僧人总数5500名,解放前实达8000名。建筑宏伟华丽,内藏有明宣德皇帝在释迦益西第二次进京朝觐、封其为大慈法王(藏语称降钦却杰)时新赐缂丝像,该寺以金汁写成的藏文《大藏经》,以白檀香木雕刻的16尊者塑像等珍贵文物。自格鲁派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后,该寺的政治、宗教地位日显重要。主要经济来源是占有庄园、牧场、农牧奴,并以差、租、高利贷和经营封建买办性商业等形式剥削农牧奴;其余来自于信众布施和政府补助。曾任西藏地方摄政的第五辈热振活佛出自该寺结扎仓,因坚持爱国立场,于1947年被杀害。为此,该扎仓僧众曾与亲帝分裂分子控制的藏军发生武装冲突,死伤僧众百余人。 色拉寺西藏著名黄教寺庙。位于拉萨北面色拉乌孜山麓。宗喀巴弟子降青曲结创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主建筑措钦大殿、麦扎仓、吉扎仓、阿巴扎仓均建于明、清二代。佛像宏伟,壁画精致。寺藏经典、法典、文物均为传世精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