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泉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泉州

 

张养浩


 万里飘零两鬓华,瘴烟为屋海为家。
 山无高下皆行水,树不秋冬尽放花。
 得句珠还合浦月,乱怀杯吸赤城霞。
 蓬莱咫尺无由到,惭愧当年犯斗槎。


 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礼部待郎张养浩奉诏征舶泉南,这首 《泉州》诗即写于这一次南行中。泉州 (在今福建省东南部) 是元代最大的商业港口之一,枕山面海,风光秀丽,与海外交通贸易空前繁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说泉州:“印度一切船舶运载香料及其他一切贵重货物咸莅此港,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议。” 由此可见泉州为元初海外贸易中心的重要地位。泉州西有开元寺,为唐垂拱二年(686)建造,规模宏伟,气势雄浑,是福建最大佛教寺院之一,至今仍可概见昔日风姿。
 在本诗中,作者并没有留意于泉州繁荣的商业活动,也不曾注目于泉州的古迹园林,而是以北方人所特有的审视目光观察这里的一切。首联出句“万里飘零两鬓华”,在慨叹自己行程万里的艰辛旅程以及鬓发花白的衰态(时作者47岁) 以后,对这一地方似乎好感不多,对句 “瘴烟为屋海为家”寥寥几笔勾画出元代泉州的轮廓。“瘴烟”即瘴气,古人特指我国南方山林间湿热蒸发可致人疾病的雾气,这体现了北方人对南方湿润环境的难以适应。在古代交通不便以及南部大多数地区尚未得到大面积开发之际,瘴雨蛮烟一直被中原人视为畏途。作者准确把握住了泉州一带的风物特征,一瞥的印象有极强的概括力。
 颔联就泉州的地方特征进一步发挥。出句突出一个 “水”字,抓住了南方城市水多的特征; 对句突出一个 “暖”字,抓住了沿海地区气候温湿,开四时不谢之花,有八节长春之树的特色。泉州多刺桐,刺桐城是泉州的别称。刺桐属豆科落叶乔木,开花,有黄红、紫红诸色,可供观赏,那里街衢苍陌遍地种值。“树不秋冬尽放花”所指并不限于刺桐一种,但句中提供给读者的意象是确定的,即这里是花木葱茏,不受季节限制的地方。作者是以冷静的目光观察这沿海的城市,不带感情色彩的描写,是作者沉思中的产物。
 颈联转入对自我的描写。《后汉书 ·孟尝传》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合浦 (今属广西) 盛产珍珠,旧郡守以搜刮为能事,结果珍珠都移往交趾去了。孟尝到这里为太守,尽革前弊,珍珠又返回来了。这就是 “合浦珠还” 的典故。诗中 “得句珠还合浦月”借用这一典故的表层含义,表明自己吟诗得句如合浦珠还,寻回了一度失去的灵感。是泉州的奇异风景牵惹了作者的诗兴,还是异乡为客招致了作者的灵感? 我们不得而知,但作者以在月夜吟诗偶来佳句而欢喜无限,总不脱文人习气。赤城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以土色皆赤,状若云霞,望之似雉堞,得名。流霞是流动的云霞,汉代扬雄 《甘泉赋》: “吸青云之流霞兮,饮若木之露英。”流霞又是传说中的仙酒名。诗中 “赤城霞”三字组合在一起,很有趣味,晋代孙绰 《游天台山赋》“赤城霞起而建标”,写赤城山之景;诗中则借代酒名,既可与 “合浦月”对仗工稳,又很典雅。作者因饮酒而神情恍惚,仿佛将要飘入仙境,畅饮琼浆玉醴,朦胧中与现实世界不即不离地联系在一起,获得了某种程度的意念自由。然而对于一位有王命在身的人来说,退隐与笑傲江湖已成为不可能,作者在反复的内心冲突中,终于陷入了徬徨犹疑之中而难以自拔,这就是“乱怀”二字的内涵。
 为使潜藏心底的意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尾联以议论作结,吐出胸中块垒,尽管其中不乏故作清高的自我标榜。蓬莱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与瀛洲、方丈合称三神山,诗中借指仙界。传说中的蓬莱在海上漂浮,泉州临海,作者却不能由此步入仙境,所以吟出“蓬莱咫尺无由到”一句。这仅是其表层义,其深层义是自己从步入仕途之后,就与神仙之梦绝缘了,反映了出世与入世难以调和的矛盾。“犯斗槎”用晋代张华《博物志》中典。神话中天河与海相连,汉代有人乘槎(大木筏)到天河,遇牛郎织女,回来后问严君平,严回答说:“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一算正好是此人到天河之时。诗中“惭愧当年犯斗槎”可有两种解释。第一种:“犯斗槎”指自己早年入京求官的一段经历,至今想来令人惭愧。第二种:“犯斗槎”仍指到达仙境,全二句谓我现在离大海如此之近,却不能找到蓬莱仙境,与那汉代乘槎直达天河的人相比,真令人惭愧。诗无达诂,两种解释哪一种更符合作者之意,要由读者自己评判了,也许这也正是此诗耐人寻味的地方。
 这首《泉州》诗,首、颔二联叙事写景,颈联回束于自身,尾联议论抒怀,四联写此注彼,极尽变化之妙,清淡中富于真趣。正如刘熙载《艺概·诗概》所论:“律诗既患旁生枝节,又患如琴瑟之专一。融贯变化,兼之斯善。”
泉州

222 泉州

历史文化名城。处晋江下游北岸,背靠清源山,面眺东海。古城形似鲤鱼,又称“鲤城”。五代时,环城遍植刺桐树,又称刺桐城。泉州之名最早始于隋开皇九年(589),州治在现今福州市。唐初分泉州南部为武荣州,后改为泉州。泉州在今泉州西的南安县丰州,唐开元六年(718)州治东移至今泉州。在历史上以港口闻名于世。早在南朝时就与外国通商往来,唐时同非洲和中东一些国家以蔗糖、茶、陶瓷、丝绸进行贸易。宋元时期“刺桐”驰名中外,为世界最大贸易港之一。名胜古迹有清净寺、开元寺、东西塔、洛阳桥、伊斯兰教圣墓等。

☚ 厦门   南昌 ☛
泉州

泉州

隋代设置的行政区。后改为建安郡。唐代又复为泉州。宋代沿置。《旧唐书·地理志三》:“泉州:中。隋,建安郡,又为泉州。旧治闽县,后移于南安县。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分泉州之南安、莆田、龙溪3县,置武荣州。三年,州废,3县还泉州。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又以3县置武荣州。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改为泉州。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割龙溪属漳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泉州为清源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泉州。天宝领县4,户23806,口160295。在京师东南1216里,至东都5413里。”

☚ 曲靖府   泉州路 ☛
泉州

泉州

古时名城。今为福建泉州市。唐武德五年(622年)置丰州,贞观初废。圣历二年置武荣州。景云二年改武荣州为泉州,元改为泉州路,明改为泉州府,清因之。其城平面呈椭圆形,东西略凹。原筑有土城,元至正年间甃以石,城周三十里,高二丈一尺。设城门七座,东曰仁风门、西曰义成门、南曰镇南门、北曰朝天门、东南曰通淮门、西南曰临漳门、(又曰通津门)。府治位于城之东南。有晋江县附郭。泉州在唐宋时曾为我国东南沿海大商港之一,与亚历山大港并雄于世。宋元祐二年 (1087年)在州城设立市舶司。城南有“蕃坊”,为阿拉伯商人聚居处。唐初穆罕默德的门徒三贤、四贤曾来泉州传教,死后葬于泉州东灵山,今东灵山圣墓被人们视为伊斯兰教在东方的一大圣迹。另外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都在泉州传播,设立教堂、寺院等。有清净寺、开元寺、九日山摩崖祈风石刻、清源山等名胜古迹。有泉州木偶、刺桐花等闻名于世。

泉州古海港一角

☚ 延平   厦门 ☛
泉州

泉州Quanzhou

我国东南沿海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侨乡,晋江流域经济中心。别称“鲤城”、“温陵”、“刺桐”。因北依泉山(清源山)而得名。在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北岸。全市辖城区和附近7个县,代管石狮市1个县级市。总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530平方公里,建成区10平方公里。1988年市区非农业人口17.2万。这里华侨、华裔约有300万,分布在世界90多个国家,还有数百万泉州籍人居住在台湾省。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早在西周时就是七闽之地。春秋战国时属越地。唐朝初年,泉州归武荣州所辖。公元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唐以后为泉州州、路、府治。1951年析晋江县城区为市。泉州工业近年发展较快。1988年共有工业企业1 558家,工业总产值达14.32亿元。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服装鞋帽、食品、轻纺、电子、建材、机械、制糖、制药、化学和陶瓷等为主的行业结构。有几十种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奖或受到赞誉。泉州传统的手工艺品很有名,主要有木偶、刺绣、石雕、竹编、通草盆花、脱胎漆器、彩扎等。泉州是我国历史上重要贸易港口。远在6世纪的南朝,它已与海外有贸易往来,宋、元时达到全盛时期。港口位于泉州湾,称后渚港,被当时誉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宋元祐二年(1087年)置市舶司,元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它为世界最大商港之。当时旅居泉州的外国商人、旅行家和传教士多达数万人。泉州遗存的古代对外交通史迹和文物众多。现设有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目前全市拥有大小港口32个,其中后渚港距市区10公里,正在开发的肖厝港被誉为“全国少有、世界不多”、“不冻不淤”的天然良港。泉州名胜古迹主要有清源山、紫帽山、清净寺、开元寺、洛阳桥、九日山摩崖祈风石刻、安平桥、伊斯兰教圣墓、摩尼教遗址、宋代古船等。

☚ 福州   三明 ☛

泉州

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晋江下游北岸。东南沿海著名文化古城之一。著名的侨乡。早在隋唐时代就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现留存许多古代对外交通史迹和文物。名胜古迹有开元寺、镇国塔、仁寿塔、清真寺、清源山、老君岩造像、弥陀岩石刻、东湖、百源川池、承天寺、洛阳桥、瑞像岩石佛等。

泉州

历史港城。著名侨乡。位于福建省晋江下游北岸。是中世纪海外交通贸易重要港口。

泉州quán zhōu

《本草纲目》草部第18卷南藤(5)。地名。今为福建省晋江县。

泉州

❶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天津武清县西南。距天津旧城与武清县城各约20公里。战国时此处已是一个拥有豪华建筑的聚落,西汉初年于此修筑城墙,为泉州县治所,故城遗址平面为长方形,南北宽500米,东西长600米,城墙宽17米,高为10米,城墙用土夯实,夯层厚为10厘米,南城墙中开一门。县城规模在1平方华里左右。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废。
❷天津市宝坻的别称。因古泉州口在县境而得名。

泉州

❶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置,治所在闽县(今福建福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全省,唐前期分置数州后,辖境仅为今闽江下游地区。景云二年(711年)改为闽州。

❷景云二年(711年)改武原州置,治所在晋江县(今福建泉州市)。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清源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泉州。元至元十五年 (1278年) 升为泉州路。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