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怨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怨诗

 

 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古往今来,痴男怨女的相思大约都要牵涉到泪。“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阁。不嚬复不语,红泪双双落。”(蒋维翰《闺怨》)“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李白《长相思》)“妾恨比斑竹,下盘烦冤根。有笋未出土,中已含泪痕。”(孟郊《闺怨》)看来这几位泪美人各具特色。蒋维翰笔下的是泪落纷纷,说明相思之苦,但只是平平常常;李白笔下的是泪如泉涌,并企望丈夫回来看一下,以验证自己的相思情深。拐了一个弯,表达了一片痴情;孟郊笔下的已是泪浸竹根,以斑竹拟泪为常语,而思及根笋则是一般泪美人所不能及的。孟郊这首《闺怨》化熟为生,已属独异。然而,这位“刿目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的瘦硬诗人,似乎和旁人叫上了劲儿,非要塑造出一位独绝无二的泪美人不可。如果说,《闺怨》还意犹未足的话,那么,《怨诗》可算作到了家。
 《怨诗》的构思堪称奇特,可谓独一无二。诗人虽也写落泪,但已不是独自落泪,而是“两处滴池水”;虽也写验证相思之深,但却不是唤回丈夫,“验取”泪痕,而是双方试泪的多少;虽也是代言诗,但痴情之语,更趋奇绝。诗中的这位女子大约是和丈夫久别分离,思念之情已难以控制,但又唯恐这种相思不被对方相信,且又怀疑对方是否也在思念自己,因此,她要求和丈夫两地比试,看看谁的相思之情更深。怎样测定呢? 相思之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有人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那也是飘逸之语,难以测定。女主人公自有奇妙的试法。她天真地说:试将我们两人的相思之泪滴到芙蓉(荷花)池中,看看今年荷花被谁的泪水所浸死。在她看来,显然是谁的泪水多,谁的泪水更苦涩,荷花就将“为谁”而“死”。不言而喻,谁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就测定出来了。对于痴情的女子来说,这是最实惠的办法。然而,这又是多么傻气,多么天真的想法。相思之深,池水有泪,荷花为之而死,感情是多么真挚和深笃,这是对爱的一种执着而坚定的信心。
 一般来说,怨诗多尚缠绵,而孟郊这首《怨诗》却语激而情挚,充满了艺术的傻趣,深得民歌精髓。它自然地使我们想起了汉乐府民歌中的《上邪》:“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连举五事发誓,极力强调爱情的天长地久。再如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作者一口气举出六事发愿,也是在大自然中寻找自己的支撑。孟诗正是在汲取民歌神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大自然的“芙蓉”为相思女子的象征物,进行了这番爱情的倾诉。情痴之外有情真,表达了一种“换你心,为我心,始知相忆深”(顾复《诉衷情》)和“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的透骨情语。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余常谓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沈石田《落花诗》云:“浩劫信于今日尽,痴心疑有别家开。”卢仝云:“昨夜醉酒归,仆倒竟三五。摩挲青梅苔,莫嗔惊着汝。”宋人仿之云: “池昨平添水三尺,失却捣衣平正石。今朝水退石依然,老夫一夜空相忆。”又曰:“老僧只恐云飞去,日午先教掩寺门。”近人陈楚南《题背面美人图》云:“美人背倚玉阑干,惆怅老容一见难。几度唤他他不转,痴心欲掉画图看。”妙在皆孩子语也。
 正是这种“孩子语”,获得了艺术上的无理而妙。孟诗“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的想法虽然看似天真荒唐的“孩子语”,但实际的艺术效果却是在极不尽情尽理中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得维妙维肖、尽情尽理,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这正如清人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所说:“不知其如何落想,得此四句,前无可装头,后不得添足,而怨恨之情已极。此天地间奇文至文。”

历代诗词精品之《怨诗》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怨诗

 

孟郊


 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韩愈称赞孟郊为诗“刿目鉥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贞曜先生墓志铭》)说得直截点,就是孟郊爱挖空心思做诗;说得好听点,就是讲究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很重要的,有时竟是创作成败的关键,比方说写女子相思的痴情,是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不同诗人写来就各有一种面貌。薛维翰《闺怨》:“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阁。不笑不复语,珠泪纷纷落。”从落泪见怨情之苦,构思未免太平,不够味儿。李白笔下的女子就不同了:“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长相思》)。也写掉泪,却以“代言”形式说希望丈夫回来看一看,以验证自己相思的情深,全不想到那人果能回时,“我”得破涕为笑,岂复有泪如泉?可这傻话正表现出十分的情痴,够意思的。但据说李白的夫人看了这首诗,说:“君不闻武后诗乎?‘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使“太白爽然若失”(见《柳亭诗话》)。
 孟郊似乎存心要与前人争胜毫厘,写下了这首构思堪称奇特的“怨诗”。他也写了落泪,但却不是独自下泪了;也写了验证相思深情的意思,但却不是唤丈夫归来“看取”或“验取”泪痕了。诗也是代言体,诗中女子的话却比武、李诗说得更痴心、更傻气。她要求与丈夫(她认定他一样在苦苦相思)来一个两地比试,以测定谁的相思之情更深。相思之情,是看不见,摸不着,没大小,没体积,不具形象的东西,测定起来还真不容易。可女子想出的比试法儿是多么奇妙。她天真地说:试把我们两个人的眼泪,各自滴在莲花(芙蓉)池中,看一看今夏美丽的莲花为谁的泪水浸死。显然,在她心目中看来,谁的泪更多,谁的泪更苦涩,莲花就将“为谁”而“死”。那么,谁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测定出来了。这是多么傻气的话,又是多么天真可爱的话!池中有泪,花亦为之死,其情之深真可“泣鬼神”了。这一构思使相思之情形象化,那出污泥而不染的“芙蓉花”,将成为可靠的见证。李白诗云:“昔日芙蓉花,今为断肠草”。可见“芙蓉”对相思的女子,亦有象征意味。这就是形象思维。但不是痴心人儿,谅你想象不到。
 “换你心,为我心,始知相忆深。”(顾复《诉衷情》)自是透骨情语,孟郊《怨诗》似乎也说着同一个意思,但他没有以直接的情语出之,而假景语以行。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这样写来更饶有回味。其艺术构思不但是独到的,也是成功的。诗的用韵上也很考究,它没有按通常那样采用平调,而用了细微的上声“纸”韵相叶,这对于表达低抑深思的感情是相宜的。

古诗《怨诗》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怨诗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这是一首用寓言体写的宫怨诗。作者班婕妤,名字不详。婕妤(jie yu 捷予)是妃嫔的称号。她是汉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汉书》的作者班固的祖姑,“美而能文”。汉成帝即位不久,被选入宫,立为婕妤,颇受宠幸。后赵飞燕姐妹进宫,邀宠骄妒,谮许皇后及班婕妤,许被废,班深感处境危险,要求到长信宫侍奉太后。这首诗似作于此时。
 全诗借团扇来倾诉自己失宠的不幸,写得十分哀怨动人。首二句说,刚刚剪下来的一块齐国所产的织得很细的白色绢子,像霜雪一样鲜明皎洁。此以团扇优良的质料暗喻自己纯洁无瑕的品格。据 《汉书·外戚传》 载: “成帝游于后庭,尝欲与婕妤同辇载,婕妤辞曰: ‘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 ’ 上善其言而止。”班婕妤的品格,于此可见一斑。三、四句说,这质料极佳的绢子经过精心制作做成了合欢扇,圆圆的就像天上的明月。此以团扇的精美暗喻自己美丽的容貌。五、六句说,团扇制成之后,轻轻摇动就凉风习习,因此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常常把它带在身边。此以夏日人们对团扇的喜爱暗喻自己在成帝身旁曾受过无比的恩宠。最后四句说,袖在怀中的团扇,担心的是季节的变化,当秋天来了,凉风吹走了炎热,哪怕是再精美的团扇也会被弃置在盛衣物的箱子里。此以团扇被弃置暗喻自己的宠幸被人夺去,与皇上的恩爱被半途弃绝。
 全诗处处作比,使团扇拟人化了。写的是团扇,反映的是个人的身世,题旨十分明确。怨恨极深而词句清丽。钟嵘说它 “词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 ( 《诗品》 卷上) ,极为中肯。
 在封建社会里,帝王的后宫,佳丽成群,皆帝王之玩物。且不说 “恩泽”难遍千门,即便是偶然得宠的,也总是提心吊胆,担心被皇帝老倌中道抛弃。不仅宫中妃嫔是这样,在男权社会中,许多妇女也像团扇一样,不过是男子的附属品或玩物,随时会遭到男子的遗弃。这首诗的可贵,不仅在于它真实地抒写了宫廷妃嫔失宠的悲哀,而且在于它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古往今来,受人玩弄而遭遗弃的妇女的悲惨命运,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秋扇”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直被作为弃妇的象征,“秋扇见捐”也成为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可见本诗对后代影响之深。

乐府诗《怨诗》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怨诗

 

[唐]刘叉


 君莫嫌妇丑,丑妇死守贞。山头一怪石,常作望夫名。鸟有并翼飞,兽有比肩行。丈夫不立义,岂如鸟兽行。

 《怨诗》属《相和歌辞·楚调曲》,为乐府旧题。其作多写怨愤之事,抒怨愤之情。刘叉的这首拟作在内容上有所突破。虽咏的亦为妇女之事,有怨有愤,但诗的立意是在谴责阶级社会婚姻、家庭中的“不义”现象,格调较仅抒个人之怨愤者高出许多。
 “君莫嫌妇丑”,诗一开端就直接入题,对普遍存在于阶级社会的择偶、婚配中的“取女以容”,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标准提出了异议,指出不要仅仅以貌论妇,不要憎嫌自己妻子生的不美。我们知道,在我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中,妇女的社会地位最为低下,被套上了种种精神枷锁。其中最关紧要的就是要求妇女必须遵从“三从四德”。“貌”为“四德”之一,位置虽列在最未,但在那个把女子看作玩物,视为“花瓶”的时代,实为之首。不少女子常为容貌不佳或欠佳,一生遭受了极大痛苦,酿出了无数悲剧。诗人对这一现象极感义愤,所以起手就吟出了“君莫嫌妇丑”来,看似劝导,实为谴责,并以此为旨,采用立论论证和取譬的方式层层深入地咏唱出了自己对此问题的见解与议论。
 为了强化在首句提出的见解,诗人在第二句写道,“丑妇死守贞”。这是直接对首句的立论进行论证。男子的普遍心态不是要求女子对己忠贞不二吗?封建道德不是把女子“贞节”列为最高准则吗?诗句说道,其貌不扬的女子往往最重贞节,绝无“水性扬花”之行。这一论证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人们不能不接受作者所提出的观点。当然,从这一句诗辞中,也可得窥作者是在用封建立场、伦理、标准来阐述论证的,是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我想,今天的读者当不会以此来责难唐代的作者吧。为了使自己的观点坚实有力,
 作者在作了正面论证后紧接着在诗的三、四句提出了强有力的论据:“山头一怪石,常作望夫名。”化作“望夫石”的“怪”女,不是因为她能“死”守贞节而受到人们的景仰、同情,而冠以“望夫”之名吗?诗人在“石”上冠一“怪”字,怪者,异乎常,应为“不美”,是为“丑”之明证。“怪”又非作者的杜撰,有石如妇形,不够怪吗?由此我们又可见作者用词之巧,既合乎情又顺乎理,遣词炼句恰到好处,足见工力。
 在诗的下半,笔锋一转,大肆挞伐起社会上男子因“嫌妇丑”而作出的诸如弃妇再娶,另谋新欢的丑行来。
 五六两句先宕开一笔,大谈其鸟兽之有情:“鸟有并翼飞,兽有比肩行。”作为不通伦理道德的禽兽,尚有“并翼”、“比肩”夫妻(雌雄)同乐之美行,人们不也常常乐道“愿作比翼鸟”吗?诗人正在呼吁不要“嫌妇丑”,正在谴责“嫌妇丑”,为什么又大谈起禽兽来,岂不节外生枝?
 “丈夫不立义,岂如鸟兽情。”并非节外生枝,原来诗人是以鸟兽之行来比况人之所行,斥责身为“万物之灵”又熟知“伦理纲常”的男子(丈夫)却不知“立义”,不遵从人伦道德,以貌取妻,以貌论妻,干出种种诸如以貌虐妻,以貌弃妻的恶行来。这种行为何如“并翼飞”、“比肩行”的鸟兽,简直是禽兽不如了。这一斥责理正词严,正气凛然,直可振聋发瞆,促人清醒。作者正是为了促人清醒,意在劝世,所以言辞虽十分严厉,但在形式上却处理的十分宛转,力求放缓语气,采用“……不……,岂……”这一条件句式,寓金刚怒目式的责骂于假设条件之中。作者的劝世用心可谓良苦。便于为人所接受。
 刘叉的这首乐府拟作《怨诗》,大异于某些无病呻吟或小题大作的同题作品,其思想性是健康的,其主题是积极的。诗中所提的道德标准以及对丑行的鞭笞时至今日仍有其生命力,不仅对某些“男士”起警钟作用,亦可类推到某些女士,其社会意义突破了此诗较为单一的内容所及,这是由于本诗有较高的立意所致。
 这首诗在写作上也颇具特色。它是一首“世情”诗,也是一首“议论”诗,作者把对世情见解、议论融入诗句,用诗句咏唱出来,其论点、论据,论证都富诗的形象性,产生了较强的艺术魅力。不象某些“问题”诗,只是干巴巴的说教,毫无诗味可言。诗的结构安排自然,符合“议论”的需要。诗的语言朴实、通俗、自然,用词也十分精炼,全诗继承了乐府的优良传统,颇具民歌意味。

古诗《怨诗》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怨诗

 


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这首小诗以奇特的构思深刻地表现了一位思妇的哀怨情怀。
 “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劈面一个“试”字,引出分居两地、珠泪纷落的“妾”与“君”,焦点凝聚,语意沉重,造成一种紧逼的气势。细玩诗意可以发现,这位思妇的情感郁积极为浓厚,此时已到了突破的当口。你看她伫立池前,愁肠盘绕,泪水滴滴洒落池中。她似在思念,思念那远在他乡的丈夫; 又似在怨望,怨望丈夫的经年未归,不把自己看重; 然而,她更像在表白,在倾诉,表白自己对爱情的坚贞,倾诉自己与丈夫离别后的一曲衷肠。在这里,写女是实,写男是虚,虚者出于主人公的想象,实者则是主人公的当下感受,以虚衬实,实以带虚,既有形式上的错落之美,又有内容上的对比之妙,寥寥十字,极耐人寻味。
 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 “看取蓉芙花,今年为谁死! ”这两句十分有力,思妇的感情借此扳转而达高潮。“看取”犹看看,含有感叹意味; “为谁死”的“谁”,偏重于思妇一方。意思是说: 看看这池中的芙蓉花吧,它必将为思念、哀怨最深的人死去。原因很简单: 怨思愈深,流泪便愈多; 流泪愈多,池水便愈咸、愈涩; 在既咸又涩的池水中,娇柔的芙蓉花还活得了吗?这里,诗人为了表现出思妇深切的怨思情怀,紧紧抓住流泪这一典型细节,通过对芙蓉花结局的处理,熔夸张、想象于一炉,把现实里的虚变成逻辑发展中的实,从而更深刻地突现了题旨,产生出荡气回肠的力量。
 不仅于此,它还有更深一层意思在。大家知道,芙蓉是莲花的别名,古人常用它来比喻女子的美貌,所谓“莲花泛水,艳如越女之腮”、所谓“芙蓉如面柳如眉”、所谓“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便是显例。如果我们把这里的芙蓉看作是对思妇的比喻,那么,女主人公的形象便有了鲜明的色彩,“今年为谁死”的死者,似亦隐指美如芙蓉的思妇。对爱情的坚贞,使她由思到怨,又由怨返思,泪水横流,香肌瘦损,柔肠寸断而终至一死。这信念,这词语,这情景,极易打动读者的心灵,如果没有神施鬼设、精思奇想的功力,绝难写出这样的诗句。
 有比较才有鉴别。早于孟郊的薛维翰和李白都写过这类题材的作品,薛的《闺怨》云: “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阁。不笑复不语,珠泪纷纷落。”李的《怨情》云: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这两首诗各有千秋,未可轻予轩轾,但拿它们和孟诗一比,即可看出,前二者写美人,或明书 “怨深”、“含情”,似少蕴藉; 或依次写来,略显平板、空泛,似皆不如孟诗设想之奇特,变化之曲折,情感之浓烈。在孟诗中; “试妾”二句似虚似实,亦景亦情,虽未着一愁怨字样,而深切的怨思之情已跃然纸上;“看取”二句则喻笔生花,文意双关,至情所发,“真可以泣鬼神矣”! 就全诗来看,前后联系也极为紧密,紧密之中又不无转折跌宕,这,大概就是孟诗比前二诗更能吸引并感染读者的原因所在吧。

诗词《怨诗》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怨诗

 秋兰,咏嘉美人也。嘉而不获用,故作是诗也。


 猗猗秋兰,植彼中阿。有馥其芳,有黄其葩。
 虽曰幽深,厥美弥嘉。之子之远,我劳如何!


 【注释】①猗猗:美盛貌。阿:大陵。②弥:益发,更加。③之子:是子,指秋兰。劳:慰念;忧思。
 
 【译文】 缤纷繁茂的秋兰,盛开在那寂静的深山。她香气浓郁芬芳,花色美丽灿烂。虽处深邃幽谷之中,丰姿越发婀娜娇艳。那幽兰是多么地遥远呀,她牵动了我无穷的情思、慰念!
 
 【集评】 梁·刘勰:“张衡《怨篇》,清典可味。”(《文心雕龙·明诗》)
 清·王夫之:“刘勰称此诗曰清典可诵。今不但求平子不得,正求解人如刘生居然希矣!”( 《古诗评选》卷二)
 清·陈祚明:“短言有情,效之则拙。”(《采菽堂古诗选》卷四)
 清·王尧衢:“猗猗盛貌。兰为国香,今乃置之中谷幽深之处,如贤者之不见用也。芳馥黄葩即兰之美,不以无人之处而自失其美,则秋兰之德不愈可嘉乎!彼其之子,其臭如兰,今乃远隔而不得相见,安得不劳我思念也。”(《古唐诗合解·古诗》卷二)
 
 【总案】 此诗前有小序,阐明主旨;诗用比兴,寄情托意,颇合风雅,类似《毛诗》。秋兰嘉人,花香质美,处幽之远,矢志不用,引发诗人良多感慨,却以“我劳如何”一句作结,叹息轻轻。虽名篇以“怨”,却哀而不伤,情韵悠长,余音袅袅,故彦和谓之“清典可味”。张衡在汉,号为“大家”,不仅其赋可称名副其实,即诗亦可当之无愧。

诗词《怨诗》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怨诗

 


秋木萎萎,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羽毛,形容生光。既得升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抑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食,心有徊徨。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注释】 ①萎萎:草木茂盛的样子。苞桑:桑树的本干。②曲房:深邃幽隐的房室。③离宫:帝王正式宫殿之外别筑的宫室。摧藏:摧伤。颉颃(xie hang协杭):鸟儿上下翻飞的样子。④委食:给予食物。⑤西羌:西方羌族之地。
 
 【译文】 秋山秋风,茂树枯萎,黄叶飘飞,一片萧瑟。一只大山来的鸟儿,停息在桑树。得其养育滋润,羽毛丰满,光彩明耀,更见出那秀丽和婀娜。它受到上天的青睐,选升凌云宵,珍藏在深房。然而,离宫别馆绝尘响,终年不得见君王,多少寂寞与忧伤!思山野鸟儿之比翼翱翔,增宫中独栖之孤苦冷清。心绪日萧索,身体日瘦弱;虽有玉盘珍肴列其前,依然是精神恍惚,黯然伤心。向往爱的幸福既是本性,难道我就能改变此心,违背常情?轻巧的燕子飞向了空中,它要去到那遥远而陌生的西羌。方脱出牢笼,却又远别故乡,自此以往,道路多么悠远而漫长。重重山岭,巍峨绵亘,将遮断我眺望亲人的目光;条条江河,浩翰淼茫,将阻绝我渴盼亲人的思想。父亲啊母亲,一别永难相逢!思念伤心啊,泣涕纷飞;伤心思念啊,痛断柔肠。
 
 【集评】 明·陆时雍:“王昭君‘黄鸟’诗,感痛未深。以绝世姿作蛮夷嫔,人苟有怀,其言当不止此。此有情而不能言情之过也。”(《诗镜总论》)
 明·钟惺:“此明妃辞也,何等宛质!何至如后世肤冗?明妃入胡,是千古伤心事,他人代他想不得,说不得,况自己乎?一说明便成。”(《古诗归》卷三)
 明·谭元春:“石季伦诗,明叙其事,明妃自作怨诗,反委曲旁引,一字不露。翻恨季伦有钱谷气。”(同上)
 清·沈德潜:“此将入匈奴时所作。若明诉入胡之苦,不特说不尽,说出亦浅也。呼父呼母,声泪俱绝。下视石季伦拟作,琐屑不足道矣。”(《古诗源》卷二)
 清·张玉谷:“此将入胡时所作。前十八句,木与鸟两层比起,而木止二句,只比见在凄其;鸟乃至十六句,却将生长良家,仪容美丽,被选入宫,不得宠幸,目下远嫁匈奴等事,无不于比中叙出,忽短忽长既错综,即人即物复灵动。前泛言鸟,后专说燕,此是古诗不拘处。后六暗递本身,只就山河修阻,透后将父母难见之哀伤咽住,更不复述比中诸意,惟能虚实实虚,故怨而不伤于怒。”(《古诗赏析》卷三)
 
 【总案】 此诗首见于题为东汉蔡邕撰写的《琴操》。《琴操》的作者虽然有疑,但书中记载的内容大体出于东汉。王昭君和亲匈奴,始载于《汉书·匈奴传》,事甚简略,至《后汉书·南匈奴传》而有昭君因久不得见幸而自动请行一节。此诗序文所记昭君事迹正与《后汉书》同,故诗中有“不得颉颃”,“心有徊徨,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等怨艾之语。且昭君本嫁漠北匈奴,诗中却云“远集西羌”,地理也不与史实相合。逯钦立谓“后汉外患在羌,作者遂卒笔及之也”(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卷十一案语),即认定此诗出于东汉,而非王嫱自作。总上三证,可为确论。此处惟袭习惯而置之王嫱名下,特作说明。
 东汉以来,王昭君的事迹广为流传,此诗乃世人歌咏昭君之作,故具有浓厚的叙事性。因为诗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口吻和传统的比兴手法,加之人们对古书记载的迷信,遂使后世评诗者不疑之为拟作,而忽略其叙述事迹的咏唱方式,独就其中缺少主观情感的直接宣泄而大发议论,或责之“感痛未深”,“有情而不能言情”,或赞之“委曲旁引”,“怨而不伤于怒”,结论何其相悖!皆因不明诗作者之所以而至。
 这首诗虽非王嫱自作,但诗人采用全篇用比、以鸟写人的艺术手法,代一远嫁异族的女子自述身世,读来确有委婉含蓄之妙。

古代爱情诗词《》怨诗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怨诗

 

 春华谁不美,卒伤秋落时。哽咽还自泣,鄙退岂所期。
 桂芳徒自蠹,失爱在蛾眉。坐见芳时歇,憔悴空自嗤。


 这首诗,以深沉含蓄的笔触,描写一位昔日倍受宠爱而后失宠的女子,形孤影单满腹怨懑。
 翾风,十岁从胡地卖给石崇为婢,因娇艳可爱,擅于文辞,深受宠爱。三十岁时,由于其它妙年婢女嫉妒诋毁,退为房老(婢妾年久而衰退者谓之房长,亦称房老)。翾风既恨众婢的污蔑和诽谤,又怨石崇听信谗言,恩绝义断,满怀悲愤,写下此诗,以倾泻自己的忧伤。
 首二句“春华谁不美,卒伤秋落时”。托物起兴,“华”即花。“华”,春天里繁花似锦;又指人生最可羡慕的青春年华。春天的鲜花美艳动人,谁看了不动情呢?而少女鲜花般迷人的丰姿又何尝不是动人心弦,令人羡慕。花开有一定的期限,花期一过,或枯或落,美好的时节也就消逝了。人生不也同这春花一样吗?青春年华是人一生中最美最动人的时节,盛年一去,老大来临,秋天里就剩下些枯枝败叶了,人生的秋天怎不令人愁思辗转,夜不成寐? “哽咽还自泣,鄙退岂所期”。此二句承前春花、秋落的抒写而生的种种愁思。春天已过,秋天满地的枯叶,勾起诗人满腔的哀怨,联想自己的一生,不禁哽咽无语。因“秋落”而“哽咽”,因哽咽”又“自泣”,勾勒出这个被冷落的女子凄凉哀怨的轮廊。想当初她和石崇情深义重,据《拾遗记》载:“石崇尝语之曰:‘吾百年之后,当指白日,以汝为殉。’答曰:‘生爱死离,不如无爱,妾得为殉,身其何朽!’”如今人未死而身已离,怎不叫人悲痛! 读到这里,读者油然而生同情之心。对她是如何落到这种处境感到疑惑和关心。
 “桂芳徒自蠹,失爱在蛾眉。”诗很自然地转笔叙述“哽咽”、“鄙退”人为的原因。蠹,意为蛙虫,引申为损害。高贵典雅的桂芳无情地遭到损伤,“蛾眉”语出屈原《离骚》:“众女忌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青春已逝,老大伤悲,更兼众婢的造谣中伤,何其不幸! 美丽善良无法战胜邪恶,诗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简洁地说明了失宠的缘故。面对厄运,诗人抑郁、愤恨但又无能为力。“坐见芳时歇,憔悴空自嗤。”芳时已歇,盛年不再,谁也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作者由失望而绝望。看来,后半生只有在寂寞、孤苦中度过,还有谁会来关心我呢?在百般无奈中叹息道:让我在憔悴中自我解嘲吧! 可自我安慰也是徒劳无益的。诗人就此戛然停笔。结句实在是含悠然不尽之意,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余地。
 这首诗抒写了古代婢女年长色衰的不幸,在封建社会中有一定典型意义。诗歌从“春华谁不美”到“伤秋落”终至“芳时歇”,始终以“春华”贯穿全诗。简洁明了地道出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其体验。婉曲、沉郁,表现出一种愁肠欲断,无可奈何的情绪。含蓄地抒发了无端遭贬的幽怨和悲愤。据《拾遗记》记载,此诗一出,“石氏房中并歌此为乐曲,”看来,妙年婢女也很喜欢它的;或者还在此诗中看到一点自己将来的影子,不免有些兔死狐悲了。可见诗歌写得的确动人。

古代文学作品《怨诗》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怨诗》

《怨诗》

诗篇名。西晋翾风作。《女世说》:“石崇爱婢翾风最宠,及年三十,为妙年者所毁,遂退为房老,使主群少,乃怀怨怼作诗。”钟惺《名媛诗归》评曰:“不讳怨字,而相怜相恤,犹绕柔肠。”陆昶《历朝名媛诗词》评曰:“怨而不怒,仍自叹其非复芳时也。低回之致,弥可怜惜。”此诗抒写自己年老色衰、遭谗被弃的苦闷。诗中巧用比兴,写得哀婉动人。

怨诗

怨诗

汉王昭君作。昭君名嫱,南郡秭归 (今属湖北)人。汉元帝时选入宫,后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关于昭君入匈奴之缘由,有种种说法。一说是因为她得罪了画工,画工丑其图像,使她不得接近元帝,致使匈奴求亲,元帝按图使昭君入北地 (见《西京杂记》 卷上); 一说是昭君因入宫数载、不得见御,郁愤不得志,乃自请嫁匈奴 (见 《后汉书·南匈奴传》)。但不管何种原因,昭君在宫中是不得意的,及后在匈奴的遭际也颇不幸。据传,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上书求南归,但其时汉成帝命其从胡俗,改嫁前阏氏子若鞮单于。《怨诗》就是一首自咏身世的悲歌。全诗二十四句九十六字,从 “树木萋萋,其叶萎黄” 到 “既得升云,上游曲房” 写自己虽有绝代的容貌,却被关闭在深幽的后宫; 从“离宫绝旷,身体摧藏” 到 “翩翩云燕,远集西羌”,写其远嫁匈奴的情况,最后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写出自己有家归不得,不能回乡与父母亲友团聚的愁苦。全诗借物咏怀,写出自己不幸身世,充满幽怨哀愁之情,体现了在封建社会中,一个无力驾驭自己命运的女子呼告无门的悲惨情景,读后令人一掬同情之泪。

☚ 归风送远操   东征赋 ☛

《怨诗》yuan shi

Poem of Plaints→江总 (Jiang Zo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