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学说
性,指人意识活动的基础或本原,所谓“人之本体”。命,指人体功能活动的基础或本原。有关性、命两者在气功中的系统理论,即性命学说。性命学说在古代气功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有的气功家就按性命学说区分气功功种为三大类,即性功、命功与性命双修。大体上,凡注重精神炼养的功种,属“性功”;凡注重炼气的功种,属“命功”; 凡神气并重、身心兼练的功种,属“性命双修”。儒、释、道三家著作,都论述性命之学,但观点不尽相同,且常掺入唯心论与宗教玄学。本条目不分别介绍上述三家的论点,仅论述性命学说中对气功实践有指导意义或参考价值的部分。“性命”一词,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习用的语词,且常常作为“生命”的同义语来应用,如说“性命危险”,即意味着生命危险,但在性命学说中,性是性,命是命,各有不同的含义。
性并不就是意识活动,意识活动古代称为“神”。性与神都与意识有关,但前者偏于静态的方面,后者偏于动态的方面,而前者是后者的根本。如《性命圭旨》曾说:“性者,神之始。神本于性,而性则未始神,神所由以灵。”性是先天的、固有的,所以又称“天赋之性”或 “元性”,又称“元神”;神是后天获得的具有“思考谋虑”与机变的能力,包括欲望与情绪,故又称为“欲神”或 “气质之性”(简称“质性”)。古人认为,欲神或质性是消耗元气的,成人“元性微,质性彰”,所以日趋衰老。性功锻炼的原则是恢复元性的主导地位,使 “本元之性胜气质之性”,通过这样锻炼,张伯端说:“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矣。”他认为要使人体精气神充盈的先决条件是恢复元神,所以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元性是何物为之? 亦气凝而性灵耳,故元性复而元气生,相感之理也。”如何恢复元性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古人认为首先在于心静,心静则“神全”,神全而后“性现”,这就是静功锻炼的主要理论依据。
人体功能活动是“气”的运动状态,“命”是“气”的本原。《性命圭旨》曾说:“命者,气之始,气本于命,而命则未始气,气所由以生。”这里所说的“命”颇有似于潜藏的生命活动,如未萌的根株、未芽的果核,它们表面上不显示生命活动,但胚芽正孕育于此。所以,严冬草木枯槁,叶落归根,老子称为“归根复命”。古代气功家就此论证:胎儿在母腹中时,靠脐带与母体相连,随母体呼吸以为呼吸,脐带即为命之根蒂。故气功术语中称脐部为命蒂或生门,气功意守锻炼的重要部位——下丹田(气穴)即在脐部之里,被认为是元气潜藏之所。
宋代以后,气功家们逐渐认识到,性与命是不能截然分割的,说性的时候实际上也包含着命,说命的时候实际上也包含着性,所谓“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佛家坐禅以修性为宗,强调以特定的精神分析法来炼定功;有关文献详述性而忽略命,但若不了解命,归根结底也不可能了解性。道家气功派中有单以修命为宗的,则强调炼升肾中元气,没有对性功予以足够的重视; 有关文献详述命而忽略性,但若不了解性,归根结底也不可能了解命。李攀龙曾以韵文对此加以说明:“性命初非是两门,当知性命互为根,若能修性兼修命,方合金丹大道真。”所谓金丹大道,指性命双修的气功炼法,即由北宋张伯端所倡导并由其门人不断加以发展的内丹术。从宋元以迄明清,内丹术家没有不讲究性命双修的,在道家气功派中很少有人再主张单独修性或修命了。但佛家坐禅功法,则仍然是讲究修性的。应该指出,讲究性命的内丹术练法,是我国传统静功的主流,是理法较为系统化的功种,它既讲究入静锻炼的心理效果,也讲究如何调节与控制人体内气之有益于健康的生理效果。
除了上述有关性命的理论外,还有把感觉与知觉、意识或思维的功能称为性,而把运动与植物性生理功能称为命的,如说: 人类有性有命; 动物性少命多; 植物有命无性等(《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