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指由于冠状动脉突然阻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按梗死灶的大小及其在心壁的分布情况分为3型:
❶透壁性心肌梗死,病变累及心室壁的全层或大部分,病灶较大,直径为2.5cm以上,常见冠状动脉内有血栓形成,心电图上出现病理性Q波,此型最为常见。
❷灶性心肌梗死:梗死范围较小,呈灶性分布于心室壁的一处或多处,临床常易漏诊而被尸检发现。
❸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梗死灶位于左心室壁内层一半处以内,呈小灶性,但分布常较广泛,严重者左心室壁的四个面的心内膜下均有病灶;心电图上一般无病理性Q波。心电图有进行性和特征性改变,对诊断和估计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病情演变,都有很大帮助,心电图波形变化包括3种类型:
❶坏死区的波形,面向坏死心肌的导联,出现深而宽的Q波;
❷损伤区的波形,面向坏死区周围的导联,显示抬高的ST段;
❸缺血区的波形,面向损伤区外面的导联,显示T波倒置。典型的心电图演变过程是:起病时(急性期)面向梗死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和ST段明显抬高,后者弓背向上与T波连接呈单向曲线,R波降低或消失,背向梗死区的导联则显示R波增高和ST段压低。在发病后数日至2周左右(亚急性期)面向梗死的导联,ST段逐渐恢复到基线水平,T波变为平坦或显著倒置,背向梗死区的导联则T波增高。发病后数周至数月(慢性期),T波可呈冠状形倒置,其两支对称,波谷尖锐,异常Q波以后常永久存在,也有少数病例在急性期后Q波明显减小或消失,而T波有可能在数月至数年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