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又称出血性肠炎或节段性肠炎,有以下特点: 空肠或回肠肠壁呈节段性、出血性及坏死性炎症病变;主要表现为腹痛、便血、腹泻并常伴发休克。任何年龄均能得病,但以3~12岁为多。常发生于春夏季节,多为散发性,偶尔有小流行。
本病原因尚未清楚,有人认为与非特异性感染或免疫功能有关。有些病例可从粪便中培养出产气荚膜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痢疾杆菌。但也有认为本病是一种变态反应表现,其理论根据是肠早期病变有局部小动脉壁胶原纤维发生纤维素样改变,坏死和嗜酸粒细胞浸润。此外患儿常有暴饮、暴食及蛔虫感染史。1976年Lawrence对本病的病因提出了有关酶的假说; 认为食入含有蛋白酶抑制物的食物可为本病发病因素之一。由于蛋白酶抑制物的存在,使蛋白酶活性降低,从而使细菌 (尤其产气荚膜杆菌)所产生的毒素免受破坏而致病。国内四川省自贡市马君牧的临床分析指出患儿发病前多有食入甜薯、生黄豆、生花生等病史,从这类食物中测出有胰蛋白酶抑制物,同时测出蛔虫浸液含有较高的胰蛋白酶抑制物,因而认为本病发生亦可能与蛔虫分泌大量胰蛋白酶抑制物有关。
病变多发生于空肠下段和回肠上段,也可累及十二指肠及结肠。病变的肠管呈节段性分布,有时仅局限于肠的一段,有时则为多发性。病变段与正常肠段分界清楚。受累肠壁充血、水肿,管腔扩张。粘膜及粘膜下层早期发生水肿,小动脉壁胶原纤维肿胀,嗜酸、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晚期则有小溃疡形成。严重者肠壁呈片状或整段坏死。肠粘膜表面常伴表浅溃疡。肠腔内有血性渗出液。肠襻间渗出纤维性液体,可导致襻粘连。肠壁坏死较深者可发生穿孔及并发腹膜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起病多急骤。先有腹痛,为全腹性或于脐周围,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的呕吐,呕吐物可含胆汁或咖啡色液体,常有蛔虫吐出。起病后不久即发生腹泻,次数不定,一天可由2~3次至10多次; 起病当天或2~3天内出现血便,粪便呈红果酱样或赤豆汤样,有特殊腥臭; 很少带有粘液及脓液,多无里急后重。病情严重患者于短时间内呈休克状态。婴儿患本病时多表现为腹泻,粪便水样,伴有高热、呕吐及脱水;常于数天后出现腹胀及便血。起病后多伴不规则发热,有时可高达40℃以上。腹部检查,轻者腹部稍胀,无明显压痛; 严重时腹胀及压痛较明显,肠呜音消失。本病可并发肠麻痹、梗阻及穿孔。随并发症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症状,使病情加剧。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白细胞多为1万~2万/μl,中性粒细胞约占80%。即使大便外观可为非血性,但镜检仍可见有大量红细胞、潜血试验为强阳性。出血严重者见有贫血,严重病例可有电解质紊乱。腹部X线平片见肠壁增厚,外形模糊,粘膜皱襞粗钝,肠管胀气,肠襻间隙增宽,有时见有肠壁气囊肿。忌用钡餐或钡剂灌肠检查,因易致肠穿孔。
凡小儿有急性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并伴发热和中毒表现者须考虑本病,有时手指肛门检查可查出血便。鉴别应与中毒性痢疾、肠套叠、婴幼儿腹泻、阑尾炎、过敏性紫癜、蛔虫肠梗阻鉴别。轻者可于1~2周内逐渐康复,重者可因休克或并发肠阻塞、穿孔及腹膜炎而使病程迁延或甚至死亡。
治疗主要内科疗法,暂时禁食、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如有休克出现时,应积极采取措施如输液、输血浆、输血及使用升压药物等,并加用抗生素。严重病例可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助于渡过危重阶段。如有肠穿孔、明显肠梗阻、大量肠出血或经内科治疗后腹部情况渐转恶化者(如腹部膨胀、压痛及腹肌紧张等) 则应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