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势语言学taishi yuyanxue
又叫“副语言学”、“伴随语言学”。它属于辅助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也有人把它叫“辅助语言学”。态势语言学研究的是言语交际时的伴随特征。
目前,对于什么是言语交际时的伴随特征,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因而态势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也各有各的界定。一部分人认为伴随特征是听觉现象,是指使用某种语言的个别人在言语形式上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并不来自某种语言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的一般规则;它们表示一定的意义,对话语有一定的影响。另一部分人认为伴随特征是视觉现象,是伴随说话或独立出现的有形而无声的现象;它一般有配合话语、加强表达的作用,也可以单独传达一定的信息,但这些意义或信息也不是来自某种语言的一般规则。
前者可以称为狭义的伴随特征,后者可以称为广义的伴随特征。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两者都属于伴随特征。狭义的伴随特征主要包括假嗓音、沙哑、带气喘声、间断、停顿、不必要的赘言、故意加快或放慢语速、有意提高或降低语调等等。广义的伴随特征主要包括站姿坐势、摊手耸肩、挤眉弄眼、摇头摆手、腿部的动作、交谈双方的距离、注视时间的长短及眼神等等。
除了音高、过渡音等音位的节律特征以外,其他伴随特征都不应属于语言的范畴。在这一点上,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一致的。并认为它们应该叫做“非语言交流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所有的语言伴随特征。
就目前而言,研究听觉现象的态势语言学不大兴盛,学者们的兴趣也不大浓厚。而研究视觉现象的态势语言学则异常热闹,成果也令人振奋。从美国人类学家R·L·伯德惠斯特尔提出“Kinesics”(动的科学)
这一概念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更加令人羡慕,而且研究范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涉足这个崭新领域的有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心理治疗学家、传播学家以及语言学家等。
如果追根溯源,非语言交流科学的思想应该源于达尔文。他1872年出版的《人和动物的表情》认为,人和动物的表情都是内在情绪的表露。人的表情是遗传的,是不分文化和种族的。本世纪初,学者们把达尔文的观点加以发展补充,认为一些原始的基本表情如喜、怒、哀、乐等,是与生俱来的,是有生理机制的,而一些高级的含有文化色彩的表情则是后来习得的,因文化而异的。
经过学者们的努力,态势语言学目前已经发展出来好几个分支,如身势学、手势学、体态学、目光学、体距学、界域学、接触学等。而且这一学科还在向外扩张,又产生了时间学、外貌学、物品运用学、环境因素学等。
态势语言学在我国还是个“陌生客”,目前正处于介绍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