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忽必烈征大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忽必烈征大理 忽必烈征大理蒙古汗国时期及元帝国初年进行的征服战争。大理国建立于公元937年,是建立在今云南地区的南诏国等政权的后继者,是由白族先祖及历史上称作乌蛮的彝族建立的国家,都城建于大理 (今云南大理),其疆域囊括了今云南全省,贵州和广西西部,四川南部,缅甸和泰国、老挝的一些地区也属于大理国。至13世纪中叶时,大理国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国内比较动荡,有许多地区独立存在。蒙古汗国至蒙哥为大汗时,把征服南宋作为一项重要事务,进行了周密的战略安排,这也就是忽必烈征大理的原因,目的在于征服大理国后,蒙军可以自南宋侧后夹攻长江中下游,使南宋的防线变长,分散它的抵抗力量。1252年,蒙古汗国决定先攻取大理,委忽必烈总理其事,另由兀良合台主持军事作战事宜,参加征服的军力除蒙古军主力外,还有随军作战的色目军队及投降的中原地区军队。1253年,忽必烈在临洮会集大军,穿越过吐蕃国进军大理,在忒剌(今四川松藩) 分兵三路,兀良合台掌西道军,忽必烈掌中道军,首先征服了在大理国辖理下的各部落,并派人招降大理国统治者段氏,在遭到拒绝后,再度分军前进,攻陷许多白族栅寨,然后包围了大理城,大理王段兴智率军决战,在城外大败,但仍拒绝投降,放弃大理城撤走。不久忽必烈军击败大理高氏兄弟率领的一支军队,并俘虏和杀死了两兄弟,至此,大理国基本瓦解。1254年忽必烈留兀良合台戍守大理并指挥军队继续征服大理余部,自己带部众军队自吐蕃地区北返关中。1254年兀良合台东进大理国附都善阐(今云南昆明),发火炮猛攻城门,激战七昼夜,终于攻下城池,大理王段兴智在昆泽被俘,1255年被押至蒙哥汗前,投降,并带蒙哥汗赐予的金符回到大理,率大理军余部攻取各部。蒙哥汗赐给他 “摩诃罗嵯”称号 (即梵语的大王之意),继续兼理大理。虽然大理国灭亡了,但大理各地的征服战争又持续近两年才告结束,兀良合台在原大理境内设立了蒙古汗国的统治机构。忽必烈征大理所进行的恶战不多,但是军事力量的消耗极大,主要原因是当地气候造成的疾疫,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加之当地 “居民 (民族) 极伙,军队极多,因而每日每至一地都遇到抵抗”。十万军队回到关中还不到二万。但这次征服的成功,完成了蒙哥汗的战略计划,为彻底降服南宋地区打下了基础。 ☚ 三峰山之战 合州之战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