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部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部首bùshǒu

根据汉字形体偏旁分的类别,是字典、词典中各部的首字,如“石、土、彳”等。

部首

字典、 词典中为了给汉字分类而确定的字类标目。 如 “江海河湖沼泊湾” 等字, 都含偏旁 “水(氵)”,于是就把它们归并在一起,而以 “水(氵)”作标目。 由于在字、 词典中它放在这部分字的首位, 所以叫做部首。 部首排字法为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发明。他在 《说文解字》中,将9353个小篆按形体和意义进行分析和归并, 分为540部, 每部立一部首。 他所立的部首单独成字, 不但形体, 而且意义都可统属部中诸字。 明清以后的字典如 《字汇》、 《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为了适应楷书字体检字的需要,对许慎540部首作了归并、 调整, 为214部首, 《新华字典》 的 《部首检字表》更减缩为189部。 这些部首只考虑形体, 而不管意义, 就检字而言, 这种改变是必要的。

部首bù shǒu

字典、词典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如人、月、火、辛等。1920年朱执信《米本位说之批评》:“关于经济上所用名动词,都用贝、巾两个部首来表示出来。”1923年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如果有人能把《说文》重新编制一番(部首依笔画,每部的字也依笔画),再加上一个检字的索引(略如《说文通检》或《说文易检》),那就可省许多无谓的时间与记忆力了。”

部首

部首

按字形结构,取其相同偏旁作为查字依据,分部排列,其相同偏旁,称部首,如“大部”、“口部”、“木部”、“鱼部”、“冖”部等。某些部首本身就是一个独体字,总排在该部字的首位,如“牛”字在“牛部”之首,后边分排“牝”、“牟”、“告”等有牛字旁的字。

☚ 形旁   笔画 ☛
部首

部首

许慎《说文解字》一书把汉字分为五百四十部,以有相同的表义形体为一部之首,后人称为部首。如《说文解字·气部》收“气”“氛”二字,《说文解字·片部》收“片”“版”“𤗚”“牍”“牒”“牑”“牖”“牏”“爿”九字。《说文解字》以部首统率九千三百多个汉字,做到“分别部居,不相杂厕”(《说文解字·叙》)。《说文解字》中的部首基本上是各部所属的字中有意义的部分,也就是形声字中的形符(少数部,如丩部、句部,它们虽是声符,但也表义)。也有少数部首是点画,如、(zhǔ)、丨(gǔn)、丿 (piě)、丶(fú)等。许慎对这类部首的字的解说大多不确。如《说文解字· 丿部》:“乂,芟草也,从丿 、㇏相交。 刈,×或从刀。”甲骨文此字作×,像芟草之大剪形,为刈之初文。因此,×字不宜以笔画离析其独体象形之实。后代以楷书的结构为依据而编排的字典辞书,为了检字方便,把相同的偏旁作为部首。这些偏旁,大多是形符,也有些不是形符。如“到”“锦”形符是“至”“帛”,但《康熙字典》改入了刀部、金部。“施”“旗”“旄”等字,形符是“㫃(yǎn)”,在古文字中是旌旗的象形,而《康熙字典》《辞源》等辞书把它们归入方部。

☚ 破体   偏旁 ☛

部首

字书和辞典中统辖一组字的基本部件。把汉字按相同的偏旁归类排列,相同的部分即为部首,取一部之首之意。各部以部首为名,而称作某部。如大部、水部、日部、月部等。第一个提出部首名称的是汉代的许慎,他在《说文解字》中,按照六书的原则,把小篆的形体结构加以分析归类,概括出五百四十部,凡同一部首的字都统属其下。这种文字学原则的部首,标示着该部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后世的部首则是从检字法的角度出发,为便于据形查字而确立的,这种检字法的部首,往往并不标示该部字的意义范畴。第一个按检字法原则改革部首的是明代的梅膺祚,他把五百四十部合并为二百一十四部。后代的《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等都沿此。这些部首在检字上虽然比《说文解字》的五百四十部简便,但对于分析字形结构,加深对词义的理解,有很大的局限性。

部首

汉字检索中的概念。凡含有同一形体偏旁的字都隶属于该偏旁之下,成为一部;该偏旁放在一部之首,即为这些字的部首。部首为东汉许慎在其所著《说文解字》中创立,分540部。明代梅膺祚《字汇》创214部,为《康熙字典》等沿用。1983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组织的查字法工作组制定《汉字统一部首表(草案)》立201个部首。该草案的修订工作完成后,将更名为《汉字部首表》,作为国家标准发布,部首数目仍为201个。

部首

051 部首

字书将汉字按表义偏旁归类,每类叫做一“部”。每部用其表义偏旁标目,并把这个标目偏旁列为该部第一个字,称之为部首。部首即该部的形旁,用它来统领该部的字。如大部、木部、水部等。最初标立部首是为解释字形构造与字义的关系,如 《说文解字》的540个部首,从造字法着眼,有的包括变形部首。后世的部首从检字法着眼,把变形部首另列,以便于查字。如《字汇》、《康熙字典》的214部,《新华字典》改并的189部。

☚ 声符   六书 ☛
部首

部首bushou

汉字按字形所分的部类的标目。它是为适应编排字典而产生的。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首创了部首分类法。他根据汉字字形结构的特点,将形体有相同部分的字归在一起,把汉字分为540部,每部用一个字作标目,放在各部之首,这个字就叫做“部首”。部首是一个部类的若干个汉字所共有的形旁,它除了具有使汉字便于归类和查检的功能外,一般还具有表示义类的作用。如部首是“木”的字多与树木有关;部首是“氵”(“水”的变体)的字都与水有关。
自许慎创立部首编排法后,这一编排方式便成为中国字典的模式,被历代所沿用。但分部的多少有所不同。如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将部首由540部缩减为214部,其后的《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相沿不改。到《新华字典》时又改并为189部。此外,《说文解字》的部首主要是从造字法着眼,依照六书体系来分的,并且是以小篆的字体为主要依据。传统字书虽有所革新,但多遵循《说文》,所以将已变形的一些部首仍与原部首归为一类。如“氵”归入“水”部;“亻”归入“人”部;“忄”归入“心”部;“犭”归入“犬”部;“刂”归入“刀”部等等。这种分类法没有照顾到汉字形体的演变,不便于后人查检。《新华字典》在确立部首时改变了这一状况。它以现行楷书为依据,对传统部首进行了调整,把已变形的部首另列为一部,以便于查检。从而使传统的文字学性质的部首真正过渡为检字法性质的部首。

☚ 偏旁   速记 ☛
部首

部首Bushou

文字学术语。汉字字书字典按字形排列时有相同形体结构的一类字的标目。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依据小篆字形,将所收汉字按形体构造分为540类,每一类称为一“部”,每部中的第一个字就称为“部首”,这一部也就按这个部首称为“×部”,属于这一部的字,形体中都包含有部首的形体,称为“从×”。如《一部》,部首是“一”,部中的字“元”、“天”、“丕”、“吏”,全都从一,即都含有“一”的形体。又如《男部》,部首是“男”,部中的字“舅”、“甥”都从男。许慎《说文解字》创立的部首排字法,为后代的字书字典编纂者所采用,只是具体分部数目多少有不同。如梁代顾野王作《玉篇》,分为542部,明代梅膺祚作《字汇》,分为214部,清代张玉书,陈廷敬等编撰的《康熙字典》和后代的很多字典辞书,都沿用了《字汇》的分部。这些字书字典的部首兼顾形义,部首一般单独成字,有独体字,也有合体字,以独体字为多。现代新出版的字典辞书,为了便于检索,进一步分合部首,有时仅从形体出发,不再顾及意义。如《新华字典》分为189部,1983年成立的统一部首查字法工作组制订的《汉字部首表》分为201部,其中的“丶”、“丨”、“丿”等部,就都是仅就字形归类的。由于部首字往往就是部内所属字的形旁,所以部首也被称为“偏旁”,或合称“偏旁部首”。(参见“偏旁”条)

☚ 偏旁   意符 ☛

部首

按照汉字形体结构,取其相同部分,用以排列各字,以利查检,其相同部分即为部首。如“木部”、“田部”、“山部”等。许慎《说文解字》首创540部首,统列全书9353字。后代采用部首编排法的字典,其部首多少并不一致。明梅膺祚《字汇》根据楷体将540部首归并为214部首,最为常见。

部首

部首

工具书中某一类字的相同部分。如“树”、“李”、“条”中的“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把所篆书按字形结构分成514部,每部用一个字标目,叫“部首”,是我国最早的汉字部首系统。例如,凡是从“山”的字编为一部,以“山”为部首。以后有许多工具书都采用部首来统括所收的字,即“部首排列法”。明显可辨的部首叫“自然部首”,如“饮”、“饥”、“饭”为“饣”部,在部首排列法中勉强规定的部首叫“非自然部首”,如“半”属“、”部,“开”属“二”部。部首也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部首是工具书的术语,偏旁是对字而言,不一定是某工具书的部首,使用工具书时,应注意二者的区别。

☚ 偏旁   字典 ☛

部首bu shou

radicals by which characters are arrang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dictionaries

部首

radical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