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感传现象
循经感传现象,主要是指病人或受试者在接受穴位刺激时产生的酸、麻、重、胀等沿经传导的主观感觉而言,为最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
这种现象的被发现,自然是远古的事情,是随着针灸的起源而同时进入人们意识领域里的。据推测,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记载的“十一脉”,是以循经感传现象作为主要根据的。用文字具体描述者,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见到。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等即是。不仅医书中有,也散见于其它书籍中。如《魏志》在记述华佗医事活动时,有这样一段:“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以后在历代的医籍中,都有记载。到了明代,在《金针赋》和《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著作中对这种现象的描绘就更为详细,并提出“飞经走气”、“通经接气”等某些控制循经感传的具体操作方法。
新中国建国后,尤其是从1972年以来,我国广大科学工作者遵循着“肯定现象,探索规律,提高效果,阐明本质”的程序,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以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数据证明,循经感传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生理和病理生理现象,从而认为深入研究循经感传现象对于探讨针灸针麻原理和阐明经络实质都有着重要意义。
现有的资料已明确了以下几点:
循经感传现象在人群中的分布 循经感传现象在人群中的分布是相当普遍的。它与地区、民族、性别和职业等无关,而与年龄、遗传和健康状况有一定关系。其检出率的大小,与检测方法和条件有关。如用不同的测试方法刺激参数和腧穴,测查同一批人群,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检测环境的温度高,检出率也高;在低于20℃的环境中,感传现象即不出现。
按测试时出现的感传长度和经数,将循经感传现象分为四个类型: 六条经以上出现全程感传,其余六条经感传均超过三个大关节者,为显著型;两条经以上但不足六条经出现全程感传,或三条经以上感传超过三个大关节者,为较显著型;一条经以上但不足三条经感传超过三个大关节者,或两条经以上感传超过一个大关节者,为稍显著型; 不能满足上述条件者,为不显著型。以低频电脉冲刺激井穴方法进行普查,循经感传出现率一般为15~30%。其中显著型者占整个群体的0.2~0.4%。采用某些方法进行激发,可使检出率大幅度提高。在某些病人群体中,循经感传现象的出现率偏高。
循经感传的路线 循经感传的路线,与《灵枢·经脉》等古典医籍中所描绘的经络循行路线基本一致,但也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表现为不及、超过、窜经或不循经。一般情况是,在四肢部位基本和经络循行路线吻合;在躯干部常发生偏离; 在头面部变异较大。刺激两侧同名穴引出的感传,其循行路线多数是左右对称的。在相同的刺激和机体功能情况未变的条件下,同一个体的感传路线基本上是稳定的。感传路线的宽窄和深浅,因人和部位而异;有人的感传细如丝线,然而多数人呈窄带状;在四肢部位的感传较窄,约为0.5~1.0cm,躯干部的较宽,可达数厘米之多; 在肌肉丰厚处,感传较深,在肌肉浅薄处则较浅。有人当感传循行通过腧穴部位时,常出现感觉增强,或暂时性停顿。这种现象被称为感传的腧穴现象。它反映了腧穴的某种特性,也提示腧穴可能是一个机能位置。《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过:“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当两路或三路感传同时产生时,彼此互不干扰,受试者可清楚地加以分辨。如刺激位于经脉中段的某一腧穴时,感传可同时双向离心传导向经脉的两端。如刺激经脉的一端,则感传呈单向传导,直至另一端或循行经脉的一段。测试某个腧穴不出现感传时,若改换另外某些腧穴进行刺激,可引出感传。
循经感传的速度 循经感传的速度,个体差异较大,快者几秒钟即可通达一条经脉的全程,慢者则需几十分钟,一般为每秒10cm左右。同一个体感传速度基本是稳定的,但在不同经脉或不同部位上常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感传在通过关节时,常变慢,甚者暂停。循经感传速度与环境温度亦有关:在刺激的穴位周围或感传路线上加温,可使感传速度加快,传程增长; 降温时,则会得到相反的效果。此外感传速度与刺激穴位使用的方法、刺激参数也有一定关系。在多数情况下,穴位刺激停止,感传亦即停止并立即消失;也有的产生一过性回流现象,在回流过程中逐渐消失,或回流到刺激点后消失。
循经感传趋向病所 在病理情况下,循经感传有趋向病所的特点。到达病所经过的途径各有不同: 有的通过表里经到达病所; 有的在接近病所部位上偏离本经,奔向病所。感传到达病所后,有的停止,有的继续向前循行。
循经感传与脏腑器官效应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脏腑与体表腧穴间,通过经络保持特定的密切联系。刺激腧穴可影响相应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这种联系在感传显著者身上,表现得更为清楚;当感传循经到达相应的脏腑器官时,该脏腑器官的活动即发生显著变化。如刺激内关穴,感传循心包经上达胸部时,受试者即会觉得心慌、心悸,并有心率的改变。刺激大肠经或膀胱经腧穴时,虽然也出现感传,但对心率却无明显影响。刺激足三里等穴位感传上达腹部时,受试者会感觉胃部灼热、抽动,或有胃肠运动增强,肠鸣音密度增高等反应。刺激肝经或胆经腧穴,感传到达眼区时,受试者会觉得亮堂,或出现结膜充血和瞳孔散大等反应。有的在感传经过或终止的部位可观察到不自主的肌肉收缩现象,并能记录到肌电反应; 感传消失,这种效应亦随之减弱或消失。这些事实表明,循经感传现象并不只是一种主观的感觉现象,伴随着主观感觉的同时还有一系列的客观效应,即复杂的机能变化。
循经感传的控制、阻滞、激发和诱发 循经感传现象是可以控制的。在五十年代末期就有人对循经感传的控制进行过观察,六十年代中期提出了近两千穴次的控制感传报告,七十年代一些单位相继进行了更系统的研究。所有这些资料充分表明,行针时借押手用力轻重和捻针方法的不同,借提插幅度和提插速度的不同,是可以控制感传的;不但能控制或酸或麻或重或胀的感传性质,也能控制感传的方向。其主要的方法就是古人所说的“飞经走气”之法:行针时强调指力、针法及左手配合;一面关闭经脉下端,一面用指循摄方法引气上行;针尖方向要朝向感传放散的方向。《针灸大成》中的“运气法”、“中气法”及《金针赋》中的“龙虎龟凤”等通经接气之法均属此类的复式手法。有人用按、循、推、闭等手法进行控制感传,可使感传循经率达96.8%;对照组仅为58.7%。用同样方法可使气至病所率达84.3%;对照组为59.1%。
循经感传是可以阻滞的。在循经感传线上施以机械压迫,或局部注射盐酸普鲁卡因,或注射生理盐水,或局部冷冻降温,均可使感传阻滞。使用的方法不同,阻滞的效果和表现形式也不同。
绝大多数人,在感传线上的任一部位施以机械压迫,感传即在该处被阻滞,不再向前循行。对刺激点来说,在压迫部位的远侧端感传消失或减弱,而在压迫部位的近侧端则感传加强,感传线增宽,甚至出现难以忍受的憋胀感。引起感传阻滞效果所需的最小压力因人而异,一般为500~1000g/cm2左右。在肢体上以血压计袖带加压,也可阻滞感传。大多数受试者,给予的压迫必须直接施加在感传线路上。只是一小部分人,压迫感传线两侧对照部位也会出现阻滞效果,不过所需压力要更大些。用机械压迫阻滞感传,其特点是效果迅速,解除压迫感传恢复快,短时间内可多次重复。
在感传路线上的任何部位,只要注射少量的盐酸普鲁卡因溶液或生理盐水,也可引起感传的部分阻滞或完全阻滞。其特点是效果迅速,感传恢复缓慢。
在感传路线上的任一部位给以冷冻降温,也可使感传阻滞。感传被阻滞后,冷冻局部深层组织温度约在21℃左右;解除冷冻,随着组织温度的回升,感传逐步恢复。其特点是,阻滞效果的发生和感传的恢复都较缓慢。
感传出现后,感传路线所经过的部位,痛阈普遍提高。感传受到阻滞后,这种镇痛效应则不再出现;感传引起的其它各种效应,也会因而随之减弱或消失。这一事实不仅客观地证明了循经感传确实可被某些因素所阻滞,也可表明腧穴刺激效应对循经感传的依赖性。
循经感传是可以激发的。用不同方法使循经感传从无到有,从短到长,从弱到强,使之随着刺激次数的积累而越发显著; 这就是循经感传的激发。常用的是电鍉针短程接力法,即采用电鍉针,以不同强度和不同频率组合成适宜的刺激参数,在腧穴上进行多次重复的刺激,出现短程感传则施行接力式刺激,直到经脉全程出现感传为止。也可用针刺手法激发经气。经过多次激发性刺激,不仅可使大多数人出现循经感传现象,还可使相当一部分病例感传到达病所。激发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后期取消接力上,即行单穴刺激就可出现长程或全程的循经感传。用循经加热的方法,也可以取得激发感传的效果。
循经感传还可以通过诱发方法产生。入静诱导结合腧穴刺激,是诱发感传的一种有效手段。首先让受试者闭目静坐,排除杂念,肢体放松,默数呼吸,然后给以“启动信号”,并刺激腧穴,即可诱发出感传。一旦诱发成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只要刺激腧穴即可引起循经感传现象,无需再行诱发。青少年的入静诱发成功率为80%;成年人较低。
隐性感传 隐性感传,是对显性感传而言。有些人刺激井穴时,不能觉察到有感传的存在。倘用小锤沿着与经脉路线垂直的方向依次叩击,则在原穴以上每一水平的叩击线上都可找到一个阳性点;叩中该点,即有一种特殊的麻胀感向井穴放散。把这些阳性点连接起来,即可得到一条轨迹;其行程,与该井穴所属经脉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这种现象称为“隐性感传”。在一定条件下,隐性感传可以转化为显性感传。隐性感传在人群中的出现率约为70~90%。隐性感传的发现表明,不论主观是否体察到感传存在,大多数人在体表上确实出现了与经络路线基本一致的轨迹。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循经感传现象是一种相当普遍地存在于各种人群中的正常生理现象,并非为少数人所特有。当机体处于病态时,它可以受到病理过程的影响而发生某些变异。通过激发可提高其显著程度,促其传向病所,有助于明确病位和提高疗效。目前根据现有的医学和生物学知识,尚难以对循经感传现象产生机理做出本质的阐述。在已有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循经感传现象,无论是对于探讨针灸针麻原理还是揭示经络实质,都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