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壮族传统伦理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壮族传统伦理思想壮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壮族,旧称“僮人”、“俍人”、“土人”。自称因地而异,有“布壮”、“布越”、“布侬”、“布土”、“布沙”、“布曼”、“布岱”、“布敏”、“土佬”、“高栏”等多种称谓。历史上与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等民族同源于古越人中的瓯越、骆越,后称乌浒、俚、僚、俍、土等。南宋时始称僮人、撞丁。明清时与俍、土、侬、沙并称。解放后改称壮族。15,489, 630人(1990年),为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之最。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在云南、广东、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亦有分布。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并兼有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壮族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在该民族传统文化及社会生活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壮族伦理思想发端于远古社会,在壮族神话中已依稀可见。如在《布洛陀与姆六甲》、《太阳、月亮、星星》和《玛勒访天边》等古代神话里,就反映了壮族始祖如何通过造天造地、安排世界万物而协调天上、人间、地下三界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从而表现了壮族先民如何战胜自然、主宰自然、协调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的力量、智慧、品质与愿望。这些道德观念在壮族另一神话《布伯》中也得到了生动的反映。它讴歌了古代英雄布伯,为拯救人类免遭旱灾之苦上天与雷公争斗,不怕天灾人祸、不惧邪恶势力,富于智慧,敢于斗争的道德品质。壮族民间流传着大量的传说,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如流传甚广的《达架与达仓》,就为人们塑造了达仓母女和达架这两种分别代表善和恶的形象,继而从道德评价上揭露和谴责了达仓母女的凶暴、残忍的品性,使她们落得个害人终害己的可耻下场;歌颂并赞美了达架勤劳、善良的优秀品德,使他们获得了善有善报的圆满结局。作者让达仓母女死后变成秋焦鸟,以自己的所作所为告诫世人切莫“害人害己”。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道德警戒和道德劝谕的作用。其他传说如《花山壁画的故事》、 《侬智高的传说》、《逃军粮》、《金田起义》等,反映了壮族人民为追求幸福生活而英勇斗争、不惜牺牲的精神品质;《公颇》、《公天》、《老登》等,反映了壮族人民对于聪明、机智、勇敢、勤劳而又富于幽默诙谐的道德人格追求。壮族伦理思想在壮族民歌中也有生动的反映。如“嘹歌”中的《唱离乱》,它通过“叹离别”、“兵戈怨”、“庆生还”等篇章,以明代嘉靖年间王守仁遣右江“俍兵”平定瑶民起义为历史背景,借“哥”之口,控诉了“官逼哥做贼,别妹满三春,三年离乱苦”;又借“妹”之口,控诉了“官逼哥做贼,别哥满三春,三年离乱三年恨”。谴责了由官府挑起的这次战争。“哥”因自己的双手沾了瑶族人民的鲜血而受到良心的谴责与内疚。妹则指出“万罪归官不归你,众人眼亮哥放心!”表现了她对他的理解、同情和宽宥的道德感情。在壮族民歌中,情歌占有很大的比重。如见面歌、催请歌、赞美歌、追求歌、挑逗歌、初交歌、相思歌、重情歌、别离歌、祝贺歌、埋怨歌等等。这多种不同形式的情歌反映了壮族的婚恋道德观念。如刘三姐与秀才郎对唱的几首情歌,就反映了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敢于大胆追求爱情,以及忠贞、执著、专一的婚姻道德要求。壮族伦理思想在该民族日常生活中也多有体现。他们历来注重礼仪,讲究文明礼貌。对于远道而来或久别的客人,他们高兴地握手欢迎,让凳请坐,递烟奉茶。且茶不能斟得太满,必须双手捧敬,否则将被视为不礼貌。谈话时必须语气温和,使客人感到亲切友好。即便是家内人,也不能大声呐喊。过路时,不能走客人前面而须绕背后走。陪客人吃饭时,不能摊开双腿或跷起二郎腿。挟菜时不能挑三拣四。晚辈必须将好菜挟给长辈吃。晚辈对长辈必须用敬语而不能用手语,更不能提名道姓。路上相逢,要主动让路。若是老人挑有担子,要帮助代挑。这些都是壮族人民必须世代遵守的社会公德规范,也是壮族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体现出壮族人伦关系中互敬互重、友好和顺的道德风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