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丞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丞相 官名。 战国时秦悼武王二年始设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长,协助国君处理国家政务。秦始皇时改称相国。 西汉初期也称相国,后来又改称丞相。 西汉末改称大司徒,东汉末期献帝时又改称丞相。 秦汉两朝,丞相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高官员,与掌管军事的太尉、掌管监察的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从三国、晋到南北朝,或称丞相,或改称司徒,或称大丞相,或称相国,时设时废,名称不断改变。 唐朝废丞相,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等为宰相。宋朝沿用唐朝官制,宋神宗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到南宋孝宗时,废左右仆射而设左右丞相。 辽、金、元都设丞相,但实权远不如汉朝。元朝中书省设左右丞相,行中书省也设左右丞相或丞相。明朝初期设丞相,不久即废。太平天国也设为丞相,但不是职务而是官级,地位低于王和侯。 在旧小说和文章中,“丞相”与“宰相”通称。参看《通典·职官·宰相》、《续通典·职官·宰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