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子
中药名。 出姚可成《食物本草》。别名:乌牛子。为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 cylindrica(L.)Roem.或奥丝瓜L.acutangula Roxb.的种子。 秋季果实老熟后,在采制丝瓜络时,同时收集种子,晒干。 干燥种子呈扁平的椭圆形,长约1.2厘米,宽约7毫米,厚约2毫米。种皮灰黑色至黑色,边缘有极狭的翅,翅的一端有种脊,上方有一对呈叉状的突起。 种皮稍硬,剥开后可见有膜状灰绿色的内种皮包于子叶之外。子叶2片,黄白色。气无;味微苦。利水,除热。治肢面浮肿,石淋,肠风,痔瘘。内服:煎汤,3~6克;或炒焦研末。 外用:研末调敷。孕妇忌用。治腰痛不止:丝瓜子仁炒焦,擂酒服,以渣敷之(《妇人良方补遗》)。现代临床用于驱蛔。 取黑色丝瓜子(白色无效)仁,于空腹时嚼食,或捣烂装入胶囊服,每日1次。成人服丝瓜子仁40~50粒,儿童30粒,连服2日。 丝瓜种子含脂肪油23.5%~38.9%,主要为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等甘油酯以及磷脂0.47%、角鲨烯、a-菠菜甾醇等。还含三萜皂甙、黑色素和葫芦素B,其他还有蛋白质、糖类等。 奥丝瓜种子具峻泻作用,剂量为7~10颗种子粉;服15~20粒可致呕吐腹泻,30~40粒则致严重腹泻,其有效成分是喷瓜素。根亦可用作泻剂。 种子所含有的皂甙,对蛙心有洋地黄作用,并能溶血,对鱼有很强毒性,对蛙的最小致死量0.2克/公斤。从种子中分离出的固定油给狗5~12毫升,可致腹泻、呕吐、肠出血,较小剂量则引起流涎及呕吐。 种子有杀昆虫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