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彭多模《基督被从十字架上放下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彭多模《基督被从十字架上放下来》 彭多模《基督被从十字架上放下来》手可以很好地述说出人物心里的种种状态,文艺复兴的画家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人物面部的表情,常常与手的动作密切相联。 基督被从十字架上放下来 彭多模 在从佛罗伦萨的乌菲齐美术馆到皮蒂宫的路上,有一座叫作圣费利齐坦的教堂。走进它的礼拜堂,布施一块硬币后,僧人们便会掌上灯来,昏暗的礼拜堂顿时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世界。彭多模的这幅祭坛画,便放置在这座礼拜堂内。它是依据1525年买进这座礼拜堂的卡茨博尼家族的订件而绘制的。 在灯光下,按螺旋形组合起来的人物群像,更显得鲜艳夺目。基督已被从十字架上放下来,他的母亲马利亚悲痛欲绝。然而在这里为何没有画十字架呢?支撑基督遗体的是两个年轻人。抱着上半身的,是基督托付给马利亚的福音书的作者圣约翰,抬着双腿的,被认定是基督弟子之一的尼哥底母。从他呆着的地方开始,顺时针旋转,各个人物形成一个大螺旋形。在圣约翰的上方,托着基督头部的女子,大概是服侍马利亚的圣女中的一个。她穿着古怪的紧身衣服,正一步步走向那个大螺旋形。在右边,出现了扮作约瑟(亚利马太)的彭多模自己的身影。从这儿起,螺旋形复又返转回来,而且好像加快了速度。手里拿着布巾的女子,可能是抹大拉的马利亚,顺着她朝向我们的后背到快要昏倒过去的马利亚,我们的视线至此嘎然终止。 一说到西方的礼拜像,在我们的脑子里马上会浮现出基督磔刑的场面。基督之死,无论怎么说,都是为拯救自亚当以来人类自负的罪责而牺牲自己的。我们通过基督的尸体被从十字架上放下来和他周围的人们悲痛的形象,就会深深体会到他的死重如泰山。 然而从图像学的角度来说,这幅画的主题实际上是含混的、多义性的。由于是为一位向被杀害的儿子倾注哀悼之情的母亲画的,所以它和宗教上的教义没有什么关系。这就是为什么画中头等重要的十字架并没有出现的缘故。 从15世纪末开始走向成熟的古典主义,在拉斐尔那里达到了它的顶点。稳定的构图、正确的透视法,以解剖学为基础的人体表现,是对15世纪画家们的种种探索的总结。 拉斐尔死后,从1520年到1590年的意大利美术,在美术史上被称为矫饰主义,这是因为那时候的画家们、雕刻家们,全都着眼于临摹古典主义画风。彭多模也是这种矫饰主义的代表画家之一。不过他的作品几乎没有多少古典主义的味道,当时一些画家也并不仅仅满足于模仿已完成的古典主义,他们往往为寻求新的表现而反复试错。他们一面依据于古典主义,一面又追求新的、更优雅的艺术原则。正如16世纪的美术理论家本尼迪特·瓦尔金所说: 15世纪的美是由数的比例所产生的美,它只能满足于我们的感觉而不能满足于我们的精神。而16世纪的艺术家们所追求的,则正是一种为满足于精神因而更带主观性的美,他们把那称之为“优美”。古典主义始终都将主题或意义冻结在故事带有关键性的一瞬之间,与此相反,矫饰主义则将它在时间之中释放出来。因而构成前者重要要素的焦点透视,自然而然也就被摒弃了。 在这幅作品中,还可以看到尼哥底母用脚尖点地来支持基督的姿势。尸体一般是很重的,而他却几乎看不出扛着重物时所显出的肌肉的紧张。淡紫色的贴身薄衣,突出了他那令人费解的姿势。这种缺乏重量感的情形几乎画中所有人物都如此。他们飘浮在半空里,就像画面左上角的云 一样,他们五颜六色的色彩,就像布满了晚霞的天空。柔和的阴影,非现实的色彩,扭转的姿态,这些正是彭多模的成功之处。像这样的幻想性和流动感,是立于矫饰主义之前的古典主义时代所不曾认识的。 佛罗伦萨在15世纪末的时候渐渐衰落,其后意大利又屡遭外国势力的入侵,因而更加剧了社会的动荡。这种情形,到1527年查里五世的军队洗劫罗马城时,达到了极点。所以,在矫饰主义的优美的表现背后,不难发现充满了漠然和不安的精神。彭多模本人性格就很孤僻,他不但非常怕羞,而且犹疑不决,事事作深刻内省。由于厌世,他常常将自己关在家里一连数周足不出户,即使他最好的朋友也见不到他。瓦萨里在谈到他的时候曾经说过: 孤独是“研究的良友”。这当然必须是那些能超越传统和摸索新的表现的画家才能达到的境界。彭多模所画的肖像画,同样有一种远离现实的感觉。他可以说是一位流行画家,由于夜以继日地作画,63岁便离开了人世,据瓦萨里推测,他大概是过度劳累而死。 ☚ 拉斐尔《雅典学院》 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