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归因理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归因理论关于推断他人和自己行为的原因的理论。最早的归因理论由奥地利心理学家海德在1958年提出,随后又有不同的归因理论相继提出。归因理论涉及3方面的问题,即人们心理活动的原因、社会推断问题、期望与预测。 归因理论关于人类归因现象的各种学说及其研究方法的总称。所有归因学说和归因研究大体可区分为两大类,一类研究和阐述日常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去寻找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如凯利(H.H.Kelley)的研究和所提出的“方差分析归因模式”。另一类研究和阐述人们所作的这种原因归属是如何影响随后的行为、情感和期望的,如韦纳(B.Weiner)的研究和所提出的“成功与失败归因模式”。近20年来,归因研究一直是社会心理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该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凯利·韦纳。归因理论中的归因指的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他的内心状态所作的解释和推论。归因理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关系分析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人们所处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此,归因理论又可以叫做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的感觉和认识,并进行强化,最后达到改变人的行为和目的,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并对人的行为和工作绩效产生影响。对过去的成败的归因,会影响到人们将来的期望和努力。正是从这一角度来看归因理论有很大的重要性。 ☚ 公平理论 强化理论 ☛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社会心理学中主要理论之一。1958年由心理学家海德首先提出的。它是关于某种行为与其动机、目的、价值取向等属性或倾向之间逻辑结合的理论。海德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必定有其一定的原因,要么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力量,要么是取决于主观条件。海德从方法论角度把传统的心理学引向日常生活的心理现象,之后又经琼斯、戴维斯、凯利等心理学家研究和发展,推动了归因理论的深化。了解和运用归因理论,对搞好公共关系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有重要作用。 ☚ 双因素理论 光环效应 ☛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关于个人阐释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认知理论。旨在通过分析和推测行为的因果关系,以控制人们的环境及其影响下的行为。其思想来源于德国心理学家F. 海德20世纪20~50年代有关人际关系的思考与研究。海德认为,人性包含着一个内在的冲动,即力图理解我们感觉以外的世界;在人际知觉领域,这种冲动表现为试图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行为是感官可以直接把握的,但行为的原因则否,因此需要归因判断,并将归因划分为情境归因和个人性向归因两个类型。1958年出版《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激起了该领域的研究热情,并形成多种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种。(1)琼斯-戴维斯的一致性推理归因理论,认为从行为到原因的推理必须符合一致性标准,即对行为的主观解释(归因判断)与对行为的知觉不能相互矛盾;为保证推理过程的一致性,应遵循三个原则,即非共同效果原则、社会赞许性原则、自由选择原则。(2) H.凯利的谐变归因理论,认为行为表现与行为原因处于谐变关系中,因此可以通过行为表现推导出原因;行为原因可以分为三类,即行为者自身、行为对象、行为情境;行为表现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变量,即一致性、一贯性和差异性;通过对这三个变量的系统考察,可以有效地将行为归因为上述三个原因中的一种。(3)B.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认为行为的成败结果可以在行为原因的内在-外在性和稳定-不稳定性两个维度上进行归因,从而形成四种不同的归因风格; 不同的归因风格产生不同的动机效应,从而影响日后的行为表现及其成败结果。这种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应用广泛。20世纪80年代以后,归因理论研究热潮有所减弱,并转向微观和应用领域。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探讨人们行为的原因与分析因果关系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的总称。它试图根据不同的归因过程及其作用,阐述归因的各种原理,用来理解、预测和控制它们的环境,以及与环境相伴随的行动。基本问题涉及三方面:(1)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2)社会推断问题,即根据行为及其结果,作出合理的推论。(3)对行为者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期望与预测问题,即从过去特定的行为和结果预测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行为。最早对归因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F.海德,他认为归因可以分成内归因和外归因。在此基础上,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归因理论,如H.凯利的三维理论,H.R.维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即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类型等。 ☚ 鼓励从众 规范失调 ☛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用以分析个体行为的原因及行为因果关系的理论与方法。最初由奥地利心理学家海德提出。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 一是内因;二是外因。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素质归因;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境归因。在归因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两个原则: 一是共变原则,指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与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出现,就可以把结果归于该原因;二是排除原则,指如果内外因中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其后美国心理学家H.H.凯利、韦纳(Bernard Weiner, 1935— )、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1934— )和特韦尔斯基均从各自研究领域丰富了归因理论的研究。 ☚ 挫折-退化假说 自我归因论 ☛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探讨人们行为的原因与分析其因果关系的各种理论与方法的总称。由奥地利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ritz Heider, 1896—1988)在1958年提出。20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中心课题。基本问题有三个方面: (1) 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2) 社会推断问题,即根据行为及其结果,对行为者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作出合理推论。(3) 期望和预测问题。 ☚ 社会认同理论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