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弭兵之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弭兵之会

 “弭兵之会”是由宋国执政华元发起的会议。宋国地处晋、吴、齐、楚的交通要道,首尾两端,吃尽了大国的苦头。而晋、楚两国皆因内争外患而筋疲力尽,于是再由宋国发起弭兵运动。“弭兵之会”前后有两次,第一次是公元前579年,晋、楚在宋相会,订立彼此不使用武力,互相帮助,共同讨伐违命反抗的诸侯的盟约,暂时休战。3年后,楚国首先撕毁盟约,北侵郑、卫。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楚大败。第二次“弭兵之会”是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看到晋、楚两国都不想打仗,向戌与晋、楚两国的当权者赵武和子木是好朋友,他想利用这种关系,在诸侯间发起弭兵运动。向戌奔走于晋、楚和各诸侯国之间,取得了各诸侯国的同意。同年5月至7月,在宋都(今河南商丘)举行有十四国家参加的弭兵大会。秦国虽然同意弭兵,但没有出席会议。在会上,楚国首先提出“晋、楚之从相见”的要求。除齐、秦两大国外,原来晋国、楚国的属国,现在变成晋、楚双方共同的附属国,对两国尽同样的义务。由于原来从属于晋国的诸侯国占多数,这就使晋国吃了亏,楚国还是占了便宜。在会上晋、楚两国争当霸主,吵得很激烈,最后晋国做了让步,让楚国做了盟主,才结束了会议。“弭兵之会”是在晋、楚两大国势力均衡的情况下产生的。会盟之后晋、楚两国40多年没发生大的战争。战争的中心便由中原移到东南地区的吴、楚,吴、越之间。“弭兵之会”也是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一个转折,即大国争霸征战有所缓和。
弭兵之会

080 弭兵之会

春秋后期,大国争霸,但又力不从心。宋国执政华元、向戌为之奔走,先后两次召开弭兵之会。宋共公十年(前579)华元邀晋、楚在宋结盟,约定彼此不相加兵、互通使节、共救灾难、合力讨伐不听命的国家。宋平公三十年(前546),向戌再次约集晋、楚两大国,并又会合十余国在宋结盟,规定各国向晋、楚朝贡,晋与楚暂时妥协,均分霸权。

☚ 唇亡齿寒   合纵连横 ☛

弭兵之会

春秋后期晋、楚两国平分霸权的会盟。会前晋、楚两国因内部矛盾加剧,迫使双方都想暂息争霸战争。宋共公十年(前579年),宋国执政华元奔走约集晋、楚在宋结盟,约定彼此不相加兵,互救灾难,共同讨伐抗命的国家。但随后战争又起。宋平公三十年(前546年),宋国执政向戍再次约集晋楚,并邀集各国在宋结盟,约定除齐、秦两大国外,其他各国都要向晋、楚同样朝贡,使晋楚平分霸权。

弭兵之会

春秋后期晋、楚两国平分霸权的会盟。“弭兵”即息兵、停止战争。当时晋、楚长期争霸,皆已精疲力竭,一些中、小国家更是要求和平。于是出现了由宋国执政华元、向戌先后两次奔走召开的弭兵之会。第一次在晋厉公二年(前579),华元约合晋、楚在宋相会。约定彼此互不交兵、互通聘使、互救灾难、共同讨伐不听命的国家。盟约订后仅三年,晋、楚之间又发生战争。第二次在晋平公十二年(前546),向戌再次邀集晋、楚及齐、秦、宋、卫、郑、鲁等十四国在宋结盟。会议确定晋、楚两国同作霸主,除齐、秦两大国外,各国须同时向晋、楚纳贡,以平分霸权。此后几十年,中原战争确有减少。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