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苗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苗族Miaozu

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738.36万(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四川涪陵宜宾地区、广西柳州地区的融水苗族自治县及百色地区、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苗族语系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川黔滇3种方言。1956年创制拼音文字。苗族少年间喜欢玩手打毽子。每年春节期间举行单打和双打比赛。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武术、骑艺、苗刀、苗棍、斗牛、斗马、转秋千、打角、拔鼓、拉鼓、上刀梯、芦笙刀、布球、打花棍、打草蛇、赛龙舟、接龙舞、舞狮、互蹬比赛、扭扁担、梭扁担、狗撵鹿子、跳鼓、跳棍、登山、赛马、射箭、射弩、踩鼓、游方、打手毽、舞龙、舞吉保及体育性舞蹈。
❶武术。苗族有隆重的武术表演,表演时多有芦笙助兴。苗族武术流派众多。安顺、镇宁等地的苗族花拳系根据跳芦笙、跳花步舞、斗牛等动作揉合创作,套路较多,其中的舞蹈动作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❷打花棍。参加者多为女性,表演时由8人分4组对打,在棍与棍、棍与地间做有节奏的碰击。其攻守进退,均有章法。
❸打手毽。是在扔接稻秧的系列动作启发下产生的,其技法以踢、触为主,可用头、脚及身体接毽,但不能用手臂触毽。
❹舞吉保。分徒手、器械2项。徒手有粘功、策手、点穴、花拳和示礼5个方面;器械有棍术、锏与棒棒烟、钩钩刀、连架棒、竹条镖及刀、剑、矛、鞭等。手法上以防为主,防中有攻,讲究在多变中出奇制胜。舞吉保拳型古老、兵器原始、注重桩功、动作严密、活动面小,拳形受南拳影响很大。


苗族打花棍

苗族miáo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重庆等地。
★秧苗 幼苗

苗族miáozú

〈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地。

苗族miáo 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1917年徐珂《清稗类钞·种族类·苗族黎族》:“苗族、黎族在湘、蜀、黔、滇、两粤之间。”1929年周毓莘《日常化学生活》第六章:“云贵的苗族,两粤的黎族,接触汉族已有数千年了,至今还有一部分不肯接受汉族的文化。”

苗族

后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

民族

民族

族(汉~;藏~;满~;回~;彝~;苗~;白~;侗~)
汉民族:汉(汉族;~民) 中华 华胄 黄族 华夏族
古代少数民族:夷(东~;西南~;蛮夷戎狄) 番(番族;~落;西~;诸~) 羌(西~) 髻(~髦) 蛮(蛮夷;髦蛮) 戎(西戎;阴~;鬼~) 裔 叟 僰 俅 笮 霞氐 羯 纥(回纥) 胡(胡人) 狄 貊 粤(百~) 虏(鞑虏) 鞑(鞑子) 长(~夷) 猃狁 匈奴 獯鬻 左语 鞮译 靺鞨 鞮汗 鬼族 鬼方 韦韝 吐谷浑
四方少数民族:鞮译象寄
旧时泛称某些少数民族或南方人:蛮子
旧称未开化的南方少数民族:蛮人
现代各民族:苗 蒙 藏 彝 回 傣 土 佤(佤族;佧佤) 瑶 侗 独(~族;~龙) 京(京族) 鞑靼仫佬 仡佬 锡伯
本族以外的民族:外族(~入侵) 殊族 异族 异类
种族:族 种(种类;黄~;白~;黑~)
卑贱的种族:贱种
弱小民族:瘠牛羸豚

另见:家族 国家 社会 家庭

☚ 族、性   性别 ☛

后裔

后裔

苗(苗族;苗胄;苗胤;苗嗣;苗裔;苗绪;余苗;遗苗) 昆(昆苗;昆裔) 余胤 余绪 遗裔 遗嗣 遗人 遗民 遗孽 遗育 遗萌 遗绍 遗胄 血胄 末胄 种末 血胤 后胤 后叶 后世
后代,后裔:遗脉
子孙后裔:系胄
黄帝的后裔:黄祚
帝王的后裔:龙孙 龙雏凤种
皇帝的后裔:圣胤 龙胤
封建时代称皇家后裔:玉叶金枝 琼枝玉叶
帝王后裔的美称:神胄 神孙
帝王和贵族后裔:龙胄
贵族的后裔:贵胄 贵裔 世胄
名人的远裔:遥遥华胄
圣贤的后裔:灵苗
显赫的后裔:鸿胄
传之久远的后裔:鸿裔
继嗣后裔:纂胄
(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后裔)

☚ 后代   后嗣 ☛

子孙

子孙

嗣(嗣续;嗣人;血嗣;后嗣) 世苗(苗族) 孙(孙息;儿孙;胤孙) 末胄 兰桂 谋翼 贻厥 诒厥 下辈 遗胄 后昆 末胄 炊火
子孙、后辈:子姓
他人子孙的美称:桐孙 桂子兰孙 桂子兰芽 兰孙桂子
对他人子孙的敬称:贤息 贤孙 陔兰
贵族的子孙:清胄 凤雏麟子
后代子孙:后辈 支胤 昆仍 苗嗣
后昆,后代子孙:昆后
延续后代的子孙:根 一脉香烟
后世子孙:远裔 远孙 来裔 遥胄 流裔 遐苗 遐胄 遐裔 遐嗣
远世子孙:系孙 玄胄
远代子孙:远孙 来孙 耳孙 昆孙 云孙 云仍 云礽 裔孙 洪裔 玄胄 玄玄孙
亲生的子孙:骨肉
嫡系子孙:正枝正叶
嫡系旁系子孙:本支
嫡长子以外的宗族子孙:
不成材的子孙:荒子孱孙
品行不好,不能继承先业的子孙:不肖子孙 不肖子弟
子孙一代接一代地延续:祚(传~成代) 传代 继嗣 承嗣 绍续
传延宗族,接续后代而不间断:传宗接代
子孙绵延不绝:绵延瓜瓞 瓜瓞绵绵
(儿孙或后代:子孙)

另见:后代 儿子 孙子 子女 后辈

☚ 子孙   皇家的子孙 ☛

苗族

中国少数民族自称“牡”、“蒙”、“摸”、“毛”等。1990年人口有7 398 035人,是中国西南地区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海南等地。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由于长期迁徙,住地分散,苗语又分成三大方言。1956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大多数苗族人兼通汉语、汉文。主要从事农业,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传统工艺,驰名中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部分地区处于封建经济形态,少数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社会改革,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国家在其聚居地建立了4个自治县,并和土家、侗、布依、北、黎等族一起建立了6个自治州,同布依、瑶、回、仡佬、彝等族联合建立了10多个自治县。

苗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四川南部和西南部苗族自称蒙,川东南苗族自称仡熊,汉文史书称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四川有535923人(1990年)。主要居住在宜宾地区、泸州市、黔江地区,尤以古蔺、叙永、兴文、珙县、筠连、彭水、黔江、秀山、酉阳等县最集中。涪陵地区、乐山市、攀枝花市、重庆市、凉山州也有一些苗族,成大杂居、小聚居分布。其先民最早居黄河中下游地区,与古三苗有关。后迁至江汉平原,随后由东往西迁徙。秦以后,苗族先民活动于武陵、五溪地区即包括今川东南范围。唐末北宋之际,其部分经黔东迁入川南。晚至明清,苗族迁徙到川西南。明末清初,苗族地区逐步进入封建地主制社会,但苗族多数是汉族地主的佃户。清代,川苗与贵州苗族一起发动多次反清起义。1928年~1934年,红军在川东苗区建立工农民主政权。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川南苗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土家族联合建立4个自治县、21个苗族乡。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川苗讲湘西方言和川滇黔方言。近代以来普遍能讲汉语。1906年基督教传教士和苗族知识分子创制的苗文,曾在川南部分苗区传播。1956年设计出三套苗文在苗区试行。信仰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人造物崇拜。近代,部分苗族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实行一夫一妻制。以三代家庭为主。主要节日有踩山节、赶秋节等。重婚丧礼俗,通行土葬。女性服饰绚丽多彩,蜡染技艺高超。民间文学内容丰富。喜爱吹笙和歌,捧笙而舞。川东南苗区流行阳戏。以农业为主,兼及畜牧和林业。主食玉米,长于豆腐制作。民居川东为干栏式,川南为平房。

苗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卯”、“猛”、“蒙”、“仡熊”、“嘎闹”等。人口7398035人,广泛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四川、海南、湖北等地,其中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云南文山壮族自治州、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是最主要的聚居区。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分湘西、黔东、川黔滇三大方言,每种大方言又可分为多种次方言和土语。过去无文字,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经济发达。除传统的稻作农业外,林、牧、副、渔及工业发展水平也较高。饮食方面,以大米为主食,喜欢饮酒,爱酸辣食物。服饰面料、颜色、款式等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可分5大类130多种。刺绣工艺高超,针法多变。各种银饰琳琅满目,精巧别致。村寨多建在半山腰或山头上,少数建于山脚、平坝或河边。房屋主要有平房和楼房两种,尤以木板组装、顶上盖瓦的吊脚楼最富特色。婚丧习俗各地不一。宗教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相信万物有灵。节日众多,如苗年、吃新节、芦笙节、四月八、赶秋节、龙船节、牯脏节等。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如对歌、跳芦笙舞、赛马、斗牛、爬刀杆、荡秋千等。

苗族

自称“果雄”、“模”或“蒙”。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地,与其他兄弟民族大杂居、小聚居。5,030,897人(1982年)。其先民可能是古代三苗的一部分。一说渊源于殷周时代的“髳”人。秦汉时主要居住在湘西、黔东一带,包括在“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的名称之中,以后逐渐迁徙, 散布在西南各地山区。解放前基本上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并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 有些地区内部发展较迟缓。曾和各族人民共同进行长期的反抗斗争, 如清代雍正、乾嘉、咸同年间湖南、贵州等地的苗民起义。1936—1938年湘西爆发的革屯运动, 反对屯田制度的剥削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参加了历次国内革命战争。操苗语, 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方言间差别很大。多通用汉语文。1956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三套文字方案, 目前当地正在试行中。崇拜鬼神。主要从事农业,部分从事林业。妇女擅长刺绣、蜡染。喜爱歌舞。具有民族特色的芦笙舞流行于贵州、四川、云南等地,解放后进行了社会改革,先后与土家、侗、布依、壮、黎等民族分别建立了七个联合自治州, 同布依、彝、回、瑶等族分别建立了九个联合自治县和四个苗族的自治县。节日很多,各地不一,部分地区在九至十一月的卯日或丑日过苗年,有踩鼓、斗牛、赛马、游方等活动。

苗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重庆、四川、湖北、海南等7省区的自治州、自治县。人口为8940116人(2000),其中男4656974人,女4283142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1285人;大学本科31287人;大学专科81904人;中专184961人;高中260907人;初中1716973人;小学4054837人;扫盲班274881人;未上过学1366138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439475人;采掘业2321人;制造业22046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291人;建筑业3407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172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3992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11033人;金融、保险业989人;房地产业162人;社会服务3146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2372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8142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205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6708人;其他行业433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2740人;专业技术人员13501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5749人;商业、服务业人员14703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439298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29656人;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247人。苗族村寨少则几户,多则100户、1000户。苗族的蜡染工艺有1000年历史,驰名中外。著名苗族乐器芦笙,大的长3~7m,小的只有20~30cm。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成3大方言。川黔滇方言内部又分7个次方言。以前,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1956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苗族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小麦、甘薯为辅。

苗族

苗族

苗家人除了腊月三十过年外,还过本民族的年。一般是腊月三十过“送年”, 正月逢“午”过“祭年”,初七过“人年”。据说一次流官驱赶苗人时,苗人分散逃跑,直到正月才相聚在大山洞里,此日按甲子推算,正好逢“午”,于是苗人就有了逢午过年的习俗。过祭年时禁忌吹口哨、到菜园找菜和挑水,而且吃饭时要关门。晚上不能讲血,睡觉不能讲话,小孩不许啼哭。苗族认为“人”为七,便定于正月初七过“人年”。

☚ 少数民族年俗   侗族过“重年” ☛
苗族

030 苗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为7398035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贵州和湖南湘西地区。其余分散在广西、云南、广东、四川、湖北等省区。多与各民族杂居,也有聚居地区。有本民族语言,因地区不同,分湘西、黔东南、川黔滇3个方言。多通用汉语文。1956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式的文字方案,目前正在当地推广使用。历史悠久,其先民或可为古代三苗的一部分,亦有说渊源于殷周时代的髳人。主要从事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少数地区保留不落夫家的婚俗。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祭神祭祖活动甚为隆重。边疆少数群众信奉天主教、基督教。历史上曾多次掀起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如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湘西和黔东北地区反对兼并土地的起义;咸丰、同治年间,黔东南等地爆发的张秀眉领导的起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实行了民主改革及民族区域自治。

☚ 维吾尔族   彝族 ☛
苗族

苗族Miaozu

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等省、自治区。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有较大的聚居区。人口将近740万人(1990年)。苗族自称“牡”、“蒙”、“摸”、“毛”,历史上曾按其服饰、居地等的不同,在“苗”字前面冠以不同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照苗族人民的意愿,统称为苗族。苗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早在几千年前,苗族的先民就生活在今天的黔东、湘西地区。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向西、向南迁移,并逐渐分散,形成了地域分布上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同其他民族交错杂居。由于长期分散,苗族各部分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这在少数民族中是较少见的。苗族使用苗语。原来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1956年,我国汉、苗语工作者创造或改革了4种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现正普及使用。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有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男子服装地区差别不大,上着大襟或对襟短衣,下穿长裤。苗族多以大米、玉米等为主食,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黔东南苗族居民住木制平房和楼房,楼房一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屋顶为双斜面。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屋顶为平形草顶。海南岛苗族住的是长而窄的茅草屋,三间一幢,屋檐较长。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土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屋。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音乐舞蹈和苗戏等具有悠久历史。芦笙舞将乐器演奏与舞蹈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传统银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驰名中外。苗族的节日很多,除“客家年”(春节)外,还有“苗年”、“踩花山”或“跳场”、“四月八”、“龙船节”、“吃新节”、“赶秋节”等。

☚ 朝鲜族   彝族 ☛

苗族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四川等地。人口5030397人(1982年)。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川黔滇方言。1956年创制了4种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源于古代南蛮。传说蚩尤为其始祖,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以农业为主,信仰原始宗教。能歌善舞,挑花、蜡染等工艺品瑰丽多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先后建立了7个自治州和12个自治县,生产建设、文教卫生等事业有较大发展。

苗族

苗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半数以上在贵州,其余分布于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省(区)。5,030,897人 (1982年)。其先民可能是古代三苗的一部分,一说渊源于殷周时代的“”人。 解放前基本上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并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有些地区内部发展较迟缓。使用苗语,属汉藏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方言间差别很大,多通用汉语文。崇拜鬼神。主要从事农业,部分从事林业。妇女擅长刺绣、蜡染。喜爱歌舞,具有民族特色的芦笙舞流行于贵州、四川、云南等地。解放后,先后与土家、侗、布依、壮、黎等民族分别建立了7个联合自治州,同布衣、彝、回、瑶等族分别建立了9个联合自治县和4个苗族自治县。节日多,各地不一,部分地区在9—11月的卯日或丑日过苗年,有踩鼓、斗牛、赛马、游方等活动。

☚ 附属民族   拉伊族 ☛
苗族

苗族

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自称“仡雄”,“果雄” (汉语记苗音)。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湖南苗族有156.90万人。主要分布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县市、怀化地区的麻阳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邵阳地区城步苗族自治县等地。其族源历来说法不一,有“三苗说”、“非三苗说”和“髳人说”、“蛮说”。近现代以三苗说为多数。距今四五千年左右,尧、舜、禹时代,在江淮之地有三苗,其始祖为蚩尤,始曾活动于黄河流域,三苗时迁徙于长江中游。《战国策、魏策》“昔者三苗之地,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秦时称“黔中蛮”,后称长沙武陵蛮。自宋代的文字史料中已出现了“苗”为单一民族的称谓。从现代苗族的风俗习惯,以及近年来出土文物中,也可说明现代苗民是三苗之后,三苗与苗族是一脉相承。与三苗同时代的还有蛮、濮等部落集团,在长期杂居中,有分化也有融合。由于苗族居住分散,依据服饰不同,历史上又有“红苗”、“青苗”、“黑苗”、“白苗”、“花苗”五大支系。据记载,苗族社会长期“无君长,不相统属”。民间有自发的“议榔”组织,负责对民族内部进行管理。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建国前无文字。1958年创制了苗文方案,并逐步推广实施。苗族喜聚族而居,以自己智慧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 土家族   侗族 ☛
苗族

苗族

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自称 “仡雄”、“果雄”(汉语记苗音)。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湖南苗族有1568951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湖南苗族有1921495人。主要分布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县市和邵阳市的城步苗族自治县、怀化市的麻阳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和新晃、通道、芷江3个侗族自治县。1952年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州,首府设在今吉首市。其族源历来说法不一,有“三苗说”、“非三苗说” 和“髳人说”、“蛮说”。近现代以三苗说为多数。尧、舜、禹时代,在江淮之地有三苗,其始祖为蚩尤,活动于黄河流域,后迁徙于长江中游。《战国策·魏策》 “昔者三苗之地,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秦时称 “黔中蛮”,后称 “武陵蛮”、“五溪蛮”。宋代的史料中已出现了 “苗” 为单一民族的称谓。从现代苗族的风俗习惯,以及近年出土文物中,也可说明现代苗民是三苗之后,苗族与三苗一脉相承。由于苗族居住分散,依据服饰不同,历史上又有 “红苗”、“青苗”、“黑苗”、“白苗”、“花苗” 五大支系。苗族有语言,无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唐宋时进入阶级社会。其民间文学、民间艺术非常丰富。由于过去没有文字,主要表现形式是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 (如神话、传说、故事等),有独具苗民特色的苗剧、苗戏、舞蹈、“猴儿戏”,有多种瑰丽的手工艺品。

☚ 土家族   侗族 ☛

小米粉蒸肉/瓦罐焖狗肉/团扇/血肠粑/血粑鸭子/红烧独鼠肉/豆豉炒苦刺花/苗族饮食/苗族酸食/苗家桐叶粑/苗寨迎宾大席/板栗炖鸡/炖金嘎嘎/油炸石蹦/油炸飞蚂蚁/泡酒/桃花虫/烤酒/菜豆腐/清汤狗肉/椒包糯米酸辣子/隔年熏腊肉/绥宁苗寨万花茶/酸汤/酸鱼/酸汤鱼/酸萝卜/酸菜豆腐汤/酸木瓜炒鸡/酸辣子炒沙萝菇/蒸糯米肠/辣椒骨/薏米仁焖猪脚/糯米腌酸辣子丸/罐罐菌炒肉

☚ 糯米酿肠   小米粉蒸肉 ☛

苗族miao zu

Miao nationality

苗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长江以南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云南、广西、海南等七个省、区。人口7398035人(1990年)。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共分3个方言,7个次方言,18种土语。有数十万人讲汉语、侗语、瑶语、壮语等。自称※蒙、※果熊、牡、摩、※嘎脑、答几、忙、阿髦等。他称多种多样。商周至秦汉时包括在蛮、荆蛮、黔中蛮、长沙蛮、武陵蛮、牂牁蛮等名称之中。宋以后始见苗称,专指分布于辰、沅、靖(今湖南西部、湖北西南及贵州东南部)一带苗民。居其他郡县者则以徭、蛮、溪峒等称之。至元代出现“猫”之蔑称。明清两代,名称多达百余种,其中部分称呼与今侗、水、布依等民族混同。苗族先民与古史传说时代之蚩尤领导的九黎部落、唐虞夏时之三苗部落有渊源关系。其时主要居住在江淮流域,后因战争及刀耕火种生产方式,不断向南向西迁徙。商周之际,有武丁用兵奋伐荆楚之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商纣时,南方8个小国参加,其中包括有苗族先民。武王克商后,臣服之652国中,亦包括有苗族先民。公元前823年,周宣王命方叔帅师南伐包括苗族先民的蛮方。春秋战国时,楚国庄𫐆南下时,经过大部分苗族先民的居住地区。汉代以来,封建王朝在苗族地区建立郡县,实行羁縻政策。自东汉建武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公元47—49年),武陵地区苗民及其他民族先后爆发了反汉王朝的斗争。嗣后历朝皆有苗民起义发生,其中以明代腊尔山地区苗民起义最多,以清代乾嘉苗民起义及咸同苗民起义规模最大。光绪十年(1884),云南苗民※项崇周起义,为保卫家园掀起抗击法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黔南、湘西、云南等地苗民也爆发了反洋教及抗法斗争。苗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解放前基本上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一些偏僻地区仍处于农村公社末期的经济发展阶段。由长老(寨老或榔款首领)管理。主要从事农业,部分从事林业,辅以渔猎、采集。养禽畜、纺织均未形成专门行业。银、铁匠多在农闲时协助苗民加工用具,苗民则以换工作为劳动补偿。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湘鄂西、黔东特区、吊罗山、母瑞山等地区先后建立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经过苗区时,苗民子弟参加革命,为中国解放事业作出贡献。苗民能歌善舞,民间文学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工艺美术享有盛名。著名的蜡染、剪纸、刺绣等历史悠久。妇女服装及银饰式样多,制做工艺精巧。民间盛行※游方、不落夫家等婚姻习俗。大多以一夫一妻制父系小家庭为主,三代以上同堂者少。有的地区盛行※父子连名制命名。节日多达百种,尤以苗年,春节、四月八、吃新节、跳花、赶秋等最为隆重。信仰万物有灵与祖先崇拜。祭祀活动较多,以吃牛、接龙、吃牯脏(鼓社节)最盛行。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