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苗族传统伦理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苗族传统伦理思想苗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苗族,自称“果雄”、“模”或“蒙”;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其先民一说是古代“三苗”的一部分;一说是渊源于殷周时代的“ ”人。7,398,035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地,与我国其他民族大杂居、小聚居。解放前,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并兼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部分地区的发展较迟缓。苗族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在该族传统文化及日常生活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如苗族人民世代传颂的古歌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在《跋山涉水》和《溯河西迁》中,通过苗族先民们在民族大迁徙中艰苦奋斗的事迹,歌颂了先民们不惧困难,敢于斗争,征服自然的可贵品德,其中含有积极进取的道德意识与观念;在《洪水滔天》与《兄妹结婚》中,通过洪水后兄妹成婚繁衍子孙的神话,反映了苗族先民们曾经有过血亲婚配的历史及相应的道德观念。苗族民间传说故事中也包含有丰富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如《花边姐姐》,反映了苗族青年女子不仅具有善良的品德和倔强的性格,而且还有敢于同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淫威作斗争的精神;在《三只锤》、《驼背老老和香蕉子子》中,热情讴歌并赞美了苗族人民善良、正义和勇敢的优秀道德品质;在《桑都》、《两兄弟和财主》、《反江山系列故事》等传说中,反映了苗族人民敢于同官家和社会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品质,同时也抨击了贪官污吏对人民的迫害,揭露了他们荒淫无耻的罪恶行为。苗族有大量的民歌,按内容可分为生产劳动歌、苦歌、反歌、情歌、节令歌、习俗歌、新民歌和叙事诗等。其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如生产劳动歌赞美苗族人民热爱劳动,积极生产和向往幸福生活的道德观念;反歌肯定了苗族人民不堪受剥削、压迫而敢于起来同统治阶级进行斗争的精神品质;情歌赞扬了苗族青年男女崇尚婚姻自主、自立,感情纯真、挚诚的道德观念,等等。苗族伦理思想在日常生活习俗中也多有体现。如该族中有一种“议榔”制度,就是大家共同制定“榔规”即寨规条规。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本寨山林、田园、田鱼、房屋财产的保护,对本寨水沟、河流、山坡、婚姻纠纷的处理等等,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某种道德规范的作用。此外,苗族还有一种“分鸡心、鸭心”的礼节。即由德高望重的人把鸡心或鸭心拈给你,表示在座的人以致于整个村寨的人把“心”交给你。同样,大家也期待着你把“心”交给他们,以便心心相印,同心同德,共同把工作搞好。这种礼节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苗族人民在看人、用人时所持的道德评价的尺度和标准。另在婚恋道德卜,苗族人的婚姻过去多以父母包办为主,但婚前也享有恋爱自由,盛行“游方”、“坐妹”等习俗。部分地区还有“姑娘房”制度,即村寨中专门为青年男女分设两幢公房,供以唱歌娱乐并乘机择偶。要求青年男女在相互交往中端庄大方,不得有越轨行为。如果发现私生子,便袭用“氽水”等习惯法处死。有些地方还实行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此间男女双方皆可参加社交活动,但夫妻双方要尽量回避,以示对对方的尊重。部分地区还盛行舅家有权优先娶外甥女为媳的习俗,当地人将其称为“还姑娘”。若舅家无子,外甥女出嫁时也必须征得舅家同意,并向其送“外甥钱”。苗族人还特别重视家庭和睦,尊老爱幼;要求街坊邻舍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崇尚勤劳节俭,吃苦耐劳;重视道德教育,要求年青人关心、热爱集体事业;谴责只顾自己、害人利己、见利忘义、贪得无厌的自私自利行为;盛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观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