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张百熙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张百熙1847—1909湖南长沙人 张百熙1847—1907清末官员。字埜秋(一作冶秋)。湖南长沙人。同治进士。授编修,迁侍读。中日甲午战争时,弹劾李鸿章妥协投降。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任广东学政,升内阁学士,曾荐康有为任事。戊戌政变时被革职留用。1900年任礼部侍郎,擢左都御史。《辛丑条约》签订后,疏请改官制、理财政、变科举。曾任管学大臣,筹建京师大学堂,创医学及译学馆、实业馆,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后历官礼部、户部、邮传部尚书等职。 张百熙
张百熙 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字埜秋(一作冶秋)。同治进士。曾授编修,督山东学政。中日甲午战起,在侍读学士任内屡陈兵事,弹劾李鸿章妥协求和。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次年戊戌政变后,以举荐康有为被革职留任。1900年补礼部右侍郎。次年琉请改官制、理财政、变科举、建学堂、办报馆。先后任工部、刑部、吏部尚书,旋充管学大臣,主持京师大学堂,设医学、译学、实业馆,选派留学生出国。1905年起历任户部、邮传部尚书等。 张百熙1847—1907清湖南长沙人,字埜秋。同治进士。累迁至侍读学士。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广东学政,迁内阁学士。戊戌政变后,以荐举康有为革职留任。二十六年任礼部侍郎,擢左都御史。后任管学大臣,主持京师大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二十八年遵旨拟学堂章程,是为《钦定学堂章程》。《清史稿》称:“教育之有系统自此始。”参见“钦定学堂章程”。 张百熙 张百熙1847~1907字埜秋(也作冶秋),长沙人。少时就读长沙城南书院,1874年(同治十三年) 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81年(光绪七年)督山东学政,后充四川乡试正考官,侍读学士等职。1897年督广东学政迁内阁学士。戊戍政变后因荐举康有为获罪、被革职留用。1900年任礼部左侍郎。升左部御史。《辛丑条约》签订后,奏请改官制、理财政、变科举、办学堂、设报馆。不久升工部尚书,迁礼部吏部尚书兼充管学大臣,主持京师大学堂,任内创立医学馆、译学馆和实业馆,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此后历任户部、邮传部尚书等职。著有《退思轩诗集》。 ☚ 张汉英 张尧卿 ☛ 张百熙 张百熙1847—1907近代教育家。字野秋 (一作冶秋)。长沙人。同治进士,授编修,督山东学政,命直南书房,再迁侍读学士。中日甲午战争时,屡陈兵事,严劾李鸿章阳战阴和。1897年出任广东学政,迁内阁学士。戊戌政变后,因荐举康有为获罪,被革职留任。教育上主张变科举、办学堂。在《变通翰林院规则》 中要求被录取的举人、进士、翰林等学经世致用之学,曾上书提出 “设学堂、延教习、筹经费、严限制、考舆地、习测绘”。京师大学堂建立后,任学堂管学大臣,建议由国子监领导,取名北京大学,在《奏陈筹办大学堂大概章程》 中要求设大学预备和速成两科,前者为人正规大学作准备,后者分化学馆、师范馆。1903年,与荣庆、张之洞厘定《奏定学堂章程》,提出建立新学制,使中国近代教育开始纳入现代学制体系轨道。1903年,奏请派留学,主张派留学生赴东、西洋各国学习专门知识,回国后充任大学教习。建议设立学部,与其他各部平列。建议大学分科,1905年奏请大学开设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和工科,以备大学预科及各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升学后从事专业学习。 ☚ 匡互生 劳君展 ☛ 张百熙1847~1907Zhang Baiximodern poet. Works: A Collection of Tuisi Room,etc. 张百熙1847—1907字埜秋(一作冶秋)。清末湖南长沙人。同治进士,授编修,曾任山东学政,后迁侍读学士。中日甲午战争时,疏劾李鸿章阳作战备、阴实主和;并联名劾枢臣孙毓汶等朋比误国十大罪状。光绪二十三年(1897)提督广东学政,又迁内阁学士。戊戍变法期间,曾荐康有为应经济特科,因之获罪,政变后被革职留任。二十六年补礼部右侍郎,旋擢左都御史。次年上疏请改官制、理财政、变科举、办学堂、设报馆等。历任工、刑、吏、户、邮传部尚书及管学大臣等职,曾主持京师大学堂。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