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张浩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张浩1885—?浙江东阳人 张浩1897—1942工人运动领导人。原名林育英,又名林仲丹,湖北黄冈人,织布工人出身。1920年参加恽代英组织的“利群书社”和“共存社”。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主要从事工人运动。先在武汉领导汉阳钢铁厂罢工斗争。1923年任中共长沙织布厂支部书记,旋即调任安源工人消费合作社支部书记,参加领导长沙和安源工人的斗争。1925年任上海沪西区委书记,领导沪西工人参加“五卅”爱国运动,在斗争中身负重伤。大革命失败后,历任中共汉口市委书记,湖南省委委员,沪西区委书记。1930年以全总特派员身份被派往东北工作,先后任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共满州临时省委代理书记。1933年至1935年是中国驻职工国际代表团成员。1936年以后,历任党的白区工作委员会书记、一二九师政委,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42年3月,病逝于延安。 张浩
张浩明长洲(今江苏苏州)唯亭人。一名小舍,字彦广,号南坡。沈周外祖父。成化、弘治间以善捕盗贼著名。多智谋,视相貌行止辨识盗贼精准,最为盗贼忌惮,时称后世之郄雍。事编入《绣衣郎》一剧。 张浩 张浩未见著录。《九宫正始》收佚曲一支,注云:“元传奇。”本事出宋刘斧《青琐高议·张浩花下与李氏结婚》。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话》有《张浩私通李莺莺》,并见《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叙张浩于宿香亭畔遇李莺莺,一见倾心,相约白首,互换手帕题《牡丹诗》为信物。后浩被迫与孙氏联姻,莺莺往讼于官,以诗帕为证。待制陈公,审得实情,判云:“宜从先约,可断后婚。”浩与莺莺卒成眷属。元睢景臣有《莺莺牡丹记》杂剧。明末清初顾苓有《宿香亭》传奇。 ☚ 张金花 张资鸳鸯灯 ☛ 张浩 金朝大臣。渤海族,辽阳(今辽宁辽阳)人。字浩然。本姓高,东明王之后。天辅中,太祖以浩为承应御前文字。天会八年(1130)赐进士及第,授秘书郎。天眷二年(1139)参预详定内外仪式,历任户部侍郎、工部侍郎、礼部侍郎,迁礼部尚书。又以浩行六部事。后因疾求外,补为彰德军(今河南安阳市)节度使,迁燕京路(今北京)转运使。又改平阳(今山西临汾)尹。海陵王即位,召为户部尚书,拜参知政事。天德二年(1150)为参知政事,进拜尚书右丞。三年,主持扩建燕京城,营建宫室。贞元元年,海陵迁都燕京,改燕京为中都,浩进拜平章政事。寻改尚书右丞相兼侍中,封潞王,未几,改封蜀王,进拜左丞相。正隆二年(1157)改封鲁国公。三年,又主持营建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拜太傅,尚书令,进封秦国公。六年,海陵王南下,留浩尚书省事。大定二年(1162)浩入见世宗,拜太师、尚书令,封南阳郡王。三年,有疾,病死。 张浩 湖北黄冈人。原名林育英,又名林仲丹,字祚培。1921年参加利群书社,次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领导武汉、安源、上海等地工人运动。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学习。1925年回国后,在上海从事工运工作。1927年起,历任中共汉口市委书记、湖南省委常务委员、上海沪西区委书记、满洲临时省委书记等职。1930年9月在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上补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同年12月在抚顺被捕,受尽酷刑,坚不吐实。九一八事变后出狱。1932年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常务委员、中华海员总工会党团书记。次年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代表。1935年11月回国,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年底任中共白军工作委员会副书记。1937年初任为援助渡黄河西进的红四方面军而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援西军政治委员。同年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委员,东渡黄河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初因病调回延安。同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委员。会后筹建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任副书记。1942年3月6日在延安病逝。 张浩1929~湖南永州人。1952年院系调整前在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1953年毕业于北京政法学院并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理论教研室主任、中国法学会法学基础理论研究会副总干事。主编有《法学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法学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另外还编写过《法学概论》(北京出版社,1963年)、《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与法的理论》(北京政法学院,1963年版)、《政治常识》(北京出版社,1978版)、《科学社会主义》(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版)等著作。先后发表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在人民民主专政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法研究》,1963年第4期)、《略论政策与法的关系》(《北京政法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论加强法制和道德建设》(《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论法的阶级性与社会性》(《政法论坛》,1986年第1期)、《关于法的本质属性的几个问题》(《政法论坛》1988年第2期)、 《论我国党政关系的法律化制度化》(《政法论坛),1986年第4期)、《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学学刊》,1988年第2、3期)等论文多篇。 张浩?—1163金朝大臣。字浩然,渤海族,辽阳(今属辽宁)人。天辅中,太祖定辽东,为承应御前文字。天会八年(1130年),赐进士及第,授秘书郎。太宗将巡幸辽东(今辽宁辽阳),浩提点缮修宫阙,超迁卫尉卿,权签宣徽院事;管勾御前文字,初定朝仪。后为赵州刺史,大理卿。天眷二年(1139年),详定内外仪式,历户、工、礼三部侍郎,迁礼部尚书。补除彰德军节度使,迁燕京路都转运使,改平阳尹。海陵王即位,召为户部尚书,拜参知政事。天德二年(1150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主持扩建燕京城(今北京),营建宫室。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定都燕京,改称燕京为中都。浩进拜平章政事、尚书右丞相兼侍中,封潞王,改封蜀王,进拜左丞相。正隆二年(1157年),改封鲁国公。三年,主持营建南京(今河南开封)宫室,宫成,海陵王迁居。进拜太傅、尚书令,进封秦国公。六年,海陵王南侵,浩留治尚书省事。世宗即位,上贺表。大定二年(1162年),拜太师、尚书令,封南阳郡王。 张浩1897~1942八路军指挥员。又名林育英、林仲丹、林春山、李福、李复之。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汉口等地从事工人运动。1924年赴苏联莫斯科入东方大学学习。次年回国。大革命失败后,被派往鄂东组织秋收暴动。后曾在湖南、广东、满洲等地指导工人运动。1930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1933年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和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1935年11月回到陕北,向中共中央传达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后任白军工作委员会副书记。1937年任援西军政委。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政训处主任、政委。与师长刘伯承率部进抵晋东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初回延安,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央委员。后任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副书记。 张浩?—1163金朝大臣。字浩然。渤海族遗裔,先世于渤海国亡后被辽迁置辽阳(今辽宁辽阳市)。本姓高,为高句骊始祖东明圣王朱蒙之后,曾祖霸仕辽时改姓张。通经史,尤长于诗。天辅(1117—1123)中,金太祖得辽东,命为承应御前文字。天会八年(1130),赐进士及第,授秘书郎。后以提点修缮东京宫阙,超迁卫尉卿。累有升迁,官至大理卿。天眷二年(1139),熙宗详定内外仪式,历户、工、礼三部侍郎,晋礼部尚书。田珏党事起,台省一空,奉命行六部事,决遣无留,人服其才。历迁为平阳尹(府治故址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到任,捕杀掠人妇者,撤“淫祠”,黜墨吏,郡中大治。海陵王即位,召为户部尚书,拜参知政事,进尚书右丞。天德三年(1151),受命扩建燕京(今北京市)城,营建宫室。贞元元年(1153),海陵迁都燕京,进拜平章政事。二年,迁尚书右丞相兼侍中(一作兼中书令),封潞王。未几,改封蜀王,进拜左丞相。正隆二年(1157),改封鲁国公。又被差营建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宫室。汴宫成,拜太傅、尚书令,进封秦国公。后因所谏逆海陵意,被杖。及海陵自将伐宋,受命留治尚书省事。大定元年(1161),世宗于辽阳即位,上贺表。翌年二月,入京师见世宗,以“国之元老”,拜太师、尚书令,封南阳郡王。奉命赞治,举贤。三年卒,谥文康。 张浩❶(—1163) 金辽阳渤海人,本姓高。天会进士。海陵王命他主持增广燕京、营建宫室。南迁中都后,拜相。正隆间,海陵欲伐宋,拟迁部汴京,又命浩与敬嗣晖营建南京宫室。一殿之成,费累钜万。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