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张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张巡709—757唐官吏。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一说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开元进士。天宝中,调授清河令。安禄山反,他任真源令。时雍丘令令狐潮欲以城降禄山,民、吏不从,他遂与众入雍丘(今河南杞县)。禄山军围攻两月而城不破。至德二年(757年),他因雍丘城小,遂入睢阳(今河南商丘),与睢阳太守许远共守。唐玄宗授他主客郎中兼御史中丞。禄山部将尹子奇率大军围攻数月,他率领将士死守。同年十月,城中粮尽,外无救兵,城破被执,不屈而死。 张巡 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一说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旧唐书》卷一八七)。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登进士第。天宝(742—756)年间,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后调真源令。安史之乱起,巡招募豪杰讨贼,后与许远合力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肃宗至德二载(757)因功授金吾将军、主客郎中、河南节度副使,拜御史中丞,世因称“张中丞”。睢阳城破,被俘遇害。赠扬州大都督。巡“体质贞正,才掩贤豪,诗书自负”(高適《罢职还京次睢阳祭张巡许远文》)。《全唐诗》存诗二首。《旧唐书》卷一八七、《新唐书》卷一九二有传。事又见韩愈《张中丞传后序》、《唐诗纪事》卷二五等。 ☚ 景雲 颜真卿 ☛ 张巡709—757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一说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将领、诗人。开元二十四年进士。天宝中,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转真源令。安史乱起,巡起兵讨贼,始守雍州,后与许远合力守睢阳,以功拜御史中丞,世称张中丞,又称张睢阳。至德二年,粮尽城陷,巡与南霁云等三十六人英勇就义。《全唐诗》存其诗二首,《全唐文》存其文三篇。 张巡 (巡) 博通群书,为文章不立稿,以忠义死睢阳。 睢阳死义之士,非以诗名,而其诗亦壮,读之凛然。 张睢阳诗不多, 亦足轹一时。 其《闻笛》诗, 人多采之。如《守睢阳》诗……博大工稳,置之杜老集中,几难轩轾。 张睢阳 《闻笛》诗及《守睢阳》排律,当置六经中敬礼之,勿作诗读。 张巡《张巡》是记实性的小说,叙述的是唐代名臣张巡的遗闻轶事,但把人物的精神品格表现得相当真实、突出。 张巡是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开元末中进士后,曾任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县令。在安史之乱中,他脱颖而出,成为有唐一代的名臣勇将。当“渔阳鼙鼓动地来”时,李唐王朝一片慌乱,唐玄宗逃到四川避难。不少地方官纷纷投降。在此大厦将倾之际,张巡起兵御敌,死守睢阳(今河南商邱),抗击了数十万敌军,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孤军奋战十个月后,粮尽援绝,城破被俘,慷慨就义。乱后,张巡的友人李翰写过《张中丞传》呈给唐肃宗。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读了李翰的《张中丞传》,认为记述不够全面,又展纸挥毫写了《张中丞传后叙》,进一步表彰张巡等人的功绩,歌颂其忠诚为国、宁死不屈、与城俱亡的高尚品质。并深刻地指出:张巡他们“守一城,捍天下。”这是较为准确的评价。因为睢阳是江淮的屏障。死守睢阳,保障了江淮的安全,唐王朝的军队从富庶的江淮获得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支持,终于保证了平叛的成功。 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是千古雄文,韦绚的《张巡》自然是无法与之比并的。但是,在摭取遗闻轶事以联缀成篇,及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方面,却又有其相似之处。 开头几句以简洁的文字,既交代了张巡守睢阳的背景,也突出了拒守的艰难,同时又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张巡守睢阳时,唐玄宗“已幸蜀”,实为逃跑,可见其形势险恶。张巡奋起抗击,完全出于自觉的爱国热情,“胡羯方炽,城孤势蹙”仅八个字,从敌我双方的对比中,写出极为险恶的情势。城内情况如何?严重缺粮。只能用“絺布”砍碎、煮烂,聊充果腹之物。当此之时,张巡“意自如”。这三字重似千钧、由于前边的叙述作映衬,便把张巡坚贞报国的精神、安闲镇定的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接着,用张巡的一道表章、两首诗作,进一步表现了人物的面貌——不仅忠勇善战,而且文采斐然。摘录的表章体现了张巡忠君爱国的品德及抗敌到底的信念。他身陷敌围,心系廊庙,梦魂萦绕的是峨嵋山的“碧峰”,即关注幸蜀的皇帝的安危,恨不得随“绿耳”名驹奔驰到天帝的居址“玄圃”。尽管敌势猖獗,但他认为逆贼已是恶贯满盈,狂敌当败、他愿为保卫皇帝贡献生命。一个坚贞、正直的心灵真乃跃然纸上了。他的诗是激励将士的,首先承认“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形势危急,敌我力量悬殊。但是,面对艰危该如何措置呢?他以诗言志,“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尤其是“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两句真堪与历代诗歌名句媲美。它是对将士那种不顾个人安危、带伤战斗的赞颂,更是夫子自道,字里行间充盈着惊人的豪气。何以如此?其根本的是“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夜闻笛》一首情景交融,情绪悲壮。如“营开星月近,战苦阵云深”这类句子,诗味浓郁,可吟可诵。 当年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里挖掘了新史料,补了李翰《张中丞传》的不足。韦绚的《张巡》引述佚诗,把张巡文采风流的一面也记述出来了。所以,这篇作品不仅有欣赏价值,而且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张巡蒲州河东人,开元末及第。《全唐诗》存诗二首。 张巡709—757唐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博通群书,晓战阵法。开元末及进士第。安史之乱时,为真源令,说谯郡太守,募兵抵抗叛军。时雍丘令令狐潮欲以城降,乘其暂出,引众入雍丘(今河南杞县)。杀潮妻子,婴城守备。令狐潮引叛军数来攻,乃谓诸将白:“敌知城中虚实,有轻我之心,应出其不意,可惊而溃也。”遂分千人乘城,以数队出,直冲潮军,潮军却。次日,束刍灌膏于城上,焚之,敌不敢进,伺机出击之。凡六十日,大小数百战,军士带甲吃饭,潮遂败走。时缺粮,知令狐潮为叛军运粮船至,遣勇士衔枚滨河,取盐米千斛,焚其余而还。城中矢尽,作草人千余,披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取草人,得箭数十万。叛军大怒,围城益急。凡四月,常以千余士御敌数万,每战则克。至德二年(757年)一月,移守睢阳,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坚守不降。食尽,吃树皮、纸,乃至食其家眷。有人提出弃城东去,他以为如弃此城,江、淮必亡,唐之财源将竭,且军士病士,难以行动。是年十月,城陷被害。 张巡 张巡民间所敬之驱鬼神。张巡乃唐朝邓州南阳人,开元进士。安史之乱时,与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在乱军围困之下,坚守孤城数月,城破后壮烈捐躯,随死者有三十六壮士。张巡在敌我力量悬殊,外无救援,内无粮草的情况下,孤军奋战,阻遏了敌军的攻势,当时对于鼓舞人民反抗安史乱军的斗志,保全江淮、江西一带,功绩甚巨,而其壮烈气概,亦历史上所罕见。所以当其死后,立即受到人们的崇祀。以后历代皆奉祀之,而江淮一带尤盛。北宋于汴京立庙。南宋时,其庙亦南渡。关于神迹之传说也颇多,显然是希望借神之威,以与金元对抗。其初,多以张巡为地方守护神,其形貌英毅。明清以来,讹说渐起。如《历代神仙通鉴》称其前身为张飞,后身为岳飞。或以为水神。更有谓张巡死前曾誓曰“虽为鬼,誓与贼为厉”,民间遂以张巡为驱鬼辟疫之神,甚或直指为瘟神,其形象则赤发青面,吻出四牙,状极狞恶,或称为青魈菩萨。镇江瘟神都天会,即谓神为张巡,当地人奉之极虔。然亦有另一传说,谓神为一儒生。此外,民间又因张巡“为厉”之说,奉张巡、许远为东岳押案,阴司都统使,于东岳庙祀之。于是张巡又成为冥官。 ☚ 崔府君 许远 ☛ 张巡709—757唐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一说蒲州河东(今山西运城县西南)人。开元进士。安史之乱时,以真源令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抵抗安禄山叛军。至德二年(757年)移守睢阳,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坚守数月,阻挡了叛军南下之势。睢阳失守后,被杀害。 张巡709~757唐代将领。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开元进士。博览群书,通晓兵法。安史之乱时,以真源令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讨安禄山叛军,每战必胜。至德二年(757年),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安禄山部将尹子奇率10万大军来攻,他与太守许远共战叛军,屡获胜利。时粮尽援绝,仍坚守数月。睢阳失守被执,他大骂叛军,与部将同遭杀害。 张巡709~757Zhang Xunpoet and proser of the Tang Dynasty 张巡709—757唐名将。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开元进士。博览群书,晓兵法。安史之乱时,以真源令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起兵讨安禄山叛军, 每战必胜。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安禄山部将尹子奇率十万大军来攻,他与太守许远共战叛军,屡获胜利。时粮尽援绝,仍坚守数月。睢阳失守被执,他大骂叛军,与部将同遭杀害。 张巡709—757唐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开元进士。安禄山叛乱,他以真源令起兵守雍丘(河南杞县),后引众入睢阳(河南商丘)与太守许远共抗安军,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坚持数月,城陷被俘,不屈而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