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张寒晖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张寒晖1902—1946河北定县人 张寒晖
张寒晖
张寒晖 张寒晖1902.5.5——1946.3.11原名张兰璞,又名张含晖。河北定县人。1919年在保定高等师范附中读书时,开始写白话诗和剧本。1922年入北平人艺剧专学习。1925年入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学习。曾在国立艺专工人俱乐部、北京青年俱乐部工作,组织五五学社,出版《五五剧刊》。创作有话剧《他们的爱情》等。1928年在北平艺专任教期间,创作三幕话剧《黄绸衫》,并在《一片爱国心》、《醉了》等剧中扮演角色。因主张艺术为革命事业服务,被校方开除。1930年加入北平左联。1931年去西安,在民众教育馆任教,并组织流动图书文库,提倡话剧大众化。1934年回到河北省定县,组织抗日救国会,创作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戏剧和小说。1935年去西安,在民众中学、西安二中等校任教时,编过《老百姓报》,还创作了著名歌曲《松花江上》。抗日战争爆发后,创作了许多抗日歌曲和剧本。1941年到陕甘宁边区,曾任边区文协秘书长。创作有秧歌剧《从心里看人》、《打开脑筋》、《争取俘虏》、《太平车》等。著名的《军民大生产》,为《打开脑筋》编写的插曲,是其代表作之一。 ☚ 张道藩 张棣赓 ☛ 张寒晖 直隶定州(今河北定县)人。北平国立艺专毕业。1925年10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去西安,组织学生宣传救亡,筹办《老百姓》报。抗日战争爆发时,在西安竞存中学任教,编写街头剧《松花江上》,并谱曲,成为亿万人含泪高唱的战歌,激励了全国人民抗击日寇,收复失地的战斗热情。1941年底去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1946年3月病逝。作有歌曲《去当兵》、《游击乐》、《军民大生产》等。 张寒晖 张寒晖1902—1946作曲家、戏剧活动家。原名张兰璞。河北定县人。生于农村教师家庭。曾随父亲学习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1922年到北京入人艺戏剧专门学校。1925年至1929年在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学习。毕业后,从事戏剧创作、演出和民众文化工作。1941年赴延安,先后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戏剧委员会委员等职。创作歌曲50余首(绝大部分是自己作词)。其中最突出的是1936年秋作于西安的《松花江上》,生动地概括了当时受侵略的中国人民所共有的悲愤心情,成为家喻户晓的抗战歌曲。经他填词、编曲的《去当兵》、《军民大生产》等歌曲,也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其作品已编入《张寒晖歌曲选》出版。 ☚ 麦新 冼星海 ☛ 张寒晖 张寒晖1902—1946Zhanghanhui原名张兰璞,作曲家、戏剧家。河北定县人。幼年曾随父学习二胡、琵琶、三弦等乐器。早年学习话剧表演,同时学会了音乐的基本知识。1915年在保定上中学。1922年到北京入人艺戏剧专门学校。1925年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学习。1929年由艺专毕业。后在北平、西安等地从事中学教育、戏剧演出、民众教育和报刊编辑等工作。1941年8月赴延安。先后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戏剧委员会委员等职。业余时间进行音乐创作,写下了秧歌剧及创作歌曲五十余首,他的歌曲绝大部分是自己作词的,代表作有《松花江上》、《去当兵》、《游击乐》、《为什么要悲伤》、《纸之歌》和《军民大生产》等。另外,他还为少年儿童创作了许多歌曲,如《打日本》、《骂汪精卫》、《我不怕》、《刘小栓》等。 ☚ 青主 贺绿汀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