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种牛痘
预防天花的一种新型免疫技术。约在清嘉庆二十五年 (1820) 前,由广东传入湖南。清道光三年(1823)后,点种牛痘已在湖南各地广泛推行。道光七年(1827),宜章周纯熙在《洋痘释疑》 中说: “自嘉庆初年外洋人航海至粤,此法遂传入中国。逾十余年,粤之乳邑出水岩廖某者 (廖风池,广东乳源县人) 得术以归。”廖除种牛痘外,并传授其术。嘉禾李翘楚、渌江罗如锦等皆从廖学习种牛痘,继传衡山吴珍于。其后,湘乡人范正瑜得牛痘引苗以归,全活婴儿甚多,道光二十一年 (1841)后,长沙知府吕恩湛首先刊布《劝种痘告示》,开政府推行点种牛痘的先河。次年,长沙、湘潭等地均设有 “种痘公局”,是湖南最早设立专司点种牛痘的团体。民国3年(1914) 长沙妇女救助会发起点种牛痘,委托送院施种。民国14年 (1925) 湖南卫生会举办团体种痘。民国三十年(1941)湖南省政府通过《湖南省种痘暂行办法》。据湖南省卫生处对1934年至1949年的统计,全省每年种痘约30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1%。新中国建立后,从1950年起,全省分春、秋两季组织全民点种牛痘,经过几年努力,全省在1955年消灭了天花。从1981年起,湖南已停止在人群中接种牛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