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点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点睛 点睛南朝梁志人小说。沈约撰。原载《俗说》。《北堂书钞》卷一三四、《太平御览》七五○皆引载。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录。这是一则关于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约345—406)的佚闻。叙写:顾虎头(顾恺之的小字)为人画扇,画嵇、阮,都不点眼睛,便送还扇主。扇主问之,顾答:“点眼睛便欲能语!”通过对顾恺之关于“点睛”言论和行为的描写,不仅赞扬了顾氏作画的高超技艺,而且也“隐约而坚决地表达了作者自己行文叙事的指导思想,即作文章也要有点睛之笔”(王寿魁语)。顾恺之是六朝精于绘画的“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大师,他在为扇主画阮籍、嵇康这两位“竹林贤人”的肖像时,居然不画眼睛,真可谓“奇”! 可是,他还说什么“点睛便能语”,则是“奇之又奇”了。其实,这奇行奇言蕴含着深意。顾恺之画人很注重画眼睛,曾云:“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之中。”则主张以形写神,认为人物画中的点眼之笔是绘画创作中的关键环节,故有“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的著名绘画理论。沈约写此篇小说。体现的即顾恺之的创作思想,强调的也正是“点睛”。“点睛便能语”正是对“以形写神”主张的形象化表达。小说全文,不事雕琢,简洁质朴,隽永含蓄,生动传神。通篇也不过三十四字,但通过有选择地记述人物的只言片语或微小举动,而把一代名画家的气质、风度、爱好、特长等,写得极为鲜明生动,展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作者行文采用了“欲擒故纵”的艺术手法,以“不点睛”,来强调“点睛”,语言精警,贴切自然,令人醒目,给读者以无限遐想。本文勾画的“点睛”,对后世影响颇大。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故事曾记有张僧繇画白龙点睛后“龙乘云腾去上天”的故事(即“画龙点睛”成语之出处)即据本故事衍饰变化而成。 ☚ 俗说 桓石虎 ☛ 点睛《俗说》三卷,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子部杂家类。两《唐志》未录。此书现已亡失。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得五十二则。似成书于南朝齐梁年间。是书主要记东晋和刘宋时期社会上层人物的佚闻杂事,内容相当烦杂琐碎。除个别篇章外,社会意义也不深刻,但艺术上却不乏成功之作。《点睛》一则,即属此列。 顾恺之(约345——406),东晋名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因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但就是这样一位长于绘画的“三绝”大师,在为扇主画阮籍、嵇康两位竹林贤人肖像时,居然不画眼睛,真个奇而又奇了。看似不通情理,荒诞不堪,实则蕴含深刻的道理。顾长康画人注重画眼睛,曾云:“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东晋方言,意为这个,此处专指眼睛)之中。”主张“以形写神”,认为人物画中的点睛之笔是绘画创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故有“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的著名绘画理论。沈约所作《点睛》一篇,体现的就是顾虎头的创作思想,强调的恰恰是“点睛”。作者借顾恺之言行,隐约而坚决地表达了自己行文叙事的指导思想,即作文章也要如此,也要有点睛之笔。名为顾长康点睛,实为沈约点睛。作品本身即为点睛之作,而虎头之言即为作者点睛之笔。 沈约不饮酒,少嗜欲,唯好图书,家中藏书多达二万卷,京城之中无人可匹。且昼夜不倦,博览群书,以文会友,时有“沈诗任笔”之说,而称雄竟陵。其诗辞藻绮丽,注重声律对偶和谐,并提倡“四声八病”之说,与谢眺等共创了新体诗,即“永明体”,促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发展,为韵文的创作开辟了新境界。沈约为文,亦如其诗,着意雕饰,以表现其“高才博洽”。他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提出了情文互用而偏重文藻的观点。然《点睛》一文,却少雕琢,简约质朴,隽永含蓄,生动传神。篇幅虽极短小,但通过有选择地记述人物的只言片语或微小举动,而把一代名画家的风度、气质、爱好,特长写得鲜明生动,从而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在体现创作意图的“点睛之笔”中,作者纯熟地运用了“欲擒故纵”的创作手法,以不点睛来强调点睛,贴切自然,令人醒目,给读者以无限遐想:如若点上眼睛,岂止是“能语”,只怕活生生的风姿特秀、身长七尺八寸,萧萧肃肃,爽朗清举的嵇中散和畏谗惧祸,纵酒佯狂,寄情老庄,言谈玄远,壮志难酬的阮步兵也会出现在看官面前。后人在论述顾恺之画时,曾有“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的赞誉,以此评价沈约之文,亦不为过矣。 唐人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其云:“武帝(梁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张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这就是“画龙点睛”成语的出处。然究其根源,却是沈约《点睛》篇之变文。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点睛 原意为画眼睛。其出处,有如下说法: 晋代大画家顾恺之作人物像时,常常数年不点眼睛。人们问他原因,他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这个”的意思。他答复人们的意思是,人体其他部位画的美一点丑一点都无关紧要,不是画的灵魂;传神逼真之处,正在这一点(眼睛)上。他曾在瓦官寺北殿画维摩诘像,画完了准备点眼睛时,便对寺僧预言:“此画一点睛,不出三日,观赏者毕至,可得百万钱布施。”画像揭幕后,果然前来观看的人不少,所得布施钱也大大超过此数。 后来,人们用“点睛”来比喻写文章或是创作其他文学作品时,添加妙笔。 此外,据《世说新语》《历代名画记》《宣和画谱》等记载,南北朝梁代名画家张僧繇(yáo),曾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但都不点眼睛。当别人问他为什么时,他说:“如果画了眼睛,它们就会飞走。”人们不信,再三恳求一试。张僧繇提起笔,给寺壁上的龙轻轻点上了眼睛,当他刚点完第二条龙睛时,忽然电光一闪,雷声大作,寺壁破裂,两条画上眼睛的龙腾云而去。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出了“画龙点睛”这一成语,用来比喻讲话、写文章,在关键的地方,用一两句精练的警句,点明要旨,使讲的话和写的文章更加精辟有力。 参见“画龙点睛”。 点睛 点睛diǎnjīnɡ┃━ 《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如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后因以文章传神之处为“点睛之笔。” ☚ 点染 郢刃 ☛ 点睛形容以惊警之笔用于关键之处,使之传神。清章学诚《古文十弊》: “拟于绘画,则有所谓点睛添毫。” 点睛diǎn jīnɡ原意为画眼睛。其出处,有如下说法: 点睛“点睛”,现在常说成 “画龙点睛”。讲话或写文章,在关键的地方以一两句精辟的话语提示主旨,使之有力地传神达意,便被称为“点睛之笔”或 “画龙点睛”。 点睛diǎnjīnɡ画龙点睛的略语。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一两句重要的话,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点睛diǎn jīng旧时麻雀牌赌徒谓牌角做暗记。《切口·麻雀赌》:“点睛: 认牌非易事,乃用点睛法,以油膏暗藏指甲间,做记号于牌角。”系取“画龙点睛”之义。 点睛 点睛画龙先画好全身,最后在眼眶内点上眼珠,称为“~”。喻诗文在关键处用一二个点明要旨的字,使内容更精彩生动。柯灵《与刘以鬯》:“《选集》兄为作前言,使拙作荣获~,得效破壁龙飞,感幸感幸。” ☚ 罕觏 相得益彰 ☛ 点睛眼科金针开内障八法之二。指进针部位及方法。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 “针锋就金位去风轮与锐皆相半,正中插入,毫发无偏。”参见拨内障手法条。 点睛 点睛传顾恺之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即“这个”,指眼珠)之中。”又张僧繇,“尚于金陵(今南京)安乐寺画四龙而不点睛,每云点则飞去矣,人以为妄,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飞去,未点睛者如故。”亦有人用生漆点童子晴,取其黑亮。 ☚ 点法 点苔 ☛ 点睛 点睛Dianjing画眼珠谓之。传顾恺之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即“这个”指眼珠)之中。”又“张僧繇,尚于金陵(今南京)安乐寺画四龙而不点睛,每云点则飞去矣,人以为妄,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飞去,未点者如故。”亦有人用生漆点童子睛,取其黑亮。 ☚ 点法 点苔 ☛ 点睛dian jingbring a picture of dragon to life by putting in the pupils of its eye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