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张俞《蚕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张俞《蚕妇》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首五言小诗,以质朴通俗的形式,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是一首富有现实意义的好诗。

自唐代以来,以蚕女织妇为题材的诗很多,如孟郊、刘禹锡、于濆、杜荀鹤等都写过这方面的诗,大多反映这些劳动妇女的悲惨生活。张俞这首诗也是如此,它以一个蚕妇的口吻道出,显得真实感人。

首二句,蚕妇记叙自己进城以及归来。在宋代,城市经济比之唐代要繁荣得多。张俞是四川人,这首诗中又写到养蚕,而四川的蚕丝是全国有名的,四川首府成都自汉代以来就有“锦城”之称。因此,这首诗很可能是写当时四川的情况。蚕妇进城时的心情如何,诗中没有交代,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久居乡里、日夜辛劳的人,偶尔有机会进城去,当然多半是兴高采烈的。那么,进城后看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作者首先给我们回答了后一个问题,而这个回答,又不是简单抽象的,而是具体形象的——“归来泪满襟”。从这一具体的情景,我们知道主人公进城后的感受不是高兴而是难过、痛苦。作者没有先说所见,而是先说所感,这样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读者不禁要问,为什么蚕妇会如此呢?诗就写得不平而有波澜,引人入胜。

接下来两句,具体交代在城中所见:“满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诗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指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穿得起绫罗绸缎的人,不是养蚕的人,反过来也就是说,养蚕的人,却穿不上丝织的好衣裳!作者之意,不仅在于指出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状况,还在于指出这种贫富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不合理,而这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制度和社会现实的不合理的揭露。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在封建社会历代都是如此,而在“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的宋代尤其是如此。因此,这是一首很有思想性和现实意义的作品。

这首诗在创作的渊源上明显地继承了汉乐府,尤其是唐代杜甫、白居易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象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所写“彤庭所分帛,本自塞女出。鞭鞑其夫家,聚敛贡城阙”,与这首诗所写的内容就很相近。白居易的许多新乐府诗,以及前面我们所举出的那些作家所写的蚕妇织女诗,也都是“惟歌生民病”,揭露当时黑暗现实的佳作。我们再看与白居易一起的李绅所写《古风》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到北宋时期,这一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被好多诗人继承着,如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者,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浪里。

又如梅尧臣《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这些诗,都与张俞这首《蚕妇》有着相同的精神实质和表现特点,可以说,张俞这首《蚕妇》诗是唐代以来诗歌现实主义潮流中的一朵浪花。


张俞《蚕妇》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 宋诗精品 - 可可诗词网

张俞《蚕妇》

张俞《蚕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注释】 ①入城市:一作“到城郭”。归来:一作“归途”。②罗绮者:身穿绫罗绸缎之人。

【译文】 我昨天进了一次城,归来却眼泪沾满衣巾;那些全身穿着绫罗绸缎的阔佬,居然都不是养蚕的人!

【集评】 今·陈增杰:“诗写蚕妇入市归来的感叹,反映了‘织者不得衣’的不合理现象。辞气平婉,而含意深刻,故尤能感人。”(《宋代绝句六百首》第25页)

今·倪其心、许逸民:“前二句写蚕妇的悲伤,满含诗人的同情;后二句写蚕妇的愤慨,显出诗人的是非。它取材典型,形象鲜明,结构简截,语言朴实,一气呵成,一针见血,所以悲伤动人,抨击有力。”(《宋人绝句选》第48页)

【总案】 这是一首政治讽谕诗。表现封建社会制度不合理这一重大严肃的主题。却借助蚕妇入城所见所感这一生活细节反映,可谓是以小见大。前写悲伤,后表愤怒。全诗都借助形象说话,寥寥数语,道出一篇大文章方能说尽的大道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0:5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