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黄生借书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 《七略》 、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借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 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 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生固幸而遇予乎?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小仓山房文集》)
 此文历来为选家所青睐,各类古文读本、教材多录之。
 面对一个向自己借书的穷苦学生,袁枚既不拒之门外,也不拿腔作势,而是以平等的态度,亲切的口吻,循循善诱,实在是值得赞扬的一种助学之举和劝学精神。全文紧扣“借书”与“读书”两个方面,或以历史事实,或以亲身体验,或以所见所闻,把书“非借不能读”这一道理剖析得细致入微,富有说服力。
 书非借不能读,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一般人就不会去究其所以然。袁枚却别具只眼,把阅读心理中这一常见的惰性,作出了规律性探微之说: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现身说法,是论理小品多用的笔法。本文也不例外。袁枚论诗评文主真性情,由此亦可见一斑。他既“现”幼时苦读、借读之“身”,又“现”作官后好积书却不勤读书之“身”,如此“说法”,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真诚之心,读其文如见其人。
 最后一节文字贴切“借书”一题,作者劝黄生珍惜这一“借书”机会,鞭策自己专心攻读,勿忘“归书也必速”的借书约守。前后相映,使全文之结构格外严谨、细密。

《黄生借书说》原文、注释、赏析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 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予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注〕 ① 随园主人:作者自称。作者于乾隆十三年(1752)购得江宁织造隋赫德之旧“隋织造园”,改治为随园。同年辞官后一直于此隐居。随园位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 ② 七略:书目名。汉成帝命刘向、刘歆父子先后校录群书,编辑宫廷藏书,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总称“七略”,现已佚亡。班固撰《汉书·艺文志》图书分类,即基本上以七略为依据。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内府藏书。唐玄宗于开元年间收集图籍,“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见《新唐书·艺文志》。 ③ 汗牛塞屋:即汗牛充栋,极言书籍之多。语本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志》:“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意谓书籍塞满屋子,牛马运载时累得出汗。 ④ 非夫(fú 扶)人之物:不是自己的东西。夫,语助词。 ⑤ 通籍:指做官。作者于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入翰林院。籍,二尺长的竹片,上写姓名、年龄、身份等,挂在宫门口,以便进出宫门时查对。通籍是说记名于竹片上,可以出入宫门。后用以指初做官。 ⑥ 落落:多貌。《后汉书·冯衍传·自论》:“冯子以为夫人之德不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⑦ 素蟫(tán 谈):蛀蚀书籍的蠹鱼,以其为银白色,故曰“素”。 ⑧ 卷轴:指书卷。古代文籍装轴卷藏。

这篇散文体裁颇别致。标题表明它是“说”体。“说”体在唐宋以后多属一种具有说明性与解说性的理论文章,不过较之严谨的“论”又有其自由灵活的特点,往往类乎杂感,故又可称为“杂说”。此文前两段意解说“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论旨,自然属于“说”体;但是它与一般的“说”体相比,则有其出格或曰新颖之处。因为文章后两段在“说”的基础上,又通过作者个人亲身经历的述说以及同黄生“类”与“不类”、“幸”与“不幸”的两相比较,进而劝勉黄生“读书也必专”,抒发作者对黄生的真挚赤诚的感情;从内容与写法来看,又近乎古代的“君子赠人以言”与“致敬爱、陈忠告之谊”(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论“赠序类”语)的“赠序”体。这种熔“说”与“赠序”于一炉的写法,显然是袁枚对传统“说”体的一种大胆创造革新,是其所谓“我亦自立者,爱独不爱同”(《题叶花南庶子空山独立小影》)的主独创的美学思想的体现。

文章是从“黄生允修借书”这一生活小事引发的,但文中所解说的“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却慧眼独具,道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借书与读书的密切关系,使人读后即能产生共鸣,感到信服。黄生当为作者的得意学生。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三曾引证黄允修“无诗转为读书忙”的诗句,并誉之为“非真读书、真能诗者不能道”。可见他对黄生的器重与喜爱。正因为爱得深,才对其成长倍加关心。于慨然借书即“授以书”给黄生之际,又诲人不倦地为之解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与“读书也必专”的道理,尽其为师者“传道”之职责。但作者并非如冬烘先生那样正襟危坐、古板正经地空谈一套高头讲章。作者在正面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之后,接着以“子不闻藏书者乎”之问一转折,以藏书者之不能读书的角度入手,侧重于反面说明“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显得匠心独运。作者所举之富于七略、四库之书的天子,与藏有汗牛塞屋之书的富贵人,其读书客观条件之优越可谓无以复加,但作者连用“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两个十分有力的反问句式,将这有书反不能读的普遍的社会现象暴露无遗。天子与富贵人尚且如此,其他靠祖辈与父辈所积累而被子孙辈抛弃藏书的现象就更不用说了。作者笔锋顺手一勾,则将有书而反不能读者网罗殆尽。这一段写得文气畅达,又抑扬顿挫。

作者始则从反面向黄生解说“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继则从侧面再加烘托。第二段云“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就是以物非己有往往格外珍惜的一般道理,进一步强调书非己有则格外珍爱的个别道理。这一段作者构想出“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者与“若业为吾所有”者两种人物的言行作对比描叙,虽旨在说理,却显得生动而有情趣。描叙前者选取了“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动作细节,逼真地显示出其惟恐强假之物被人讨还的恋恋不舍之情态,甚为细致传神;此外,又写其“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感叹,亦反映出对强假之物不忍归还的真切口吻。描叙后者的行为是“必高束焉,庋藏焉”,概括得十分准确贴切,令人有似曾相识之感;写其“姑俟异日观”的敷衍搪塞之词,亦颇为深刻真切,又令人有似曾相闻之感。这段所说的物实包括书在内。既然物因有强假与为我所有的不同而人的态度迥然相异,一重视,一轻视,则书亦不例外。这里采用的是演绎推理法。

前半部分对“书非借不能读”之意的解说任务业已完成。在此基础上,作者出于对黄生爱护关心的师生情谊,又进而采用赠序体写法,“陈忠告”于得意门生,劝勉其借了书后则“读书也必专”。为了深入打动黄生之心,作者乃以个人亲身经历循循诱导,充满真情,这一点与明初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颇相类。宋濂于开篇曾自述云:“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其中写宋濂年轻时借书抄书,刻苦求学之艰苦情状甚是感人。第三段前半部分与之不无精神相通之处。袁枚亦自述“予幼好书,家贫难致”,亦曾四处借书。但与宋濂不同的是此处偏于强调借书之难(“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写求借不得之遗憾、焦虑(“归而形诸梦”);重在突出自己当年“不幸而遇张”,借书甚难。其真谛是反衬黄生今日“幸而遇予”,借书甚易,暗寓其劝勉黄生应专心读书,珍惜这大好机遇之意。第三段后半又转写自己通籍后,虽已有足够的俸禄购买来大量藏书,却任“素蟫灰丝,时蒙卷轴”,不复似少时之岁月那样好书勤学,那样“用心专”矣。这既与第一段的道理相印证,又是继续暗里劝勉黄生要珍惜借书读的机会,因为只有在此阶段才能“用心专”而有所得,且老师本身就是一个例证。继此段以真情实意打动了黄生好学之心以后,作者趁热打铁,又直接“陈忠告”之言。第四段乃以黄生与自己相“类”与“不相类”、自己少年之“不幸”与黄生今日之“幸”相比较,明确揭示“读书也必专”之理,并表达其希望黄生“归书也必速”之意。作者早年与黄生今日相类有二,一是“家贫难致”书,二是“借书”读。作者与黄生不相类的是,作者早年借书遇到的是“吝书”的张氏,借而不得;而黄生今日借书遇到的是“公书”的作者,借而可得。这就是作者早年之不幸与黄生今日之幸,黄生对此应该心里有数;但作者不正面说出此意,而用问句出之:“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文气显得委婉,语意亦不张狂。文章最后和盘托出劝勉忠告之言亦显得水到渠成:“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不辜负老师希望自己成材的“借书”之心。袁枚以奖掖后学为己任,即使借书给学生,亦要“为一说,使与书俱”,其对后学之进步亦可谓关心备至了。

这篇文章所要“说”的道理并不深奥,但作者却能正说、反说、侧面说,以及明说、暗说,角度多变,波澜起伏,抑扬顿挫,摇曳生姿,使人读来兴味盎然,毫不乏味。作者不仅注意以理服人,更重在以情感人,特别是以个人亲身经历劝勉后学,推出论旨,其意也真,其情也殷,使人读后为之折服。全文结构上特别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以昔日张氏之“吝书”与今日自己之“公书”对比,以黄生今日之“幸”与自己早年之“不幸”对比,又以自身的早年借书与通籍后藏书甚多但前后读书态度不同对比,在层层对比之中说明论旨。而文风的惟情所适,率性而发,娓娓而谈,明白轻快,亦值得称道。

字数:3468
王英志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杂文《黄生借书说》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老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而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其它祖宗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亦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不已,曰: “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 “姑俟异日观云尔(11)。”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12)。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13)。故有所览,辄省记(14)。通籍(15)后,俸去书来(16),落落(17)大满。素蟫灰丝(18),时蒙卷轴(19)。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20),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21)

 

(《小仓山房文集》)


 注释 ①黄生允修——袁枚的学生。②授——交给、付与。③七略——中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着作。汉成帝命刘向校录群书,向列举篇目,概述要旨; 向死,其子歆续成,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六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总称“七略”。④四库——指宫廷收藏图书的地方。《新唐书·艺文志》: “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后世相沿,成为群书的总称。清乾隆帝曾命开设四库全书馆,选录全国图书,历十年而成,亦分经、史、子、集四部。⑤汗牛塞屋——汗牛:谓牛马运书时累得出汗。塞屋:谓书多塞满屋子。一般以”汗牛充栋“形容书籍之多。⑥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他自己的东西勉强借来。夫:指示代词;夫人:泛指求借之人。⑦而惴惴焉摩玩不已——心里不安地摸弄玩赏不停。而:连词。惴惴(zhui zhui)——恐惧不安的样子。⑧业——已经。⑨高束——束之高阁。⑩庋(gui)藏——搁置不用,收藏起来。(11)姑俟异日观云尔——暂且等他日再看吧。云尔: 语助词,而已、罢了。(12)致——求得。(13)甚切如是——意谓希望借得书就是这样迫切。(14)辄省记——就明白地记住。辄(zhe):就。省(xing):清楚、明白。(15)通籍——初作官,意谓朝中已有名籍。(16)俸去书来——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17)落落——重迭的样子。(18)素蟫灰丝——白色的蛀书虫(又称白鱼、蠹鱼)、灰色的蜘蛛网。(19)卷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凡书,唐以前皆为卷轴、盖今所谓一卷即古之一轴。”后指全书的一部分为卷,如上卷、第一卷。此泛指图书。(20)公书——把书借给别人共同使用。(21)使与书俱——意谓把文章和书籍一起交付给黄生。
 赏析 袁枚此“说”由“黄生借书”而发。第一段说明写作原委后就开门见山地点明议题:“书非借而不能读”。这是个普遍现象,但经作者说破,反倒新鲜多趣。接着用例证法广引事实加以证明:天子有书而不读,一证;富贵人有书而不读,二证;祖父辈积累,而不肖子孙毁弃,三证;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亦然”,由借书推及借物,把“书非借而不能读”的道理普遍化,进一步证明,四证。前两个例证的提出都用反问,前三个例证都从反面提出,第四个例证正反对比。例证本身也引人深思,令人确信不疑。行文有整有散,灵活多变,也为文章增添了趣味。
 在此基础上,第二段转而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总结个人读书的经验教训。作者“幼好书”,却“家贫难致”,向藏书甚富的张氏借,不借给。以此之故,把凡能看到的书就深思熟记。原因就在于对借书之难有切身感受,读书就十分刻苦专心。但当官之后,所买的书汗牛充栋,却“素蟫灰丝,时蒙卷轴”,有了书反而尘封不读。前后对比,同样是证明“书非借而不能读”。意在说理,却把自己摆进去娓娓而谈,如话家常,读之感到十分亲切。
 最后一段写感慨,把黄生今日的处境和自己少年时代的遭际联系起来,加以对比,以“幸与不幸”加以归结,劝勉黄生专心读书,更能从感情上打动人心。不是吗?一位名满神州的“随园老人”在一位向他借书的穷书生面前能谦恭自省,慷慨帮助,这种提携后进的精神怎不令人肃然起敬,又怎能不催人上进呢?
 这篇短文名为“说”,但与论说文的“说”不同,更接近于“赠序” (临别赠辞劝勉)。篇幅虽短,写得颇有波澜。信手写来,任情说出,生动活泼,亲切感人。文章讲的是读书,实则有普遍性。世人多是如此: 没有,拼命追求; 有了,视而不见。袁枚的提醒,既可警当世,又足以为今日戒。事浅理深,令人思索不尽,颇有“吟味力”。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3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