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开福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开福寺 开福寺位于市区北门外新河。始建于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南宋洪迈《夷坚志》:“潭州城北开福寺,五代马王所建,殿宇宏丽。”马殷,在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封楚王,后唐天成二年(927)又被封为楚国王,建此寺,并请保宁禅师为开山住持。殷死,其子希范于寺后扩建会春园,作避暑地。五代楚国时,寺最兴盛,僧达千人。宋初一度衰落,嘉祐年间(1056—1062),寺僧紫珂重新修葺。明成化年间,吉简王朱见浚就藩长沙,又重修,成为一方名胜。成化八年(1472),李东阳《南行稿》诗称:“潭州城北楚江边,此地招提父老传。”明末至清末,几度兴毁。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三年(1887)重建,湘籍著名诗人王闿运、王先谦等曾在此寺举办“碧湖诗社”,寺僧印海亦参加,寺西厢尚存诗社遗址。明清时,此寺水光山色俱佳,寺前有紫微山,寺后有碧波湖,清乾隆《长沙府志》载明李冕《开福寺》诗:“最爱招提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乾隆年间,韩葑为寺门撰联:“紫微栖凤;碧湖潜龙。”碧波湖已淤塞,殿宇经重修恢复原貌,长沙市佛教协会设此。 ☚ 云麓宫 马王堆汉墓 ☛ 开福寺 开福寺位于长沙市北面湘江与新河交汇处。唐明宗天成二年(927)楚王马殷赞助,沙门保宁主持创建。宋仁宗嘉佑年间,沙门紫珂着手扩建,至宋末,已建成拥有16景点的宏伟丛林。明洪武四年(1371)和嘉靖元年 (1522) 经两次较大维修。明末毁于火。清时4次修缮。1918年,大殿遭火毁,1922至1924年修复大殿和三圣殿。但因战乱频仍,寺宇续遭损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支持进行维修。1984年国务院定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之后陆续建造和翻修了前、中、后三殿及寮房、斋堂。现为54名比丘尼丛林。长沙市佛教协会设此。 ☚ 麓山寺 祝圣寺 ☛ 开福寺 开福寺位于长沙城北湘春街外,是佛教禅宗著名的十万丛林。为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楚王马殷所建,其子马希范后又建会春园、喜宴堂、祓禊亭于此。宋张栻云:“长沙开福兰若,故为马氏避暑之地,所谓会春园者,今荒郊中时得砖瓦,皆因鸾凤之彩。”宋、明、清各代时修时毁。现寺宇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规模宏伟,有佛殿三进,第一进为三圣殿,第二进为大雄宝殿,第三进为毗卢殿。东厢有客堂、斋堂、库房、方丈; 西厢为说法堂、禅堂等。大雄宝殿1923年重修,歇山顶,脊吻作龙凤禽兽饰,四角垂有铜铃,每当风动,铃声清脆。正脊中有玉瓶、法轮,直落云宵。开福寺附近风景佳美,明李冕开福寺诗云:“最爱招堤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客坐来久,花落满间庭。”山门额题:“古开福寺”,石联: 紫微枫凤,碧浪潜龙。寺内有清康熙、乾隆年间石碑各一块。 ☚ 天心阁 马王堆汉墓及出土文物 ☛ 开福寺 开福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寺院。位于长沙市开福区新河湘江北大桥附近。五代十国楚天成二年 (927),僧人保宁在楚王马殷的支持下修建。初住僧徒达1000人。宋仁宗嘉佑年间,僧人紫诃重修寺宇。宋徽宗时,著名禅宗僧人开福道宁 (?—1113) 被推为开福寺的中兴祖师。他任住持时,僧侣达500人。嗣法弟子有月庵善果,依次下传老衲祖证、月林师观、无门慧开、法灯觉心 (入宋求法的日本僧人)。宋代名僧佛果克勤亦来开福寺传法。以后寺中住持较有名者有云盖守智等人。其时寺内寺外形成了紫微山、碧浪湖16景。明太祖洪武四年 (1371),沙门澈堂重修该寺,明世宗嘉靖年间 (1522—1566) 吉藩同当地士绅重修。清代开福寺先后修建了四次。嘉庆十一年(1806)韩葑书写山门对联“紫微棲凤,碧浪潜龙”八字。光绪十七年(1891) 陈海鹏题“古开福寺”横额,一并为之泐石。光绪十二年 (1886),王闿运等在此组织碧湖诗社。次年,徐树钧撰《长沙开福寺碑》。光绪末年,诗僧笠云创办湖南僧立师范学堂于寺内。1912年诗僧海印在此办中华佛教总会湖南支部。1922年至1924年,住持宝生新建大雄宝殿及三圣殿 (今称弥勒殿),并邀天台宗僧人空也于此开办湖南佛学讲习所。1952年明真法师为住持,恢复丛林制度,并进行大维修,寺内僧徒均从事手工业生产。“文革” 中,寺内宗教设施遭到破坏。1984年起,历时4年修缮,恢复原来大部分建筑。长沙市佛教协会设于此。现为比丘尼丛林。(参见“旅游文化·开福寺”条) ☚ 麓山寺 上林寺 ☛ 开福寺 开福寺位于开福区开福寺路52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总面积0.117平方公里。为佛教禅宗南岳系之临济宗杨岐派的著名寺院。始建于五代楚天成二年 (927),由楚国王马殷之子马希範将所造行宫会春园的一部分施舍给僧人保宁而创办。马希範继位后,又在附近大兴土木,旁垒紫薇山,北开碧浪湖,遍植荷莲菱芡,广以千亩,使开福寺一带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因年代久远,民间流传有 “先有开福,后有长沙”之说。北宋时期,名僧辈出,佛事兴隆,殿宇壮丽,寺院达鼎盛期。到北宋末年,寺院内外有紫微山、碧浪湖、白莲池、龙泉井、放生池、鸳鸯井、凤嘴洲、木鱼岭、祓禊亭、嘉宴堂、会春园、回步桥、捨茶亭、清泰桥、舍利塔、千僧锅等十六景。古樟掩映,碧水萦绕,景色优美宜人。南宋张栻《题长沙开福寺》 中称: “今荒郊中时得砖甓,皆为鸾凤之形。” 明末以后,时毁时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诗僧寄禅、笠云与王闿运、王先谦等曾在此组“碧湖诗社”,一时名闻四海。现存建筑为光绪十三年(1887) 重建。1921—1924年,住持宝生和尚曾加修葺,多有改进。1952、1980年两次维修。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进香广场、照壁、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毗卢殿,东侧为客堂、斋堂、摩尼所、紫微堂等,西侧为讲堂、禅堂、念佛堂等,四周朱墙环绕。山门系花岗岩砌筑五间四柱三门牌楼式,门两旁置石狮、石象各一对,雕饰精美。额刻“古开福寺”,为清陈海鹏题。门联镌: “紫微栖凤; 碧浪潜龙。”为清韩葑书。弥勒殿又名三圣殿,面阔进深俱三间,花岗石柱,木架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周回廊,石柱木架,单檐歇山黄间绿琉璃瓦,翼角起翘,饰以龙凤,凌空飞舞。毗卢殿为三开间单檐硬山大殿,内有贴金罗汉500尊。除明间金柱外,俱为砖砌空斗墙,辟以拱门为廊。每逢农历大年初一、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观音菩萨生日,山门佛殿人如潮涌,香烟缭绕,钟磬齐鸣,热闹非凡。2004年始大规模扩建。规划新建大悲殿,千佛塔、罗汉堂、法堂藏经楼、嘉宴堂、法务楼、僧舍、佛学院、舍利塔等,恢复木鱼岭、凤嘴洲、印德林、紫薇山、千僧锅、碧浪湖、紫竹林七景,重现宋代旧观。大悲殿又名金华殿,居寺院东部,前临碧浪湖,后靠紫薇山。仿木结构,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庑殿式,建筑面积1198平方米。千佛塔高98.6米,平面呈八边形,21层楼阁式,面临湘江,高耸人云,气势宏伟。游人登临,远眺岳麓山色,近瞰橘洲秀景,山、水、洲、城,一览无余。长沙市佛教协会设此。 ☚ 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旧址 紫凤公园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