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建安文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家有三曹、建安七子和蔡琰等。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不少作品继承汉乐府民歌精神,积极反映社会的动乱和流离失所的痛苦,表现对社会混乱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形成“建安风骨”优秀文学传统,对后代文学特别是唐代文学,产生过巨大影响。 ☚ 近代改良主义文学运动 正始体 ☛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汉末建安时期(196—220)的文学。建安为献帝刘协年号,但文学史上的建安时间不限于此期的25年。它的上限自董卓之乱(196)始,下限应包括三国魏黄初、太和(220—232)年间。建安文学是我国文学繁荣发展的时代,在诗歌、辞赋、散文,文学批评诸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又以诗赋成就最为显著。其诗能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作家们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遒劲,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辞赋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就突出,影响巨大。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的赋作在200篇以上,其主要作家(“三曹”与“七子”)都有辞赋作品传世。其中曹植、曹丕等人各有数十篇。这些赋作,与汉赋相比,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题材广泛,内容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们讥讽时政,同情民瘼,歌颂爱情,记述行游,有很强的现实性。二是体裁风格变化,多骚体小赋和抒情咏物小赋。短小警策,抒情言志特色加强。这一时期赋的代表作有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祢衡《鹦鹉赋》等。建安时代俊才云蒸,作家辈出,钟嵘《诗品》曰:“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在这“盖将百计”的作家中,最主要的是“曹氏父子”、“建安七子”以及女诗人蔡琰。此外,较有名的还有祢衡、繁钦、杨修、吴质、路粹、丁仪、丁廙、邯郸淳等。他们都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建安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光辉一页,占据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建安作家的作品大都流传后世,有不少至今家喻户晓。参见“建安七子”、“三曹”。 ☚ 建安之杰 屈宋 ☛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则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我国文学有了重大的变化,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曹操、曹植、曹丕),“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这是一个社会极度动荡的时代,作家们被时代的漩涡裹挟着,生活和思想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直面现实,关心民众疾苦,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打破了汉代文人诗赋创作的消沉局面和辅排夸张的形式主义文风,第一次掀起文人诗的高潮,形成慷慨悲凉、刚健遒劲的独特风格。同时,诗人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 ☚ 建安七子 屈贾 ☛ 建安文学指汉献帝建安至魏初三十至四十年间的文学。它继承汉乐府民歌的传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动乱的社会生活,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歌、散文、辞赋,而以诗歌的成就最大。感情激昂慷慨,语言刚健清新,格调悲凉深沉。后人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家为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及女诗人蔡琰等。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指汉献帝建安年间的文学和建安以后曹魏黄初、太和这段时间的文学。从文学角度上来看,建安文学应作为魏晋文学的一个起点。建安时代,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开创了一个诗歌的辉煌时代。 当时的文学批评家钟𡺑在《诗品》中说:“……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 平原兄弟,郁为文栋; 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善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刘勰亦说:“魏武以相王之尊,雅好诗章; 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 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燕”(《文心雕龙·时序》)。这里写出了当时文坛的空前盛况。出现了邺下文人集团,代表作家是“三曹”和“七子”。“三曹”即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由于他们政治地位显赫,文学成就突出,因而居文坛领袖地位。“七子”即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瑒、他们才华横溢,都曾以诗文显赫一时,但文学成就不及“三曹”。同时代的作家,比较重要的还有杨修、丁翼、丁仪、吴质、繁钦、缪袭、应璩等。建安文学的特点,后人用“建安风骨”加以概括,颇为形象。建安诗歌都有慷慨悲凉的风格。这与诗人都经历过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有关。建安诗人们学习汉乐府民歌,创制了许多优秀诗篇,用诗歌取代了两汉以来辞赋的地位。抒情色彩浓郁,语言质朴刚健,清新自然。他们都借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形象鲜明地表达思想,含蓄曲折地抒发感情。建安诗歌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同时,赋与散文也表现了新的风貌。 ☚ 屈原 经济人类学 ☛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汉末建安至魏初时期的文学。主要代表作家为“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以及女诗人蔡琰等。他们都生活于汉末动乱的时代,对于战争给社会造成的灾难深有体验,对于统一国家、立功建业又都雄心勃勃,因此,他们的作品大都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反映出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抒写了自己拯世济物的胸襟怀抱。同时,汉乐府民歌揭露黑暗、描写现实的传统精神,深刻地启示和影响了这些作家,使他们的作品从内容到艺术都吸取了乐府民歌的长处,并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和提高。建安文学最主要的成就表现在诗歌方面,出现了文学史上文人诗歌创作的第一次高峰,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牢固地位,七言诗也在这时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诗作,语言刚健,情感激昂,具有慷慨悲凉的风格特征,颇受后人所重,或称之为“建安体”,或称之为“建安风骨”、“汉魏风骨”。历代作家在反对形式主义文风时,都往往标举建安文学,提倡汉魏风骨。 ☚ 木兰诗 正始体 ☛ 建安文学jian’an wen xue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 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年号(196—220)。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则指汉魏之际。此时,在曹操父子的倡导下,文人荟萃,诗歌趋盛。代表人物有三曹、七子及蔡琰等。他们的作品以五言诗为主,继承了汉代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根据切身经历,记叙所见所闻,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他们的诗风加入了更多的抒情成分,慷慨而歌,悲愤苍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唐人陈子昂誉之为“建安风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