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康有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康有为1858—1927

广东南海人
清末戊戍变法的领袖人物之一。1895偕弟子梁启超赴京会试时将签订《马关条约》,遂会同在京应试举人一千三百多名,上书要求拒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1898年在京成立保国会,得光绪帝召见,授为总理衙门章京,促成“百日维新”。失败后逃亡日本,组织保皇会,对抗孙中山的民主革命。1917又与张勋策划复辟,失败后,病逝於青岛。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戊戍奏稿》等。
原名:有钦、祖诒、锡名
字:广夏、广厦
号:长素
晚号:天游化人、游存老人
日名:夏木森、榎木森
别号:不忍、长素、长孺、天游居士、西樵山人、西樵仙人、西樵樵子、劳我庐、劳念劬、劳念蔚、更生、更甡、两浑、明夷、明夷子、南海、南海老人、南海先生、素广、素庵、康工部、康圣人、康南海、甦生
影射名:康犹辉

康有为1858—1927

康有为


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保皇派首领、著名学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光绪进士。青年时受学于大儒朱次琦,博通经史。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受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和国内刚兴起的改良主义思想。1882年到上海,精心研读各种西书译本及报纸,研究西方国家进步的原因。1888年首次向光绪上书,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以图中国富强,较系统地提出了改良政治的主张,因顽固派阻挠,意见未能上达。次年底回到广东,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一边研究经学,一边教授学生,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奠定了改良变法的理论基础。1895年进京会试,正值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他与学生梁启超联合各省会试举人一千三百余名,发起“公车上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的救亡维新纲领,中进士,授工部主事(未到职)。旋再上书光绪,提出富国、养民、教士、练兵的自强雪耻四策,受光绪帝嘉许。8月,与文廷式在京组织强学会,设分会于上海,编印《中外纪闻》,推动各地组织学会,鼓吹变法维新,并继续上书。1898年在北京成立“保国会”,不久在翁同龢帮助下,受到光绪召见,奉命任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专折奏事。在百日维新时,连上奏章数十,提出定宪法、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练新军、废八股等变法主张和措施。9月,西太后发动政变,他得英人帮助经香港逃往日本。1899年7月在加拿大千岛组织“保皇会”,鼓吹保皇,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义和团运动爆发后,通令各地“保皇会”协助外国人攻打“团匪”。辛亥革命后,提出“虚君共和”,企图恢复清朝统治。1913年在上海编《不忍》杂志,宣传孔教,并任孔教会会长,鼓吹帝制复辟。1917年与张勋复辟帝制,被任为弼德院副院长(未就职)。“五四”运动后,攻击工农运动。1927年病死于香港。主要著作有:《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戊戌奏议》、《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康有为

康南海传梁启超上海广智书局1908年铅印本,北京万国道
德总会1943年8月4版48页
康南海传上编
南海康先生传
陆乃翔等
张伯桢
万木草堂1929年铅印本
沧海丛书1934年第二辑,(台湾)文海出版
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辑(总11)影
印本150页
康梁年谱稿
康有为与梁启超
康有为
杨复礼
吴 泽
宋云彬
1938年油印本3册
上海华夏书店1948年版202页
上海商务印书馆1951年版131页,北京三
联书店1955年版
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
康有为和戊戌变法
李泽厚
康同家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235页
(香港)环球文化服务社1959年版140页,
(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
康有为
康南海自编年谱
周中民
康有为
中华书局1960年2月版34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新1版,(台湾)文
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辑(总
11)影印本77页
康有为年谱简编
康有为评传
康南海自订年谱、康南海先生年谱续编
康有为家书考释
康有为的哲学思想
简夷之
沈云龙
康有为康文佩
李云光
邝柏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8月版
(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9年版130页
(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1月版256页
(香港)汇文阁书店1979年5月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5月版170
康南海先生年谱续编
康有为
康文佩
何双生
(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七
十七辑(总766)影印本180页
中华书局1982年4月1版37页、2版37

康有为与保皇会
馆藏康有为、梁启超资料目录(附戊戌变法运动
资料)
上海文物保管委员
会编
广东中山图书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554页
广东中山图书馆1983年6月版
康有为宋青蓝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50页,江
苏古籍出版社1983年10月版109页
论戊戌维新运动及康有为、梁启超
康有为与戊戌变法
康有为
康长素先生有为、梁任公先生启超师生合
广东人民出版社
汤志钧
马洪林
杨克己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版420页
中华书局1985年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月版269页
(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追述先父南海先生二三事
记康南海
康有为在桂林
康同环
梦 魂
昭 民
*公论报1958年3月24日
*中央日报1958年9月22日
广西日报1961年8月31日,广西历史人
物传第3辑第204页
试论康有为的哲学思想
康有为是圣人吗
杨度和康有为的晚节
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康有为
论康有为的爱国主义
邓艾民
章君觳
长 安
宋 杰等
郑克强
光明日报1965年5月28日
*联合报1970年10月24,25日
北京晚报1982年7月22日
广西日报1983年7月14日
广州日报1983年9月29日,社会科学(上
海)1983年10期
康有为的爱国维新精神
近代史上勇于改革的先驱康有为
康有为与《广仁报》
华侨报业的开拓者——康有为
宣传维新激励民众——康有为的广西之行
从《怒海萍踪》谈到康有为落难新加坡
康有为的流浪岁月
康有为的生平及其学术概论
康长素先生年谱
记康南海
南海康先生学案
清末维新人物之一康有为
陈旭麓
徐光仁
黄曙光
闻 朔
昭 民
邓水正
欧安年
黄延毓
赵丰田
阿 苏
张伯桢
南方日报1983年10月3日
羊城晚报1983年10月19日
桂林日报1984年8月19日
华声报1984年12月30日
广西日报1985年6月6日
广东侨报1985年11月13日
南方日报1985年12月1日
南风1928年3卷1期
史学年报1934年2卷1期
人世间1935年33期
正风半月刊1936年2卷2—8期
史地社会论文摘要1936年2卷7期
张国棵、康有为及其他
康有为与梁启超
宝 筏
经 堂
宇宙风1941年118期
古今1942年1期,*晚清及民国人物琐谈
第181页
康有为先生评传王森然中国公论1942年8卷3期—1943年8卷
6期,近代二十家评传第121页
康有为
康有为的思想与学术
康有为与戊戌政变
康有为传
康有为与戊戌维新
康有为先生
康有为学术思想评述
康有为先生事迹鳞爪
康南海逸事
康有为和章太炎最早把资产阶级社会学传入中
佩 韦
杨荣国
不 平
夏敬观
胡 绳
曾克耑
孟 萍
李满康
吴东权
孙本文
青年生活(桂林)1943年4卷5期
读书与出版1947年2卷3期
宇宙风1947年146期
国史馆馆刊1948年1卷2期
读书与出版1948年3卷1、2期
*大学生活1956年2卷1期
*中兴评论1958年5卷3期
*民主潮1958年8卷19期
*畅流1961年23卷3期
江海学刊1962年4期
康有为黄金时代的思想体系和评价
康有为生死一发间
康有为虎口余生话维新
康有为专玩假古董
蔡尚思
李忆慧
武林选译
伍惠林
学术月刊1963年9期
*春秋1965年2卷5期
*春秋1965年2卷6期
*春秋1965年3卷6期

论光绪丁酉十一月至戊戌闰三月康有为在北京
的政治活动
黄彰健*大陆杂志1968年37卷9期
康有为与袁世凯
康有为与万木草堂学风
慈禧、袁世凯.康有为
康有为与翁同稣
论光绪赐杨锐密诏以后至政变爆发前康有为的
政治活动
陈兰荪
林 斌
龙宝琪
沈云龙
黄彰健
*畅流1968年38卷3期
*东方杂志1969年3卷4期
*中外杂志1969年5卷6期
*春秋1969年u1卷4期
*大陆杂志1969年38卷9期
一代鸿儒康有为
康有为一生怪诞
 *美哉中华1969年14期
海外文摘1975年276期
“新中国”的维新嘉士康有为,梁启超、张君劢三
先生
程文熙*再生1976年6卷l期
康有为中举文凭
张君劢先生与康南海先生
说先父晚年的政治主张
康保延
程文熙
康同环
*广东文献1976年6卷3期
*再生1977年7卷3—4期
*广东文献1977年7卷2期,*再生1977
年7卷3期.*大成197s年58期
恭述先祖南海先生二三事
康有为及其书法
康有为(1858—1927)
康保延
凌云超
关国煊等
*广东文献1977年7卷2期
*大成1977年42期
*传记文学1978年32卷3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3册第230页
康南海先生书艺琐闻
先祖南海先生真貌
戊戌变法中的康有为和光绪
康南海埋骨崂山
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运动领袖——康有为
论康有为和保皇会
康保延
康保延
刘钦斌 王耀论
鲁 海
松 材
汤志钧
*广东文献1979年9卷1期
*中外杂志1979年25卷6期
宁夏大学学报1980年4期
文汇(增刊)1980年7期
通化师院学报1981年1期
近代史研究19s1年3期,纪念辛亥革命七
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1113页
康有为海外十六年
康有为和章太炎最先传入社会学
论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拉车前进的好身手”——康有为
康有为的辩证法思想初探
康有为论
康有为与近代思想启蒙运动
康有为的妇女解放思想
我印象中之康有为
康有为公车上书记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民国初年的康有为
戊戌变法中的光绪皇帝和康有为
建国以来康有为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概述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革家——康有为
康有为的“仿洋改制”
康氏兄弟的手足情
孙康之争
康南海与沈寐叟
康有为的八股文章
变则兴,不变则亡——近代著名的改革家康有
祝秀侠
陈树德
周德昌
陈祖恩王少普
吕彦博
任访秋
吴熙钊
王俊祥
李可良
马洪林
张 至
马天增
钟卓安
林飞鸾
吕良海
王晓秋
王离之
贺 夷
贾讷夫
李维思
陈崇桥
*中外杂志1981年30卷3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1年4期
华南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l期
书林1982年3期
哲学研究1982年5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5期
广州研究1983年创刊号
淮南师专学报1983年1期
人物1983年2期
中学历史教学1983年2期
教育与进修1983年2期
黄石师范学院学报19s3年3期
近代史研究1983年4期
中山大学学报1983年4期
电视大学文科园地1983年4期
百科知识1983年12期
*中报月刊1983年36期
*中报月刊1983年40期
*大成1983年110期
*大成1983年113期
理论与实践1984年3期
康有为著作出版情况介绍
对康有为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家康有为
李名方
(日)竹内弘行著
常书舞译
郭桂兴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4年6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4年6期
历史教学1984年u1期

回忆康南海先生
徐悲鸿与康有为的一段交往
论康有为的变法思想
书坛巨擘康有为与叶恭绰
康有为桂林讲学记
康有为在荆州
康有为脱险记
康有为的家世和晚年生活
刘海粟
朱仲岳
史国瑞
区潜云
龚寿昌
孙宝田
林献炘
庞 莲
*大成1984年128期
文物天地1985年4期
人文杂志1985年5期
广州文史资料专辑(珠江艺苑)第71页
广西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122页
大连文史资料第1辑第125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第31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2辑第92页,文史
集萃(全国政协)第3辑第123页
康有为晚年史实补正
康有为和他的《广艺舟双楫》
康有为
鲁 海
祝 嘉
萧 弓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9辑第161页
*艺林丛录(六)第197页
中外历史名人传略(中国近现代部分)第
78页
康有为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
康有为
骆承烈
(美)勃德等编
贾逸君
耿云志
中外著名教育家小传第86页
中华今代名人传第15页
中华民国名人传(下册)前清遗志第28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3辑第
35页,民国人物传第1卷第320页
康有为(1858—1927)
康有为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
康有为(1858—1927)
康有为
维新派领袖——康有为
康有为(附粱启超)
经三十一国 行六十万里——康有为
(1858—1927)
谢永雄等
夏 宁等
姜宗伦等
杨 堪
周德昌
朱拙存
李炳清
王治心李次九
赵 预
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第265页
中华杰出人物传第303页
中华英杰第239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第342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第198页
中国历代名人传(三)第1627页
中国历代名人小传第256页
中国历代名人传略第6集第287页
中国历代旅行家小传第210页
康有为
康有为
康有为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
辛安亭
胡 民
黄 鸣
王树槐
杨荫深
中国历史人物第338页
中国历史上的名人第233页
中国历史上的唯心论哲学家第173页
*中国历代思想家第9册第5419页
中国文学家列传第491页,中国学术家列
传第483页
康有为——百日维新的中心人物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
试论康有为
康南海自编年谱
王世祯
陈翊林
张敏孝
汤志钧
*中国风云人物第301页
中国百名人传第493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411页
中国近代人物论丛第114页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四)第
107页
康有为
康有为
康有为思想研究
康有为的思想
康有为的政治思想
康有为
康有为
变法维新 救亡图存——戊戌变法的领导者康
有为
任访秋
汪林茂
李泽厚
冯友兰
邵德门
罗炳之
吕彦博
李书源
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第82页
中国近代名人小传第213页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第92页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集第110页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第136页
中国近代教育家第66页
中国近代爱国人物传第227页
中国近代爱国者百人传第165页
救国图存康有为“公车上书”
康有为
康有为
略论康有为的哲学思想
盂昕佰
喻松青邝柏林
徐仲林等
邝柏林
中国近代爱国者的探索第49页
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上册)第509页
中国教育家传略第312页
中国哲学史研究集刊第1辑第226页

康有为 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清代近代部分(下
册)第245页
康有为
新闻界名人介绍:康有为(1858—1927)
雷克啸中国著名教育家第112页
中国新闻年鉴(1983)第569页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
康有为
康有为变法思想溯源
康有为教育改革思想及实践
康有为重来北京的一段轶闻
康有为传
广西统计局
庄 葳等
汤志钧
汤志钧
林克光
金慧中 金启暻
古今广西旅桂人名鉴(旅桂部分)第100页
古今中外三百名人第262页
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增订本)上册第3页
戊戌变史论丛第106页
戊戌维新运动史论集第182页
北京文史资料选编第24辑第32页
*民国名人小传第79页
康梁与“复辟”运动
康有为
康有为字广厦
康有为与李提摩太
康有为
康有为
吴相湘
齐 盼
陆丹林
陈长年
邵镜人
*民国政治人物第1集第59页
民族的光辉(上)第248页
名人录第103页
当代人物志第1页
百代英杰第543页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九十五辑(总
950)·同光风云录影印本第198页
回忆康南海史实
康有为晚年讲学及其逝世之经过
康南海史料商榷
康有为
康有为寓居西山
忆康有为先生
康有为
康有为与今文经学
康有为小传
康有为(1858—1927)
康同壁
任启圣
王益知
王永钦
潘一平
刘海粟
金 梁
汤志钧
陈 衍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第201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31辑第237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31辑第247页
华夏英杰百人传第328页
西湖人物第226页
齐鲁谈艺录第81页
近世人物志第311页
近代中国人物第351页
近代诗钞第20册
近代诗选第295页
康有为(1858—1927)
南海康先生传
南海先生七十寿言
公祭康南海先生文
康有为
康有为与强学会
康有为大同理想的阶级特征
康有为(1858-1927)
戊戌维新的倡导者康有为
康有为评话
试论康有为的哲学思想
康有为第一次来桂讲学概况
康有为第二次来桂讲学概况
康有为来桂讲学的动因
康有为桂林讲学记
康有为来桂讲学概况
康有为生平活动简表
康有为
周邦道
梁启超
梁启超
梁启超
段昌国
沈云龙
郭志琦
刘君祖
胡子俊
吴熙钊
吕彦博
廖中翼
廖中翼
周 鼐
龚寿昌
张心征 沈樾等
汤志钧
蔡冠洛
*近代教育先进传略(初集)第373页
饮冰室合集·文集第3册之6第57页
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5册之44上第27页
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5册之44上第29页
*现代中国思想家第3辑第3页
*现代政治人物评述(上卷)第1页
学术论文选第83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9册第229页
知识分子与中国历史发展第592页
岭南历代思想家评传第335页
哲学史论丛第409页
桂林文史资料第2辑第43页
桂林文史资料第2辑第58页
桂林文史资料第2辑第86页
桂林文史资料第2辑第92页
桂林文史资料第2辑第96页
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1129页
清代七百名人传(下)第1913页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
康南海轶事
康有为
赵尔巽等
堪 隐
孙文铄
清史稿第42册第12830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4卷第646页
*晚清及民国人物琐谈第177页
新闻界人物(6)第1页

康有为

欧洲十一国游记康有为 钟叔河校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151页
康有为大传
康有为在西安
革新派巨人康有为
康有为评传
维新之梦:康有为传
列国游记:康有为遗稿
马洪林
单演义
林克光
董士伟
何一民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
员会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662页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257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576页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144页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04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87页
康有为评传:时代的弄潮儿
康有为
康有为大同思想研究
康有为
追忆康有为
康有为传
康有为传
康有为“戊戌密谋”补正
《康有为》读后
康有为及其《大同书》的乌托邦思想
康有为历史评价的几个问题——纪念康有为逝
世六十周年
朱义禄
齐春晓 曲广华
臧世俊
何金彝 马洪林
夏晓虹编
童强
纪能文 罗思东
杨天石
陈祖怀
张家骧
马洪林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234页
哈尔滨出版社1996年版622页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305页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350页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513页
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300页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16页
文汇报1986年4月8日
人民日报1986年4月14日
光明日报1986年12月29日
文汇报1987年4月7日
康有为在偃师
天遊园小记——访青岛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研究中的几个争议问题
关于康有为的评价问题
牛秀生
胡太春
洪林
胡滨
人民政协报1987年9月25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7年11月15日
人民日报1988年1月4日
人民日报1988年2月29日,人民日报(海
外版)1988年3月10日
论康有为的思想体系的形成
康有为与徐悲鸿的师生情
论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论康有为的哲学思想
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
试论康有为哲学思想的特点及其走向唯心主义
的道路
桑咸之
吴恩甲
李泽厚
李泽厚
孙蒞和
孙长江
光明日报1988年3月9日
人民政协报1989年6月30日
文史哲1956年5期
哲学研究1957年1期
政法教学1958年2期
教学与研究1961年3期
康有为的经济思想
康有为早期的“大同”思想
《大同书》成书年代及思想实质
康有为纂《日本变政考》
康有为戊戌条陈汇录——故宫藏清光绪二十四
年内务府抄本《杰士上书汇录》简介
赵靖
汤志钧
何哲
张书才
陈凤鸣
经济研究1962年5期
江海学刊1963年10期
近代史研究1980年3期
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3期
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1期
论《大同书》及其实质
论康有为的认识论
关于戊戌维新运动与康梁评价的若干问题的综
吕彦博
吕彦博
凌芝
学术研究丛刊1981年3期
学术研究丛刊1982年2期
学术研究1982年3期

论康有为设想的“大同”世界——兼与汤志钧同
志商榷
陈慧道华南师院学报1982年3期
一九一六年康有为致蔡松坡书致陆荣廷书
章太炎评康有为、那拉氏、袁世凯、张之洞
申松欣提供学术研究1982年3期
复旦学报1982年3期
康有为谭嗣同经学佛学哲学思想新论
从《波兰分灭记》看康有为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
主张
何新
孔祥吉
学习与探索1982年5、6期
人文杂志1982年5期
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不属桐城派
论康有为哲学思想的特点
康有为“三世说”的历史观
孙文光
郑克强
吕彦博
江淮论坛1982年6期
复旦学报1982年6期
学术研究丛刊1983年1期
康有为经济思想浅析
康有为与今文经学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严复思想之异同
建国以来康有为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概述
康梁维新派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高潮的兴起
戊戌变法中的光绪皇帝和康有为
论康有为的爱国主义
康有为戊戌变法政治主张刍议
评康有为《大同书》的人道主义思想
《孔子改制考》戊戌进呈本略论
康有为与《日本变政考》的几个问题
论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
《大同书》时代价值刍议
康有为进化观形成时间考
论一九○○年前后康梁思想的分歧
江筱薇 孔祥吉
杨向奎
汤奇学
林飞鸾
乐 正等
钟卓安
郑克强
张凤翔
陈正夫
孔祥吉
陈华新
吕彦博
徐梁伯
马自毅
王有为
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1期
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1期
安徽大学学报1983年2期
中山大学学报1983年4期
中山大学学报1983年4期
近代史研究1983年4期
社会科学1983年10期
内蒙古大学学报1984年1期
江西社会科学1984年1期
河北师院学报1984年2期
近代史研究1984年2期
学术研究丛刊1984年2期
江海学刊1984年3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3期
学术月刊1984年3期
辛亥革命后的康梁比较观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政治主张的再探讨
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进化论评议
试论康有为的民族观
重论康有为与今古文问题
功利主义与康有为的近代社会政治学说——
《民功篇》析
刘福祥 赵矢元
王晓秋
吴熙钊
林家有
汤志钧
吴根梁
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3期
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4期
学术研究1984年4期
史学月刊1984年5期
近代史研究1984年5期
复旦学报1984年6期
略论康有为的“三世”说
论康有为的海外诗
评康有为的三部外国变政考
《大同书》手稿南北合璧及著书年代
“才智之士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
康有为教育思想再探
曾乐山
郭延礼
王晓秋
朱仲岳
达人
学术月刊1984年6期
东岳论丛1984年6期
北方论丛1984年6期
复旦学报1985年2期
教育丛刊1986年1期
合中外古今文化而成新的学术思想——介绍
《南海康先生口说》
吴熙钊中山大学学报1986年1期
康有为的教育改革主张和实践活动
康有为第三次上清帝书原本
吕彦博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
学术研究从刊1986年1期
历史档案1986年1期
康有为两次来桂林讲学及其对近代广西文化教
育的影响
梁小克玉林师专学报1986年2、3期
发愤救亡,变法图强——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
爱国思想述评
谢方正江西大学学报1986年2期
康有为设制度局思想试析
康有为思想研究
刘海粟与康有为
论康有为戊戌维新前对中西文化状态的比较
康有为的桂林之行和《广仁报》
廖康羊城之会与康有为经学思想的转变
谭本忠
金涵
谷苇
吴根梁
林浩
黄开国
史学月刊1986年2期
国内哲学动态1986年2期
艺谭1986年3期
复旦学报1986年3期
广西社会科学1986年4期
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4期

试论康有为梁启超的教育与人才思想
康有为遗颅沉浮史
从康有为到孙巾山
对康有为后期策动武装勤王的再评价
康有为早期大同思想的形成及其与第一次上书
的关系
叶晓昀
李洁
汤志钧
钟卓安
贾晓慧
扬州师院学报1986年4期
乐园1986年6期
近代史研究1987年1期
学术研究1987年2期
清华大学学报1987年2期
先驱者走向世界的足迹——谈康有为、梁启超
出国日记
陈左高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2期
“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说辨伪——戊戌变法
史考论之一
汪叔子 王凡安徽史学1987年3期
《康有为大传》序
日本警视厅与康有为
近年康有为纪念研究情况述略
近年来康有为研究动态
陈旭麓
申松欣
马洪林
(日)竹内弘行著
孙国群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3期
西北大学学报1987年3期
文教资料1987年4期
文教资料1987年4期
康南海先生轶事
康有为七次上书光绪帝
康有为前期的自然观简评
康有为研究报刊论文资料索引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康有为
理想在未来——康有为历史哲学思想浅析
康有为的变革发展观
康有为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学习与借鉴
关于康有为进化观念的形成时间
纪念康有为逝世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
简论康有为的中、西文化观(1898年)
康有为的妇女解放思想论略
康有为的体育思想极其影响
康有为教育目的论的哲学渊源
康有为人道主义哲学评析
康有为与海外华侨报业
戊戌后的康有为——思想的研究大纲
新意迭出的《康有为大传》
再论康有为的历史评价问题
对康有为哲学体系的思考
略论康有为维新变法的人才思想
试评康有为《大同书》中的妇女解放思想
康有为行政改革思想研究(上、下)
《民功篇》的思想境界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哲学变革的开端——康有为
《内外篇》评析
蒋贵麟
钱文汇
陈厚忠
韦少波
周荃
丁祯彦
卢昌健
王秀华
一平
孟亦先
黄小榕
黄保信
关文明
李建国
黄小榕
孙文铄
徐高阮遗著
徐彻 高虹
马洪林
陈伟桐
张风翔
蒋玮
杨凤春
何若钧
何建安
文教资料1987年4期
历史教学问题1987年4期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4期
文教资料1987年4期
文教资料1987年4期
重庆社会科学1987年5、6期
广州研究1987年5期
辽宁大学学报1987年5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6期
山东社会科学1988年1期
岭南文史1988年1期
河南大学学报1988年1期
岭南文史1988年1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1期
中国哲学史研究1988年1期
暨南学报1988年1期
学术研究1988年1期
中国图书评论1988年1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1期
东岳论丛1988年2期
内蒙古师大学报1988年2期
东岳论丛1988年2期
政治学研究1988年3、4期
广东社会科学1988年3期
中国哲学史研究1988年3期
康梁与鲁雨生
康有为的“孔子改制”新议
康有为与《上清帝第一书》
论康有为美术思想
维新运动中康梁农业改革思想初探
康有为的进化论和人道主义
康有为的书学思想与实践
康有为维新运动时期的社会改革思想
论康有为的历史地位
评戊戌变法后的康有为
晚清经世致用思潮对康有为早期思想的影响
康有为与孔教运动
(香港)蒋英豪
迟云飞
张华腾
刘伟林
沈其新
李明友
刘文华
沈茂骏
王翔
王翔
何志慧
房德邻
广西社会科学1988年3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3期
商丘师专学报1988年3期
佛山师专学报1988年3期
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1988年3期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88年4期
中国书法1988年4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4期
苏州大学学报1988年4期
晋阳学刊1988年5期
学术研究1988年5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6期

论康有为的宗教观
论康有为后期的爱国主义思想
关于康有为史观的两个问题
康有为《中日和约书后》写于何时
康有为:近代中国启蒙第一人
康有为的一篇未刊英文函
康有为与近代儒学
康有为与振华实业公司
论康有为大同社会的性质问题
论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
“从洋”、“托古”、“参采中外”——十九世纪末康
有为的思维逻辑
陈崇钫
申松欣
谷翔鸿
张向阳
董士伟
黄彦译介
房德邻
贺跃夫
(德)费路
徐光仁
吴雁南
东岳论丛1988年6期
东岳论丛1988年6期
江汉论坛1988年8期
近代史研究1989年1期
教学与研究1989年1期
学术研究1989年1期
孔子研究1989年1期
岭南文史1989年1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1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1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2期
“心学”、今文经学与康有为的变法维新
康梁思想同异述论
康有为、梁启超早期教育思想简论
康有为“温和夺权”策略考
康有为官制改革思想略论
康有为近代意识刍议
略论康有为的政治制度思想
佛教神秘主义:《大同书》的逻辑起点
论康有为宏观经济管理思想
论戊戌时期康有为的“创教”、“保教”主张
康有为的“重仁而爱人”的博爱哲学
康有为人道主义哲学体系的完成与终结
康有为维新变法的经济思想
康有为与中国近代化意识
万国公法书籍与康有为前期思想
对戊戌维新运动及康有为的新认识
康有为、梁启超的美育和美术思想简介
论康有为的儒学和进化论
论康有为的中西会通
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与日本
康有为、梁启超的人才思想述论
丁未政潮中康梁派活动考略
论康有为由维新到保皇的演变
评康有为论教案对策问题
评康有为七上清帝书
试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中外文化的吸收和
再创造
吴雁南
李侃
庄维民
郭铁桩
曾凡炎
陈华新
谢俊美
杨念群
汤照连 郭小东
赵春晨
樊金娥
黄小榕
杨广玺
涂鸣皋 吴远清
袁伟时
蒋玮
张恒翔
桑咸之
刘兴华
郑海麟
杨生祥
郭卫东
郭学旺
马洪林
张啸虎
黄达诚
近代史研究1989年2期
近代史研究1989年2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2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2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2期
近代史研究1989年2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2期
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3期
中山大学学报1989年3期
汕头大学学报1989年3期
吉林大学学报1989年4期
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4期
锦州师院学报1989年4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4期
中山大学学报1989年4期
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5期
中国美术教育1989年6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6期
近代史研究1989年6期
历史教学1989年7期
历史教学1989年10期
历史档案1990年1期
山东师大学报1990年1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1期
江汉论坛1990年1期
广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1期
康有为与西学
为近代中国革新派巨人画像——评《康有为大
传》
申松欣
沈渭滨
史学月刊1990年2期
历史研究1990年2期
翁同龢举荐康有为始末
一九○二——九○三年间梁启超对康有为之
离异与回归
王轶群
钟永山
吴中学刊1990年2期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2期
康有为严复变革思想比较
试析康有为明治维新知识之来源
康有为和廖平的一桩学术公案
评康有为与廖平的思想纠葛
丁巳后康有为的复辟活动
康有为《大同书》研究述论
康有为经济近代化的构想及其价值
评康有为《两考》的消极作用
李双璧
章扬定
房德邻
黄开国
林克光
(日)柴田榦夫
马洪林
赵树贵
历史研究1990年3期
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3期
近代史研究1990年4期
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5期
历史教学1990年11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1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1期
江西社会科学1991年1期

维新时期康有为民主思想的结构考察
康有为、梁启超对法国大革命认识比较论
康有为进化论思想的二重性
康有为维新思想动因新探
康有为与“万木草堂”
试论康有为托古仿洋的维新思想
康有为《中日和约书后》的写作时间
崔之清 陈蕴茜
李永清
王杰秀
严安林
杨晓
吴乃华
张锡勤
江海学刊1991年1期
史学月刊1991年2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2期
学术月刊1991年2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2期
人文杂志1991年2期
历史研究1991年3期
康有为的立宪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略论康有为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
论康有为庚子广西勤王战略
论康有为明治维新观的政治思想表现
新文化运动与“孔教”观——评康有为、陈独秀
之间的一场争论
马生祥 叶文郁
梁宇红
林克光
章扬定
董士伟
安徽史学1991年3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3期
社会科学探索1991年3期
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5期
齐鲁学刊1991年5期
论“孔子改制”与西学意识——康有为的思想演
变及其评价
齐国华史林1992年1期
试析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兼论作为思想武
器的近代经学
陈金川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1期
戊戌变法前后康有为、梁启超与基督教
从《物质救国论》看康梁的原则分歧
自立军起义前后的孙、康关系及其他——新加
坡丘菽园家藏资料评析
赵春晨
李国俊
汤志钧
汕头大学学报1992年1期
史学月刊1992年2期
近代史研究1992年2期
《孔子改制考》与《知圣篇》之比较
康有为与儒家思想近代化
康有为近代主体意识刍议
解剖康有为——“戊戌变法”四论之二
康有为的世界意识
康有为与现代新儒学
康梁在两广的勤王活动
康有为经世思想及其特点
中西思想融汇与康有为改革观的形成
吴天任撰《康南海先生年谱》后序
黄开国
胡维革
徐梁伯
唐德刚
马洪林
李翔海
陈长年
李文义
吴乃华
康保延
孔子研究1992年3期
求是学刊1992年3期
北方论丛1992年4期
*传记文学1992年60卷4期
江海学刊1992年5期
南开学报1992年5期
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6期
齐鲁学刊1992年6期
山东师大学报1992年6期
*传记文学1992年61卷6期
康有为的日本研究及其特点——《日本变政考》
《日本书目志》管见
(日)村田雄二郎近代史研究1993年1期
从《日本变政考》看康有为重视教育的思想
从《日本书目志》看康有为的经济思想
康有为对《万国公报》的扬与弃
康有为思想的内在矛盾及其文化指向
论康有为戊戌时期的人格观
论康有为明治维新观的文化思想表现
论戊戌时代康有为的君主立宪思想
试论辛亥革命时期康有为的政治思想
关于康有为的评价问题
康有为大同思想的东方文化色彩
重评康梁维新派——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
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
(日)柴田斡夫
王根林
郑大湖
李翔海
吴乃华
章扬定
赵洪刚
王才
刘孔伏 潘良炽
任军
林有能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2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2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2期
学术研究1993年3期
西北大学学报1993年3期
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4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4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5期
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6期
历史研究1993年6期
学术研究1994年1期
“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
会综述
方志钦近代史研究1994年1期
论康有为与孔孟的人格观
康梁与史学致用
康有为的海外活动和保皇会前期评价
康有为与清议的动机
试论康有为的君主立宪思想及实施策略
戊戌后康有为对西方哲学的受容与折射
吴乃华
王也扬
汤志钧
陈勇勤
杨义银
何金彝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1期
近代史研究1994年2期
历史研究1994年2期
北方论丛1994年2期
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2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2期

一个热诚爱国者的悲剧——评戊戌政变后的康
有为
孟祥才烟台大学学报1994年2期
应为康梁和立宪派正名
戊戌时期章太炎与康有为经学思想的歧异
自立军起义前后的容闳与康梁
从《不忍》杂志看康有为民初的政治主张
论康有为的科学文化观
戊戌后康梁与维新派学术研讨会综述
从康有为、孙中山的民权思想看进化论在中国
的发展
侯宜杰
张 勇
容应英
冯祖贻
段治文
高德华
梁修琴
近代史研究1994年2期
历史研究1994年3期
历史研究1994年3期
近代史研究1994年3期
浙江社会科学1994年3期
历史研究1994年3期
史学月刊1994年4期
论康梁维新派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的态度
赵春晨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5期
略论康有为的对外开放思想
康有为“尊孔”和“五四”“打倒孔家店”
陶水木
蔡世华
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9期
历史教学1994年10期
康有为谭嗣同的新仁学
重论康有为与“孔子改制论”
“百日”期间康有为变法策略二题
从“天津阅兵风闻”看康有为的变法思想
君主立宪制与现代化——为康有为“保皇”一辩
《大同书》起稿时间考——兼论康有为早期大同
思想
马洪林 何金彝
吴义雄
陶水木
崔克实
董方奎
房德邻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1期
中山大学学报1995年1期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2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2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2期
历史研究1995年3期
康有为的日本观
康有为经学思想的意义阐释
论康有为目录学思想
论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康有为的重智思想
康有为与《时务报》
清末康有为书论的“法古”思想
康有为的全变思想和创造进化论
康有为的功利主义伦理文化观
甲午战争与康有为人格观的演变
傅立叶《新世界》与《大同书》之比较
康有为的国外游历与《大同书》
论康有为大同思想的形成
也谈康有为的“尊孔”和新文化运动的“反
孔”——与蔡世华先生商榷
臧世俊
陶 清
陈耀盛
刘学军
何金彝
黄士芳
郑祥玉
何金彝
何金彝
吴乃华
何金彝
陈秀湄
任 军
蒋国宏
学术论坛1995年3期
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3期
近代史研究1995年3期
求是学刊1995年3期
江海学刊1995年4期
史学月刊1995年4期
齐鲁学刊1995年5期
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6期
社会科学1995年7期
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8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1期
史学月刊1996年1期
史学月刊1996年1期
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1期
论康有为及其“公车上书”之“书”
康有为《公车上书》与《应诏统筹全局折》之比较
康有为思考未来的思维轨迹——“公——
平 ——”
陈国钧
陈可畏
任 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2期
历史教学问题1996年4期
人文杂志1996年4期
康有为与理学初论
论康有为的“开民智”思想
论维新时期康有为的西方富强观
康有为“七上书”的进化论思想
戊戌政变前后的康有为
中西文化与康有为的变易思想
康有为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试析康有为的变易思想
康有为《广艺舟双揖》的美学思想
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与孔学
康有为与丁巳复辟
康有为早期思想中的人道观念片议
振华公司内讧与康、梁分歧
吴义雄
俞祖华
宋德华
陈可畏
邝兆江
吴乃华
马洪林
吴乃华
傅合远
王钧林
王隆平
蔡乐苏
张荣华
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4期
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4期
暨南学报1996年4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5期
历史研究1996年5期
人文杂志1996年5期
文史哲1996年6期
学术研究1996年8期
文史哲1997年1期
文史哲1997年1期
史学月刊1997年1期
清华大学学报1997年1期
复旦学报1997年1期

从康有为上书看中国知识分子政治意识的觉醒
丁巳《复辟登极诏》是不是康有为拟定或修改
康有为与近代妇女启蒙思想
宋德华
王隆平
张媛
求索1997年2期
历史档案1997年2期
中州学刊1997年2期
论孙中山康有为建设中国的共识——以《实业
计划》与《物质救国论》为中心
马洪林 何金彝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2期
评康有为的商务活动
康有为与《诸天讲》
康有为的联满倒袁计划
论戊戌变法后的康有为与梁启超
康有为的政治改革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康有为对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论
试论康有为的科技思想
康有为《大同书》人文精神的内部结构
康有为的用人观
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军事改革思想述论
康有为富国养民思想探析
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章太炎变法思想的异趋
康有为的旅游实践与旅游教育观
康有为对戊戌变法的一项否思
南洲讲学开新派万木森森一草堂——论康有
为广州办学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方志钦 蔡惠尧
林庆元
杨天石
齐春风
何金谕
马洪林
齐春晓
阎丹红
陈昕
陶季邑
齐春晓
王玉华
马晓京
张荣华
万平
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2期
史学月刊1997年5期
复旦学报1997年6期
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6期
学术月刊1997年12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1期
北方论丛1998年1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2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2期
宁夏大学学报1998年2期
学习与探索1998年3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3期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4期
复旦学报1998年4期
北方论丛1998年4期
丘逢甲与康有为
康梁交恶溯源
康有为入宫拥立溥仪复辟质疑
康有为变法后的思考
康有为的科技观与培根的《新工具》
维新变法失败原因与康有为变法后的思考
“康有为与戊戌变法学术研讨会”综述
康有为与严复:戊戌时代学术规范的逸失
佛学思想之于维新志士:以康、梁、谭为例
再论康有为与“君权变法”
康有为政治发展理论浅析
西方自然科学与维新思潮——论康有为、严复、
谭嗣同的变革思想
黄志平等
齐春风
王隆平
贾晓慧
何金彝
贾晓慧
郭秀文
欣文
李双璧
宋德华
白锐
朱义禄
台湾研究集刊1998年4期
史学月刊1998年5期
历史教学1998年5期
东方文化1998年6期
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6期
历史教学1998年8期
学术研究1998年9期
学术月刊1998年9期
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1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1期
贵州大学学报1999年2期
学习与探索1999年2期
也论戊戌政变前后的康有为
论康有为大同思想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军事改革思想
康有为忠君思想探析
汪荣祖
李爱峰
季云飞
陈可畏
历史研究1999年2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3期
军事历史研究1999年3期
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4期
显微镜与康有为哲学思想的形成
康、袁交往与戊戌维新新政治格局
康有为妇女观论析
戊戌政变前康有为的经济发展思想探析
任军 余桂芳
张华腾
马庚存
吴传清
史学月刊1999年4期
史学月刊1999年5期
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5期
江汉论坛1999年11期
慈禧缘何成为康有为的继承人
论彼得一世改革“心法”对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
苏全有 尹明攀
李育民 李斌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1期
安徽史学2000年1期
康有为、谭张孝与琼彩楼
康有为《突厥游记》稿刊本的差异及其成因
康有为的孔子观与今文经学的终结
丘菽园与康有为
蔡惠尧
戴东阳
刘学照
汤志钧
历史档案2000年2期
近代史研究2000年2期
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2期
近代史研究2000年3期
论康有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试论康有为的大同理想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的土耳其观与其联英策
康有为的“大中国观”与革命派放弃“驱除鞑虏”
程恩富 汪桂进
陈鹏鸣
戴东阳
何志虎
湘潭大学学报2000年4期
安徽史学2000年4期
史学月刊2000年4期
史学月刊2000年5期

口号  
试论梁启超对康有为的师从与叛逆
再论康有为与今文经学
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新探——翁同龢摘抄手
迹读后
陈鹏鸣
汤志钧
汤志钧
河北学刊2000年6期
历史研究2000年6期
史学月刊2000年7期
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早期文本——《广艺舟
双楫》的思想文化解读
陈江学术月刊2000年7期
南海康君墓表王树楠广清碑传集第十八卷第1210页,辛亥人物
碑传集第631页
南海康公墓志铭
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
刘海粟
康有为撰 楼宇烈
整理
广清碑传集第十八卷第1212页
中华书局1992年版270页
清代戊戌变法领导者、书法家康有为书学国际
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中国人物年鉴编辑
部编
中国人物年鉴(1997)第366页
20世纪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康有为
(1858—1927)
李维民主编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2页
康有为(1858—1927)
“圣人”心迹——时人眼中的康有为
康有为隐居上海滩
康有为和公车上书
自立军起义前后的孙、康关系及其他——新加
坡丘菽园家藏资料评析
范济国
夏晓虹
秦维宪
苏双碧
汤志钧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295页
旧年人物第60页
民国文坛名流归宿第211页
苏双碧史学论文集第531页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纪念辛亥革命
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1328
康有为先生评传
康有为
王森然
肖黎等主编
近代名家评传(初集)第120页
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个男人第443页

1

(词)清·康有为

是谁唱东风昨夜,月正圆时。

秋正凉时。

红楼蓦地忽逢伊。

一从见后■哀■,醒也思思。

梦也思思。

半年心事有谁知。


1

(词)清·康有为

人间但解看花好,奈■■、开落成朝暮。

受尽东风,只赢得、词人题句。

君休问,马上车前无数。

明年知又春如故。

独惊心、今日更何处。

素韵红情,极难忘、几回相遇。

谁曾共,日斜重觅归路。


1

(词)清·康有为

玉阑干,银栊槛,见彤霞和雪。

春深香国,记月圆时节。

五度护铃频咒,彩幡试剪,此情意、绵绵难讫。

爱花切。

却恐嫩蕊浓香,误被他人折。

纵教未折,采摘应残缺。

欲拾零香枕畔,心情凄绝,怪东风、怎任狼藉。


1

(词)清·康有为

南岭海北春飙早,是处饧箫腊鼓。

红灿木棉,牡丹才放,又是梨花飘雨。

春思良苦。

待■风信至,那时说与。

只恐见时,相看脉脉更无语。

过尽韶华几许。

叹被冷香销,倚楼何处。

敲柝玉钗,写残锦字,虚向梦中凝伫。

朝朝暮暮。

算只有东风,知人心绪。

便向东风,再寻梦中路。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

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首领。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光绪进士,任工部主事。1888年起,先后七次上书请求变法图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又同梁启超等1300余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即“公车上书”。后又创办《万国公报》,创立强学会。1898年,他与谭嗣同等发动领导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失败后,逃亡国外,赴日本、加拿大、英国,继续坚持君主立宪,组织保皇会,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由进步走向反动。最后于1917年支持张勋复辟,成为“复辟的祖师爷”。戊戌变法前,他所写的新体诗、新体散文,思想奔放,直抒己见,对梁启超后来提倡新文体革命产生积极的影响。后期诗文多宣泄保皇思想和没落情绪。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有《康南海先生诗集》《康南海文集》《康有为诗文选》。

☚ 汪笑侬   况周颐 ☛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

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西樵山人。广东南海人,故又称南海先生。光绪进士,任工部主事,曾先后七次上书皇帝,建议变法图强。甲午中日战争次年,同梁启超等鼓动各省在京会试举人一千余人“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首领。后日趋反动,敌视辛亥革命,赞助张勋复辟。工诗文。其诗颇受龚自珍影响,飞动壮丽,奇特瑰伟,表现出冲破约束的解放精神。散文直达所见,畅所欲言,骈散兼行,一扫传统古文程式。是新派诗和新体散文的开创者之一。晚年诗文弥漫着孤独没落意绪。有《康南海先生诗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南海先生七上书》等。

☚ 易顺鼎   蒋智由 ☛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

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更甡。广东南海人。年十一,丧父,随祖父读书。年十九,就读于同县大儒朱次琦。年二十二,游香港,始知西学。清德宗光绪九年(1883),研究西方政治制度与自然科学,在乡创办不缠足会,开始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体系。光绪十四年,赴京应顺天乡试,落第。鉴于中法战争,国势日蹙,作《上清帝第一书》,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主张。光绪十七年,办学于广州长兴里,传播维新思想。光绪十九年,中举。光绪二十一年,与梁启超入京会试,适当《马关条约》签订,遂联合各省进京举人上书朝廷,要求拒绝和约。是年,登进士第,授工部主事,未就,又两次上书朝廷,在京创办《万国公报》与强学会。光绪二十二年,讲学于广州万木草堂,继续培养维新干部,作《日本变政记》,赴澳门办《知新报》。二十四年,德宗召见,询问变法方略,进呈《日本变法考》、《俄彼得变政记》,命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并督办《时务报》。维新运动失败,六君子殉难,有为出走香港,漫游日本、加拿大等世界各地,自号更生,于美洲等地华侨界组织保皇会,任保皇会总长。民主革命运动兴起,仍坚持保皇立宪,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反对民主共和。1913年,因母丧回国。1917年,参与张勋拥戴清末帝溥仪复辟事,受封为弼德院副院长。复辟失败,又自号更牲。1927年,病逝于青岛。终生从事政治活动,以馀事为诗。历经维新运动领袖、保皇党魁与复辟派的中坚人物,其诗政治内涵亦大致如此。尝自言一生经历行踪曰: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遍游四洲,经三十一国,行程六十万里。又尝自言其诗“意境几于无李杜,目中何处着元明。飞腾作势风云起,奇变见犹鬼神惊。扫除近代新诗话,惝恍诸天闻乐声。兹事混茫与微妙,感人千载妙音生”(《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之三)。其诗题材丰富,意境恢宏。早期多政治抒情诗,气势飞动。后期多长篇记叙诗,记述世界各地风光人物而杂以议论。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曰:“南海先生不以诗名,然其诗固有非寻常作家所能及者,盖发于真性情,故诗外常有人也。先生最嗜杜诗,能诵全杜集,一字不遗,故其诗虽非刻意有所学,然一见殆与杜集乱楮叶。”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称其“偶事歌咏,真有抉天心探地肺之奇,不仅巨刃摩天已也。返虚入浑,积健为雄,惟南海足以当之矣”。诗集有梁启超手写四卷本《南海先生诗集》,上海广智书局1911年印行;崔斯哲手写十五卷本《康南海先生诗集》,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年印行。其他著作很多,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广艺舟双楫》、《共和平议》等。生平事迹有自撰《我史》(又名《康有为自订年谱》)、康同璧《康南海先生年谱续编》、张伯桢《南海康先生传》、马洪林《康有为大传》等。

☚ 易顺鼎   刘光第 ☛

康有为

 近代维新运动的 “精神领袖”。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县人,故世称 “康南海” 或“南海先生”。康家是广东名门,世以程朱理学传家,康有为耳濡目染,有志为圣人,开口就是“圣人圣人”,里党传以为笑,戏曰 “圣人为”。十八岁始游学广东名儒朱次琦门下,出入经史,泛览百家,尤喜今文经学,暗自以“帝王师” 自期。当时,欧风美雨正开始席卷中国,而传统士大夫却多津津乐道于乾嘉以来的考据训诂之学,不知文明古国正面临两千年来都没有遇到过的大变局。康有为在广东得风气之先,对西学有所接触,思想为之一变。他三十一岁时赴京参加会试,毅然以布衣身份上书光绪皇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 等三项革新政治的建议。尽管这封上书被大臣扣压,未能送交光绪皇帝,但康有为的名字已在青年士人中传播开来。康有为非常自负,会试考题为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他竟然在答题的结语中说:“孔子大矣,孰知万世之后,复有大于孔子者哉!” 结果自然是名落孙山。康有为回到广州后,便在长兴里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康有为将所谓学问分为经世之学、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等四科,他鄙薄考据和词章,故其在万木草堂所讲之学为经世和义理。这和当时盛行的乾嘉学风大异其趣。少年得志的梁启超 (十七岁中举)竟然放弃对功名的追求,慕名来到万木草堂,成为康有为的拜门弟子。梁启超后来回忆说: “我以少年科第,又对当时名流所推重的考据、词章之学颇有所知,故沾沾自喜。康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将数百年无用旧学,一一辨驳,悉举而摧陷廓清之。我初闻其说,如冷水浇背,当头一棒,立刻尽失去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一夜不能入睡。” 可见康氏之学在当时震聋发聩的影响。康有为最有影响的著作是 《新学伪经考》 (1891) 与《孔子改制考》 (1896) 两书,前者是破坏性的论著,将当时学界奉为神圣的古文经 (《毛诗》、《尚书》、《周礼》、《春秋左氏传》等)斥为 “伪经”,是刘歆为了帮助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假货; 后者是建设性的论著,认为今文经皆孔子所作,其目的是托古改制。这不仅反映了激进的知识分子变法图强的政治要求,而且也表现了近代儒家革新传统儒学以适应时代需要的企图。此两书一出,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康有为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也由此而定。有趣的是,在康有为名扬天下之时,一位在当时还没有多大名气的经学家却声称,康有为有剽窃之嫌,《新学伪经考》是祖述其《辟刘篇》的基本观点,《孔子改制考》则是祖述其《知圣篇》 的基本观点。这位经学家名叫廖平(1852-1932),四川井研人,近代著名学者王闿运的高足。尽管康有为坚决否认其事,反对派却都以此为口实来攻击康有为学品低下。康有为的志向绝非是学者生涯,他信奉的是今文经学,人世精神非常强烈。1895年,早已获得举人资格的康有为再次赴京参加会试。当时,中国海军因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舰队击败,李鸿章作为战败国的代表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等一系列主张。他和弟子梁启超发动各省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举人在万言书上签字,并将这份维新派的政治纲领送交都察院,以便上达皇帝。这就是著名的 “公车上书” (汉朝用公家的车马接送应征的士人,后来就用“公车” 来代指进京会试的举人)。翌年,康有为获得进士资格,被授予工部的一个闲职。1898年 (即农历戊戌年) 初,康有为得知德国武力强占胶州湾的消息,一连写了五封上皇帝书,而且终于被送到皇帝手中。年轻的光绪皇帝对康有为的变法主张非常感兴趣,在总理衙门首次召见了这位已经名震天下的维新派领袖,并特许他“专摺言事”。康有为趁机呈上自己所著 《日本明治变法考》、《俄大彼得变政致强考》、《法国革命记》、《突厥守旧削弱记》、《波兰分灭记》 以及《新学伪经考》和 《孔子改制考》等著作,请求光绪皇帝 “及时发愤,革旧图新”,说是中国只要走上变法的道路,十年就可成为世界强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促成下,光绪皇帝终于颁发了 《明定国是诏》,开始推行包括废八股、开学堂、广言路、汰冗员、倡实业等在内的 “新政”。康有为参与了新政,并上书皇帝,要求仿照西方基督教的格局,尊孔子为教主,定孔教为国教,以孔子卒年为中国纪元元年。慈禧太后发动 “戊戌政变” 后,康有为亡命海外,周游欧美列国,继续在华侨中鼓吹君主立宪,组织保皇党,以声援被软禁在瀛台的光绪皇帝。这时,孙中山正在海外组织革命党,宣传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的民族革命和 “平均地权,建立民国” 的民主革命,康有为特撰写 《论革命书》 一文,主张改良,反对革命。在此期间,康有为终于完成了他三十四岁开始构思的 《大同书》,用近代欧洲的种种时髦观念如民治主义、国际联合主义、老病保险主义、共产主义等,来重新设计儒家古老的 “大同” 世界。这在正统的儒家看来,完全是 “野狐禅”,但却为儒学在近代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中华民国建立后,康有为回到阔别了十多年的故国,尽管他在政治上的抱负已经注定不能成功,但他仍不甘寂寞,曾担任以尊孔为宗旨的孔教会会长,公开提出要 “定孔教为国教”。由于他反对共和,甚至参与张勋的复辟活动,因此在民国时代声名颇为狼藉,被人目为极端的顽固派。

康有为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康有为

 近代改良主义政治家、诗人。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南海(今广东南海)人, 故世又称“康南海”。因清政府签《马关条约》丧权辱国,曾联合各省举人一干余人“公车上书”,要求拒绝签约。后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在海外结“保皇会”,主张君主立宪,与革命派“同盟会”相对立。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病死于青岛。其诗以戊戌变法为分界,前期有独创性,文辞瑰丽。著作甚多,多有散佚于民间者,未曾结集,后人辑有《南海先生诗集》。另有《新学伪经考》等著作。

康有为 - 近代中国历史 - 可可诗词网

康有为

 广东南海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初受学于名儒朱次琦。博通经史,怀疑传统,重经世致用。1879(光绪五年)游香港,开始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1882年赴京城应试不第,南归经上海,购买西书译本精心研读。1888年鉴于民族危机深重,首次上书光绪帝,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以图中国富强。1890年至广州,在长兴里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培养维新力量,撰述变法理论。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联合在京会试举人一千三百余名发起“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旋中进士,授工部主事,未就职。不久又上第三书,提出富国、养民、教士、练兵的具体办法,建议设立“议郎制”,授予“上驳诏书,下达民词”的权利。深受光绪帝赞许。8月与文廷式等在京组织强学会,后又设上海强学分会,编印报刊,推动各地变法维新,1897年底再度赴京上书,痛陈瓜分豆剖的内外危机,要求亟谋变法。1898年初应诏上统筹全局折。旋进呈《日本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供光绪帝借鉴,4月在京成立保国会。在翁同龢、徐致靖等支持下,促成百日维新,得光绪召见,面陈变法方案,受命为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特许专折奏事。此后迭上奏折,提出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改革建议,并与梁启超、谭嗣同等全力筹划新政,以期实现君主立宪,挽救民族危亡。强调“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糅合“托古改制”,公羊“三世”说(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和礼运“大同”思想,作为变法理论根据。戊戌政变时遭清政府通缉,逃亡国外。后组织保皇会反对资产阶级革命。1913年在上海主编《不忍》杂志,任孔教会会长,反对民主共和,为帝制复辟造舆论。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五四运动后攻击工农革命运动。1927年3月31日在青岛病死。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另有《戊戌奏稿》(羼伪)、《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康有为 - 人文名篇 - 可可诗词网

康有为

思想家、政治家。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今属佛山)人。1888年,鉴于民族危机加深,第一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以图中国富强。后在广州长兴里聚徒讲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联合赴京会试的举人1300余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中进士后,授工部主事,未就职。在京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后又在上海设强学分会,推动各地组织学会,鼓吹变法维新。1898年在北京成立保国会,在翁同龢、徐致靖等人支持下,受到光绪帝召见,促成百日维新。9月,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后事败,出逃国外。此后组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主编《不忍》杂志,发表反对共和和保存国粹的言论,并任孔教会会长,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1917年和张勋策划复辟清室,旋即失败。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今人编有《康有为全集》。

康有为1858~1927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戊戌变法运动的发起者。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今广州)人。也称“南海先生”。青年时曾从学于广东大儒朱九江,深受其“通经致用”思想影响。后研习西方自然科学,考究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制度。1888年至1898年7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1895年为反对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鼓动在京会试举人1300余人“公车上书”,主张拒约、迁都、变法。同年考中进士,授工部主试。后创办《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圣学会、保国会,鼓吹变法维新。1898年秋,与谭嗣同等发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海外。1899年7月在加拿大组织保皇会。义和团运动时提出“助外人围攻匪以救上”的主张。后发表《辩革命书》《法国革命史论》等文,宣扬“用专制之权以变法”和“革命亡国论”。1907年将保皇会改为帝国宪政会,主张“尊崇皇室,扩张民权”。辛亥革命后,组织孔教会,主编《不忍》杂志,为清帝复辟制造舆论。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活动。戊戌变法前思想上强调“变”,认为“变者,天道也”、“法既积久,弊必丛生,故无百年不变之法”、“能变则全,不变则亡”。提倡“托古改制”,把今文经学、儒家“大同”思想结合起来,赋予西方资产阶级庸俗进化论、天赋人权等新内容,作为维新变法的依据。但他的“变”,只能是“循序渐进”的,因此他反对革命、复辟保皇。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主张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政体,认为中国弱的根本原因是“行专制政体”,而“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法开国会之故”。因此要求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认为西方三权分别为“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之下,立法、行政、司法各不相统,又互相制约,使君权受到限制,才能君民共主。因而这种立宪君主之下的三权分立体制是中国最理想的体制。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日本变政考》、《共和政体论》、《大同书》、《孔运注》、《中庸注》等。


康有为1858——1927

广东南海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早年受学于名儒朱次琦,博通经史,后从师朱九江治济人经世之学。1879年游历香港,开始接触资本主义文化,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认识到中国封建社会的落后,从此广涉西学。1888年,赴京应试,年底,第一次上书清帝,历陈内忧外患,要求改革时政,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以图中国富强。1890年,在广州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培养维新力量,阐述变法理论,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同时,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影响迅速播及全国,终于在1898年掀起了震惊中外的“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亡命日本,游历世界,1913年在上海主编《不忍》杂志,任孔教会会长,反对民主共和,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攻击“五·四”运动,1927年3月21日在青岛病逝。康有为一生著述丰富,法律思想散见于多种著作中,其中主要的有《大同书》、《新的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南海先生诗集》等。法律思想涉及三个方面:(一)变法思想:变法的动因是内忧外患,理论基础是“公羊三世说”,他把孔子的大同小康思想,汉代何休的三世说以及西方的庸俗进化论杂揉在一起,为变法制造了理论提出了全面变法的原则,变法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宗教等各个方面。(二)宪法思想。这是康有为法律思想中最丰富、最完整、最系统的部分,他对宪法的概念、宪法的起源、宪法的本质、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的关系,宪法与国体、宪法与政体,宪法与人民,宪法观念等都有独到的论述。宪法思想的落脚点在于主张君主立宪制,为此,康有为提出仿效西方,在中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三)刑法思想。主要涉及反对酷刑、批判封建监狱制度的黑暗,探讨了犯罪原因,在《大同书》中提出了“治至刑措”和“太平之世不立刑”的观点。作为戊戌维新运动的领导者,康有为的思想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他较早地以资产阶级进化论来阐明变法维新思想,论证了变革封建旧法律制度的必要性,提出了改革封建法律制度的纲领,阐明用资产阶级法律体系代替封建主义法律体制,并把这一思想变成为实践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康有为1858—1927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代表,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县人。清末进士,曾任清朝工商主事。从1888年至1898年,他七次向清朝光绪帝上书,提出了一系列变法主张。1898年在光绪帝的支持下,他与谭嗣同、梁启超等人掀起变法运动。失败后,思想逐步落伍倒退。他曾提出要建立“君民同体”的君主立宪制度,要求开国会,定宪法,行三权鼎立之制。主张“采罗马及英、美、德、法、日本之律,重定施行”(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清帝第六书》),并建议设立专门机构,制定各种部门法律。他认为东西各国 “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而得以治强,国无宪法就如同人体虽有“头目手足口舌身体,而独无心思”一样,必然百事无成。他把立宪法,改官制,定权限看作维新中国的第一要义。他始终拥护君主立宪,而对辛亥革命之后的共和立宪则加以攻击。认为 “若今日事自由平等,曰言民意、民权,则吾国散乱将亡”。他还以“公举三世”说和天赋人权论为依据,阐述了法律的进化历程,并提出了 “大同”世界没有国家,没有刑法的观点。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康有为1858—1927

近代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光绪进士,授工部主事。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博通经史。光绪五年(1879年)游香港,接触西方文化,受西方资本主义及改良主义思想影响,开始“向西方寻找真理”。光绪十四年九月(1888年10月),上书请求变法。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并从事变法理论著述,为变法奠定理论基础。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赴京会试时,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联合在京应试的举人1300百余人上书清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同年四月,第三次上书,阐述中国必须尽快变法之道理。提出“富国,养民,教士,练兵”的建议,受光绪帝嘉许。不久在京、沪组织强学会,鼓吹变法维新。光绪二十三年(188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他再次上书请求变法,并把所撰《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彼德变政考》呈送光绪帝。不久,在北京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受光绪帝召见于颐和园仁寿殿,授以总理衙门章京,给予专折奏事权力。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提出许多改革建议。宣传按资本主义国家形式改变中国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认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日到八月初六(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皇帝下诏宣布变法,遭慈禧太后镇压,逃亡日本,仍坚持改良主义,组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任孔教会会长,反对共和。民国六年(1917年)与张勋搞清帝复辟失败。民国十六年(1927年)病死。著作有《新学伪治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康南海生诗集》等。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


中国近代学者、思想家,戊戌变法运动的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1879年游历香港,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当时的改良思潮。1882年后,大量阅读各种译著和报刊,开始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康有为生活在清朝国势日蹙,内外交困的年代,他目睹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清朝政府的腐败,从1888年至1898年曾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1895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时,康有为于5月2日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余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痛陈时局状危,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在政治、经济、文教等广泛的领域里提出相应的措施,震动了朝野。为了宣传和推行改良主义的主张,他曾先后组织强学会、圣学会、保国会,并且创为《万国公报》、《强学报》等报纸,鼓吹变法维新。1898年6月,光绪皇帝宣布变法,康有为被召见并得到重用。康有为在维新变法期间,迭上奏折,企图在不改变君主制条件下改革政冶、经济、文化、军事,使中国富强。但是,戊戌变法遭到了慈禧太后等封建顽固势力的竭力反对和血腥镇在,最后终于失败。康有为为躲避通缉而逃之海外。1899年组织保皇会并成为保皇派首领。1907年保皇会改名为国民宪政会,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2年,他组织孔教会,鼓吹尊孔复古。1917年又积极参加张勋的复辟活动,政治上愈趋堕落,成为保皇派,否定了自己早期思想中的进步成分,宣扬“尊孔读经”,鼓吹建立“礼教”,极力维护封建纲常。但是他在早期对于程朱礼学为代表的旧儒学的批判,具有进步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他的哲学思想为戊戌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等。这些著作对当时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近代著名学校   梁启超 ☛

康有为1858—1927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先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领袖,后又成为保皇党首领。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晚年又曾号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世称南海先生。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儒家教育,十九岁从“粤中大儒”朱九江受“经世之学”。光绪进士,授工部主事但未就职,戊戌变法时为总理衙门章京。1879年以后在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他“哀物悼世”,决心“以经营天下为志”,遂走上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道路。在廖季平的今文经学基础上吸取西学,逐渐形成了改良主义的理论和政治主张。从1888年开始,曾先后七次上书清帝,疾呼变法。其中1894年联合1300多名各省赴京应试举人奏送的“公车上书”,曾震动朝野。此后在北京、上海分别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和《强学报》,进行变法维新的宣传鼓动,并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等,为变法维新提供理论指导。在戊戌变法期间,受光绪皇帝委托在总理衙门参议新政,提出许多政治、经济、军事、文教方面的改革建议。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旅居海外,坚持保皇立场,组织“保皇会”,宣传君主立宪,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提倡尊孔复古;1917年7月参与张勋复辟失败后,遂成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客。1927年死于青岛。在伦理思想方面,他以解释儒家经典的形式,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求乐免苦”的自然人性论、进化论和自由、平等、博爱,并提出“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治之至也”(《大同书》)的“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康有为一生著作甚丰,据《万木草堂丛书》目录所列,不包括函札、电稿,竟有137种之多。主要著作除前面提到的外,还有《礼运注》、《诸天讲》、《长兴记》、《论语注》、 《中庸注》和《孟子微》等。其重要政论文章,由中华书局于1981年编辑出版了《康有为政论集》共上、下两册。

康有为

中国学者。1858年3月19日生。1895年中进士。1891年起在广州设万木草堂,传授西学。于1888~1898年,先后7次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先后组织强学会、圣学会,办报纸,宣传维新变法理论。1895年5月2日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公车上书”。1898年依靠光绪帝发动戊戌变法,但受慈禧太后的镇压而失败。1898年4月成立保国会。1899年7月创保皇会,1907年改为国民宪政会。1913年任孔教会会长。1917年策划张勋复辟,晚年讲授国学。其教育思想具有新旧并陈、中西杂糅的特点。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教育救国论”思想的先驱和宣传者。1927年3月21日去世。其著述甚丰,据统计有139种。

康有为

179 康有为

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戊戌变法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的经济思想由早期维新派发展而来,他继承了早期维新派发展民族工商业等经济主张,扬弃了他们传统的 “道”、“器”观念,他不仅主张变“器”,同时要求变“道”。认为中国只有“尽变西法”,才能图存救亡。在维新运动中,他提出一套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改革方案,同时也提出过设议院、开国会等政治改革主张。他较为彻底地否定了洋务派办工业的道路,主张除货币、邮政由国家经营,其他工、矿、交通、商务各业,包括军事工业,都要“一付于民”,让私人投资兴办。戊戌变法期间,他提出了把中国“定为工国”,“成大工厂以兴实业”的主张,明确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他看到世界上穷富对立的现象,认为未来社会是一个没有私有制的“大同”理想社会。这个“大同”社会,消除了国家、种族、家庭; 由“公正府”组织经营社会工、农、商各业;实行按劳分配等制度。但他认为现在“只能言小康,不能言大同”,反对在中国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思想。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高涨,他政治上仍坚持改良和保皇立场,反对革命,经济思想也日益堕落。1905年写的《物质救国论》,否定了自己过去的进步思想和活动,倒退到洋务派“船坚炮利”、“中体西用”的思想上。在辛亥革命前夕写成的《金主币救国议》,认为中国的贫弱是由于未实行金本位的货币制,把货币改革作为拯救国家的第一妙方。辛亥革命后又写成了 《理财救国论》,宣扬大设银行、滥发钞币等荒谬主张,康有为晚年的经济思想已由进步走向保守和反动。

☚ 祝大椿   朱志尧 ☛

康有为

139 康有为1858—1927

近代学者、思想家、戊戌变法运动的领袖。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1879年游历香港,接触西方文化,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1888年至1898年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企图在不改变君主制条件下改革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使中国富强。1891年发表《新学伪经考》,批判封建旧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鼓动在京会试举人1300余人署名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会试考中进士,授工部主事。1898年依靠光绪皇帝发动戊戌变法,受慈禧太后镇压,逃亡国外。又组织保皇会、强学会、圣学会等;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新知报》等,宣传变法维新。曾抵制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敌视义和团,攻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其变法思想:政治上,把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三种政治制度比附公羊“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演进,证明“君主立宪”制度是社会进化的必然。力主学习西方,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采用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制。经济上,主张富国养民,以商立国,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发明,修铁路,造轮船,设银行等。文化上,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兴学校,派人出国游学等。尚著有《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等。

☚ 黄遵宪   梁启超 ☛

康有为

154 康有为1858—1927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主要代表,戊戌维新运动领袖,后转变为保皇派首领。其法律思想以今文经学、儒家“大同”说和西方庸俗进化论、天赋人权说为依据,以托古改制为形式,认为法律有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强调必须顺应时势,改制变法。他主张采用三权分立制,实行君主立宪,采万国之良规以制定宪法,确定君民权限。并提出采用中国历来所无有的民法、商法、诉讼法、国际法等,对于刑法,则应参酌他国法律,重订施行。他还认为犯罪源于社会中存在的私产、贫困、君长等级与家庭亲属关系等因素。因此要消除犯罪,就应去“国界”、“级界”、“种界”等九界,并实现 “天予之人权”。其思想具有积极意义。

☚ 严复   孙中山 ☛

康有为

091 康有为

他的哲学思想糅合中外,贯通古今,其中包含着若干近代自然哲学的唯物主义因素,但从总体上说,是唯心主义的。康有为建立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独特的哲学体系。一方面,利用若干自然科学新成果,用“电气”、“星云”等来解释“元气”,包含着唯物主义因素。另一方面,又把神秘莫测的 “电” 附会为 “不忍人之心”——“仁”,并以之作为宇宙万物发展的动力,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如他说: “无物无电,无物无神。夫神者,知气也,魂知也,精爽也,灵明也,明德也,数者异名而同实。有觉知则有吸摄,磁石犹然,何况于人?”“不忍人之心,仁也,电也,以太也,人人皆有也。”康有为把哲学之本归结为“仁”,完成了他的本体论。在发展观方面,他提出了万物自变的进化论思想。他说:“盖变者,天道也。”而且认为天道变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量变的重复,而是新代陈、新胜旧,并把这看成是不可违抗的法则。“物新则壮,旧必老;新则鲜,旧必腐;新则活,旧必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他在阐述这一思想时,模糊地看到了事物内部充满着矛盾的“对争”。及这种“对争”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他说:“物不可不定于一,有统一而后能成;物不可不对为二,有对争而后能进。”这即是他的矛盾观。他的社会历史观则采用公羊学派的“三世”说的旧形式,注入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进化思想,他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据乱世”到“升平世”再进而为“太平世”。三世间的进化是逐渐实现的。他还把《礼运》的“大同”与西方的进化论、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博爱思想糅合在一起,创立了空想的“大同”学说。

☚ 严复   谭嗣同 ☛

康有为

130 康有为

作为19世纪末叶我国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伦理思想具体表现在:首先,在人性论问题上,主张“性无善恶”的自然人性论观点。这是他的博爱哲学和平等观念的理论基础,也是他的大同理想的理论依据。他对人性的论述,虽然也是从评述我国古代传统的各个学派入手的,但也贯穿着近代资产阶级自然人性论的思想,具有新旧交替时代的特色,认为“性是天生,未有善恶”、“人生有欲,必不能免”,“有性无学,人人相等”,成为早期冲击封建等级观念,为新兴资产阶级争平等权利的理论武器;其次,提出“以仁为主”的博爱学说,把孔子的仁学与近代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论”糅合在一起,作为他理想中的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崇尚“博爱之德”,宣扬“人权天赋”,提倡“个性解放”。再次,宣传大同世界的理想境界,揭露、批判封建社会的苦难和黑暗,幻想一个 “天下为公”、“一切平等” 的大同社会,“至平”,废除阶级和国家;“至公”,财产公有; “至仁”,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反映了在长期封建社会中深受苦难的人民渴望光明幸福的心声。他所设想的去级界、去国界、去私有、重劳动、开人智等等,不仅在社会理想上突破了传统的儒家的“大同”之说,而且在道德理想上也突破了某些资产阶级的伦理观念。

☚ 汪士铎   吴稚晖 ☛

康有为

153 康有为1858—1927

改良派领袖和报刊政论家。在开展维新变法运动的同时,十分重视办报。戊戌变法前后的《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知新报》等改良派报纸,都是在他的直接领导和擘画下创办起来的。他在这些报纸上发表的《京师强学会序》、《上清帝第五书》、《保国会序》等政论文,系统地阐明了改良派的变法救亡主张,在读者中颇有影响,促进了变法运动的发展。变法失败后,他仍重视办报。保皇党人在海外创办的《清议报》、《新民丛报》、《文兴报》等报纸,都直接受他指挥。他在这些报纸上发表的《南海先生最近政见书》等政论文,全面阐明了保皇党人有关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曾经遭到过革命派的严厉抨击。后在天津创办《不忍》月刊,自任主撰,并积极为《孔教会杂志》等刊物撰稿,进行封建复辟宣传。

☚ 严复   蔡尔康 ☛

康有为

174 康有为1858—1927

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诗文兼长。其文长于政论,骈散相间,雄伟畅达,文辞瑰丽,气势充沛,一扫古文传统程式,实开梁启超“新文体”的先路。其诗工力深厚,想象奇警,气势奔放,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具有政治历史深度,晚年游历各国所作纪行诗,更表现许多传统诗坛根本没有的新事物、新诗料,确在诗坛辟出新境,自许云“意境几于无李杜,眼中何处着元明”。梁启超将其诗与黄遵宪并称,认为其诗“元气淋漓”,“卓然称大家”。作品颇多,诗文有 《康有为文集》、《康南海先生诗集》等,今人辑《康有为全集》正在陆续刊印中。今人尚有《康有为诗文选》 数种。

☚ 刘鹗   丘逢甲 ☛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Kang Youwei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青年时从名儒朱次琦学习,讲求经世致用。1879年(光绪五年)游历香港,深感西方人治国有法度,遂留心西学,逐渐产生改良思想。中法战争后,有感于国势日蹙,于1888年向皇帝上书,建议变法。1891年起在广州长兴里收徒讲学,宣传维新思想。学生有陈千秋、梁启超、麦孟华、徐勤等人,后来多成为维新运动骨干。为了给维新变法制造理论根据,这一时期他完成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书,前者宣布古文经典都是伪经,后者宣传历史进化论。1895年赴京参加会试,时值《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即联合各省在京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榜发,中进士,授工部主事。自视非吏才,不肯到职。又接连上“第三书”和“第四书”,反复阐述其变法主张。光绪帝见过“第三书”,颇为赏识。7月在京创办《中外纪闻》,8月组织强学会,不久南下成立上海强学分会,出版《强学报》,积极推进变法运动。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即赶赴北京上“第五书”,力陈变法图存。次年1月应诏上《统筹全局折》(《上清帝第六书》),提出“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开制度局于宫中”、“许天下人上书”的建议。4月组织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以救国图强相号召。5月代杨深秀、徐致靖草拟奏疏,“请定国是”,并自上《请变法定国是折》,促成“百日维新”。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5天后在颐和园召见他,商讨变法步骤和措施。他建议光绪帝就“现有之权,行可变之事”,尽量避免刺激守旧派。召见后,命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可以专折奏事。此后不断上书和进呈所著书籍,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诸方面都提出改革建议,企图逐渐变封建中国为资本主义中国。这些建议多为光绪帝采纳,以诏令发布出去。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重新临朝训政,他遭到通缉,逃亡日本。1899年7月在加拿大组织保皇会,继续鼓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反对资产阶级共和革命。1900年乘国内发生义和团运动之机,鼓动唐才常、林圭等建立“自立军”,搞“勤王”运动,结果失败,1902年发表《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美化清帝,诅咒革命。同年隐居印度大吉岭撰写《孟子微》、《礼运注》、《论语注》、《大同书》等一批学术著作。此后遍游欧美亚,考察各国政俗风情,发展保皇会。1906年9月清政府发布“预备立宪”诏书,他欢欣鼓舞,积极呼应,把保皇会改称“宪政会”。1911年(宣统三年) 10月在日本听到武昌起义的消息后,“惴惴恐栗”,连写《救亡论》和《共和政体论》两篇文章,反对民主共和,主张“虚君共和”。次年指命门徒陈焕章在上海创立孔教会,大搞尊孔复辟活动。1913年11月回国,被推为孔教会长,积极推进孔教运动。1916年9月上书北洋政府,要求在宪法中规定孔教为国教。同时与张勋秘密联系,准备拥戴溥仪复辟。1917年7月1日溥仪复辟,他受命为弼德院副院长。复辟失败后,一度藏身美国使馆。晚年继续宣扬孔教。1926年3月在上海创立天游学院,宣讲“大同学”和“天游学”。1927年病死青岛,临终前向清逊帝溥仪谢恩,表示忠诚。一生著作丰富。近年出版有《康有为政论选》、《康有为全集》第1册、康有为学术著作选丛刊等。

☚ 戊戌变法   梁启超 ☛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Kangyouwei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出身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他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发动过有名的“公车上书”,后又多次上书要求变法。戊戌变法失败,逃亡海外。辛亥革命后转而鼓吹尊孔复古,参与了张勋复辟,反对民主革命。他的主要著作有《大同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等。
康有为的哲学思想融合了儒、佛两家和西方资产阶级人性论、庸俗进化论等中、西学问,建立了以“元”为体的哲学体系。
在康有为的哲学中“元”有时指物质性的气,有时又认为元是精神性的,其中精神性的“元”是主导,是万物之本。当元赋予于人时,便生不忍之心——“仁”,人们凭借着这一仁爱精神,可以创造万物。他企图以发挥这种精神力量来实现自己变法维新的目的。
康有为注重变易,并把变易观进一步发展为进化论。他提出的三世说历史进化论、人性论的伦理思想和大同的社会学说认为,人类社会是由“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不断进化发展,最终到达理想的“大同”世界。这一思想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是,由于他所谓的进化,只有渐进,没有飞跃,“欲骤变而不能也”(《论语注》),从而陷入庸俗进化论,成为他后来保皇复辟,反对革命的思想根源。

☚ 梁启超   谭嗣同 ☛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Kang Youwei

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出身官僚望族。自幼受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19岁受学于同县大儒朱次琦,为一生学业奠定了基础。38岁中进士。思想初受朱次琦影响,后在龚、魏以来“今文派”经学和西方新学的影响下日益变化,自成体系。他讲学著书,培养改良人才,并接触实际政治,多次上书清帝请求变法,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领袖。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等国。康有为是改良派文学的重要作家,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他的诗多有散佚,今存千余首。他写诗反对吟风弄月,而主张以丰富的社会内容入诗。戊戌变法前多写政治抒情诗,他的作品气势奔放,文辞瑰丽,《出都留别诸公》等诗表达了其救国豪情和不凡志向。散文也自有特点。一扫传统程式,直抒胸臆;且以中西学为基础,思想丰富、奔放,为改良派“新文体”的先导,有《上清帝七书》为其代表作。著作编为《康有为诗文选》、《南海先生遗著汇刊》等。

☚ 严复   况周颐 ☛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Kangyouwei

中国近代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原名祖治,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1858年3月15日生,广东南海人,人称“南海先生”。光绪进士授工部主事。1888—1898年,鉴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出自爱国热忱,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他在著名的《公车上书》(1895)中建议“变法成天下之治”。并先后组织强学会、圣学会、保国会,办报纸,宣传改良主义理论。1898年依靠光绪皇帝发动变法维新运动。诏定科举新章程、立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办新式工业,部分理想得以实现。这是史称“百日维新”的“戊戌变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但仅三个多月的时间就被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镇压而失败。康有为逃亡出国,此后组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1912年组织礼教会,发起“定孔教为国教”的活动。1917年又参加张勋复辟活动,政治上愈趋堕落。在教育史上,他是近代中国“教育救国论”的最早宣传者,他认为国家是否强大取于教育是否发达。“才智之士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他大力主张改革社会必须先改革教育,要求“废八股”、“兴学校”、“译西书”、“广游学”,积极创建小学、中学、大学等新式的学校,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他在《大同书》里,设计了理想的教育体制,设“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分阶段教育。他主张更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进行德、智、体全面教育。1927年3月病死于青岛。他的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孔运注》、《中庸注》、《长兴学记》、《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 张之洞   梁启超儿童教育思想 ☛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Kangyouwei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领袖。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生于1858年3月19日(咸丰八年二月初五日)。因出身世代仕宦书香门第,自少受到严格的经学训练,博通经史。21岁时到香港、上海,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发展了近代早期维新思潮,在思想政治上逐渐形成维新学说体系。1888年,第一次上书清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建议,以图中国富强。上书因受阻不达。后回到故乡,1891年创立万木草堂,聚集同志,宣传维新思想,培养变法骨干。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此后数年间,致力于维新理论的探讨,撰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同时写成《大同书》,为变法维新奠定了理论基础。1895年4月,在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时康有为正在北京会试,5月2日他让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约、迁都、练兵、变法的抵抗日本的侵略。史称“公车上书”。该书亦未上达。会试后中进士,授工部主事,不就。5月29日第三次上书,历陈“富国、养民、教士、练兵”的自强四策,因帝党翁同龢支持得以上闻,受光绪帝的嘉许。于是与梁启超在京创办《中外纪闻》报,介绍西学,宣传维新。又与文廷式、陈炽等人组织强学会,作为推动维新变法的团体。并在沪出版《强学报》,以宣传、推动全国变法运动。1898年1月,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主张大誓群臣以定国是,设对策所以征贤才,开制度局而定宪法。4月,与梁启超在北京组织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16日被光绪帝召见,命他在总理衙门行走,筹划变法事宜。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他亡命日本。1899年在美洲、南洋、日本设立保皇会,宣传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资产阶级改良派堕落为保皇党头目和依附北洋军阀的政客。著有《戊戌奏稿》、《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 清穆宗载淳   戊戌六君子 ☛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Kangyouwei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维新运动领袖,后成为保皇党首领。广东南海人,世称南海先生,原名祖治,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1858年3月19日生。光绪时期的进士,授工部主事。1888—1898年,曾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图强,先后组织强学会,圣学会,保国会,办报纸,宣传改良主义理论。1898年,依靠光绪皇帝发动变法维新运动,维新运动失败后流亡国外,后堕落成保皇派首领,反对民主革命,1917年曾策动张勋复辟,1927年3月病逝于青岛。主要著作有《大同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礼运注》、《诸天讲》《长兴学记》、《论语注》《中庸注》《孟子微》等。
康有为以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提出“以人为主”的观点,强调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和价值,要求一切从人出发,从人的欲望需求出发,提出人道的具体内容是求乐免苦,人们在“求乐免苦”的动机支配下,为满足自己的欲求,改善提高自己的生活处境而追求、奋斗,从而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人类活动的一切礼乐政教、伦理道德都是依据人情人欲的要求,出于人们求乐免苦的需要而产生,“求乐免苦”是判断行为善恶,区分文野程度的标准。康有为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思想主张,主张人人平等,男女平等。“人人独立,人人平等,人人自主,人人不相侵犯,人人交相亲爱,此为人类之公理”。人道稍文明则男女稍平等,人道愈野蛮则妇女愈愚抑,把妇女解放的程度作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在博爱问题上,他认为人天生有一种“不忍人之心”,人能合群,人类社会能进化,进入大同,都因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是人人固有的东西,人类的天性,人兽之别在于此。康有为设想了极为美好的平等极乐的大同世界,认为大同世界是一个“至平至公、至仁、治之至”的世界,最完美、和谐的世界最合“人道”“人情”的世界。他在晚年随着政治思想的退步,伦理道德思想也全面退步,主张尊孔复辟,反对自由、平等之说,全面否定了自己宣传过的资产阶级思想,退回到封建主义旧道德阵营,这种矛盾现象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软弱性。

☚ 严复   詹天佑 ☛

康有为1858—1927

清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工书,得力于《石门铭》,于北碑中求意趣,画长折圆,潇洒自然,朴拙沉雄,一洗俗庸,独具面目。著有《广艺舟双楫》,是继包世臣后的清代大书论家,提倡北碑,攻贬帖学,对变革清代书法影响极大。参见“历史”中的“康有为”。


康有为

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托古改制,“采择万国律例”,实行君主立宪,三权分立;认为法律经历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太平世没有国家、家庭、私产、犯罪和刑法,但仍有“禁懒惰”“禁独尊”之类的禁令和职业守则;犯罪的原因在于私产、贫因、争等级名位和家庭关系引起的纠纷;消除界限等级,实行男女平等和世界大同才能消灭犯罪。晚年,思想有复古倒退倾向。参见“历史”中的“康有为”。


康有为

清末改良派领袖。中国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从他开始系统提出。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出发点,建构既有自然人性论,也有儒家传统性善论内容的新的人性理论;肯定人性平等,描绘了理想社会的道德关系。伦理思想主要见于《大同书》。参见“历史”中的“康有为”。


康有为

近代改良派领袖。哲学上糅合佛、儒,杂以西方进化论、人性论。以气说明天地的生成和万物的进化,认为变是天之常道。倡导托古改制,借公羊学“大同”说,创“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由“小康”而进“大同”;坚持循序渐变,反对飞跃革命;主张天赋人权,反对等级观念。参见“历史”中的“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

中国近代“教育救国论”的最早宣传者。认为教育是国家富强之本,人的善恶智愚的决定因素,“才智之士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上清帝第 二书》。变法主要靠教育。极力提倡变科举、废八股、兴学校、“广游学”、“译西书”。对清末教育改革产生极大影响。参见“历史”中的“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

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原名祖诒、字广厦,号更生,又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光绪进士。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1888年始上书清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建议。1891年在广州开设万木草堂,培养维新骨干,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作为变法的理论根据。1895年《马关条约》签定时在北京发起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主张。7月创办《中外纪闻》。8月组织强学会,宣传西学,鼓吹变法。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危机迫在眉睫。康有为屡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维新的紧迫性。1898年在北京组织保国会,促成百日维新。9月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后思想趋于保守、反对辛亥革命、支持张勋复辟,堕落为保皇派首领。著有《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参见“哲学”、“法学”、“教育学”、“伦理学”、“艺术”中的“康有为”。


康有为

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1888年至1898年先后7次上书清帝要求变法。提倡“托古改制”,用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宣传《春秋公羊传》的三世说和《礼记》“大同”学说,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认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应学习西方,实现“三权分立”,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速变”,“全变”,“变本”。认为应以富国为先,以商立国,提出了采用机器生产,修铁路,设银行等建议;主张改革教育、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兴办学校,派人出国留学。参见“历史”中的“康有为”。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

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青年时期跟随朱次琦学习三年,后又回家乡自学四年,除研究史学、佛学外,又读了许多西方书籍,逐渐感到“西人治国有方”,并开始大讲西学,接触实际政治。光绪十四年(1988),赴京师应顺天乡试落第,鉴于中法战争后国势日衰,于九月康有为发愤上万言书,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书受阻未能上达,但对当时朝野震动很大。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一同入京参加进士考试,正值中日战争后,李鸿章与日本签定协议割让辽、台,赔款2万万两。引起全国大哗,康有为联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集议,参与上书联名者共1200余人,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康有为前后共上书7次。但百日维新运动,终因顽固派的阻挠而失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到国外,继续坚持君主立宪的保皇立场,拒绝与孙中山革命派合作。后避居印度大吉岭,除写《大同书》外,还写有其它著作。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曾回国,但仍坚持反对国民革命,受到孙中山的指责。康有为属于今文经学派,著作丰富,代表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康有为的文学著作主要是诗,多在流亡海外时所作。也有一些政论性的散文。

☚ 严复   谭嗣同 ☛

康有为1858~1927

近代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博通经史。光绪年间进士,授工部主事。五年(1879年)游香港,接受西方资本主义及改良主义思想影响。十四年(1888年)九月,上书请求变法。十七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并从事变法理论著述,为变法奠定理论基础。二十一年,赴京会试时,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联合在京应试的举人1300余人上书清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同年四月,又第三次上书,阐述中国必须尽快变法之道理,提出“富国,养民,教士,练兵”的建议,受光绪帝嘉许。不久在京、沪组织强学会,鼓吹变法维新。二十三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他再次上书请求变法,并把所撰《日本明治变政考》、 《俄罗斯彼德变政考》呈送光绪帝。不久,他在北京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光绪帝召见他于颐和园仁寿殿,授以总理衙门章京。他宣传按资本主义国家形式改变中国,挽救民族危亡,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提出许多改革建议,认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日到八月初六,皇帝下诏宣布变法。遭慈禧太后镇压后,他逃亡日本,仍坚持改良主义,组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任孔教会会长,反对共和制。1917年与张勋复辟清帝失败。著有《新学伪治者》、《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康南海生诗集》等书。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

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世称南海先生。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南海先生诗集》等。他作为“戊戌变法”的改良派代表人物,继承魏源、龚自珍的传统,坚持文学要变迁的观点,注重文学的政治功用,强调文学要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前途、人民的命运结合起来,体现出经世致用的主张。他称颂那些受时代感召而“郁积勃发”之作,认为这样的作品能“上感国变、中伤种族、下哀生民”(《人境庐诗草序》),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因此,可以说他的文学观是现实主义的。为了提高文学的创作水平,有助于推动国内政治的改良,他还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问题:“博以寰球之游历”、“考于中外之政变学艺”,“以其自有中国之学,采欧、美之长,荟萃熔铸,而自得之”。(《人境庐诗草序》),使文学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他个人及其门人也正是这样做的。他的散文以政论成就最高,“上清帝”七书可视为代表,能熔新旧学与中西学于一炉,突破传统古文的程式定局,畅抒己见,思想奔放,洋洋洒洒,意无不达,实开了梁启超“新文体”的先河。

☚ 严复   章炳麟 ☛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

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初受业于名儒朱次琦,博通经史,鄙弃程朱,喜好陆王,并接触西方自然科学,相继去香港、上海,目睹资本主义式的社会秩序,遂萌发向西方学习和改革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思想。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四年曾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光绪十六年至十九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致力于变法理论的论述。光绪十七年刊行《新学伪经考》,批判封建旧学。光绪二十一年在京联合会试举人“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主张。同年中进士,授工部主事。发起强学会、圣学会、保国会,办《中外纪闻》、《强学报》等,宣传变法,光绪二十三年出版《孔子改制考》,主张托古改制,次年依靠光绪皇帝发动“戊戍变法”,失败后逃亡出国。光绪二十五年组织保皇会,顽固坚持改良路线,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鼓吹虚君共和,反对民主共和,极力提倡尊孔读经,并担任尊孔派组织的孔教会的会长,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康有为思想的核心即为变易,认为变易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他根据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把这种变易观进一步发展为日新——进化观念。康有为的变易和进化思想集中反映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他采用了《公羊》“三世说”,注入近代的进化思想,提出一种“三世说”历史进化论。他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向前进化的,从蒙昧进化到文明,由君主专制的“据乱世”进到君主立宪的“升平世”,而后进到民主的“太平民”。据此,他认为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不合时宜,应被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所代替。这种观点动摇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论调。根据“三民”说历史进化论,他把《孔记·孔运》中的“小康”“大同”,佛家的慈悲,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揉合到一起,创立了“大同”社会学说,认为“大同”是人类世界进化所要到达的理想境界,阶级、等级均已消失,社会财产公有,人人劳动,生产高度发展,彻底实现了天赋人权、民主、自由、平等、博爱诸原则。但康有为并没说明达到大同世界的具体道路。在自然观上,继承了“气”的概念,又吸收了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认为“积气而成天”,又以“元(即元气) 为万物之本”。认识论上强调“心贵于体”,提倡“勉强为学,务在逆乎常纬”。主要著作有《礼运注》、《诸天讲》、《长兴学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大同书》、《论语注》、《中庸注》、《党子微》、《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等。

☚ 章太炎   康定斯基 ☛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

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博通经史,鄙弃程(颐)朱(熹),喜好陆(象山) 王 (阳明)。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国内早期改良思想。同年游历香港,见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长处,乃精读西书译本及报刊,企图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中法战争后,鉴于民族危机沉重,于1888年首次上书光绪帝,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较系统地提出了改良政治的主张。1890年起,在广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并从事变法理论的著述,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联合在京会试举人发起“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项主张。同年中进士,后在京、沪组织强学会,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又多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的具体计划与措施,并发起成立保国会。1898年6月11日依靠光绪帝变法维新。9月21日政变发生后逃亡国外。1899年组织保皇会,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义和团运动期间,通令各地保皇会反对义和团。后发表《辨革命书》、《法国革命史论》等文,宣扬“用专制之权以变法” 和“革命亡国论”。1907年配合清政府假立宪,改保皇会为国民宪政会。1913年任孔教会会长,宣传尊孔读经、反对民主共和。1917年与张勋等策划复辟,旋告失败。“五·四”运动后,攻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群众运动。1927年病死于青岛。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戊戌奏稿》、《康南海先生诗集》、《礼运注》、《中庸注》等。

☚ 戊戌政变   梁启超 ☛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

近代政治家、思想家、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曾7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1895年在北京联合会试举人 “公车上书”,提出 “拒和”、“迁都”、“变法” 主张。先后发表《新学伪经考》 和《孔子改制考》,批判封建旧学,主张托古改制。1898年依靠光绪皇帝进行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外国。晚年组织保皇会,孔教会,并参与张勋复辟活动。哲学上糅合近代自然科学和我国古代哲学,把“星云”、“电气”、“元气”和“仁”等同起来,作为构成宇宙的始基。认为“积气而成天,摩励之久,热重之力生矣,光电生矣,原质变化而成焉。于是生日,日生地,地生万物。” ( 《内外篇·理气篇》)但又将电气解释为“不忍人之心”、“知气”,“灵明”。具有二元论倾向。早年以“公羊三世说” 的形式注入资产阶级的新内容,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主张“物新则壮,旧必老”; “变法而强,守旧而亡”; “全变则强,小变则亡”(《上皇帝第六书》)。同时认为“进化有渐进……欲骤变而未能者”(《论语注》),反对飞跃。著作主要有《礼运注》、《诸天讲》、《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大同书》、《论语注》、《中庸注》、《孟子微》等。

☚ 严复   谭嗣同 ☛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

一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戊戌变法失败后改号更生,广东南海(今广州)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这一年,他在京参加会试,传来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他联合赴京会试的举人1300余人“公车上书”,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并先后组织强学会、保国会,受到光绪帝的召见,促成“百日维新”。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组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他曾写过两本有关货币的论著:《金主币救国议》和《理财救国议》,主张实行金本位制。考虑到黄金数量不足,认为可先实行虚金本位制,以银币作为金币的价值符号流通。同时,他也认为纸币的通行是“事势所必趋,物理所必至”,主张发行“易中法定钞”,即国家法令规定全国通用而又能向银行兑现的纸币。“不易法定钞”即不兑现纸币只可作为救急之用,平时不应该发行。他的“理财救国”就是指通过建立银行体系发行公债、纸币的救国。他说:“夫所谓理财之道者,妙用银行以为枢,通流至虚之纸币、公债以为用,搜藏至实之金银以为备,铸行划一之金币以为符而已。”他建议按西方的办法建立银行制度,使货币的发行能适应市场需要,不被政府的财政需要所影响。强调了银行的融资作用并提出了银行体系的设想。

☚ 李宏龄   虞洽卿 ☛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

近代改良派领袖、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更甡。广东南海人。1888年至1898年间,鉴于中国惨败于日本,曾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从1891至1897年期间,在广州办万木草堂,从事讲学和著书立说,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1895年第二次上书时,联系赴京会试的一千三百余名举人署名,要求拒签和约,即有名的“公车上书”。中进士,授工部主事,但未到职。1895年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称《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1896年在上海创办《时务报》。1897年在澳门创办《新知报》,鼓吹变法理论。1898年依靠光绪皇帝发动变法维新运动,受到慈禧太后镇压,逃亡日本。此后在加拿大组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1901年至1902年在印度埋头著述,著有《孟子微》、《论语注》、《大学注》、《春秋笔削微言大义考》等,又在《人类公理》一稿的基础上,把大同思想加以发展,完成了力作《大同书》,全书三十卷。1904年至1909年,周游列国。写下《欧洲十一国游记》、《法国大革命记》、《中西比较论》、《物质救国论》等。1913年组织孔教会,任会长,发起“定孔教为国教”的活动,主编《不忍》杂志。1917年参加张勋复辟活动,旋即失败。1919年“五四”后发电指斥卖国行为,赞扬学生正义举动。著作还有《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 庸言   康德新闻 ☛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戊戌维新变法的倡导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出身于地主士宦家庭,早年深受封建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1879年以后开始萌发学习西方变法维新思想。1888至1898年间,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维新。1895年的第二次上书,发动在京会试的1000余名举人参加,要求清政府拒签中日和约,实行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1898年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得到光绪皇帝的采纳,出现了从6月11日至9月21日的“百日维新”,又称戊戌变法,旋为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动势力所镇压。谭嗣同等6人被杀。康有为亡命海外,组织“保皇会”,继续坚持改良主张。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兴起之后,康有为反对革命,日渐反动。辛亥革命后,参与“张勋复辟”,思想更加反动、颓唐。1927年病死青岛。康有为一生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130多种,涉及经济思想较多的有《实法公理全书》、《礼运注》、《戊戌奏稿》、《日本书目志》、《大同书》、《物质救国论》、《金主币救国议》、《理财救国论》等。康有为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以托古改制为形式的具有封建性和宗教神秘性的资产阶级人性、人道论与进化论。他把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观点与中国儒家人性,人道观点揉合在一起,宣传人欲合理、人人平等,人人有”求乐免苦”的要求和自由,批判传统的“禁欲”、“崇俭”、“贱利贵义”思想。他把资产阶级的进化论与《易经》变易、公羊三世、礼运大同、小康等相附会,宣传社会进化、道器皆变,认为人类历史是循着由“据乱世”而“升平世”,而“太平世”的顺序逐渐进化的。以此为依据,他在 《公车上书》 中的“富国”、“养民”条款及白日维新期间所上的奏折中,较为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纲领。倡导大力发展机器、轮舟、纺织、食品、日用工业,广泛开采各种矿藏,兴修铁路,发展商业,建立银行,改革币制和财政税收。批判传统的重农贵粟思想和清朝政府及洋务派阻碍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力主放任和鼓励私人资本经营各种企业,除货币、邮政外,其他企业“一付与民”,“纵民为之”(《公车上书》)。强调在“日新尚智”的“工业之世界”,中国非“定为工国而讲求物质,不能为国”(《请历工艺奖创新折》),在近代史上最先提出了把中国变为工业国的理想。并且明确指出“中国败弱之由,百弊丛生,皆由体制尊隔之故”(《上清帝第四书》)。不变法,不改变”体制尊隔”的专制制度,就无法求得国家的富强。比早朝改良派更深刻地论述了变法维新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状态的决定意义。在《大同书》中他更加全面地阐述了自己的社会进化观和大同理想。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虽已进入“升平世”,远比中国先进富强,但并非是绝对美好永恒的理想世界,终久要被更加美好的大同太平世所取代。大同社会,废除私有,“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 人皆劳动、工作,“只有工钱,无甚贫富”; 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社会生产根据人们“所需”有计划的进行; 没有阶级、国家、家庭、军兵、刑罚,“生育教养,老病苦死,其事归于公”,是一个天下为公的极乐世界。但书中对于实现大同的途径的设想却只是依靠实行男女平等和消灭家庭。正如毛泽东所说:“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道路”(《论人民民主专政》)。康有为后期写有《物质救国论》、《金主币救国议》、《理财救国论》三本经济方面的专著,这时他的经济知识虽已比过去增多,书中对某些具体问题的论述也不无合理之处,但是由于其政治思想已经日趋反动,书中的基本政治倾向与指导思想则是反动、荒谬的。

☚ 陈炽   谭嗣同 ☛

康有为1858~1927Kang Youwei

modern ideologist,also called Sir Nanhai,meaning south sea.Works: Poetry Collection of Sir Kang Nanhai,etc.

康有为1858—1927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领袖。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早孤,幼受教于祖父。十八岁起受学于朱九江,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结识在北京做翰林院编修的张鼎华,出游香港。1888年到北京应试,向光绪皇帝上“万言书”,未能上达。1891年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开始讲学,著名弟子有陈千秋、梁启超、麦孟华等,刊出第一部作品《新学伪经考》。1893年中举人。1895年春偕梁启超等入京会试,适逢清廷与日本媾和,即将签订《马关条约》。他与梁启超联合各省在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多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同年中进士,授工部主事,未到任。在京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 (后改为《中外纪闻》)发起组织强学会。后又在上海设立强学分会,推动各地组织学会,设立学堂、报馆,鼓吹变法维新。次年回广州,在万木草堂继续讲学,写成《孔子改制考》。1898年在北京成立保国会,在翁同龢等人的保举下,受到光绪皇帝召见,促成百日维新,命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9月,西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 杀谭嗣同等“六君子”,他被迫逃亡日本。后组织保皇会,反对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由日本回国, 在上海办《不忍》杂志,鼓吹复辟帝制,被门徒拥戴为孔教会会长。1917年与张勋一道策划复辟,受命为弼德院副院长。复辟失败后,躲进美使馆藏身近半年,1927年3月21日在上海病故。有《新学伪经考》十四卷及《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康有为1858—1927

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近代广东南海人。清光绪进士。青年时期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编写维新变法著作。光绪十四年(1988)第一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以图中国富强。二十一年《马关条约》签订时,联合在京会试举人一千三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继而先后在北京、上海成立强学会,发行《中外纪闻》和《强学报》,并推动各地设立学会、学堂、报馆共达三百余所,将维新变法运动推向高潮。二十四年初上《请大誓臣工开制度新政局折》 (即“上清帝第六书”),提出“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开制度局于宫中,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三月 (4月)在北京成立保国会。不久,在翁同龢、徐致靖等支持下,促成百日维新,受到光绪帝召见。此后连续上维新变法奏折,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诸方面提出改革建议。八月(9月)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仍坚持改良道路,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十五年到加拿大成立保皇会。辛该革命后,于1913年在上海创办《不忍》杂志,陆续发表反对共和、保存国粹、尊崇孔教的言论,并任孔教会会长,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1917年帮同张勋策划清室复辟,旋即失败。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戊戌奏稿》、 《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参考图64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