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庆全庵桃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 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 怕有渔郎来问津。 陶渊明写过一篇《桃花源记》和一首《桃花源》诗,描叙了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理想世界。谢枋得这首《庆全庵桃花》诗,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力图把他转徙山间的眼前现实转化为陶渊明笔下那个理想世界,以抒写自己比桃源中人更为决绝的谢世之志。 “寻得桃源好避秦”,全用《桃花源记》原意。这里的“避秦”,当然是“避元”。作者避元入山,只身转徙,当然不会像世外桃源那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只在精神上有相通处:“桃红又见一年春”,就是这种孤寂中的“怡然自乐”了。三四两句陡然一转,翻出新意。当年那个捕鱼为业的武陵人不是因见落英缤纷才缘溪发现了避世达五百年的绝境吗?现在桃花又开,可不能让飞落的花瓣再随流水漂出。为什么呢?因怕又有一位渔郎循此发现自己的隐居处,这个当代的世外桃源啊! 《桃花源记》中的那个武陵渔郎入桃源曾受到热情款待,挨家吃过酒食,临行时,桃源中人请求他“不足为外人道”。但渔郎无信,归途处处作标志,回去告诉了太守,还引人再来寻找。“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曲折地表现出作者决意绝世之志。翻出这一层意思,并非为了求诗意的新奇。“渔郎问津”在当时确有所指。《宋史》本传载: 至元二十三年(1286)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起;二十四年忽必烈降旨召之,又不赴;二十五年,降元的老师留梦炎复出荐举,枋得遗《却聘书》绝之,终不行。最后,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为了邀功,竟将他强押入都,终至绝食而死。这些昭昭史事,正是“渔郎问津”的具体内容,谢枋得又焉得不“怕”呢! 庆全庵桃花谢枋得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晋代隐逸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完全与外界隔离的理想世界。他说,有一位捕鱼为业的武陵(今湖南常德市)人沿溪水而行,“忽逢桃花林”,发现深山有一村庄,并应邀作客,停留数日。当地人“自言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竟不知今日何世。武陵人归去后报告太守,太守派人前去寻找时已找不到入山之路,“后遂无问津者”。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唐代诗人王维的乐府长诗 《桃源行》即专写此事,说“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而“世外桃源”更成了常用的典故,谢枋得的这首《庆全庵桃花》即是如此。 但是,谢诗中为什么又是这样一个写法呢?这就要联系诗的产生背景和作者的身世来考察了。 谢枋得生活于宋元变革之际,正是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候。他为人豪爽,以忠义自许,曾因指责朝政腐败而一再受到南宋统治集团的排挤和打击。德祐二年(1276),元军攻破首都临安 (今浙江杭州市),以恭帝为首的南宋统治者向元军投降,当时,谢枋得的故乡江西弋阳也被元军占领,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成了俘虏。谢枋得不甘屈辱,在家乡组织民兵抗击敌人,后因兵败,死里逃生,隐居于福建建阳。从此,他改名换姓,以卖卜教书为生,以图东山再起。这首诗大约就是隐居期间所作。 “寻得桃源好避秦”——这里的“桃源”二字指其隐居之处,言此地与外界隔绝,如同《桃花源记》中描写的那样秘密,不易为敌人发现。“避秦”的“秦”字暗指南下的元军,当时,元蒙的军队正在江南一带大杀大掠。 “桃红又是一年春”——桃树开红花,报告又一个春天已到。可是,一年来形势大变,南宋政权成了流亡政府,岌岌可危。这里表现了往事不堪回首的沉重叹惜。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这二句连读,其意是说这儿一切都对外界保密,倘若走漏消息,说不定会招来敌人的,故此向飞花提出警告。“渔郎问津”是用《桃花源记》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和“后遂无问津(问渡口,寻找道路)者”等句的意思,暗指敌人对抗战派人士的搜捕。 此诗题为 《庆全庵桃花》。庆全庵是宗教徒们修建的寺庙,其地大约即在作者隐居的建阳地方。望桃花而生感,借故典以立意,暗写隐遁之事,抒发爱国之情,从而使此诗格调全新,和王维《桃源行》的类乎改编《桃花源记》是大不相同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