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庄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庄子约前369—前286

庄子


战国中后期哲学家、文学家。名周。宋国蒙(河南商丘东北)人。贫困傲世,虽至借贷为生,却坚辞楚威王重币高官之聘。学术上涉猎各家, 踵继老子,为战国时道家之代表。认为“道”“无为无形”、“生天生地”、“自本自根”,是世界的本源。他强调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之中,变化又是由于矛盾的相互消长。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他把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认为事物的所谓大小、贵贱、死生、美丑等,都是相对的,没有客观标准可言。例如,世人以毛嫱、丽姬为绝代佳人,但鸟兽却不以她们为美;醒着的人说梦是梦,做梦的人说醒是梦;活人说死是死,站在死人的立场也可说生是死。由此得出结论,不管什么利害之争,仁义之辩,一概没有意义。并因此反对任何社会改革和进步,主张“绝圣弃知”、“掊(pou)斗折衡”,要人类社会回到“其卧徐徐,其觉于于”的清静太古,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但他对黑暗的现实和庸俗世态的抨击,往往为后世进步的思想家所吸取。其文章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幽默含蓄,机趣横生。鲁迅曾评论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纲要》)。著作有《庄子》,《汉书·艺文志》著录了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

庄子zhuāng zǐ

(号)庄周,战国楚国人,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庄子

庄子

书名。庄子及其后学著。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县人,早年做过蒙县漆园吏。《庄子》一书,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晋朝郭象把它编为三十三篇,分作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庄子》文章活泼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其中有不少生动而深刻的寓言,如《丑女效颦》、《庖丁解牛》、《匠石运斤》、《涸辙之鲋》、《望洋兴叹》、《鲁侯养海鸟》、《屠龙术》、《井蛙与海鳖》、《濠梁观鱼》。

☚ 冯妇搏虎   丑女效颦 ☛
庄子

庄子前369?—前286?

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为蒙漆园吏,生活贫困。后游历齐、魏等国,楚威王闻其贤,以千金礼聘为相,拒不赴, “终身不仕”。现存《庄子》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为本人自作, 《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或系弟子辑录, 或为后人伪托。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散文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与老子同为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强调事物自生自化,否认有神主宰,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夸大事物相对性,宣扬“齐万物”、“等生死”,要求人们“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缥缈境界中逍遥漫游,从而倒向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和宿命论, 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但他愤世嫉俗,鄙薄富贵利禄,拒绝与统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礼教、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中起过一定积极作用。文章构思精妙,想象奇幻,“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浓厚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有着不同程度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亦从他始。

☚ 孟子   屈原 ☛

庄子

庄子

诸子散文名著。原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其中《逍遥游》至《应帝王》七篇为内篇,《骈拇》至《知北游》十五篇为外篇,《庚桑楚》至《天下》十一篇为杂篇。大体内篇为庄子自作,外篇和杂篇为其弟子或后学所作。主要宣扬道家无为思想和庄子活命哲学,是道家经典之一。文章构思精妙,想象奇幻, “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善用寓言说理,寓有浓厚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代文学影响甚为深广。历代注释家很多,以晋郭象注、唐陆德明音义、成玄英疏等最著名。清末郭庆藩撰《庄子集释》、王先谦撰《庄子集解》,内容丰富,可参考。有《诸子集成》本。

☚ 孟子   荀子 ☛
庄子

庄子

“庄子”被认为具备有道家思想的全部内容。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合计三十三篇。其中,内篇时间较早,大概是庄子本身所写,而外篇及杂篇可能是由后来的学者所编集。
根据史记记载:庄子虽是战国时代蒙人,可是韩愈说他是楚人。名叫周,曾做漆园史。他的生卒年代不明,可是有人说他是和梁惠王、周宣王同时期的人,又有曾经被楚威王召请的记录。所以,大概是和孟子同时代,或稍晚才活跃起来的思想学术家。但在“庄子”里面,丝毫不提孟子,这是什么原因?到今天还不为人知,所以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
“庄子之学,依附老子而排斥孔子”。可是实际上,庄子也通诗书、六艺,更致力于向孔子学习高深的学问。他的文章每以比喻寓言,流利畅达的表现,跟他的意义内容都能相互呼应。是自古以来一直留传的卓越名著。

☚ 庄子▷   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 ☛

庄周约前369—约前286

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散文家,老子以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曾任蒙城漆园吏,生活颇贫困。楚威王闻其贤,以千金礼聘为相,辞谢不就。曾隐居南华山,后人尊称为庄子。所著《庄子》一书,亦名《南华经》,据《汉书·艺文志》载为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
索引:庄周,庄子,庄生,蒙庄,漆园。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

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著有《庄子》一书。庄子哲学的核心,就是对于“自由”的探讨和研究,论述被社会所异化的个性如何得以恢复、保全和自由伸张,追求和赞颂个体人格的主动性、独立性的充分发挥。因此庄子哲学追求的“万物与我同一”的自由境界,被认为是最高最美的境界。庄子美学的特点在于超越对象而在对象与主体之间构成的境界上考察美;超越有限的狭隘现实而追求更为广阔的美。庄子的美学深刻影响了中国美学审美心胸与审美境界的理论,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内容及发展轨迹。

☚ 先质后文   法天贵真 ☛

庄子

庄子

晋支遁《咏怀诗》五首之二:“涉《老》咍双玄,披《庄》玩太初”。《庄子》,相传为庄周所著,唐玄宗时尊崇庄子为南华真人,此书亦改名《南华真经》。《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实存三十二篇。是书主张安时处顺,自然无为,宗归老子思想。提出神仙学说,对后世道教追求辟谷、飞升修炼影响很大。

☚ 紫微   官制 ☛

庄子

“庄子”被认为具备有道家思想的全部内容。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合计三十三篇。其中,内篇时间较早,大概是庄子本身所写,而外篇及杂篇可能是由后来的学者所编集。

根据史记记载:庄子虽是战国时代蒙人,可是韩愈说他是楚人。名叫周,曾做漆园史。他的生卒年代不明,可是有人说他是和梁惠王、周宣王同时期的人,又有曾经被楚威王召请的记录。所以,大概是和孟子同时代,或稍晚才活跃起来的思想学术家。但在“庄子”里面,丝毫不提孟子,这是什么原因?到今天还不为人知,所以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

“庄子之学,依附老子而排斥孔子”。可是实际上,庄子也通诗书、六艺,更致力于向孔子学习高深的学问。他的文章每以比喻寓言,流利畅达的表现,跟他的意义内容都能相互呼应。是自古以来一直留传的卓越名著。


古籍名著《庄子》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庄子

 又尊称《南华经》。哲学著作。庄周及其后学者撰。《汉书·艺文志》载录“《庄子》五十二篇。”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后来,由于注家“以意取向”,故所注各篇目多有不同。崔譔注本为十卷二十七篇;向秀注本为二十卷二十六篇,(一作二十七篇,一作二十八篇);郭象补向秀注本三十三卷,三十三篇;司马彪注本二十一卷五十二篇,李颐集解三十卷,三十篇;孟氏注本十八卷,五十二篇;王叔之义疏三卷。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郭象注本,其他各家均已失佚。《庄子》一书成书年代不可详考,约成书于先秦时期,为先秦古籍。
 庄子,名周,曾受号南华仙人。其生卒年月已不可详考,《史记·本传》中说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为周烈王七年(前369年)至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战国时期睢阳蒙县(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蒙地管漆园的小吏,后来厌恶政治,脱离仕途,靠编草鞋糊口,过着隐居生活,专门从事著述。庄子反对儒墨两派,推崇老子学说,所著《庄子》一书,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在宇宙观,认识论和人生观等方面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观点。
 今本《庄子》,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自宋以来,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庄子》内、外、杂篇的区分和真伪问题。一般认为,“内篇”共七,界限比较明确,严格,自成一体,是庄子自著,外篇和杂篇大多出于庄子门人后学之手。《庄子》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全书以内篇为核心,自成体系。
 内篇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篇,它们各有自己的中心思想,又都具有内在的联系,反映了庄子的宇宙观(自然观)、认识论、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社会历史观,其中《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三篇最能集中体现庄子的哲学思想。
 其一,《大宗师》之“道”是内篇思想体系的核心。在庄子看来,“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在天地之前的最先存在,上帝、鬼神靠着它显示作用,天地万物由它所产生,它无形无象,自本自根。“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由此,“道”,只能是一个精神性的客体。在《大宗师》中,庄子还论述了修道与得道的问题。他认为“道”的体现者就是“古之真人”,而真人有四个特征:忘怀于物;淡情寡欲;不计生死,随物而变,应时而行;与天合一。要成为真人,就必须修道、守道,进入“与道同体”的境界,做到“与天为徒”,“天与人不相胜”。
 其二,《齐物论》与《大宗师》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大宗师》的主题是庄周的宇宙观,而《齐物论》则表述了庄周的认识论思想。庄周以《大宗师》中的绝对精神之“道”为始基,来认识世界万物,从而得出了“万物齐一”的认识结论,并具体表现为“齐彼是”、“齐是非”、“齐物我”、“齐生死”。1.齐彼是。即万事万物皆“彼是方生”,二者同时依存,同时产生,随时为变,那么“彼、是”自然都会归于道同,也就是“齐彼是”了。2.齐是非。既然万物齐一,彼是方生,那么,是非的区别也就不存在了。“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关于是非的辩论也毫无意义。并提出人们应当掌握大道的中间环节,以应付无穷的变化。“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3.齐物我。“物”与“我”,也就是“彼”与“是”。庄周认为,古代人所认识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未始有物”者;其次是“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再次是“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有物”,即有“物、我”之分,“有封”,即有“彼、是”之分,“有是非”,即有“是、非”之分。而“物、我”、“彼、是”、“是、非”的分明,就是绝对统一的道被破坏的原因。之所以如此,就是人们没有认识到物我、彼是、是非原本是一体的,都出于虚无的“道”,那么,以“道”看万物,那就不仅是“齐彼是”、“齐是非”,而且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我”了。4.齐生死。物之出为生,物之消为死。死和生都不过是随时变化的一瞬:“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而人们要安时处顺,善死善生,达到“齐生死”的境界。
 其三,《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它反映庄周的人生观。他把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当作最高的境界来追求,认为只有忘绝现实,超脱于物,才算是真正的逍遥。从而从人生观的角度论证了其《大宗师》之“道”的精神性本质。庄周借用大鹏和小鸠的比喻,阐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受客观环境的制约,都不能获得“逍遥”,只有“至人”才能实现这种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做到“无己”、“无功”、“无名”,物我两忘,混同于自然,从而达到“无待”的境界,亦即逍遥自由的境界。
 其四,《庄子》内篇的其他各篇,《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应帝王》,分别表述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处世哲学、道德观、政治观。它们既具有各自特有的内容,又分别同作为庄周哲学体系核心的《大宗师》之“道”紧密相联。《养生主》主要表述了庄周的养生之道,同时也是庄周人生观的又一阐述。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因此,只要一切遵循着虚无的自然之道进行,并且习以为常,就可以保全身心、性灵,享尽天年。即处世待人要安,要顺,要不得已,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做到“心斋”的境界。《德充符》的主题是庄周的道德观。庄周道德观的基本观点,就是追求超脱于物质形体之上的“德”;精神之“德”,远远高出于物质之“形”。文中以寓言的形式,塑造了五个肢体残缺,形态丑恶,却道德完美的人。因此,只要道德完美,就可以化丑为美,化缺为全。《应帝王》是庄周的政治观,其基本内容就是“无为”而治,恢复原始社会的浑沌状态。全篇用了一系列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这一主题。
 外篇共十五篇,包括《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其中《秋水》被公认为最能体现庄子的哲学思想。篇中从海与河、天地与毫末的相比较中,说明万物的大小、贵贱、死生、是非都是相对的,没有定准的,而且是不断地相互转化的。根据这个道理,为人应顺其自然,听天由命,一切都不可强求,尤其不应争名夺位,才能获得自由,回复到天真的境界。这就体现了与《逍遥游》基本相同的意旨。
 杂篇共十一篇,包括《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其中《寓言》和《天下》两篇尤应值得注意。《寓言》从题目和开头一段看,是自叙《庄子》的写作特点的。从全篇观之,其主旨则在于阐明全书表达“道”的手法的。篇中写了五个寓言故事,说明了学道和得道的方法。1.虚构孔子年进六十而悔过觉醒的故事,说明学道无须勤志服知,只要复得天地灵气即可。2.写曾参虽然轻禄,但不能忘禄忘亲,故不能得道。说明得道必须要忘禄忘亲,对一切毫不在意。3.说明修道如果能领悟到万物变化循环不已的道理并以此看破生死,就算是悟到天道了。4.说明学道只须知其然而不应问其所以然。5.学道要态度谦虚,不可傲慢。庄周认为,一般的名言,概念,是不能表达“道”的,因而他运用了寓言、重言、卮言的表现方式。《天下》可以称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篇哲学史论文。庄周认为,学术发展的过程就是“道术将为天下裂”的过程。他认为,古代的道术是完美纯正的,并体现在各个方面,但诸子百家各执己见,自以为是,是十分片面的,因此,道术被他们弄得支离破碎了。同时,他又肯定了“百家众持”犹如人身的五官,还是“皆有所长,时有所同”的。他阐述了先秦各学派的中心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根据各家与道术的关系,从远而近地列举了墨家、宋尹、彭蒙、田骈、慎到、关、老诸家,进行分析,在对每家首先肯定他们反映了道术的某些方面的基础上,指出:前面三家还是道术的外行,而到了关、老才算得上得道真人,最后抬出本家,标榜为道术最充分、最生动的体现。
 《庄子》一书在魏晋时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成为道家这学派的代表作之一。由于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庄子》也成为人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同时,它在中国文学史和自然科学发展史上都有重要的影响。
 《庄子》一书,初载于《汉书·艺文志》,五十二篇,此即汉初刘安所编,又经过刘向校订的本子。到魏晋之时,最著名的《庄子》版本就是郭象的《庄子注》。至唐初,西华法师成玄英撰《南华真经注疏》。隋唐之后,有续古逸丛书宋刊本,(亦称北宋南宋合璧本)。宋明时期,于《庄子》版本字句校斟有较大意义者,是陈碧虚的《庄子阙误》。此书有《道藏》本,涵芬楼影印本《道藏》本;明刊焦竑《庄子翼》亦附录《庄子阙误》一卷;明刊《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集中收印了各种重要的道家经典:庄子《南华经》(百文本)、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文如海《南华邈》、陈景元《南华章句余事》、《庄子阙误》、王元泽《南华真经新传》、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等;至清代,有《四库全书》,收录郭象《庄子注》(并选用陆德明《音义》)。王雱《南华真经新传》,林希逸《庄子口义》、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篡微》、焦竑《庄子翼》等;光绪间黎庶昌所辑《古逸丛书》;郭庆藩《庄子集释》及王先谦《庄子集解》。近代之后,有张元济《四部丛刊》与《续古逸丛书》;王叔岷《庄子校释》;马叙伦《庄子义征》;刘文典《庄子补正》;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等。另外,还有敦煌唐写本《庄子》残卷,日本高山寺古钞卷子本等。

庄子 - 可可诗词网

庄子

 道家经典。战国庄周及其后学所著。今本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为 《内篇》、《外篇》和 《杂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外篇》和 《杂篇》为其后学所作。《庄子》历来被视为 “奇书”,这不但指其独特离奇的思想,也指其汪洋恣肆的文风和光怪陆离的意象。《庄子》思想之深刻,堪称古今独步,经常深刻得超出常理之外,习惯于经验思维或逻辑推理的人,很难体会到其苦心孤诣。就是在作者,也时常有 “言不尽意” 的慨叹。《天道》 (外篇) 结尾有一则故事,说是齐桓公在堂上读书,在堂下干活的老匠人轮扁问: “敢问陛下所读何书?”桓公说: “圣人之言。”轮扁问: “圣人还健在吗?” 桓公说: “已经死了。”轮扁就说: “陛下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桓公非常生气,要他说出道理来,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说: “我用自己的事来说明。你看斫轮,斧头太慢不行,太急也不行,须不慢不急,得之于手而应于心,我嘴上虽说不出来,但其间确实有诀窍。这个诀窍,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无法传授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其妙,所以我现在行年七十还得亲自持斧斫轮。这样看来,圣人之道又怎能以文字相传?所以,我说陛下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的糟粕罢了。” 《庄子》创造了许多词汇、范畴、意象、比喻、寓言,力图用形象的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反常为平常,让读者来体会领悟其所思所感,而且反复告诫读者,他是在打比方,讲寓言 (“寓言” 一词即为庄子首创),要读者像 “得鱼忘筌”的渔人那样 “得意忘言”,但历代众多读者却先就被这些妙语联珠的比方和生动有趣的寓言迷住了。《庄子》一书,仅它为中国古典文学所提供的词汇和典故,就堪称经典。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著名教授兼作家施蜇存还建议文学青年读 《庄子》和 《文选》,以丰富自己的词汇。《庄子》 的思想闪光美不胜收,“鲲鹏和小鸟”( 《逍遥游》) 表现的相对主义,“蝴蝶梦” ( 《齐物论》)表达的齐生死,“为浑沌凿七窍” ( 《应帝王》) 表达的反智主义,“伯乐治马” ( 《马蹄》) 表达的返璞归真,“泉涸之鱼” ( 《天运》) 表达的超然物外,“河伯与北海若” ( 《秋水》) 描绘的物我关系,等等,千言万语,都表达着一个基本主题,就是 “任自然”,用现代术语表述,就是“反异化”。故日本曾有学者将《庄子》称为 “古代中国的存在主义”。

庄子 - 古代制度 - 可可诗词网

庄子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曾任蒙管漆园的小官。去职后回家过着贫穷日子。他对世上一切都抱无所谓的态度,认为生和死没有区别,生不足喜,死不足悲。他的妻子死了,他不哭,还坐在旁边“鼓盆而歌”。《庄子》一书是庄周及后人所著。由于庄周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的“道法自然”的观点,后来道教就加以利用,并对庄子神化。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宋徽宗又加封为“微妙元通真君”。

古代兵法之《庄子》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庄子

 [原文](节选)
 

徐无鬼


 武侯曰:“欲见先生久矣。吾欲爱民而为义偃兵,其可乎?”
 徐无鬼曰:“不可。爱民,害民之始也; 为义偃兵,造兵之本也。君自此为之,则殆不成。凡成美,恶器也。君虽为仁义,几且伪哉!形固造形,成固有伐,变固外战。君亦必无盛鹤列于丽谯之间,无徒骥于锱坛之宫,无藏逆于得,无以巧胜人,无以谋胜人,无以战胜人。夫杀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养吾私与吾神者,其战不知孰善。胜之恶乎在?君若勿已矣,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撄。夫民死已脱矣,君将恶乎用夫偃兵哉!”

 

列御寇


 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

 [鉴赏]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今本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内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共7篇:外篇有: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共15篇、杂篇有: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共11篇。不少学者认为内篇部分是庄子自著,外篇和杂篇部分是庄子后学所作。
 庄子,名周(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史记》说庄子“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一生不曾游说干禄,也很少聚徒讲学,基本上过着贫困的隐居生活。
 庄子的文章汪洋放纵,光怪陆离,不易捉摸。关于庄子哲学思想,有说是唯心主义的,有说是唯物主义的,历来争议颇多。在政治社会观方面,庄子认为当时政治极为黑暗,“今处昏上乱相之间”,人民不受刑戮就是幸运,尖锐地批判了“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现实;指责儒家的仁义说教;反对文明和圣智(“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掊斗折衡,而民不争。”);主张个人的顺天任性和社会的无为而治。广泛的论述了他的自由观、平等观、怎样养生、怎样处世等等。他的思想包含着某些积极因素,也流露出严重的没落情绪。
 《庄子》一书很少正面涉及战争和军事,本书选录的二则言论,可以说明庄子及其后学对用兵的基本观点,这和《庄子》哲学也是大体吻合的。
 第一则选自杂篇《徐无鬼》,此段内容的核心是反对一切战争,无论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这和庄子学派提倡“无功”“无名”是一致的。《庄子·逍遥游》说:“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不要立功,不要求名,任其自然,无为而治。所以,这第一则说的武侯希望爱人民、行仁义而进行停止战争的努力,徐无鬼认为是多余的。爱民是害民之始,行义是作伪之形,偃兵是造兵之端。这些所谓“好事”,都不必存心去做,否则适得其反。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撄”,修养本性,顺应自然而不要违拗。统治者什么也不做(包括统治者自认为的好事—偃兵),那人民就受益不浅了,可以免于一死了。这里可见庄子学派以保养真性、顺应自然为宗旨,无论是兴兵或止战,都是表示反对。
 第二则选自杂篇《列御寇》。这是庄子学派对战争起源的基本看法。“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就是说圣人对即使是必然之理的事,也采取无可无不可的态度,所以没有兵争;一般人对是非问题太执着了,所以有兵争。在《庄子·齐物论》里有一句名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各有各的是非,等于说没有是非。庄子的兵争论和庄子思想体系一致,但和战争的起源和性质相去甚远,只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空论。
 《庄子》通行本,有晋郭象注《庄子》,清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本书编录时,正文以中华书局1981年版《庄子集释》为底本。

《庄子》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庄子》

 散文集。道家经典之一。唐天宝元年尊庄周为南华真人,遂又称《庄子》为《南华真经》。原52篇,今存33篇。“内篇”7篇,先秦道家学派代表庄周(生卒年不详,约与孟子同时)作;“外篇”15篇及“杂篇”11篇,为庄周弟子或后学作。庄周,战国时宋蒙人,曾任漆园吏;他愤世疾俗,蔑视权贵。其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虚伪。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齐万物,一死生,泯是非得丧”,让社会回到“民结绳而用之”、 “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时代,代表了当时没落阶级的思想意识。他的思想体系中还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因素,如他认为万物皆动,万物皆变,事物中包含着相反而相成的因素。但他又否认了事物的质变,运动中的相对静止等等,从而陷入了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泥坑。其文“汪洋辟闔,仪态万方”,想象丰富,比喻奇特,多用寓言以说理,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艺术性很高, “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

1. 农村高围墙的宅院。《独弦操》(8):“蔡麻道先是给我们师父的老爹疗了病,又说我们师父家庄子的线口不对,立马把原来艮山坤的线口改成了乾山巽。”2. 宅院的围墙。俗语:“打庄子盖房,钱儿扬场。” 《张学生下学堂》(小曲子):“庄子又高狗又歪,铁打的门扇进不来。” 《天官赐福》(贤孝):“新打的庄子新盖的房,亲戚六眷来暖房。”

庄子2178房子(全所);住宅。冀鲁官话。河北邢台。中原官话。陕西中部。晋语。河北邯郸。房产。中原官话。河南〖〗。豫剧《小二黑结婚》:「㗒!有了~地,才有好福气,没~没地,你去找个穷光蛋。」房基(住宅的地基)。中原官话。陕西渭南〖〗。

庄子约公元前369~286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战国时人。名周,字子休,宋国蒙 (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博学多才,其所著《庄子》一书,在中国古哲学、文学、养生学上具有极高地位。庄子继承了老子学派,并加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运动观。他强调导引,倡导 “熊经鸟申” 的仿生导引观。重视 “养神”,并提出了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的养神之道。还主张守静,以及“无形” 的内修境界。这些都对太极拳学体系的构成有重大影响。


《庄子》

中国古典哲学名著。《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一系列思想,具体提出了阴阳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并进行了明确的阐发。对太极拳思想体系的形成有更加直接的关系。《庄子》又称《南华真经》,为庄周及其门人所作,是道教的代表性著作。《汉书·艺文志》记录其共52篇,现存33篇,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7篇一般认为是庄周所作。《庄子》中的主要生命思想包括: 1.重视对生命内在境界与机制的感悟,主张精神的自由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生命“逍遥”。2.动以养形,静以养神。是最早提出了养形具体动法的哲学著作,推重导引、吐纳之术。同时也提出“抱神以静” “唯神是守” 的静养观。并且指出了神形的统一性:“神将守形,形乃长生”。3. 主柔合道。认为宇宙的原始为“无”,任何运动都应顺乎其本原,而 “柔”是合于道的妙法。“柔弱胜刚强”,这是中国武术 “以柔克刚” “后发制人” 的哲学基础。

庄子;桩子

◉ 庄子zhuānɡ·zi  村庄。〈例〉我们~的农产户大都姓祝/ 月光下的~格外静谧。〈近〉村庄/ 村子。
◉ 桩子zhuānɡ·zi  埋在土中的柱形物,多用于分界标记或建筑。〈例〉插~/ 打~/ 这些天,土改工作队忙着丈量田地,埋~,然后把土地分到农民手中。

庄子(一)zhuāngzǐ (二)zhuāngzi

(一)zhuāngzǐ <名>我国古代哲学家、散文家。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相传楚王用千金礼聘为相,遭他拒绝。著作有《庄子》等。
【用法】用于书面语。用作古人名、书名。例:~是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他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著作有《~》。
(二)zhuāngzi <名>村庄。
【用法】 用于口语。表示处所。例:这个~居住着三百多户人家。|他是我们这个~的人。

庄子zhuāng zǐ

书名,现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通常认为内篇系庄周所作,外篇和杂篇出于他门人后学之手:谁知黛玉走来,见宝玉不在房中,因翻弄案上书看,可巧翻出昨儿的~来。(二一·471)


庄子zhuāng·zī

❶村庄:我们~东边,庄上有个老奶奶子,今年九十多岁了。(三九·896)
❷指封建领主占有的庄园:我何尝不知这焦大,到是你们没主意,有这样的,何不打发他远远的~上去就完了。(七·169)把五儿打四十板子,立刻交给~上,或卖或配人。(六一·1437)

庄子1【同义】总目录


南华庄子
庄子2【同义】总目录
庄子南华真人
村庄

村庄

村(村子;村落;村井;村坊;村社;村部;村坞;村圜;村墟;村聚;村疃;乡村;樗村) 庄(庄子;乡庄;农庄;田庄;王家~)屯(屯子;屯落) 厍 堡 疃 里(里落;虚里) 墟(墟井;墟里;墟曲;墟落;民墟) 格 聚(聚落;乡聚;市聚;邑聚) 陬井闾 虚邑 耕廛 农事 乡落 丘落 曲落 闾落 邑落 樗社
居邑,村落:
乡村,村庄:村居
寨子,村庄:寨(大~)
村庄用名:堡(柳~) 湾(毛家~)营(大~)
村庄的美称:香社 金墟福地
许许多多的村庄:千村万户 千村万落 万落千村
整个村子:满村 连村 全村
村庄里:村上 村头 村内 村际
村口:村头 村门
(乡民聚居之处:村庄)

另见:乡村 农民 聚居地

☚ 村庄   各种村庄 ☛

庄子

书名。又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及其后学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言庄子“著书十余万言”,“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但留下来的只33篇。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著,外篇和杂篇可能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主张绝对无为,否定一切仁义礼法。注本极多,今通行本有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等。


庄子

战国时期著名的隐士,其思想与老子一脉相通,并有许多发展,是战国时期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一书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分内篇、外篇和杂篇,基本反映了庄子的思想。庄子象老子一样,肯定道的权威性、普遍性和主宰性,认为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既在一切之上又在一切之中,道的特征在于它自自然然。庄子把自然也看作是最完善的,要求人们自然无为。但是,与老子不同的是,老子主张的无为是相对的,庄子主张的无为则是绝对的;老子的无为是一种治世的方法,通过无为来达到治国的目的,庄子的无为则是否定一切社会文明和任何治国方略的绝对无为。庄子激烈抨击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等的有为政治,认为这些治国措施,扰乱和破坏了人的自然本性,导致社会分化和纷争。庄子所追求的是人格的独立和绝对的精神自由,因此对于现实社会的礼法制度、物质和精神享受等,他都采取超脱、回避的态度,“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一切都任其自然,使可获得独立和精神自由。庄子不承认人世间有判断是非功过的客观标准,世人所谓的功过,皆不足以为功过,而强以此来赏罚人,必然产生冤狱,这正是庄子极力反对道德和法律的重要原因。他进而深刻揭露了仁义的虚伪性,正是那些不仁不义者,窃用仁义之名以行不仁不义之实。仁义之说只能束傅行仁义者而成为不仁不义者的工具。他要求回到人与天地同体的无拘无束、无知无欲的绝对自由时代,反对任何人为的约束和限制,取消道德、法律制度、度量衡等所有规范及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样才能恢复社会的安宁,保证人的绝对的无限自由,这种虚无主义思想,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很容易引起失意知识分子的共鸣,利于中国古代法律和法律思想的发展。

庄子

战国庄周(约前369—约前286)及其门入后学撰。十卷。周战国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曾为漆园吏。为道家思想创立者之一。《庄子》原书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大体内篇为庄子自撰。继承发展老子思想,承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又否认事物之间的根本差别。从齐物观点出发,主张安时处顺,委运乘化,通过忘是非、弃礼乐、黜聪明,达到与万物为一。抨击封建礼法,崇尚自然天性。愤世嫉俗,亦有出世之想和人生如梦之感。许多篇目虽袭用对话旧制,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以巵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不自为体,随物赋形,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吸收古代神话传说,征引古人话语,虚构寓言故事,想象丰富,色彩浪漫,风格奇诡。多用韵语,音调铿锵,节奏和谐。有《四库全书》本。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西晋郭象注、唐陆德明音义、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可参考。

庄子

(一)人名。(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伦理学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姓庄,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本地的漆园小吏。家贫,衣食不周,平日以织草鞋为生。曾向监河侯(职官名)借粟。曾麻鞋布衣谒见魏王,后与魏相惠施为挚友,互有往还,讨论哲学问题。隐居不仕,楚威王曾派使者以厚礼聘为楚相,庄子以“不仕快志”为由加以回绝。好老子之学,轻儒学, “著书十余万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在哲学上提出相对主义理论,认为对象世界的存在是相对的,《庄子·齐物论》:“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道通为一。”认为存在的相对性源于不同的认识角度。《庄子·秋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其伦理思想正是建立在相对主义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真人”、“至人”,是最高人格范型。在与自然界的关系上,“真人”齐一物我,与万物相统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真人”齐一是非,“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真人”齐一生死,使身体与精神相统一,《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叁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真人”的境界是“悬解”的解脱境界。“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人之所谓悬解也”(同上书)。真人处世如同大鹏一样,是逍遥游世的,强调精神绝对自由,随遇而安。庄子还分别批判了诸家思想。庄子向往自由生活,但具有空想性和宿命避世的消极性,其相对主义道德论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庄子伦理思想对后世伦理学的发展特别对魏晋玄学以及对道教产生很大影响。唐天宝元年(742)下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宋、元诸朝亦有诏封。(二)书名。战国中期庄周及其后学著。《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现存本为魏晋时郭象编注本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说内篇为庄子所作,外、杂篇多出庄子后学之手。对此尚有争论。全书内容涉及哲学、伦理学、美学、生物医学、逻辑学等。《天下篇》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哲学史著作。唐天宝元年诏号《庄子》为《南华真经》,成为道教经典。主要注疏书有魏晋时向秀、郭象《庄子注》,唐陆德明《庄子音义》,明焦竑《庄子翼》、王夫之《庄子通》、《庄子解》,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等。庄周 即“庄子”。

《庄子》

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著作之一。战国时人庄周(约公元前369~前284年)及其后学所作。《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今本存33篇,分内篇7,外篇15,杂篇11。书中主张“虚静恬淡,寂漠无为”。多寓言,在哲学、文学上有较高研究价值。唐朝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将本书尊称为《南华真经》。

庄子

179 庄子

战国时道家重要著作。在政治上,以老子“道法自然”观为依据,否定所有文明,反对技术发展。厌恶一切人类制度,认为“弃圣绝智,大盗乃止”,主张废弃一切社会政治设施,使人类归于“至德之世”,实际上是向往一种“同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原始蒙昧社会。

☚ 墨子   吕氏春秋 ☛
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Zhuangzi

名周,道家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做过管漆园的小官。相传楚威王曾以重金聘请他做宰相,遭其拒绝。后终身不仕,表现了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中内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本人所作。庄子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道”是生天生地而又自本自根的最高本原。“道”是“万物与我为一”的绝对等同状态,“道”就是“我”。断言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但又把事物的相对性、变动性绝对化,否认事物之间的差别性和相对稳定性,鼓吹“齐万物以为一”,倒向了相对主义诡辩论。探讨了认识主体与客体的矛盾以及真理标准问题,但由于相对主义作怪,又陷入了绝对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宣扬消极厌世、追求个人精神绝对自由的人生哲学。《庄子》一书以寓言明哲理,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孟子   惠施 ☛

庄子

《庄子》zhuangzi

先秦论说散文集。庄周及其后学著。唐以后又称为《南华经》。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以重金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身。其思想源出于老子。在哲学上,他主张齐物我、泯是非、等生死,鼓吹相对主义。在政治上,他愤世疾俗,猛烈抨击污浊混乱的社会现实,深刻揭露“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世道,主张“绝圣弃智”,回到浑浑噩噩、淳朴自然的远古社会。在人生态度上,他主张以无用为大用,顺应自然,明哲保身,苟全性命于乱世。对儒、墨等学派,他都给予了尖锐批判。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共52篇,今存33篇,包括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自著,外篇与杂篇兼有后学之作。书中从不同方面表现了庄周学派的思想主张。其风格特点是諔诡恣肆,“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庄子·天下》)。书中有很多惊世骇俗之论,荒唐诡异之说。作者“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因而大量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这些寓言,想象丰富,形象奇异,情节荒诞,构成了壮丽瑰玮的艺术境界。作者善于形容,长于描绘,很多寓言描写细致传神,故事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神情毕肖。如“庖丁解牛”、“匠石运斤”、“痀瘘承蜩”、“任公子为大钩”、“儒以诗礼发冢”等寓言,都写得妙趣横生,与其他先秦作品中那些粗陈梗概式的寓言有明显不同。有些较长的寓言故事,如《盗跖》,《说剑》、《渔父》,已酷似精采的短篇小说。书中感情色彩强烈,有很多愤激之语。作者不仅激烈批判污秽的现实,而且辛辣嘲讽那些专权贪位之徒、钻营利禄之辈,把他们比作嗜食腐鼠的鸱鸮、溃痈舐痔的小人;他不愿与统治者合作,表示不作庙堂奉祀的神龟,而宁愿曳尾于涂中”,甚至主张“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𤴯溃痈”。《庄子》一书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生动表现了作者傲岸不羁的个性。在形式上,此书仍以对话为主,但已发展为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有些以正面论述为主的作品如《胠箧》,已初具完整的议论文的规模。文章的行文与结构不拘常法,放纵自由,腾挪跌宕,开阖自如,使人感到变幻变测。
《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鲁迅曾称赞此书:“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重要注本有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

☚ 孟子   荀子 ☛
庄子

庄子

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的著作。主要是记述庄子的社会观、人生观和哲学思想,它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庄周生活在社会动荡、变化剧烈的战国时期。他不满现实,斥责统治者,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但他对现实缺乏斗争性,主张顺应自然。他反对当时儒、墨和名家的是非之争。在认识论上提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长短、大小、善恶、是非,都是相对的,没有客观标准的不可知论。但又主张绝对自由,幻想达到不受任何拘束的“逍遥游”境界。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但《庄子》的文学成就在先秦诸子中是非常突出的。鲁迅先生说,它的文字“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主要表现为: 一、以寓言故事见长。庄子认为,世人都沉浊,不可以 “庄语”,于是就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表达他的思想,用有所寄托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不易为人所理解的理论问题。二、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描绘传神,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写大鹏展翅翱翔“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写国之小,小至一个蜗角就是一个国家,但仍可以纵横驰骋,打起仗来,“伏尸数万”,追击逃兵,追了半个月才回来。想像奇怪诡谲,具有浓郁的诗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庄子》对后世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作家有较深的影响。后世许多诗人和散文家学习它的风格和技巧,创造了不少优秀作品。《庄子》原书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是庄周自己的作品;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可能掺杂有他门人和后来道家的著作。

☚ 老子   礼记 ☛
庄子

庄子

先秦道家著作。战国时期庄子及其后学著。庄子(约前369年—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据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所记,司马彪注二十一卷,五十二篇;向秀注二十卷,二十七篇;郭象注三十三篇。现仅存郭象编辑注释的三十三篇。
关于《庄子》内、外、杂篇的异同,各篇的真伪、年代,自宋代以来就有争论。当前学术界流行的看法是:内篇为庄子所著,外、杂篇的思想与内篇不尽一致,可能掺杂了庄子门人和后学以及道家其他派别的作品,但外、杂篇的某些篇章也反映了庄子的思想。
现存《庄子》的三十三篇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理,主张天道自然无为。但在“道”和“物”的关系上,具有与老子不同的明显的泛神论色彩。认为道作为世界统一原理,不是在天地万物之外的“造物者”,而是一切事物的内在的原因,因而强调道“无所不在”,说它在“蝼蚁”、“稊稗”、“瓦甓”、“屎溺”,以这“每下愈况”的回答形象地说明了道的无所不在(见《知北游》)。把天道看作“大块噫气”的交响乐,万窍怒号,而又自己中止,“咸其自取”,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并没有什么使之然者(见《齐物论》)。这种天道无为的思想否认有造物主,是无神论的。同时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是瞬息万变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秋水》)。由于过分强调运动的绝对性,从而否定了相对静止,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认为小草茎与大屋柱、丑人与美人、宽大、狡诈、奇怪、妖异等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这就成了相对主义。
强调用自然原则反对人为,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秋水》)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因此,不要以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去对抗自然命运,不要以得之自然的天性去殉功名。从这种自然原则出发,以为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具备了理想人格的人就是无条件地与自然为一的“至人”。《逍遥游》说:无论是翱翔于蓬蒿之间的小鸟还是扶摇直上的大鹏,也不论是朝生暮死的菌芝还是长寿千百年的大椿,以及御风而行的列子,都是“有待”的,即不能超越自己的本性和客观的环境,所以都称不上绝对的自由。真正获得自由的“至人”是无所待的,这样的至人超脱于是非、名利、生死之外,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神秘境界。这种以自然为自由的观点,一方面是要人完全顺从自然命运的安排,认为“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也”(《大宗师》),这是乐天安命的宿命论;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而活动才会感到自由的合理因素,因此它要求”顺物自然而无容私”(《应帝王》)。
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认为感觉和理性都不足以如实反映变化无常的实在。《齐物论》说:人爱吃牛羊肉,鹿爱吃草,蜈蚣爱吃蛇,乌鸦爱吃老鼠;毛嫱、丽姬,人人说她们美,但鱼见了她们就下沉,鸟见了她们就高飞,麋鹿见了她们就奔逃。可见味、色的“正”与“邪”是依认识主体的感觉经验而定的,但感觉经验是千差万别的,因而“正”、“邪”并无客观标准。感觉经验是相对的,理性思维更是如此。《齐物论》说:我和你意见分歧,谁是谁非不仅不能由我们两人自己来判明,而且也不能由第三者来判明。因为第三者或是与你观点相同,或是与我观点相同,或是与你我观点都不同,或是与你我观点都相同。所以,你我他都不能判明是非。因此,它主张“不谴是非,与世俗处”(《齐物论》)。
认为当时诸子百家都自以为是,原因是“囿于物”,即受自己存在条件的限制。它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秋水》)诸子百家如同井蛙、夏虫一样,受了空间、时间条件的限制和所接受的教育的束缚,成为认识上有主观片面性的“曲士”。因此,诸子百家是“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同上)。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同上),真正打破一切限制和束缚,从道的观点来看,是非、彼此、物我都是一样。这是片面强调了“万物一齐”,但其中包含着克服主观片面性的合理因素,《秋水》篇借河伯与海若的对话,批评了河伯原来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主观片面性,是“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善于用诗表达哲理,认为哲学就是诗,自然就是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认为天地之大美非名言、知识所能把握,却可以用诗和寓言来暗示。在“庖丁解牛”的寓言里,以生动的诗的语言形容庖丁解牛时的一举一动:“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养生主》)庖丁解牛的熟练技艺完全合乎舞蹈与音乐的节奏,他的劳动就是艺术。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庖丁经过长期实践,已深刻认识牛的生理结构,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同上)。书中其他的寓言,如“轮扁斫轮”、“痀偻者承蜩”、“梓庆削鐻”、“津人操舟若神”,和“庖丁解牛”一样,都是讲劳动的技艺达到神化的境界,成了完全自由的劳动,成了美的享受。这些寓言故事,一方面朴素地把哲学思想(人的自由在于对必然的认识)表现于艺术形象之中,成了诗的意境;另一方面也触及到了艺术创造作为精神生产的规律的,即由“技”进于“道”,由必然王国进于自由王国。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艺术意境的理论,在《庄子》中已有了萌芽。
《庄子》在魏晋时期,与《周易》、《老子》一起并称为“三玄”。唐天宝元年,诏号《庄子》为《南华真经》,正式成为道教的经典之一。《庄子》中保存有先秦诸子百家和先秦自然科学的一些重要史料。
历代对《庄子》的注释以郭象《庄子注》最为有名。清末郭庆藩《庄子集释》包括了郭象注、成玄英疏、陆德明释文,又吸收了清代学者关于《庄子》的文字考订成果,现有中华书局标点本。中华书局近来有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此书在注释与译文方面,颇为用力。

☚ 孟子   列子 ☛
庄子

庄子

亦名《南华经》。战国时道家的主要著作。庄周及其后学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称庄子“著书十余万言”,“作 《渔父》、《盗跖》、《脥箧》 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汉书·艺文志》 著录《庄子》五十二篇。《庄子》 和《老子》合称为老庄之学。自汉代以降,老庄之学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庄子》亦时作为宫廷教材。魏晋玄学盛行,《庄子》为六朝宫廷教育所用,并曾列入玄学馆的主要教材。唐玄宗时,列入崇玄学,教学内容由玄宗亲试,学习出色者授官。宋明时期亦受重视,常引用为皇帝修心养性的必读书。

☚ 老子   武经七书 ☛
庄子

庄子公元前369—前286Zhuangzi 约

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漆园吏,不久归隐,生活贫困,靠编草鞋为生。曾辞谢楚威王的千金礼聘,终身不仕。庄子是老子以后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但在解释世界本源的问题上,他对老子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了歪曲,导致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道是物质的,是一种没有固定形象的混沌之气,叫做“无”。庄子利用老子哲学中以“虚无”为根本的漏洞,认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并认为物质世界是真有还是真无,不能知道。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解释。庄子哲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他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他认为事物的大或小,完全取决于认识者认识的角度,所以,认识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存在的。庄子认识论中的相对主义被他运用于人生和处世方面,要求人们不必计较寿夭、生死、福祸,它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依乎天理,顺其自然,认为一切都是命运所决定的,人的力量不能改变命运,所以人们应该顺从,安其现状,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处世哲学,是他哲学中的宿命论观点。庄子的文章才华出众,想象丰富,文字优美,在文学上达到了先秦散文的高峰。现存《庄子》33篇,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集中反映了庄子的思想。

☚ 孟子   屈原 ☛

庄子

《庄子》Zhuangzi

先秦论说散文集。庄子及其后学著。庄子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他曾做过漆园吏,据《史记》说,楚威王聘他为国相,他力辞不就,终身不仕,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庄子》现存33篇,包括内篇7,外篇15, 杂篇11。一般认为, 内篇是庄子自著, 外篇和杂篇有些出自后学之手。全书反映了庄周学派的思想主张。作者极端憎恶污浊黑暗的社会现实, 蔑视贪残卑鄙的统治者, 渴望摆脱一切束缚, 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他把是非、生死、荣辱都看得没有区别,主张顺应自然,乐天安命, 不求有用于世, 但求全身无害。他鄙弃功名利禄,无情地抨击儒家的礼义道德,主张摒弃一切文明成果,回到淳朴自然,无知无欲的上古社会。《庄子》的思想对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观、艺术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书中大量运用寓言来阐述哲理,这些寓言想象奇特,怪诞諔诡,光怪陆离, 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它们在文中层见叠出,连翩而来,令人目不暇接。作者长于描绘,善于形容,语言丰富多采, 创造了很多奇异生动的形象和境界。此书也是对话体的论辩文,论辩色彩很浓,文中有很多妙趣横生的人物对话。文章富于感情色彩,讽刺性强,具有嬉笑怒骂的特点。作者信笔写来, 自由挥洒, 文章纵横驰骋, 变化万端。鲁迅曾称此书 “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超过了其它诸子散文。后代很多作家都酷爱此书,并深受其影响。《庄子》的重要注本有清代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今人陈鼓应的 《庄子今注今译》等。

☚ 孟子   韩非子 ☛

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Zhuangzi

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出身于破落小贵族家庭。只在蒙地当过短时间的漆园(地名)吏,一生穷困潦倒,身居穷闾厄巷,以编织草鞋度日。然气志孤傲,自命清高, 曾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发誓“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不为功名利禄所动。他学识渊博,思虑深邃,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建立了一个以相对主义为认识论基础的唯心主义的庞大体系。其伦理思想的中心是提出了一种个人何以能在险恶的世俗环境中 “保身”、“全生”、“养亲”(亲,指精神)、“尽年”,求得身心两全的人生的哲学。其人生理想是达到一种完全超脱了世俗的束缚和桎梏,不依赖任何条件,在“无何有之乡”中“独来独往”, 主宰外物而不为外物所主宰的绝对自由的 “逍遥游”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即为 “神人”、“圣人”、“真人”。实现“逍遥游的方法之一是相对主义,即通过“齐是非”、“齐善恶”、“齐生死”……,达到是非善恶无辩,“万物与吾为一”。方法之二是“无己”,即“坐忘”、“心斋”、“丧我”,泯灭自己的好恶之情,对一切纷扰无动于衷。一个不感到自己的存在、不计较一切毁誉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这种绝对自由其实只有在 “内心”才能获得,只能使心(精神)解脱了世俗的桎梏,却不能使身(形体和生命)免遭世俗的累患。于是,庄子又提出了一套既能混迹于世,而又不被世俗所役的 “处世之术”。其基本原则是 “顺”, “顺”有三种境界: 一曰于世 “无所可用”, 即 “不材”的样子, 不材即不被用,不被用即可免遭祸殃;二曰“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即有用而不要有“有用之名”,“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三曰 “与时俱化”、和顺外物、“虚己以游世”,即对毁誉都无所谓,顺着时世的变化,时隐时显,时进时退,与物俱化,不固执于一种行为。“顺”确有 “滑头主义”或 “混世主义”之嫌, 但庄子的 “顺”其实仅是就外形而言,不过是应付世俗的方法。他一方面主张与物俱化,同时又强调“顺人不失己”,“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 “不以物挫志”。庄子的人生哲学貌似“混世”,实则傲世,是“游心”与 “游世”的统一。于是形随俗而志清高,身处世而心逍遥,成了庄子的理想人格和人生的最高境界。这种“双重人格”正是庄子既傲世脱俗,又无力抗俗、但求自保的矛盾性格的真实写照。与人生哲学相应,庄子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反对儒家的仁义道德,主张 “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剥削阶级道德的虚伪性, 但他由此走向了否定道德及其社会作用, 甚至否定自西周以来的社会文明。
庄子伦理思想中的道德虚无主义, 否定善恶差别的相对主义以及消极应世的人生态度是不足取的。其中所包含的对人生问题的深刻观察, 对人的精神上的调整与升华, 对自我和自由的某种肯定以及对儒家道德的批判,都包含着大量真理性的因素,2000年来,庄子伦理思想的这两个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 孔子   孟子 ☛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

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战国中期的思想家、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出身于没落贵族,曾经当过漆园吏。他学问渊博,推崇老子的学说,反对儒墨之说,宣扬虚无主义,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他目睹当时诸侯纷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又无可奈何。敢于指斥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礼义的伪善,对社会不满,充满消极悲观情绪。主张无为,以逃避现实,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反映了没落阶级的思想意识。
现存 《庄子》 33篇,一般认为 《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和《杂篇》是庄子及后学所著。《庄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有独特风格。其文想像丰富,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汪洋恣肆,文辞优美,比喻生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这种风格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 左丘明   孔子 ☛

庄子

见“哲学”中的“庄子”。


庄子

亦称“《南华经》”。道家主要著作。战国庄周及其后学著。《汉书》记为五十二篇,晋人郭象注为三十三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今人多以内篇为庄子著,外篇、杂篇为其门人后学著。历来注疏颇多,今流行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等。


庄子

提出“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养生基本原则和“保身、全生、尽年”的养生目的,以达“形全精复”的“养神”为途径,以“坐忘”、“离形”为基本方法,形成其养生思想体系,对后世颇具影响。参见“哲学”中的“庄子”。


庄子

认为美在事物自身的自然天性。审美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于一切感官享受和世俗欲念之上的精神的绝对自由。否定现实的美和人的审美实践。认为最高的美在于不可闻见的道,最大的快乐在于对道的领会中。提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即无所作为的顺应自然,亦即“得道”。其顺乎自然天性的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参见“哲学”中的“庄子”。


庄子

战国时散文作家。著有《庄子》一书(其中外、杂篇为其后学所作)。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特,词汇丰富,语言活泼,汪洋恣肆,善用寓言,使哲学著作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它不仅在诸子散文中一帜独树,而且对后世著名作家如嵇康、阮籍、陶潜、李白、柳宗元、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人的思想和创作,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书中“斥鷃笑鹏”、“庖丁解牛”、“匠石运斤”、“螳臂挡车”、“东施笑顰”等寓言,至今常为人称引。寓言这一文学样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始。参见“哲学”、“美学”中的“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

❶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与惠施友善。家贫,曾借粟于人。相传楚威王聘为楚相,坚辞不就。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世界的本原,认为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无为无形,可得而不可见。又以为万物无时不变化推移,原因在于其内部有两种力量互相作用。但又认为,事物之间本质上无差别,悲于现实生活之痛苦,人世纷争的无聊,主张通过坐忘,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要求人们安时处顺,逍遥自得,顺应世俗,随遇而安。认识论上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认为道之真际无法通过语言把握。美学上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认为自然本身最为美;又借“庖丁解牛”之寓言,阐发“技”与“道”的关系。对于真、善、美的关系及艺术创造规律有所涉及。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颇有艺术价值。著作有《庄子》。参见“伦理学”、“美学”、“教育”、“文学”中的“庄子”。
❷著作。见“著作”中的“庄子”。


庄子

中国战国中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反对国家治理活动,厌恶社会政治生活,主张“绝圣弃智”,“掊斗折衡”,不要任何智能和规范。认为“万物皆一也”,提出“齐物论”,要人们把“不齐”看作“齐”,忘记现实的一切差别,对大小、美恶、贵贱、荣辱、是非、黑白、生死等不作计较,通过“坐忘”解脱一切苦恼。强调注重“全性”、“保身”,对命运“安之若命”,做到“无用之用”。认为社会不安定的原因是各国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名利争夺。


庄子

法律虚无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与老聃一脉相承。主张绝对“无为”,否定一切仁义礼法,追求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隐居逍遥;以为法并不平等,“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法律思想体现于《庄子》一书中。参见“哲学”中的“庄子”。

庄子

庄子

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约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生活贫困,以打草鞋为生,曾供粟于监河侯(官名)不得。《史记》载任过漆园吏,后归隐。楚威王闻其贤,使厚币迎聘之,许以为相,不就,终身不仕。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庄子是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对现实十分悲观,消极厌世,对整个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和道家的思想,承袭“道法自然”的观点,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学风、文风。庄子强调用自然的原则反对人为,认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虚满、生死只是一时的现象;认为是非是无法辨明的,其思想的相对主义色彩浓厚。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理,讲天道自然无为。但在“道”和“物”的关系上,他具有明显的与老子不同的泛神论色彩,强调道“无所不在”,认为它“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并用“周、遍、咸”三字来形容道的无所不在。后来道教徒部分地吸收了庄子思想,并把庄子神化。《真诰》卷十四谓师长桑公子,授以微言,隐于抱犊山中,服北育火丹,白日升天,补太极闱编郎。唐玄宗天宝六年(742)二月封“南华真人”。所著《庄子》,诏称《南华真经》。宋徽宗封“微妙元通真君”。

☚ 老子   宫和观 ☛

庄子

庄子

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杂11篇。内篇的思想、结构及文风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子的作品。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可以看作是庄学的汇编。庄子对当时现实极为不满,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批判不遗余力,十分深刻。然而他在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面前,却感到无可奈何,甚至充满悲观绝望的情绪,因此主张无为,逃避现实,否定一切,强烈地反映出没落阶级的思想意识。《庄子》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其散文想象奇幻,结构灵活。用大量的寓言及神话传说,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可以感知。《庄子》在文学上影响很大,富于抒情意味,也是其散文的一大特色。通行注本有晋郭象《庄子》注、清郭庆藩《庄子集解》、王先谦《庄子集释》和今人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 孟子   荀子 ☛

庄子/庄子解/庄子集解/庄子集释/庄子今注今释/庄子浅注/庄子译注

☚ 列子集释   庄子 ☛

庄子

《庄子》

现存33篇。庄子及其门人著。分为内篇7,为庄子自著;外篇15、杂篇11,为庄子后学著。其文富于想象,辞采瑰丽,善于运用寓言譬喻,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深远。其传世注本最早的是晋郭象《庄子注》,有《四部备要》本,附唐陆德明音义。《四部丛刊》本称《南华真经》。

☚ 庄子   庄子解 ☛

庄子

《庄子》

战国庄周著。《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今只存33篇。其中绝大部分是寓言故事。这些寓言别具一格,充满智慧;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有批判现实的精神。《庄子》是先秦寓言著作的一个高峰,对后世的寓言创作、文学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 寓言著作   吕氏春秋 ☛

庄子

《庄子》

又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著作。庄周和他的弟子、后学所著。原书52篇,现存郭象注本仅33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弟子或后学所作。《庄子》基本思想有三个主要方面:关于“道”的本体论和“形”的现象论;主观唯心的相对主义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在文学、美学思想上,书中从抽象的精神本体出发,提倡“朴素”美。虽然所谓的“朴素”,是指能充分体现虚空之道的精神的“朴素”,但作者所追求的仍是不加造作、毫无文饰的自然天成之美。他竭力反对人的创造性的审美实践,认为人的一切创造美的行为都是对事物的自然之性的破坏。这当然是不正确的。在文与质的关系上,他认为质是本然之性,文是人为附加的外在因素,“既(尽)其文,未既(尽)其实”,不能得“道”,一切文对质来说都是有害的。“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这种割裂内容和形式的联系,一味反对文饰的思想,显然也是片面的。《庄子》的文风是独特的。他描述自己文章的风格是“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奇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犿(宛转的样子)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奇异)可观。”作者采用“寓言”、“重言”、“卮言”等形式,阐述他深湛的思想,通过奔放新奇的想象和浓厚的浪漫情调,有意把一切自然事物、神话传说都具体化、人格化,使文章具有独特的魅力,为历代散文家所赏爱。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苏轼之文最得力于《庄子》,他说:“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引)。可见《庄子》对唐宋古文家的创作影响之大。

☚ 孟子   荀子 ☛

庄子zhuāng zǐ

《本草纲目》菜部第28卷壶卢(28)。书名。亦称《南华真经》、《南华经》。战国·庄周撰。33篇。相传《内篇》7篇为庄子撰,《外篇》15篇、《杂篇》11篇为其弟子及后来道家所作。庄子独尊老子,排斥儒墨。但对老子的“道”从唯心主义方面进行发挥解释,带有神秘色彩,强调“道”是自然无为。

庄子

十卷。战国时庄周(前369? —前286?)撰。庄周,后世尊称庄子,姓庄名周,宋国蒙 (今河南商丘东北或说安徽蒙城)人。约生于周烈王七年,卒于周赧王二十九年,与孟子同时而稍晚。据史料记载庄子年青时在蒙地做过漆园吏,后来一直隐居著述。他生活贫困,曾向监河侯借过粟;不愿做官,拒绝过楚威王聘其为相之请。著述有 《逍遥游》、《齐物论》、《天道》、《天运》、《盗跖》、《天下》等五十余篇,今传有三十三篇,合编为 《庄子》。《庄子》又称《南华经》、《南华真经》。春秋战国时期,烽烟四起,诸侯争雄。诸子百家,也争相著述,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企图以自己的学说改变社会。以研究老子学说为代表的道家学派,讲“道法自然”之意,主张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讲 “天命”,欲复 “周礼”;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等差”说,立 “天志”、“明鬼”说,主张 “兼相爱,交相利”,取消亲疏贵贱之别。庄子反对儒墨之说,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为根本、无所不在的。他强调事物自生自化,否认世间有神或天的主宰。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由无到有化生万物,万物又由有到无而归于道。他认为万物由天地阴阳之气相合而生成,谓之“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认为生与死是气聚而生、气散而死、死仍为气、气仍生物的无限循环。认为气受道的支配,事物的生成变化人们无法事先知晓。所以同在宇宙之内,彼此也不相知。他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矛盾双方相互作用,引起事物“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相成”(《则阳》)的变化。向往 “至德之世”即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主张通过坐望,做到齐物我,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达到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他看到了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有无限的矛盾,提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观点。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者自美”、“至乐无乐”等见解来阐述美的起源、本质及美感等问题。《庄子》一书,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表达了庄子具有较高思维水平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深。后世学者研究《庄子》,把庄周与老子相提并论,称他们的学说为“老庄学说”。其学术流派被称为道家。汉司马迁写《史记》称《庄子》一书“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认为庄子作《渔父》、《盗跖》、《胠箧》是“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认为作《畏累虚》、《亢桑子》等篇,是以“指事类情”的方法“剽剥儒墨”。司马迁所见的 《庄子》今已不存。《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晋代郭象参考向秀注本和他本作《庄子注》三十三卷、三十三篇,以后《唐志》、《宋志》都依郭象注本著录《庄子》,改为十卷、三十三篇,即现存篇数。其中内七篇、外十五篇、杂十一篇。隋唐以后学者对《庄子》真伪问题争议较大。唐代学者认为,《庄子》五十二篇中,除郭象所取三十三篇以外皆伪书。宋代学者一般认为郭象《庄子注》 中的内七篇是庄子所著,对外、杂篇提出怀疑。苏轼、黄震等提出《盗跖》、《渔父》、《让王》、《说剑》四篇是伪书,后来认为《庄子》中有伪书的,几乎都赞成苏轼等人的看法。明代学者认为郭象所注《庄子》的外、杂篇都是伪书,或认为外、杂篇中有部分伪书。近代学者经研究证明,今所传《庄子》三十三篇,虽有部分庄子门人弟子之作窜入,但不多,基本是庄周所作。现存清《子书二十二种》本,清《二十二子》本,民国年间 (1930) 《袖珍古书读本》本,民国年间 (1936)《四部备要》本,皆为晋郭象注本。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

名周,字子休。战国时蒙(今属蒙城,一说河南商丘和山东曹县)人。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与惠施是朋友。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水垂钓,曾借贷于监河侯。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妻死,鼓盆而歌。庄子为继老子以后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对玄学、佛学、理学影响极大。所著文章,尤其是寓言,内容丰富,气势磅礴,笔锋犀利,寓意深刻,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唐玄宗赐号为“南华真人”,著作《庄子》亦称《南华真经》,计52篇。现存33篇(内篇7,外篇15,杂篇11)。内篇集中代表庄周思想;外篇、杂篇则是以后庄子学派言论汇编。《史记》有传,蒙城有庄子祠,苏轼为之记。

☚ 蒙城县   王常 ☛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宋国 (河南商丘) 人。家贫,曾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与惠施为友。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把“道”作为世界本原,认为“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承认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之中,“无动而不,无时而不移”。事物的变化是由于矛盾双方势力的互相消长,所“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一切都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臭腐可化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但把事物相对性绝对化,否定了事物之间的差别,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 自其同者视之,万物一也”,明显表现出相对主义。因此,提出“齐物论”,主张“齐物我”,要人们忘记现实的一切差别,通过“坐忘”做到是非双遗,物我两忘,以达到齐是非、齐大小、齐死生、齐贵贱、“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从而解脱一切苦恼,逍遥自得,绝对自由。认为事物本无是非、美丑、善恶,反对用知识去判别事物,辩论是不必要的,知识是无用的,甚至语言也为多余。重视“全性”、“保身”,认为顺应世俗、随遇而安,才能全生、保身、养亲和尽年。有宿命论观点。鄙夷利禄,终身不仕。相传楚威王曾召他为相,被他拒绝。庄子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玄学、佛学、理学都有影响。《庄子》一书,大多为寓言故事,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在文学史上也有深远影响。

☚ 危地马拉国立考古学民族学博物馆   庄子 ☛

庄子

《庄子》

亦称《南华经》。道家重要经典之一。庄子及其后学著。《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著; 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其文章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后人注解极多,今通行本有晋郭象注、清末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 庄子   论语 ☛
庄子

庄子

庄子 (约公元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宋国蒙 (今河南商丘东北) 人。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一生主要隐居著述,过着贫困的生活,有时靠打草鞋为生。见梁惠王时穿着打了补丁的粗布衣和断了带子的草鞋。还曾向监河侯借过米。但他蔑视功名利禄,拒绝做官。庄子学术思想的渊源是老子的自然主义。他继承和发展老子 “道法自然” 的观点,强调事物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不满,也对传统不满,主张人类应摆脱社会束缚回到自然中去。庄子的思想有比较广泛的社会基础。《庄子》一书是战国道家的主流派庄周一派的著作总集。庄子的 “齐物” 就是齐一万物,认为一切事物都没有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它们的存在是不真实的。庄子对 “齐物”思想作了充分发挥,成为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大的方面,也有它小的方面,从大的方面可以说天地和米粒一样小,也可以说毫毛的尖端和丘山一样大。同样的道理,可以说东和西没有区别,尧和桀无所谓好坏。万物皆有、皆无、皆然、皆否。这里,庄子批评了凝固不变的僵化观点,但他却对事物转化的条件采取蔑视的态度而加以否定。庄子也否定人类认识的真理性。这就是所谓的 “齐是非”、“逍遥” 思想是建立在 “齐物” 思想基础上的,内容是讨论如何获得“自由” 的问题。庄子把必须依赖一定条件而存在的事物叫做 “有待”。能够把名誉、功业和肉体一并抛弃的人就是庄子所说的 “逍遥” 的人。这样的人精神生活是无思无虑、无情无欲、无知无识,与万物浑然一体,得到最完满的自由和幸福。庄子从人的自然性出发,强调人与社会否定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约束和社会文明,提出回到自然中去的社会思想。与儒家继承的商周以来的 “天生蒸民” 的传统观念不同,庄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形体、生命、本性以及繁衍相继,都是自然赋予、自然发展的过程,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然性。他推崇人类的自然性,是对礼乐仁义的否定。在他看来,仁义破坏了素朴的人性,仁义是虚伪、争夺以及种种社会弊端的根源。他把人类的自然性同社会物质文明对立起来,认为物质文明与素朴的人性绝对不相容,所以羞而不为。在庄子看来,任何物质文明的发展都是对自然的破坏,都是一种有害无益的事情。
庄子学派是战国时代道家的主流派。此外,杨朱学派; 宋钘、尹文学派; 彭蒙、田骈、慎到学派和黄老学派统称为道家别派。尽管他们的体系并不完整,在理论上意义远不如儒、墨、名、法各家重要。但这些派别在先秦学术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特别是杨朱以外的三派使我们看到,道家在儒、墨的影响下抛弃了 “避世” 的消极思想,而转向积极治世,从而促使了法家的形成。

☚ 孟子   荀子 ☛
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

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 的观点。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但又“无为无形”,单凭感官不能把握。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 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定世界有人格神的主宰,但又有泛神论的色彩,认为道能“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一切差别和对立都是相对的。认为 “万物皆一也”,“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齐物论》)主张通过“坐忘”,做到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死生、齐贵贱,达到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精神境界。追求一种绝对的自由,超凡脱俗,逍遥自得,“无待”(不凭借客观条件),“无己”(不要自我意识),不受物我的限制。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达到了道我为一。具有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的倾向。认为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永远有矛盾,“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怀疑人的认识能力。认为静止的语言概念无法表达变动的事物,语言概念把事物分割开来加以认识,根本不能体悟整全的道。在美学上,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借“庖丁解牛” 阐发了由技进于道的思想,触及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是后世关于艺术意境理论的萌芽。庄子哲学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在中外文化思想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富于形象思维,以寓言写哲理。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著作有《庄子》,亦称 《南华经》。

☚ 惠施   荀子 ☛

庄子

《庄子》

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亦名《南华经》。原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后世多认为内篇为庄周自著,外篇和杂篇系庄周门人及后学所作。《庄子》一书表现了庄周学派的复杂思想。一方面,他们对现实极端不满,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对当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坚强的斗争性,无力改变现状,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至德之世”的乌托邦里。而这种救世之方又无法实现,于是便使得一种无可名状的悲哀和消极出世的情绪笼罩了全书。在艺术上,《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具备其他诸子难以比拟的独特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文构思独出心裁,想象丰富奇特,大量吸收神话传说材料,运用夸张、渲染、幻想、联想等手段,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于社会的弊端、儒者的虚伪,抨击尖刻有力,笔锋犀利辛辣,具有强烈的讽刺作用;譬喻层出迭现,寓言俯拾皆是,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巧设故事情节,注重刻画人物,写照传神,惟妙惟肖,具有小说家的生花妙笔;文字凝练,语句流转,声韵铿锵,具有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感。它作为道家的主要著作,对后世著名的文学家影响极其深远。

☚ 孟子   离骚 ☛

庄子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相传楚威王曾聘他为楚相,遭其拒绝,后“终身不仕” ,表现出对统治者和当时社会的不满和蔑视。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后世常“老庄” 并称。传世有 《庄子》 一书。
庄子在哲学上发挥了老子 “道” 为万物本源的思想。对老子所讲的 “道” ,作了进一步唯心主义的阐释。他认为 “道” 是超感觉的 “无为无形” 看不见,摸不住,又不受时空限制,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道” 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它生出天地,生出帝王,生出鬼神,而 “道” 则是“自本自根” 。同时他认为人通过修养可以得“道” ,得 “道” 者可与 “道” 同体,达到 “真人” 的境界,这样人生的苦恼和生死都可得到解脱。由此可见庄子的 “道” 完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在认识论上,庄子把老子对立面转化的思想引向了相对主义。他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用相对主义观点来对待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的区别,认为对立双方没有什么绝对界限,否认相对之中有绝对,从而由相对主义走向不可知论。庄子认为无论贵贱、大小、有无、是非、美丑,都不是由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而是由人观察事物的主观偏见决定的。如 “庄周梦为胡蝶”这是站在庄周立场上说的,而站在胡蝶立场上,也可以说胡蝶梦为庄周,究竟是庄周还是胡蝶,谁也判断不清。因此在他看来,不管什么高谈阔论,利害之争,仁义之辨,一概无用,都是自寻麻烦。这种相对主义思想,反映他不承认客观真理的存在。
在人生观上,庄子对社会中的种种不平和痛苦充满了愤恨,但又认为人们无法改变这种可悲的现实。因此他竭力想逃避现实以安时顺处,逍遥自得,追求精神上的自我解脱,幻想在精神领域里找安慰。
汉代以后,庄子和老子一起被道教奉为教主,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庄子富于形象思维,想像丰富,善以寓言写哲理,对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庄子》

道教经典之一。庄子及其弟子、后学的著作总集。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 “道法自然” 的观点,他的思想具有朴素辩证法因素,但他幻想一种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的主观精神境界,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庄子》 原书52篇,现存33篇,分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比较一致,一般认定为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可能杂有后来道家的作品。思想内容以虚无的人生哲学为基本格调,以认识的不可知,无为的政治主张为主要阐述观点,认为 “道” 是无限的,“自本自根” ,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变化,否认有神的主宰,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其论述不仅从正面深入阐明作者的主张,还从反面驳斥论敌的谬误,使得文章在先秦诸子作品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想像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中国散文浪漫主义的先河; 说理大量引用寓言和比喻,文章形象生动,通俗多彩,并富有抒情意味,是诸子散文中最高成就者。
道教产生后,尽力神化庄子,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二月封庄子为 “南华真人” ,诏 《庄子》 为 《南华真经》 。今通行本有晋郭象注、清末王先谦 《庄子集解》 、郭庆藩 《庄子集释》等。

庄子

庄子公元前369—前286

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 (今河南商丘县)人。曾任漆园吏,不久即隐居不仕。《史记》说他“于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现存《庄子》一书以庄子本人作品为基础,经后人编纂而成。庄子在经济上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反对任何社会经济活动。他向往一种“至德之世”,人们无欲而素朴,不争名逐利,按自己的本性自然而然地生活。他说:“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 他憧憬着“与糜鹿共处” (同上书,《盗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同上书,《马蹄》) 的人兽不分的境界。因而他激烈地反对人类文明,反对物质生产和工艺技术,主张:“掊斗折衡”,“擿玉毁珠”,“胶离朱之目”,“扩工倕之指”,“毁绝钩绳而弃规矩” (同上书,《胠箧》)。(参见“至德之世”)

☚ 老子   荀子 ☛

庄子zhuang zi

❶Zhuangzi (369~286 BC),Chinese philosopher and writer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❷ The Book of Master Zhuang,a Taoist classic by Zhuangzi and his followers

庄子about 369~286B. C.Zhuang Zi

ideologist of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representative of Taoist school. Works: Zhuang Zi,etc.


《庄子》zhuang zi

Zhuang Zi→庄子 (Zhuang Zi)

庄子

village;hamlet

庄子

❶Zhuangzi (formerly known as Chuangtzu (369-286 BC)—Chinese philosopher and writer
❷Book of Master Zhuang—a Taoist classic

庄子

庄周及其后学著作的总集。又称《南华经》。《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为晋人郭象选定之本。全书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自著,外、杂篇中有些出自后学之手。总体上看,全书基本思想一致。《庄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名著兼文学名著,文笔生动活泼,寓意离奇变幻,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在我国哲学史和文学史上均占重要地位。在哲学上,《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把“道”进一步规定为“自本自根”而又能“生天生地”、“神鬼神帝”的最初本原。就“物”与“道”的关系而言,虽然“万物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而“道”则“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由于“物”处于不断的运动过程中,只具有相对稳定性,而“道”则超越时空,具有绝对的普遍永恒性;故主张站在“以道观之”的高度,超越“以物观之”的狭隘性,在世界观上“齐物我”、在认识论上“和是非”、在历史观上“无古今”、在人生观上“一死生”。这样就可以“安排而去化”,听任自然安排而顺应事态变化,从而“逍遥乎无为之业”,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种以相对主义为理论基础、引导人们超越现实苦恼、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方法,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维的发展,具有复杂而深远的思想影响。

庄子

书名。唐时亦称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由庄子及其后学著。为战国至汉初道家庄子一派的著作总集。现存三十三篇。分内篇七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可能搀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或认为内、外篇及杂篇都反映了庄子的思想。在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庄子

见 庄周

庄子

❶(约前369—前280) 即庄周。战国时思想家。宋国蒙(河南商丘东北)人。在家乡作过管理漆园的小吏,与魏相惠施是好朋友,拒绝楚威王的聘请,终身不仕。他发展了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走进了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精神世界。代表他的思想的主要作品是《庄子·内篇》。认为宇宙万物只是一些迹象,而演造这些迹象的则是一个超感官的,不为时空所限制的本体,这个本体即是“道”。道体是无限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道生天地万物。只要向“道”学习,和道合为一体,人生的苦恼、烦杂、无聊,乃至生死的境地,都可得到解脱。这叫“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魏晋时期以庄配老,并称老庄。(参考图148)
❷书名。全书计有《内篇》七篇, 《外篇》十五篇, 《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传统的看法,认为《内篇》是庄子创作,其余是他的弟子或后学所作。有人以《史记》、《荀子》征引的《老子》篇目为庄子自作。这样内、外、杂各篇都有。从而认为《庄子》一书是以庄子的著作为基础而编成的道家思想总集,很难断定那些篇绝对可靠或绝对不可靠。 《庄子》把“天”理解为“自然”,不承认有上帝主宰自然界。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对这种变化只能“顺从”,因此主张《无为》,进而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质的差别,什么大小、贵贱、生死、善恶、荣辱等都是一样的,要求人们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飘渺的境界中逍遥漫游。将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但他不与当时的统治者合作,鄙视官贵利禄,并嘲笑那些追求名利的人。《庄子》的注释本,以晋郭象注最有名。清郭庆藩总结前人注释成果著《庄子集释》,甚便读者。近人马叙伦的《庄子义证》、王淑氓的《庄子校释》都可参考。(参考图148)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思想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做过蒙地的漆园吏。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心理学思想涉及形神论(形体保神、心随形化)、知虑心理思想(把认知过程分为接知和谟知两个阶段,并论述了思维和言语的关系)、情欲心理思想(主张真情说、多欲说、无情无欲说)以及性习心理思想(主张反真去伪)。主要著作有《庄子》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内篇为庄子所著,外篇和杂篇不仅有其后学之作,还有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

☚ 孟子   尹文 ☛

庄子子(zi)

〈名〉(1)(~儿)庄园。指郊野的房产,包括住宅及周围的土地。
《金》十九: 单表西门庆从门外夏提刑~上吃了酒回来,打南瓦子里头过。又三十: 张安前日来说,咱家坟隔壁,赵寡妇家~儿连地要卖,价钱三百两银子。又六七: 打紧应宝又不在家,俺家兄使了他往~上驮草去了。
《醒》二二: 雍山的十六顷是咱起为头置~买的,把这个放着。
(2) 村子;村庄。
《醒》二十: 这~上谁还有这双小脚来!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