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干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干旱ɡānhàn

由于雨雪稀少而造成土壤、气候干燥
 △ ~季节。
【反】洪涝

干旱gānhàn

雨量少。
【组词】干旱年份︱干旱得厉害︱极其干旱︱多年未遇的干旱
【例句】哪年干旱,哪年多雨,哪年冷,哪年暖,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 今年北方的气候是干旱少雨。
【近义】干燥
【反义】湿润︱水涝︱潮湿

干旱gānhàn

因雨水不足而土壤、气候干燥。用于天气、气候,也用高原、田地、植物等。例如:
❶ 西山岩石裸露,缺水干旱,根本不能绿化。(任稚犀《当你游览西山的时候》)
❷ 所处的地形部位高,灌溉不便,蓄水性差,容易干旱;……(吴伯箫《嵖岈山》)
❸ 只要能解救干旱的田地,我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王守勤《深水打开千斤闸》)
❹ 这里,应该说是干旱植物的家乡。(雷加《从冰斗到大川》)
❺ 抗日战争时期,战士们在陕北南泥湾开出了大片大片的稻田,把一向干旱的西北高原变成陕北江南。(杨朔 《万丈高楼平地起》)

干旱ganhan

降水不足,土壤、气候很干燥:这里已经连续半年没下雨了,~十分严重|那里是~地区,年降雨量很少|今年比往年~得更厉害。

潮湿、濡湿、湿润;干旱、干燥

○潮湿cháo shī

(形)含有比正常状态下较多的水分:~的地方|空气~|气候非常~|外面很~|雨后新晴的原野,~而滋润。

○濡湿rú shī

(动)沾湿,使潮湿:汗水霎时~了衣衫|双唇发干,要不断用棉球蘸水~|他碧蓝的眸子又一次~了。

○湿润shī rùn

(形)(土壤、空气等)潮湿而润泽:~的土壤|空气~|~的草地| 眼睛~了。

●干旱gān hàn

(形)土壤、气候因降水不足而干燥:这几个省总是~缺水|蛟龙未济逢~|严寒冻不死它,~旱不坏它,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干燥gān zào

(形)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的空气|沙漠地区气候很~|天气~而炎热|~的木柴。

干旱

干旱

亢 阳(阳旱;时~) 暵(干暵)天旱
干旱的现象:旱象
干旱的情况:旱情
 三伏天出现的旱情:伏旱
天热干旱:热旱
 炎热干旱:炎暵 炎旱 炀旱
 炎暑干旱:云汉
酷热干旱:蝉喘雷干
长久的干旱:久旱(~喜雨) 常阳 愆亢积暑
非常干旱:酷旱
严重干旱:凶旱
干旱严重:旱象严重
(因降水不足而土壤、气候干燥:干旱)

☚ 水灾   旱灾 ☛

干旱ganhan

见旱灾。

干旱aridity

生长季内长期无雨或少雨,引起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干旱的强度取决于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和植物的耐旱强度。干旱类型有:
❶土壤干旱。由土壤水分亏缺,植物根系吸收水分严重不足,植株体内水分平衡失调,造成植物萎蔫而受害。
❷大气干旱。土壤中虽有一定的有效水分,但由于空气干燥,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满足不了植物强烈蒸腾所消耗的水分,使植物体内缺水而受害。若土壤干旱与大气干旱同时出现,则旱象更加剧烈。

干旱

大气中出现温高湿低致使植物干枯的自然现象。连续大范围降水不足是四川干旱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春旱、夏旱、伏旱和冬旱。春旱发生在三四月份,以川西南河谷和盆地西部最严重。夏旱出现在五六月份,以盆地中部发生频率最大,盆地西部及川西金沙江河谷次之。伏旱发生在七八月份,以盆地东部最严重,频率高达70%以上。20世纪以来四川出现连续干旱的年份有1924年~1925年、1933年~1937年、1942年~1946年,1959年~1961年、1968年~1969年、1971年~1972年、1976年~1977年、1987年~1988年、1990年~1993年。干旱是四川主要的气候灾害,不仅造成四川农村田面龟裂,作物干枯,粮食减产,而且还引起工业、电站用水紧张,人畜饮水困难。

干旱

新疆气候的基本属性。无论南北疆,其年降水量远小于年蒸发量。若以干燥指数表示,北疆平原在4以上,南疆≥10以上,表明新疆为永久性干旱。原因:❶河流受山区降水量和山区温度(冰雪融水)制约,具有季节性周期,干旱集中在春、夏季,北疆西部集中在3—6月。
❷由于大气环流影响,河水汛期迟,延长了春、夏旱。

干旱

因水分供应不足而造成用水困难和农作物减产的灾害。世界上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历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2155年间就有1056次旱灾。据统计,近40年干旱受灾面积为自然灾害的60%。气象上常以连续3个月降水距平百分率-25%~-50%为干旱;超过-50%为严重干旱。大范围干旱常与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有关。抗旱办法有8:❶调整农业布局;
❷节水灌溉:喷灌、滴灌、关键期灌;
❸冬灌;
❹耕作保墒;
❺抗旱播种(坐水种、开沟种等);
❻人工降水;
❼据天气行农事;
❽植树造林。

干旱

因长期无雨或少雨,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参见“旱灾”。

干旱

干旱ɡɑnhɑn

境内的主要气象灾害。发生次数之多、影响范围之大、造成损失之烈,居其他气象灾害之首。仅1959年~1984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659次,其中大旱78次(旱期≥100天,旱期内降水少于60%),小旱、中旱(旱期30天~99天,旱期内降水偏少40%~50%以上)581次,平均每年有25次干旱发生。干旱按季节可分为春旱和春夏连旱、夏旱和夏秋连旱(包括伏旱)、秋旱和秋冬及冬春连旱、冬旱和冬春连旱、全年大旱等10类。春旱和春夏连旱:春旱以小旱为主,全市约3年一遇。北部五县发生较多,平均2年左右一遇。南部县市区发生较少,平均4年一遇。春夏连旱以中旱为主,无小旱,大旱极少,以南部县市区发生较多。夏旱和夏秋连旱:夏旱以小旱为主,全市平均2年一遇,多出现在6月份。境内南部县市区比北部五县发生的机会多,且以中旱为主。夏秋连旱发生机会少,但大多为中旱、大旱,且多在南部县市区出现。秋旱、秋冬连旱和秋冬春连旱:秋旱全市3年~4年一遇,是干旱发生最少的季节。秋冬连旱2年左右一遇,均以中旱、大旱形式出现。干旱严重时持续到来年春季,形成秋冬春连旱,以大旱为主,平均5年~6年一遇,且多发生在北部五县。冬旱和冬春连旱:冬旱几乎每年都有,多发生在北部五县。冬春连旱多出现在南部县市区,北部五县较少。干旱具有周期性、连续性、交替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干旱基本有10年~11年的明显周期,如建国后境内发生干旱的1959、1969、1977、1979、1986年,都大致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性相吻合;干旱发生具有持续性,既有一年之内各个季节连续发生干旱的,也有两年或三年以上连续出现的;有些年份,干旱、雨涝及其他灾害交替出现;由于各县市区所处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差异,干旱的分布和危害程度也不尽相同。北部五县小旱多,影响较小。南部县市区以中旱、大旱为主,次数多且严重。分布趋势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 三叠系地层   干热风 ☛
干旱

干旱

壮族地区干旱较频繁。据统计资料,1470年至1949年共480年中,广西大约每两年发生一次旱灾。建国后随着灌溉面积的逐年增加,干旱发生频率有所减少,但仍时常发生。导致干旱的主要原因,是季风进退失时。干旱以春旱最为频繁,秋旱次之,夏旱较少。冬季少雨干燥,但气温低,蒸发少,影响也小。

☚ 低温   暴雨(洪涝) ☛
干旱

干旱

气象灾害。天水市大气降水及土壤水分季节性亏缺,导致春、夏、秋、冬四季中都可能出现干旱时段,尤以春旱、春末初夏旱、伏旱、秋旱影响最大,成为制约天水市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干旱地域分布特点为:渭北秦安县、武山县、甘谷县发生频率最高,灾情较重,其次为河谷川区麦积区及秦州区,高寒阴湿区清水县、张家川县相对较轻。最易发生、危害最重的是伏旱,平均5年一遇。1993年至2000年连续8年大旱,历史罕见。

☚ 无霜期   冰雹 ☛
干旱

干旱

甘肃省是全国降水量稀少的省份之一。干旱是本省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据记载自清朝以来300多年中,有旱灾的年份共计144年,其中范围广,灾害重的有33年,大旱年一般要持续2至3年。如1928年的大旱持续到1929年, 1941年出现大旱, 1942年、1943年连续旱, 1971~1973年连续3年大旱。凡大旱年都是春、夏两季连旱。从平均情况而言,2年多一小旱, 9年多一大旱,俗称 “三年一小旱”, “十年一大旱”。但从非平均情况看,不连续出现干旱的次数占总干旱次数的74%, 干旱连续2年或3年的占总次数的26%,连续性干旱一般不超过3年。从农业生产的实际意义上讲,干旱几乎年年有,只是范围大小,出现的时间、地点和危害的程度不同而已。干旱在甘肃省影响的地域广, 发生频率高,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大旱之年,影响春播作物下种出苗或出苗后因旱而枯死, 有些地方人畜饮水都发生困难。特别是春末初夏旱和伏旱,对夏秋作物危害很大, 轻则减产, 重则颗粒无收。

☚ 干燥度   冰雹 ☛

干旱

久旱不雨使农作物凋萎或枯死的现象。干旱没有严格的标准,一般把降水少于多年平均值的30%以上,叫干旱。有的把蒸发大于同期降水的情况,也叫干旱。中国主要农业区都发生干旱,但发生的程度及时期有所不同。由于干旱发生面宽,给农作物造成的损失程度难以掌握,且有些旱情可以通过人工灌溉、浇水解决,因此,农作物保险一般不把干旱作为承保责任。

干旱

干旱drought

久旱不雨使农作物凋萎或枯死的现象。干旱没有严格的标准,一般把降水少于多年平均值的30%以上,叫干旱。有的把蒸发大于同期降水的情况,也叫干旱。中国主要农业区都发生干旱,但发生的程度及时期有所不同。由于干旱发生面宽,给农作物造成的损失程度难以掌握,且有些旱情可以通过人工灌溉、浇水解决,因此,农作物保险一般不把干旱作为承保责任。

☚ 农业风险   人工防雹 ☛
干旱

干旱

某持续时段内,自然降水较常年同期均值显著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一种气候异常现象。一般季风气候区是干旱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干旱和旱灾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而旱灾却不同,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旱灾是自然活动施加于人类社会的结果,不但与天气变化有关,还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与地区的经济水平、开发方式、耕地类型、作物种类及生产周期有关。
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降水不足、气温偏高和蒸发强烈。这种现象超过一定的时间则使农作物和林果生长抑制或死亡,河道断流,湖泊、池塘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干燥失水,从而使许多鱼类及水生植物因为水源枯竭而死亡,许多珍稀鸟类不得不迁徙。耕地无水可灌,人畜饮水困难,对农业和林牧业危害最大,夏季高温缺水也可影响到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的正常进行。干旱也会影响到野生动物的生栖,会使大片野生植物、林木由于缺水而亡,引起一些人类疾病及作物病虫害的滋生、蔓延。干旱对生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植被的破坏特别严重,加剧水土流失,引起大面积耕地或草原的沙漠化等。长时间的持续干旱,不仅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强烈的冲击和破坏,而且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各行业的正常用水需求,导致了城市供水限时定量,农村饮水困难,粮食大面积减产,江河断流、湖泊干涸,植被大面积死亡,沙尘暴频频发生。现代的干旱问题,除了降水量少的因素外,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人类活动的发展不断破坏地表植被及上层结构,从而减弱了其在水平衡中的功能,使得更多的天然降水无效流失,减少了可用水量。随着人口及社会生产力的增加,对水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社会的发展速度远超过了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加重了干旱的严重程度,在干旱的反作用下,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进一步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恶化现象,造成恶性循环。
根据各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习惯,按干旱出现的季节,分为春旱、夏旱、伏旱、秋旱等。按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可分为永久性气候干旱和偶发性气候干旱。永久性气候干旱主要出现在中国降雨量小于400毫米、干旱指数大于3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偶发性气候干旱指在降雨丰沛地区,由于气候的随机波动,会引起一定时段降雨偏少和径流偏枯而导致的干旱缺水。中国年降雨量大于400毫米而小于800毫米的半湿润地区,受降雨的随机波动,发生偶发性气候型干旱的概率很高。对生态系统和环境影响的干旱还有人为经济型干旱,它是由人口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激增引起生态系统和环境的用水量减少而造成的。人为型干旱总是伴随着永久性干旱或偶发性干旱,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造成影响和灾害。

☚ 蓄滞洪区   生态破坏与水旱灾害 ☛

干旱

drought


干旱

drought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