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天神之首。梵語“釋迦提桓因陀羅”,省稱“釋提桓因”。帝釋是梵漢合譯。提桓因意爲天帝,釋迦是姓。本爲古印度神話中之世界統治神,亦爲雷雨、戰争之神,地位極尊。佛教吸收爲佛弟子及護法神,爲釋迦之左脇侍。據佛典說,釋迦牟尼降生時,他化現七寳階梯,使佛從兜率天降下,並與大梵天在前執拂引路。釋迦成道後,他又請到自己宫中升座說法。《智度論》謂原爲迦陀羅國婆羅門,與三十二友同修福德,死後爲天帝,居忉利天,三十二友爲其臣,合稱三十三天。《淨名疏》謂,迦葉佛入滅後,一女爲其造塔,另三十二人襄助其功,同生三十三天,彼女居中,是爲帝釋。《選集百緣經》卷二:“於時如來作是念言,吾今當作牛頭旃檀重閣講堂,化彼民衆,作是念已,時天帝釋知佛心念,即與天龍、夜叉、究槃荼等各各齎持牛頭旃檀樹奉上世尊,爲如來造大講堂。”《妙法蓮花經義疏》卷二:“問:‘何故常與帝釋戰? ’答:‘婆沙云:修羅有美女而無好食,諸天有好食而無美女,互相憎嫉,故恒鬬戰也。’”《法苑珠林》卷四十三:“帝釋在前,梵王在後,佛放常光,照耀天地。”宋·錢易《南部新書》己集:“釋提桓因者,忉利天王之號也,即帝釋二字,華梵相彰。帝是華言,即王主義,釋乃梵字,此字譯云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