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巾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首服部 > 巾幘帽 > 巾幘
巾幘  jīnzé

即幘巾。《北史·隋煬帝紀》:“武官平巾幘,袴褶。”《宋史·隱逸傳·魏野》:“野不喜巾幘,無貴賤,皆紗帽白衣以見。”明·陶宗儀《輟耕録·巾幘》:“巾幘,《釋名》:‘巾,謹也,當自謹於四教。’《儀禮》:‘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説文》:‘髮有巾曰幘,幘即巾也。’”《金瓶梅詞話》第五回:“與他梳了頭,戴上巾幘,穿了衣裳,取雙鞋袜與他穿了。”《通雅·衣服·彩服》:“《通典》載《漢舊儀》:‘鴻紺幘、霜幘。’《東觀記》曰:‘段熲滅羌,詔賜熲赤幘大冠一具。’董仲舒《止雨書》曰:‘執事皆赤幘,爲公服。’常服則當是巾幘矣。”《定情人》第二回:“因將巾幘衣服一整,緩步上前,到了這老者身後。”

头巾

头巾

裷(巾~) 袙 袱 幪 束头 冒絮 头帕 包头 巾子 巾帤 巾絮 巾裹 冠巾
头巾与书卷:巾卷
头巾一类的东西:诨裹
裹头之巾:帕首
束发的头巾:帕复 鞨巾
古代男子束发的巾:帻(~头;巾~) 幞(~头) 襆头 扑头 幓头 帕头 帞头 陌头 幧头 帩头 绡头 樵头 幅巾 四脚
古代男子包发的头巾:
裹头的巾帻:袹首
裹额之巾:
古代束在额上的巾:抹额 陌额 磕脑冒絮
包头之巾:袱 包头巾
古代男子戴的一种头巾:诸葛巾
古代几种头巾:匼(乌~) 络头 乐天巾 纯阳巾
古代童子戴的巾:卷帻
古代未成年人用的巾:半头帻
古代隐士戴的巾:角巾 鹿巾
道士戴的头巾:羽巾 霞巾
用青丝带做的头巾:纶(羽扇~巾)
古代妇女的覆头巾:袱子
旧时女子结婚盖头的巾:盖头 盖巾
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巾帼
红色的头巾:霞幂
无顶的头巾:额子
(包在头上的纺织物:头巾)

☚ 帽带   裤子 ☛

巾帻jīnzé

巾与帻的统称。泛指头巾。汉刘熙《释名·释首饰》:“导,所以导栎鬓发,使入巾帻之里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以至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新唐车·仪卫志下》:“次内给使百二十人,平巾帻、大口绔、绯裲裆,分左右,属于宫人车。”宋周邦彦《六丑·落花》词:“残花英小,强簪巾帻。”明陶宗仪《辍耕录·巾帻》:“巾帻,《释名》:‘巾,谨也,当自谨于四教。’《仪礼》:‘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说文》:‘发有巾曰帻,帻即巾也。’”《元史·礼乐五》:“执麾,服同上,惟加平巾帻。”《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蒋)干戴上巾帻,潜步出帐。”《水浒传》第三十九回:“且说戴宗回到下处,换了腿絣、护膝、八答麻鞋,穿上杏黄衫,整了褡膊,腰里插了宣牌,换了巾帻。”明方以智《通雅·衣服·彩服》:“《通典》载《汉旧仪》:‘鸿绀帻、霜帻。’《东观记》曰:‘段颎灭羌,诏赐颎赤帻大冠一具。’董仲舒《止雨书》曰:‘执事皆赤帻,为公服。’常服则当是巾帻矣。”

巾帻

巾帻

即帻。是帝王及百官穿戴于冠内的以包裹发髻的巾子,后渐渐成为帝王的杂服之冠,百官也以之作为私第时的冠帽,寻常百姓平日也只能着帻。古人是有冠无帻的,自战国时开始在武将中流行。《说文解字》: “发有巾曰帻。帻者赜也,头首严赜也。”帻与巾同源,最初帻只是为了包裹头发,收拢头发,与手帕类似,后渐渐演化成为与冠类似的一种帽子。帻最初是没有顶的,与今天的帽套相似,从汉代开始帻有了顶,而且被加高,有时还要施耳,耳有长短之分。长耳是文官所戴的,短耳则是武官所用。介帻是指帻顶高起者,与进贤冠配套戴用。平巾帻,又称平上帻,是帻顶平展者,与武弁大冠配套戴用。帻本是寻常百姓的首服,平日一般的庶民单著帻,作为冠帽。汉代的帻按照颜色分别贵贱,如绿帻为苍头所戴,尤以执贱役者服用更多。群吏戴青帻,武吏则用赤帻,以表示尊威。未成年的童子用空顶帻,也即无顶帻。郊祭迎气时,执事人员按方位分为五色,帻随其色。汉元帝因头上有疾戴帻以掩盖,群臣追仿之,戴帻之风开始在贵族间流行。王莽因秃顶,也戴遮盖,帻上又加巾,或加冠; 自此时起,凡遇重要的礼仪场合,冠下必戴帻,当时所戴的帻是黑帻。自汉代以后,历朝历代都沿用了这种制度。南朝时期天子戴通天冠时,下即配套戴用黑介帻,服冕冠也如此。百官的重要冠帽也必配著帻。隋唐时代,天子拜谒祖陵时以黑介帻为冠帽,骑马时则仅着平巾帻。宋代除冕冠、通天冠、进贤冠下配黑介帻外,以帻作冠帽单独戴用的作法已被废止。辽、金、元等异族凡服用通天冠及进贤冠者,也都以黑介帻作为内衬服用。明人依然沿用了这种作法。自隋唐以后,单独戴黑介帻的作法被彻底废除了。

☚ 2、巾、冠、帽   网巾 ☛
0000222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0: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