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 出自《论语·述而》。意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个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孔子绝教,重视学生自觉的原则。对求学者,先让他思考探索,当其似通未通,似得未得,欲言不能时,再去启发引导,这样可以使求学者自觉思考问题,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关键时刻,老师加以指导,自然起到积极的启发和促进作用。孔子的这一重要施教原则对后来的启发式教学理论有很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