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工部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工部局 又称“公董局”或“公局”。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上海、天津等地租界设置的行政机关。上海工部局建立于1854年(咸丰四年),由金能亨、麦都思等任董事。分设警备、工务、财政税务及上诉、卫生、铨叙、公用、音乐队、交通、学务、华人小学教育、图书馆、宣传等委员会。以英、法、美驻沪海军为主要支柱,攫取警备、征税、司法等权益,使租界成为受外国殖民者统治的“国中之国”。后内部机构有所调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沿用此名控制上海公共租界。1943年上海、天津等地租界被日伪政府接收,其名不复存在。 ![]() ![]() ![]() ![]() 工部局美、英、法等国在上海租界地设立的市政机关。1854年7月成立,最高长官为董事长。对中国居民行使征税、司法等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独立主权,使租界变成“国中之国”。 工部局工部局始设于鸦片战争以后,即19世纪50年代。它最早出现于英国在上海建立的租界里。当时只是一个承办工程建筑的机构,颇似清政府中职掌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事务的工部,故称该机构为工部局(有说来自翻译),并使用于外交行文中。后来随着英租界的不断发展,该机构的权限也逐渐扩大,其实际起着行政管理机关的作用,成为执行殖民政策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天津被迫开埠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在津建立租界时,就以工部局作为政权机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仍用工部局的名义统治上海公共租界。1943年,上海、天津等地租界由日伪政权接收,工部局之名不复存在。 工部局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在上海、天津等地租界设立的行政机关,是帝国主义执行殖民政策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上海工部局成立于1854年。1941年太平洋战争发生后,日本侵略者仍用这个名义统治上海公共租界,1943年上海、天津等地租界由日伪政府接收,工部局之名即不再存在。 工部局 工部局鸦片战争后, 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在上海、天津等地租界设立的行政机关, 是帝国主义执行殖民政策、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上海工部局于1854年成立, 设有各个机构办理“警务” 、“税务” 、“财务”、“教务”等方面的事, 同时设有法院, 实际上是一个市政府。18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日本侵略者仍用此名义统治上海公共租界。后日伪政权接收上海、天津租界, 工部局之名不复存在。 ☚ 五口通商大臣 天朝圣库 ☛ 工部局清代鸦片战争后,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上海、天津等地租界内设立的行政机关,是帝国主义执行殖民政策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上海工部局成立于清咸丰四年(1854)。1941年太平洋战争发生后, 日本侵略者仍用这个名义统治上海公共租界,1943年上海、天津等地租界由日伪政府接收,工部局之名不复存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