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岳麓书院建筑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岳麓书院建筑群

岳麓书院建筑群

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山东麓。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的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五代后周显德年间 (954—959),智璿等二位高僧因慕 “儒者之道,乃割地建屋”,在麓山寺下办学,已形成书院的前身。北宋开宝九年 (976),潭州知州朱洞利用麓山寺大殿遗址,“因袭增拓”,扩为书院,初设讲堂5间,斋舍52间。咸平二年(999),知州李允则扩建,“揭以书楼,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咸平四年 (1001) 请得国子监经籍,时生徒60余人。从此奠定书院讲学、藏书、供祀三大功能的基本规制。大中祥符五年 (1012) 再次扩建。大中祥符八年 (1015),宋真宗闻山长周式办学成就卓著,亲自召见,并颁书赐额。此后书院便出现 “鼓笥登堂相继不绝” 的局面,即与河南登封应天书院、商丘嵩阳书院及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并列入当朝四大书院。元符二年(1099) 宋廷令诸州推行三舍法后,潭州以岳麓与湘西书院、州学联成“潭州三学”,以州试积分最优者升岳麓,由此形成地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最高学府。南宋绍兴元年(1131)毁于战火。乾道元年(1165) 安抚使刘拱重建,恢复北宋时建筑格局,并于堂北增山斋为山长居住,于院南置风雩亭供游憩用,于湘江江岸辟濯清池、咏归桥、梅柳堤、船斋、浮桥等,扩大了书院景观环境。同时特别聘请理学家张栻主院,开创了湖湘学派的主要基地。乾道三年(1167)朱熹来访,与张栻切磋学术,首开书院讲会之风,盛况空前,以至有“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 之记载。绍熙五年(1194)朱熹出任湖南安抚使,再次来院讲学,并扩建书院 “于爽垲之地,规制一新焉”。朱熹游赏岳麓,为山中风景名胜命名题额,由此出现赫曦台、道乡台和道中庸、极高明、翠薇诸亭史迹。书院经朱、张两位大师的治教,进入到鼎盛时期,人称“潇湘洙泗”,名扬海内外。景炎元年(1276),元兵围攻长沙,岳麓诸生,荷戈登城,大都壮烈牺牲,书院再度遭到严重破坏。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潭州学正刘必大重修。延祐元年(1314)潭州路判官刘安仁等再修。时书院 “前礼殿,旁四斋,左诸贤祠,右百泉轩,后讲堂,堂之后阁曰尊经,阁之后亭曰极高明,悉如其旧。门、庑、庭、馆,宫墙四周,靡不修完善也”。至正二十八年 (1368) 再毁于战火。明初停教百年,院废成墟。明成化五年 (1469),知府钱澍重建礼殿及北海碑亭。弘治七年 (1494)通判陈钢再增建“诚明”、“敬义”二斋,招收生徒,并建崇道祠供祀朱熹、张栻,改变了儒教沉寂的状态。此后百多年间,大小修建凡20多次。弘治九年 (1496) 知府王瑫等续建尊经阁等。正德二年(1507)知府吴世忠“以风水未美”,重新堪舆规划,更朝向,迁礼殿,创文庙,毁道林古寺,“以其材修建书院”,形成现存院、庙并列的格局。随后著名学者王守仁及弟子季本、罗洪先、张元忭、邹元标等纷纷来院讲学,书院再度辉煌。嘉靖五年 (1526) 学道许宗鲁等辟六君子堂,以彰建院有功之臣。嘉靖六年 (1527) 知府王秉良、继任孙存先后扩建四斋六舍,增置学田达1824亩,又请得世宗皇帝御书 《敬一箴》及注 《程氏四箴》,因创敬一箴亭,后改名四箴亭,供祀程颢、程颐。崇祯十六年 (1643) 又毁于战火。清顺治九年 (1652) 恢复办学,书院进入大发展时期。以后200多年间,先后修建达数十次之多。康熙七年 (1668) 巡抚周召南倡修,“复其壮观而坚浑雅丽,数倍于前”。时 “院以内为堂者二,曰 ‘成德’、曰 ‘静一’,皆讲堂。……为祠堂者二,曰 ‘崇道’,尊师也; 曰‘君子’,报功也。为台者一,曰 ‘道乡’,怀古迁客也。为亭者三,曰 ‘四箴’,宝遗教也; 曰 ‘拟兰’,曰 ‘汲泉’,临曲水而幕芳冽也。合而缭之以垣,凡二里许”,另有文庙等建筑。康熙二十六年 (1687) 又请得御书 “学达性天” 匾额及赐书20多种,因此新建御书楼、文昌阁于院后。雍正十一年(1733)被列为省城书院,作为全省楷模,两次赐款重修。乾隆九年 (1744) 因又得御书 “道南正脉” 匾额而大加修葺。自乾隆至道光间,书院于风景园林、名胜古迹的建设尤多建树。乾隆四十七年 (1782),罗典任山长,到院之初就院周隙地辟为园池,开创 “书院八景”。罗典主院27年 (1782—1808),捐俸经营,不遗余力。乾隆五十二年 (1787) 创西亭于饮马池,后名风雩亭。次年创东亭于黉门池,后名吹香亭。乾隆五十五年(1790)筑前亭于大门前,后名前台,又名赫曦台,因而形成现存院前布局形式。乾隆五十七年 (1792) 创红叶亭于院后,又名爱枫,后名爱晚亭,既为麓山增色,又供师生游憩论学,至今为岳麓山著名景点。罗典的学生欧阳厚均亦主院27年 (1818—1844),承其师志,捐资修建工程20多项,恢复古迹18处。嘉庆元年 (1796) 于院外创建三闾大夫祠 (即屈子祠)、贾太傅祠、李中丞祠。嘉庆十七年(1812) 于院内建濂溪祠。嘉庆二十五年 (1820) 于院后筑岳神庙。并依尊卑顺序,调整专祠位置,使成现存书院后部布局形式。道光十八年 (1838) 重建杉庵及山斋旧址,以纪念晋代陶侃开拓之功,又以存朱张讲学之故迹。道光十三年 (1833)巡抚吴荣光仿广东学海堂制,在院创设湘水校经堂,专攻经史,不课时文,首开湖南书院教学改革之风。咸丰二年 (1852) 太平军之役,书院毁半,随后由山长丁善庆率诸生捐资逐次修复。同治七年(1868)巡抚蒋昆主持进行一次大规模修建,“凡院之门堂斋舍,院内外以及岳麓峰之寺庙、殿庑、楼台亭阁,因旧制而修复者十之五,新建者十之二,或增或改者十之三,共费钱六万缗有奇”,并存图于《岳麓书院志》,反映了书院的最后规模。光绪二十九年 (1903) 改学制,废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仍以其为学舍,唯“东西斋舍悉改新式”,作为教学用房,更名半学斋及敩学斋 (后名教学斋),其他均保留不变。辛亥革命后废学堂,办学校,先后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 (1912)、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17)、湖南大学(1926),建设不断扩展。抗日战争中遭到部分破坏,战后就原基址修复,基本保存了旧貌。新中国建立后,1956年公布为湖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管理失控,受一定损失。1979年始按原貌进行大规模修复,部分重建。1956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评为长沙市第一届 (1949—1990) “十佳建筑”之一。千余年来,书院虽历经沧桑、屡毁屡兴,但基址未变,相承发展,演变有序,始终为湖南高等学府所在,是一所世所罕见的“千年学府”史迹。现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4平方米。为一座庭院式古建筑群,依山麓地形逐进升高,与麓山景物融成一体,隐没于林木山色之中,浓荫覆地,格外幽静。坐西朝东。以讲堂为中心,庭院、天井传统组合形式。中轴有头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前部左右吹香、风雩两亭立于池中; 中部左右斋舍各成廊院; 后部左侧湘水校经堂及碑廊、专祠等,右侧百泉轩园林及碑廊、后门、北海碑亭等。院左并列文庙,自成院落,有照壁、左右坊门、大成门、大成殿及两庑。主体殿、堂采用歇山顶,其他皆硬山屏墙,联成一体。结构以穿斗为主,不施斗拱,简洁朴实,显示出湖南地方民间特色。原存大部为清代遗构。1979年修复以来,除为管理需要新增头门之外,二门、教学斋、御书楼、百泉轩及亭廊,或依历史图样,或据文献记载情况进行重建,其中部分采用了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均保持了原构做法特点和风格,体现了书院的基本规制和完整面貌。书院均灰墙青瓦,琉璃脊饰,墨柱朱枋,栗色门窗装修,略施彩绘雕饰,表现出淡雅清新的格调。文庙则为红墙黄瓦官式特点,另成一格,形成鲜明对比,但又巧妙结合,融会于绿化之中,更加丰富多彩。院内尚存宋、元、明、清各代残碑及新刻重要历史文献碑刻40余块,嵌于讲堂、碑亭等处,加以匾额楹联,显出一派斯文气息,令人肃然起敬。御书楼仍收藏历史典籍。半学斋陈列出千年史料,展现其悠久历史和深刻内涵。

☚ 湖南的书院建筑   长沙思贤讲舍 ☛
0001315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