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马一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马一浮

中国当代理学大师马一浮
马一浮评传
隐士儒宗:马一浮
弥天一老堂堂去,谁替雷峰管夕阳——记马一
浮、夏承焘两位学者的交谊
毕养赛主编
马镜泉
陈 星
吴无闻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276页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版172页
山东画报出版社1996年版124页
人民政协报1987年6月7日

马一浮曾译《唐·吉柯德》
千年国粹,一代儒宗——记爱国学人马一浮
马一浮居士的佛教因缘
文苑儒林,孤神独逸——记马一浮先生
马一浮先生介绍
一代儒宗,高山仰止——忆马一浮先生
中国书法大师马一浮
民初杭州三怪(苏曼殊、马一浮、李叔同)探源
一代儒宗马一浮
已故著名学者、书法家马一浮《马一浮遗墨》出
山石
楼达人
蔡惠明
苏渊雷
章建明
袁卓尔
田恒铭
唐全法 楼达人
楼达人
李方诗等主编
新民晚报1991年7月20日
群言1987年10期
法音1988年1期
书法1988年1期
书法研究1988年2期
人物1988年4期
美术之友1989年5期
浙江学刊1990年3期
文史杂志1990年6期
中国人物年鉴(1993)第5页
负薪可从的马一浮
马一浮(1883—1967)
赵刚
京声 溪泉
民国文坛名流归宿第87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244页

马一浮

马一浮

马一浮(1883—1967年),生于四川成都,原籍浙江绍兴。名福田,后改名浮,字一浮,号湛翁,晚号蠲叟、蠲戏老人,别号、笔名被褐、太渊、宛委山人、服休、圣湖野老、夕可老人等。父廷培,四川省仁寿县知县。母何定珠,出身陕西勉县望族。有三姐:明璧、明珪、惠芳。

 

光绪十四年(1888年),随父母自成都返回原籍绍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应绍兴县试,名列榜首。同时应考者有周豫才(鲁迅)、周遐寿(作人)。翌年,娶汤寿潜(1856—1917年,历任浙江都督、浙江铁路公司理事长等职)长女孝愍为妻。婚后,与汤寿潜受业弟子谢无量相偕赴沪,在同文会堂习英文、法文。同时和马君武、李叔同、邵力子等相交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与谢无量、马君武在沪合办《二十世纪翻译世界》杂志。翌年,夫人病故,作《哀亡妻汤孝愍辞》,以夫妻情笃,致终未再娶,无子女。

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六月,赴美国圣路易斯,任留学生监督公署中文文牍,兼万国博览会中国馆秘书。在此期间大量阅读西方文、史、哲著作,译有《法国革命史》等,并曾到英、德游历。光绪二十年(1904年)五月,至日本留学,习日文、德文,与章太炎、鲁迅有所过从。十一月回国。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镇江焦山海西庵,与谢无量一起读书,研究西方文化,继之,发宏愿整理华夏文化。在致舅氏何稚逸书中说:“窃有志于二宗: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学术之流派,为文宗纪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将以汇纳众流,昭苏群惑。悬艺海之北辰,示儒术之总龟,振斯道于陵夷,继危言于将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寄居杭州西湖广化寺,精研国学,佛阁青灯,遍读“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2万余册。翌年,移居宝极观巷,仍杜门苦读。夏,秋瑾就义,作《悲秋四十韵》、《鉴湖女侠行》寄意。后又居杭州永福寺,涉猎元曲,并在同盟会《民报》发表自撰曲多首。宣统二年(1910年),作《诸子会归总目例序》,举诸子140家,书627卷,详加考辨。

1912年,民国肇始,蔡元培任教育总长,聘为秘书长。不久即辞职。本年赴南洋考察,对当地华侨学堂不废经学极为赞同。1916的6月,苏曼殊至杭州拜访。12月,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聘为文科学长,以“古闻来学,未闻往教”婉辞。1917年始,通读“三藏十二部”佛家典籍,参谒名山古刹,广交高僧大德,又撰写大量佛学专著,提出“儒佛互摄说”,认为佛学与儒家心性义理之学有共同处,所谓“尧舜孔佛是一人”,在佛学界望重一时,被称为“南马北汤(用彤)”。1918年,李叔同出家,自述系受到马一浮影响。1920年夏,撰《老子道德经注》。1923年后,渐弃佛、道,而归于儒家。在书札中说:“古圣为人,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 1926年在书札中又说:“禅是闲名,大可束阁。性是实德,必须亲证。”于是,“归而求之六经,取法宋贤”。1927年在书札中更自誓:“欲以有生之年,专研六艺。拾先圣之坠绪,答师友之深期。虽劫火洞然,不敢自阻矣。” 1928年,为丰子恺《护生画集》撰序。1929年,与熊十力订交。1932年,为熊十力《新唯识论》作序,以是书为:“深于知化,长于语变者”,而“世之谈者,未能或之先也。”1933年熊十力、梁漱溟到杭,三人相聚,门人称为“三圣”。

1937年11月,避寇南迁,经桐庐、开化,至江西泰和。在桐庐曾手书一联:“养拙干戈际,用心霜雪间。” 1938年2月,致丰子恺信:“务望尽力发挥非战文学,为世界人道留一线生机。目睹战祸之烈,身经乱离之苦,发为文字,必益加亲切,易感动人。”6月,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约,以“大师”名义,在辗转迁此的浙大开设“特约讲座”,共讲11次。讲学以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教”为宗旨,教育青年要“养成刚大之资,以济蹇难。”继而阐释“六艺论”道:吾人“本然之善,名为天命之性,纯乎理者也。此理自然流出诸德,故亦名为天德,见诸行事,则为王道。六艺者,即以天德王道之所表显。”故六艺“统摄于一心”。“六艺不唯统摄中上一切之学术,亦可统摄现在西来一切学术。”“弘六艺之道,并不是狭义的保存国粹,单独的发挥自己民族精神,而只是要使此种文化普遍的及于全人类,革新全人类习气上之流失,而复其本然之善,全其性德之真。”并断言:“天地一日不毁,人心一日不灭,则六艺之道炳然常存。世界人类一切文化最后之归宿,必归于六艺,而有资格为此文化之领导者则中国也。”“六艺论”是中国文化哲学的奠基作,贺麟认为“能代表中国正统思想的文化观。”(《当代中国哲学》,1947)讲稿辑为《泰和会语》。11月,在广西宜山,继续为浙大讲学9次,讲“义理名相论”,“诲人反躬力行,找正本源”,建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讲稿辑为《宜山会语》。

在一些门人和陈立夫、陈布雷推动下,国民政府以行政院院长孔祥熙名义电请创办书院,遂提出《书院之名称旨趣及简要办法》:“书院为纯粹研究学术团体,不涉任何政治意味。凡在院师生,不参加任何运动。”以“复性”为书院名,盖“教之为道,在复其性而已矣。”而“讲明性道当依六艺为教,”“分通治、别治二门。通治,明群经大义;别治,可专立一经。”分设四学:玄学、义学、禅学、理学。当局同意后,遂于1939年1月抵重庆。当日蒋介石即设宴款待。蒋称:“中正不学,忝主党国,任重事烦,缺失必多,幸识大师,愿垂教言。”对口:“妄谓国事万机,要在宽简。宽则民附,简则易行。法峻则民散,政烦则民惑。”“唯诚可以感人,唯虚可以接物,此是治国的根本法。”蒋即指令教育部筹办书院,拨专款充建院基金,每年并予补助。3月,书院筹委会成立,后改为董事会,以屈映光为董事长。马一浮被聘为主讲,以宾礼相待。主讲下设“特设讲座”,由熊十力担任。又设“讲友”,相当于名誉教授,聘赵熙、梁漱溟、谢无量、叶左文等。学院设在四川乐山乌龙寺,又特建“濠上草堂”,供主讲居住。9月15日开讲,宣示学规:“主敬为涵养之要,穷理为致知之要,博文为立事之要,笃行为进德之要。”“以复性为纲领,以返求为功夫。”“期望从学之士人人能为王者师,方尽得儒者本分。”至1941年5月25日,共讲学四个学期,一年零八个月。讲稿辑为《复性书院讲录》六卷。自1942年1月起,书院改以刻书为职志。发布《蠲戏老人鬻字刻书启》, 鬻字所得两万馀元,全部用于刻书,先后刻成“群经统类”、“儒林典要”28种、38册。

1943年起,编刻历年自作诗词,并倾全力临池、写诗。自1913年至殁传世诗词3100馀首,“老而播越,亲见乱离,无遗身之智,有同民之患,于是触缘遇境,稍稍有作。” (《蠲戏斋诗自序》)其作多“以理入诗”,海内方家评为“气象阔人”、“淡雅”、“时有宋味”,徐复观则断为“当代第一流乃至是第一人的手笔。”(《蠲戏斋诗全集·序》)书法诸体皆备,尤以隶书、行草造诣极深,享有盛名。

1946年5月,自重庆经上海飞杭州,以西湖葛荫山庄为复性书院临时院址,继续鬻字刻书。1948年秋,书院结束,改为“智林图书馆”。

1950年4月,应门人蒋苏庵之请,移居西湖花港蒋庄。智林图书馆编纂处亦迁至蒋庄。每逢生辰、重九,辄与戚友、门生雅集,得诗甚多。

1952年4月,上海市市长陈毅,在浙江省文教厅厅长刘丹陪同下,长袍布履专程至蒋庄拜访,自此二人订交,并应聘为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

1953年2月,作贺熊十力70寿诗:“孤山萧寺忆谈玄,云卧林栖各暮年。悬解(即玄解,指《新唯识论》)终期千岁后,生朝长占一春先。天机自发高文在,权教还依世谛传。刹海花光应似旧,可能重泛圣湖船。” 9月,毛泽东批判梁漱溟,周恩来委托沈尹默赴杭,邀其晋京劝梁检讨,未允所请,称:“我深知梁先生的为人,强毅不屈。如他认为理之所在,虽劝无效。”11月,赴沪回访陈毅,陈设盛宴款待。有赠陈毅诗:“不恨过从简,恒邀礼数宽。林栖便鸟养,舆诵验民欢。皂帽容高卧,缁衣比授餐。能成天下务,岂独一枝安。”1954年1月,出席虎跑弘一法师墓塔落成典礼,本年,膺选为全国政协特邀委员。

1957年4月,周恩来总理陪同苏联国家元首伏罗希洛夫游览西湖,特地请伏到蒋庄拜访,并郑重介绍说:“马先生是我国唯一的理学家。”

1963年,80寿辰之际,周恩来拨款1万元,作为颐养之资。本年冬,将历年所做书法精品357件悉数献给国家,全国政协特为此举办“马一浮书展览会”。后又赠陈毅旧藏宋画1幅,附函称:“今以呈左右,退食之馀或邀鉴赏,藉佐宾谈,亦此画之幸也。”1964年冬,政协全国会议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在怀仁堂设专宴款待,作陪者有陈毅元帅、粟裕大将、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叔通等。为答谢毛、周,分别书赠诗联:“使有菽粟如水火,能以天下为一家。”“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体国经野辅世长民。”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所藏书画被焚毁,最后又被赶出蒋庄,寄居安吉路一斗室。曾愤激呼号:“斯文扫地!斯文扫地!”遂积郁成疾。倚病榻作《拟告别诸亲友》:“乘化吾安适,虚空任所之。形神随聚散,视听总希夷。沤灭全归海,花开正满枝。临涯挥手罢,落日下崦嵫。”

1967年6月2日以胃病逝世于浙江医院。

1980年,浙江各界隆重补开追悼大会,梁漱溟致电挽曰:“千年国粹,一代儒宗。”1987年,逝世20周年时,浙江各界举行纪念活动,杭州师范学院同时成立“马一浮研究所”。1993年3月,浙江大学等28个单位发起召开“马一浮国际学术研讨会”。

著有:《泰和会语》(1940年)、《宜山会语》(1940年)、《复性书院讲录卷一》(1939年)、《复性书院讲录卷二》(1940年)、《复性书院讲录卷三》(1940年)、《复性书院讲录卷四》(1940年)、《复性书院讲录卷五》(1941年)、《复性书院讲录卷六》(1942年)、刘锡嘏、王培德辑录《尔雅台答问》(1940年)、张立民、王培德辑录《尔雅台答问续编》(1940年)、《濠上杂著》(1940年)、《蠲戏斋文选》(整理稿)、《蠲戏斋书信选》(整理稿)、《蠲戏斋诗词选》(1943年);全集有:《马一浮集》三卷;选集有:滕复编《默然不说声如雷——马一浮新儒学论著辑要》(1995年)、《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马一浮卷》(1996年)等。

法书有:夏宗禹编《马一浮遗墨》(1990年)。

传记有:马镜泉、赵士华著《马一浮评传》(1993年)、陈星著《隐士儒宗·马一浮》(1996年)等。

马一浮1882—1967

近代学者、书法家、篆刻家。初名福田,后名浮,以一浮字行,号湛翁、太渊,别署蠲叟、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人。回族。幼延师教读于家,后辞师自学。十二岁时考取秀才,被视为神童。曾赴美、日留学。对中国古典文学、宋儒理学造诣颇深。其诗出于陶渊明、谢灵运一家,而有独到之处。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工书法,篆、隶、章草、分书、真书、行、草各体,无一不精。又精于篆刻,规模秦汉。汉印,功力至深。章法、刀法浑朴有劲,韵味隽厚。亦通中医,对医理尤为透彻。著有《大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蠲戏斋诗编年集》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2: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