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黄瓜uong31ngua44[uoŋŋua]黄鱼,也叫[黄瓜鱼]uong21ngua44ngü53、[瓜鱼]gua44ngü53、[瓜]gua44。 ![]() ![]() ![]() ![]() ![]() ![]() ![]() ![]() 黄瓜huángɡuɑ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有卷须,花黄色;果实也叫黄瓜,是常见蔬菜。 黄瓜huáng gua见[黄货]❶。 黄瓜(huáng ·guā)<名>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有卷须,花黄色。果实也叫黄瓜,呈黄绿色,棒形,有刺,是常见蔬菜。“瓜”在这个词里作词根,体现它原本的语素意义,应读本音guā,不宜读轻声。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莖葉花實 > 果臝 > 黄瓜 黄瓜 huángguā 即天瓜。按:非今菜果類之黄瓜。 黄瓜 黄瓜栝楼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栝楼》。 ☚ 瓜蒌 土瓜 ☛ 黄瓜 黄瓜石首鱼的别称。明·黄省曾《鱼经·江海诸品》:“〔石首鱼〕闽人谓之金鳞,又谓之黄瓜。” ☚ 江鱼 菩萨鱼 ☛ 黄瓜【同义】总目录 黄瓜王瓜 石首鱼【同义】总目录 江鱼黄瓜石首鱼菩萨鱼鲛妣 栝楼【同义】总目录 黄瓜白药栝楼瓜蒌 瓜 瓜瓜(菜~;丝~;西~;甜~;金~;冬~;顶~) 土芝 ☚ 荤菜 果实 ☛ 黄瓜cucumber葫芦科(Cucurbitaceae)甜瓜属中幼果具刺的栽培种,一年生攀缘性草本植物。学名Cucumis sativus L.,别名胡瓜。染色体数2n=2x=14。幼果脆嫩,每100克鲜果含水分94~97克、碳水化合物1.6~4.1克、蛋白质0.4~1.2克、钙12~31毫克,磷16~58毫克,铁0.2~1.5毫克,维生素C4~25毫克。适生食、熟食或腌渍,是主要蔬菜之一。分布世界各地,中国普遍栽培。 图 1 黄瓜花的发育顺序 受精与座果: 黄瓜花于每天的6~10时开放,花粉的寿命较短,在较高温度条件下仅4~5小时。雌蕊于开花前2天到开花后1天均有授粉受精的能力。由授粉到受精约需4~5小时。果实(子房及花托)的形成分两个阶段: 开花前主要进行各种组织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数量; 开花后,伴随胚的发育主要是各种组织细胞的增大。果实在正常条件下,开花后7~15天达到商品成熟; 果实生理成熟(即种子成熟)约需40天。多 数品种授粉受精后,才能形成果实,有些品种和雌性系品种,在正常的环境条件下不经授粉受精也能形成无子果实,称单性结实 (图2)。 环境条件 黄瓜生长发育的温度条件因生长时期而不同。种子发芽的适温27~ 图 2 黄瓜子房断面示意图 29℃。植株生长发育适温:幼苗期昼22~25℃,夜15~18℃; 开花结果期昼25~29℃,夜18~22℃。地温的适温范围与夜间适温相近。35℃时达光合作用的补偿点,高于35℃生理失调,易形成苦味瓜,同化效率下降。45℃时叶片褪绿,50℃时茎、叶坏死。温度低于适温最低范围也影响生长发育,10~13℃能引起生理紊乱,4℃受寒害,0℃引起冻害。根系在低温或高温条件下,生长和吸收功能不良,甚至受害死亡,黄瓜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用于蒸腾,以维持植株的热量平衡及其他生理机能。其蒸腾系数较高,露地栽培的黄瓜为400~1000,保护地内的在400以下。黄瓜要求较高的土壤湿度(土壤田间持水量的85~90%)及空气湿度(空气相对湿度为90%以上)。黄瓜叶片光合作用的饱和点为55 000勒克斯,补偿点为2000勒克斯。延长日照长度能提高光合生产率,如16小时40分日照条件下的光合生产率达5.9克·米-2·日-1(g·m-2·d-1)比8小时30分时的光合生产率(1.8g·m-2·d-1)高3倍以上。黄瓜叶片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及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光合强度最高达23CO2毫克·分米-2·小时-1(CO2mg·dm-2·h-1)。如综合条件或某些条件变劣,其光合强度则相应降低。黄瓜的同化效率还与叶龄、叶位及时间有关。每片真叶展开后,经10~15天达到最大面积,其同化效率是随叶的生长逐步提高,至展叶后40~45天开始明显下降。依叶位,第4片至第30片之间的真叶同化效率较高。每天上午的同化效率比下午的高,上午的光合生产率为全天光合生产率的60~70%。光质对黄瓜的生长发育也有一定影响。如650~700纳米的红光波,能促进茎叶的生长,而400~450纳米的蓝光波,则抑制茎叶生长,促进花芽的分化。在空气含二氧化碳0.1%以下的范围内,叶片的光合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而增强。在光照强度、温度、湿度都较高的条件下,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饱和浓度可高达1%,黄瓜在疏松肥沃、酸碱度中性(pH值为6.5~7.0)的砂壤土中生长发育正常,产量高,品质好。在其他质地的土壤中虽能生长,但效果差。根系适应土壤溶液浓度的能力较低,一般在0.03~0.05%之间。黄瓜吸收土壤营养物质的量为中等,一般每生产1 000公斤果实,吸收氮2.8公斤,磷0.9公斤,钾3.9公斤,钙3.1公斤,镁0.7公斤。吸收各种营养元素的变化动态与整个植株生长量的增长同步。 栽培技术 包括育苗、耕作、施肥、灌水、整枝、采收、留种等技术。 栽培方式 黄瓜的栽培方式有露地栽培和保护地栽培。高温干燥与高温多雨的季节不宜栽培黄瓜,因此露地栽培黄瓜多选择气候温和的季节。无霜期100天左右的地区,每年栽培一茬露地黄瓜和两茬温室黄瓜;无霜期160天的地区,每年能栽培春秋两茬露地黄瓜和两茬温室黄瓜; 无霜期240天的地区,每年能栽培三茬露地黄瓜和一茬温室黄瓜; 全年无霜或霜期较短的地区,每年能生产三茬以上露地黄瓜。大、中、小型的保护设施多用于提前或延后栽培。 育苗 浸种催芽后适期播种。幼苗出齐后加强放风以降温降湿,防止幼苗徒长。保护地栽培一般不分苗,于3~4叶苗龄时定植。早熟栽培于1~2叶苗龄分苗,到5~6叶苗龄定植。定植前三天起苗囤苗。育苗适宜地温20~22℃,气温10~25℃(晴天日温15~25℃,夜温10~15℃,有利于根系生长、花芽分化和茎叶健壮生长)。阴天日温保持18~20℃,以防徒长。黄瓜适龄壮苗的形态特征为根分枝多而壮,茎粗节短,子叶和叶片肥厚舒展,色深。这种苗生理活性强,定植后缓苗快。 施肥灌水及耕作 定植前应深耕,施有机肥,整地作畦。施肥量应根据黄瓜计划产量,土壤肥力,肥料有效成分统筹核算。例如计划产量每亩8吨时,应施氮30公斤、磷19~27公斤、钾30公斤。肥料种类应以有机肥料作底肥,耕前一次施入。化肥作追肥,在生长过程中分期施用。黄瓜的灌溉原则上应根据叶面蒸腾系数、土壤渗透及蒸发量、降雨量及栽培方式等因素确定。华北露地春黄瓜多用畦灌,每茬灌水约10次,总灌水量每亩约400吨。保护地内蒸发量小,灌水量明显减少。 整枝 黄瓜合理的田间叶面积指数为3~4,这是充分利用光能及空间的主要指标。定植密度、整枝方式、支架高低等都应以保持田间合理的叶面积指数为依据。 采收 黄瓜在开花结果期仍进行营养生长,须及时采收嫩果以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尤其是前期产量)。 留种 一般品种可在采种田或生产田中留种。品种间空间隔离距离在2 000米以上。选留第2、3雌花形成的果实作种。种瓜成熟后及时采收,置冷凉处后熟10天左右剖瓜取子,经24小时的自然发酵,用水冲净晒干,贮存于冷凉通风处。 贮藏与加工 黄瓜嫩果生理活动旺盛,含水量高,难以长期贮藏保鲜。一般只能贮存13~15天,贮藏适温10~13℃,空气相对湿度90%。低于10℃易发生寒害变质; 高于13℃则加速脱水。气调方法可贮藏30~40天,速冻黄瓜能长期保鲜。也可制脱水黄瓜,嫩黄瓜可制盐渍、酱渍、糖醋渍、虾油渍等加工品。 病虫害及防治 病害主要有霜霉病、枯萎病、白粉病、疫病、炭疽病、蔓枯病、黑星病、细菌性角斑病、病毒病(见蔬菜病害)等;虫害主要有瓜蚜、黄守瓜等(见蔬菜虫害)。 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为真菌病。叶片上发生多角形黄色至褐色病斑,背面产生紫黑色霉,由下而上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枯黄。病原孢子借风雨传播。宜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在温室、大棚中提高温度,降低湿度,缩短夜间结露时间,喷洒百菌清、乙磷铝、瑞毒霉、代森锰锌、杀毒矾M8等杀菌剂; 保护地内可用百菌清烟剂熏治。 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cumeri-num) 为真菌病。为害根和茎,受害根系褐色腐朽,茎部皮层有时呈纵裂状。潮湿时产生粉红色霉,病部维管束变褐色,全株萎蔫枯死。土壤中病菌从根部伤口浸入。连作地、氮肥过多、浇水过多或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严重。宜实行轮作。选用无病种子,用无病土育苗,合理灌水施肥,拔除病株,并在病株穴内及周围撒石灰。在保护地内栽培时,与黑子南瓜嫁接可预防。 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inea) 为真菌病。在叶片上初生圆形粉斑,迅速扩展。重病时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发病后期叶片变黄干枯,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借气流传播。植株生长不良,光照不足或干燥时病情发展迅速。防治上可喷洒百菌清、托布津、粉锈宁等杀菌剂。也可用百菌清烟剂熏治。 疫病(Phytophthora melonis) 为真菌病。叶、茎、果均可受害。茎基部皮层软化腐烂,整株萎蔫青枯。瓜果受害,呈暗绿色凹陷软腐,表面长出稀疏白霉。病菌随病残株在土中越冬,生长期借溅起的雨水及地面流水传播,高温、高湿、多雨或暴风雨后流行。宜轮作、高畦栽培、地膜覆盖栽培,防涝排水、拔除病株,并喷洒瑞毒霉、乙磷铝、百菌清、代森锌等。 炭疽病(Collofotrichum lagenarium) 为真菌病。叶片上发生黄褐色圆形病斑,边缘明显,外缘淡黄色,易破裂。茎、果受害不严重,高温高湿时病斑上产生粉红色糊状物。病菌随病残株在土中越冬。种子带菌,引起子叶发病。病菌借雨水(或大棚内滴水)传播。阴雨天气、暴风雨及高温高湿时易发病。可用无病瓜留种,或行种子消毒,无病土育苗。在大棚中须通风排湿。大田中用高畦、地膜,防涝排水,喷洒甲基托布津、多菌灵、代森锰锌、百菌清等杀菌剂。 病害中还有蔓枯病(Mycosphaerella melonis)、黑星病(Cladosporium cucumerinum)均属真菌病。细菌性角斑病(Pseudomonas lachrymans)为细菌病。花叶病(CMV,WMV)为病毒病,局部地区发病严重。 黄瓜cucumberCucumis sativus L .,古称胡瓜。主要瓜类蔬菜之一。葫芦科,甜瓜属。一年生草本。2n=2x=14。茎蔓生。叶大型,五角状,绿色。花黄色,雌雄同株异花。果圆筒形或棒形,嫩果深绿、绿或黄白色.果上有瓜刺,白或黑色,瓜刺基部常有瘤状突起。原产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北部和锡金等地。各国普遍栽培,品种多。中国自古栽培。喜温暖湿润。可露地或保护地栽培。多育苗移栽,一般需搭架,要求肥水充足。嫩果作蔬菜,鲜食或加工酱制、腌制。 黄瓜葫芦科甜瓜属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又称胡瓜。原产于喜马拉雅山南麓。茎蔓生,长度可达3 m以上,叶大而呈五角状。雌雄同株异花。瓠果,长数厘米至70 cm。种子千粒重32~40 g。种子发芽适宜温度约25~30℃,生长适宜温度18~32℃,土壤适宜pH5.5~7.2。中国黄瓜栽培类型有华北型、华南型、英国温室型、欧美凉拌生食型、酸渍0~2型。 黄瓜 黄瓜huangguaCucumisatirus葫芦科,黄瓜属。一年生蔓生或攀援草本,茎细长,有纵棱,被短刚毛。卷须不分枝。叶五角状心脏形,浓绿或黄绿色,边缘有锯齿,两面有柔毛状短刚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常数朵簇生,花冠黄色,雄蕊3枚;雌花单生或簇生,子房有刺状突起,花柱短。瓠果圆筒形或棒形,嫩时墨绿或绿色,成熟后黄色或黄褐色,果上有刺,刺基部有瘤状突起。种子白色,长圆形。性喜温湿,耐旱力和吸肥力较弱。原产于印度。我国各地普遍栽培,初春育苗后移栽,或春季、夏季直接播种;也可温室栽培。嫩果作鲜菜或加工成酱菜,藤、叶可入药,能消炎、祛痰、镇痉。 ☚ 苹果 胡桃 ☛ 黄瓜 黄瓜果品之一。又名 “刺瓜”、“勤瓜”、“王瓜”、“啬瓜”、“青瓜”。原名 “胡瓜”。相传西汉张骞通西域时引进,故名。胡瓜改名黄瓜,说法不一: 一说是“ (隋大业) 四年 (608) 九月……改胡瓜为白露黄瓜……”(杜宝《大业拾遗录》);又一说是后赵时(318~332年)北方避石勒“胡人”之讳而改名 (唐《本草拾遗》)。胡瓜老熟后,色黄,古人采食时要等色黄(贾思勰《齐民要术》),故胡瓜、黄瓜在最初可能并称。东汉时伪托西汉人撰写的《列仙传》已有“服闾海边诸洞中,仙人博赌瓜,使担黄瓜数千头,令瞑目,乃上方丈山”之记载。石勒避讳,胡瓜之称渐为黄瓜所取代。关于黄瓜的食法,文献记载不太多,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记了 “蒜瓜”法: “秋日小黄瓜一斤,石灰、白矾汤焯过控干,盐半两 (十六两秤,下同)腌一宿; 又盐半两,剥大蒜瓣三两,捣为泥,与瓜拌匀,倾入腌下水中,熬好酒醋浸着,凉处顿放。”此法今已很难见到。古代的黄瓜很珍贵,多是宫廷供品。明代《帝京景物略》说:“元旦进椿芽、黄瓜,……一芽一瓜,几半千钱。其法自汉已有之。”按中医说法,黄瓜味甘性凉,有清血除热、利尿解毒之功效。 ☚ 甜瓜 西瓜 ☛ 黄瓜 黄瓜Huanggua葫芦科。又名胡瓜。一年生攀援草本,茎被糙硬毛。卷须不分枝。叶互生,宽卵状心形,3—5角状浅裂,裂片三角形,有齿。雌雄同株。雄花数朵叶腋簇生,花黄色,雄蕊3,花药S形盘曲;雌花子房下位,纺锤形,有小刺状突起,3室。瓠果圆柱形,熟时黄色;种子小,狭卵形,白色。原产印度。我国各地普遍栽培。为常见果菜;茎藤作草药。 ☚ 葫芦科 南瓜 ☛ 黄瓜 黄瓜夏季常食蔬菜。性味甘凉,有清热、利水、解毒之功。钙含量较高,还有糖、维生素及少量无机盐。夏季炎热烦渴、咽喉肿痛、暴发火眼、烫火伤等均可选用本品为辅助治疗之蔬菜食品,既可炒菜熟食,又可作为水果食用。近来发现鲜黄瓜中还含有丙醇二酸,可以抑制糖类物质转变为脂肪,因此多食用黄瓜可以起到减肥、延缓血管硬化作用。食用前洗刷削皮,凉拌加大蒜、酸醋调味;炒食不需削皮,但要炒熟。 ☚ 胡萝卜 扁豆 ☛ 黄瓜huáng guā《本草纲目》菜部第28卷胡瓜(18)。药名。胡瓜的别名,参见“胡瓜”条。 黄瓜cucumber;common cucumber 黄瓜瓜菜名。又名胡瓜。《本草纲目·菜部》解: 因张骞使西域得种而名。东晋时因避石勒讳,改称黄瓜。《齐民要术》卷2载有种瓜法: 二月下种,瓜青色,老则黄赤色,可生熟食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