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山东通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光绪)山东通志山东地方志。清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二百卷,首九卷,附索引一卷。士骧,泗州(今安徽泗县)人。光绪进士,官山东巡抚。葆田, 山东荣成人,光绪进士。是志自前巡抚张曜莅任创修,杨氏承后,于宣统三年(1911)成书,约六百二十万字。体例与旧志殊异。第一舆图,凡府县皆绘,并以经纬度确定地理位置及府县边界,图内山川按其脉络,道路按其迂直,古城有遗址者,较大的市镇,较近驿路的村庄,皆见图有标识。第二通纪,以编年体载记水旱兵戎大政。第三疆域,分子目为沿革(叙录并附表)城池、封建、山川、形胜、古迹、风俗、物产。第四职官,编列名籍成表,详考制度,传载政绩。第五田赋,分子目为:户口、税则、仓贮、荒政、盐法、关榷,皆详其轻重多寡,载记岁入耗支存留数额。第六学校,凡贡举按名籍以科编年成表。第七典礼,本省孔府泰岳,尤重祭祀孔子和历代封禅典礼。第八兵防,分驻防和海防,专记有清一代兵制并附官制表。第九河防,重点依年编载黄河汛防事并附黄河水道变迁图,河工职官營汛表,堵堤疏濬工程,别志漕运海运,是研究黄河变迁史极有价值的资料。第十艺文,分经籍金石二目,凡经史子集,钟铭鼎印器物,碑刻经象等,均以年为序逐府县编列,载记创刻年代。第十一人物,分历代与本朝,于通例外,特辟先贤与两汉经师二目。第十二杂志,分轶闻、琐事、流寓、寺观、仙释等,均有记载。全书有图有表,有考有传,先叙长编,稽以正史,溯其原本,参以杂史别集和私家著述,以备征考。史料价值较高。其中以图表、疆域沿革等项内容最为翔实,金石编纂仍显零乱,人物收载亦未尽善,时有疏漏。有民国四年(1915)铅印本,民国二十三年影印本。 《山东省地方志考略》 (1986年吉林省图书馆学会铅印本)可资参考。 (雍正)山东通志山东地方志。清岳浚等纂。三十六卷,首一卷。浚字厚川,四川成都人。曾官西安同知,雍正六年(1729)任山东巡抚。山东首志创自明嘉靖,清康熙十三年(1675)再修,雍正七年(1729)岳浚奉诏重修,十三年始竣,二百余万字。分典谟、星野、建置、城池、疆域、山川、古迹、田赋、盐法、学校、选举、兵防、驿递、河防、漕运、海疆、风俗、物产、人物、艺文、杂记等三十六目,目各一卷,附目八。是志循“宁核毋滥、宁朴毋华,宁慎毋速”之原则,精心编纂,较旧志详略适宜,尤重实际,增设“驿递”、“海疆”二门。 《四库全书总目》评曰: “中间体例,于旧志多有改革。”唯经籍卷仍显简陋,不分类,不注存佚和出处。有乾隆元年(1736)刻本,道光十七年(1837)补刻本。 《山东省地方志考略》 (1986年吉林省图书馆铅印本)一书可资参考。 山东通志❶四十卷。明陆钺等纂修。陆钺字举之,号少石子,浙江鄞县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湖广按察佥事、山东提学副使。著有《贤识录》、《少石集》等。嘉靖十一年,陆钺视学山东,山东巡抚袁宗儒命陆钺主纂《山东通志》,在济南贡院开局修志,以《余志》为蓝本,考订谬误,搜补遗篇,次年三月而成。《山东通志》嘉靖十二年(1533)刻本。全书四十卷,分三十六目,为:卷一图考;卷二至卷三建置、沿革;卷四星野、疆域;卷五至卷六山川;卷七形势;卷八物产、田赋、户口;卷九封建;卷十职官;卷十一兵防;卷十二城池;卷十三漕运;卷十四桥梁;卷十五公署;卷十六学校;卷十七科目;卷十八祠祀;卷十九陵墓;卷二十寺观;卷二十一宫室;卷二十二古迹;卷二十三帝王;卷二十四圣贤;卷二十五至卷二十七名宦; 卷二十八至卷三十三人物; 卷三十四流寓、仙释;卷三十五孝义、列女;卷三十六艺文;卷三十七至卷三十八遗文;卷三十九灾祥;卷四十杂志。此志体例完备,载述详明,平列门类,事以类聚,不务新奇,详赅有法。其长处在于简细不遗,求其适用,弥补前志注重地理与人物,忽略其他的做法,注意全面反映一方概貌。较详细提供了明嘉靖之前山东人口、经济、赋税、交通、教育等方面文献,为地方志中的佳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