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山东书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山东书院

山东书院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学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在封建社会里延续千年左右。书院名称始于唐玄宗时,官办的如丽译书院、集贤书院,皆当时士人修书之所,也兼讲学,但还未成为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唐末五代时期,连年战乱,官学废弛,维持教学的仅有私学。宋初,干戈未停,官府无暇顾及办学,遂使私人讲学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组织——书院。北宋初年,山东兴起“泰山学派”,胡瑗、孙复、石介在泰山勤学苦读,砥砺品行,各有成就,著名当世,称为“宋初三先生”。三先生之一的泰山先生孙复在其读书的地方——泰山南麓,创办了泰山书院。泰山书院以讲习儒家经典为主,兼及子、史,尤以《周易》《春秋》为重,并广泛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孙复的名著《春秋尊王发微》成就于此时。见于史书记载的宋代山东书院,还有徂徕先生石介在徂徕山长春岭下办的徂徕书院,史书说“石守道与孙明复相师友,讲学力行,鲁人宗之,称为徂徕先生”。还有宋元祐四年(1089年)创办于汶上县的圣泽书院,宋咸平年间创办于郓城县的岳麓书院等。
元代提倡、鼓励创办书院。因而,书院有“几遍天下”之势。如:曲阜洙泗、尼山二书院,济南闵子书院,邹平伏生书院,滕县性善书院、濮州历山书院、蒙阴北麓书院等,都创办于此时。这些书院大多数是依先儒圣迹而建,目的在供祀先儒,以励后学。如曲阜洙泗书院建在县东北八里,临近洙泗二水,是孔夫子讲道的地方。闵子书院建在济南东郊的闵子墓前,即原闵子祠所在地。闵子是孔子的弟子,德行高尚,与颜回并称。伏生书院建于伏生墓侧,书院内有伏生像,有堂有斋,也有学田以备春秋二祭。也有的是名贤读书讲学的地方,如蒙阴北麓书院,隐士张子垫曾在此隐居读书教授。明代延续此风。如邹平县于明成化十六年办的范文正公书院,是范仲淹读书的地方。即墨县于明正德七年办的郑公书院,是汉代郑康成读书的地方。莱州于景泰年间办的东莱书院,祀宋儒吕祖谦,“以称表先贤而励来学”。元明时期书院重视讲学,方式颇多:“或官吏延师、或主者自教、或别请大儒。”也注重自学,致力于躬行实践。书院经费来源大多数以学田收租为主,少部分由官方或个人捐款。元明时期官方开始控制书院,渐渐走向官学道路。
清初,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怕书院宣传反满思想,不利统治。至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才下令各省督抚在省城建立书院,济南的泺源书院便是这年由山东巡抚岳濬奉命改建的官学化书院。此后,清政府对书院采取在严密控制下容许积极发展的政策。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御书“学宗洙泗”匾额令悬山东济南省城书院,并颁发御纂的经史诸书。清代,济南除泺源书院外,还有景贤书院、济南书院、尚志书院、龙章书院。此外,德州繁露书院、聊城光岳书院、章丘绣江书院、长清五峰书院、平阴洪范书院、泰安岱麓书院、济宁任城书院、惠民三台书院、沂州府琅琊书院、费县崇文书院、海阳学海书院、峄县兰陵书院(今在枣庄市台儿庄区)、即墨崂山书院等都创办于此时。书院虽多,但除少数保持书院讲学传统外,多数同官学无大差别。清代书院为当时教育政策服务,是科举预备场所,多以考课型为主,“四书”、“五经”是当时教学的主要内容。此外还学习注释儒家经典和阐明儒家学说的著述。八股文习作和学规学习也是当时教学内容。有些书院也有知名学者任主讲。如翰林院编修、咸丰皇帝顾命八大臣之一匡源在济南主讲泺源、尚志两书院。清朝末年,随封建制度的日渐瓦解,书院也江河日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谕令各省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省城济南泺源书院改为官立山东大学堂,济南书院改为济南府中学堂,景贤书院改为东运中学堂,章丘的绣江书院等均改为小学堂。
书院在山东古代教育史上有重要影响。明代《山东通志》认为山东之所以出将相,应归功于书院及府州县学等教育机构的“作人之功”。书院教书育人的特点是:(1)书院组织机构比较精干,一般只设山长(或称洞主)总理其事,较大的增设副山长、助教、讲书等协助工作。管理人员多数是书院的主讲,脱离教学的管理人员很少。(2)书院是教学机关,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3)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共同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和论辩。讲学实行门户开放,教师与学生都不限于本院。(4)书院重视自学,以读书、自修为主。课程较灵活,允许个人发挥专长。成绩考核以平时表现为主,不仅视其学业水平,尤重人品和气节修养。(5)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以身励行,既教书又育人。学生求学慕名而来,虚心学习,敬重师长。

☚ 山东大学   山东学堂 ☛
0000352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