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司母戊方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司母戊方鼎

 司母戊方鼎为商殷中期(前13世纪至前12世纪)的青铜器。方鼎通耳高133厘米、长112厘米、宽79.2厘米,壁厚六厘米,足高46厘米,足径15厘米,重875公斤。1939年3月,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农民吴玉瑶在田中掘获。出土后,拟锯断运出,但锯了一足,未能锯下,又恐日寇掠取,遂加掩埋。1946年6月重新掘出,先存南京博物院,今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它不仅是我国现已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而且在世界青铜文化中也是罕见的杰出作品。它的制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优秀技艺的结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奴隶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腹内长壁上铸铭“司母戊”三字。“司” 释为“祠”,通“祀”,就是祭祀的意思;或释作“王后”的“后” 字。“后母”即“王母”。母为商代某王的配偶。此鼎系殷王为祭祀母戊而作。近年通过对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文物的研究,以及对“司母辛”方鼎的造型、纹饰、铸造技术、铭文内容式样、字体风格的综合考察,不少学者认为此鼎很可能是武丁晚期铜器。


 铭文大字形体雄劲浑厚,用笔起收具见锋芒,线条为首尾较尖、中间偏前的部分较粗的波磔体。用笔提按起止的笔意痕迹比甲骨文更加明显,表现了毛笔书写的特色,而且在器上真实地翻铸出来,不仅表现了书写者的技艺与修养,也反映了当时铸造工匠的高超水平。铭文笔势雄健峻刻,形体奇谲,章法谨严紧凑,布字巧妙,表现了雄健宏伟的气象,又有浑成自然的意趣。商代殷墟晚期书写技法的特点是露锋落笔与收笔时的提笔抽锋,在甲骨契刻文字及青铜器铭文中都能清晰地反映出来。因甲骨文字是用刀在硬质材料上契刻的,故线条更加瘦硬劲挺; 而青铜铭文制范时用刀刻契阴文于泥版上,且字形较甲骨文大,并可剔清底槽,使显字清爽,所以形体雄劲浑厚。此鼎铭文与墨书陶片“祀”字及墨书甲骨文字在用笔与结体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从这些书作中可以窥见当时的用笔技巧与法书真迹。

司母戊方鼎

中国商代晚期青铜器。长方形,通高133cm,器口横长110cm、宽78cm,重875kg,腹内壁有“司母戊”3字。四外壁中间均为长方形素地,四边饰兽面纹及夔纹。四柱足,足上部饰兽面纹。鼎的两端口沿上有立耳,饰双虎食人头纹。形制雄伟、庄重,是已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大的器物。1939年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此鼎用陶范铸造,鼎体(包括空心鼎足)浑铸。鼎材料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为:Cu84.77%,Sn11.64%,Pb2.79%,其他0.8%。

司母戊方鼎

188 司母戊方鼎

商代盛期。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高133厘米,重875公斤,为现存商、周青铜器中形制最大的鼎器。鼎腹部每面中心均为光洁的素面,四周布满饕餮纹、夔龙纹等神异形象。鼎耳侧面,饰两只对向的猛虎,巨口大张,共衔一人头。具有神秘、恐怖、威严逼人的效果。整个器形庄严厚重,体现着商代奴隶主贵族至高无上的权威。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 杜岭方鼎   四羊樽 ☛
司母戊方鼎

司母戊方鼎

商代晚期的青铜鼎,是商王文丁为祭祀其母而铸的礼器。鼎呈方形,四足直立、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壁厚6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商、周青铜礼器中形制最大者。鼎身饰有盘龙纹及饕餮纹,以示丰收、吉祥; 耳廓上铸有虎咬人头纹,显得威武、庄严; 柱足上有小巧的蝉纹,纹样清晰活泼。腹内有铭文 “司母戊”三字。“司” 释为祠,即祭祀的意思,“母戊” 即商王文丁之母的庙号。方鼎浑厚雄伟,制作工艺高超巧妙,采用分体浇造法浇注。先把身、耳、足分别铸成部件,每个部件要用两块至八块型范,然后再将各个部件合铸成一个整体。工艺流程复杂,工序衔接紧密,在当时需二三百名工匠同时操作,互相配合才能完成。此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 3、雕塑   大丰簋 ☛
司母戊方鼎

司母戊方鼎

商代后期制品,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现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通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长方形腹,直口、宽沿、双立耳,平底有四柱状足,造型厚重雄浑,气势恢宏。耳的外廓饰双虎噬人头纹,腹部的周边饰兽面纹,四面的中心空白无饰。


司母戊方鼎


衬托出凸起的边饰。鼎腹四角各饰一道扉棱,与腹部上、下边饰中间的短扉棱相呼应,严整而富于变化。足的上部皆饰一兽面纹,下接三道弦纹,与腹部装饰衔接、过渡自然。通体纹饰布局严谨,与造型结合紧密,制作精美,使器体更加庄重、威严。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或释为“后母戊”)三字。据专家考证,此鼎可能是商王文丁为祭祀其母 “戊” 而铸造的,是商代王权统治的象征,为国之重器。
此鼎形制巨大,铸造工艺复杂。采用陶范法,先用粘土塑成泥模,后翻制成陶范,再于陶范内浇铸铜液,制作成器。鼎身和四足用多块陶范一次浑铸而成,双耳为单独铸造,再与鼎身合铸为一体。双耳、四足皆中空。器体重达875公斤,反映了商代青铜铸造技艺的高度水平。它是我国已发现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在世界古代青铜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乳钉纹爵   人面纹方鼎 ☛

司母戊方鼎

商代晚期青铜器。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西北冈。长方四足,重875公斤,通高133厘米。腹内铭文“司母戊”三字。是已知商代最大的青铜器。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方鼎

司母戊方鼎

司母戊方鼎是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一说为商王文丁为其母而作; 另一说为商王且庚、且甲为其母而作。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器身呈长方形,立耳,柱足粗壮,腹部饰有兽面纹,耳廓饰有虎食人头纹,通高133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达875千克。造型端庄厚重,纹饰神秘威严,此器是商代青铜文化高度发达的标志,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在世界青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腹壁内铸成 “司母戊” 三字铭文,司即 “祠” 字,祭祀之意。也有人释为 “后” 字,古时对地位权高的人,不分性别均称 “后”。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 剑   大盂鼎 ☛
司母戊方鼎

司母戊方鼎

司母戊方鼎是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一说是商王文丁为其母而作; 另一说是鬶商王且庚、且甲为其母而作。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器身呈长方形,立耳,柱足粗壮,腹部饰有兽面纹,耳廓饰有虎食人头纹,通高133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达875千克。造型端庄厚重,纹饰神秘威严,此器是商代青铜文化高度发达的标志,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在世界青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腹壁内铸成 “司母戊”三字铭文,司即 “祠”安,祭祀之意。也有人释为 “后”字,古时对地位权高的人,不分性别均称 “后”。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 剑   大盂鼎 ☛

司母戊方鼎

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1939年河南省安阳武官村农民在殷墟王陵区掘获。出土后因故遂复掩埋。1946年重新掘出,失去1耳。该鼎长方形腹,2立耳,4柱足。四壁中部都为素面,周围遍饰兽面纹。耳部外侧兽面纹口内衔有1人头。腹内壁铸铭文 “司(或释 “后” )母戊” 3字。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其结构复杂,耳、身、足分别铸成后,再合铸成整体。从铸造痕迹看,有外范20块。经过光谱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知其是由铜、锡、铅合金铸成。3种元素所占比例分别是: 铜84.77%,锡11.64%,铅2.79%。若把铅、锡加在一起则共占14.43%。这正与 《周礼·考工记》记载的 “六齐” 中所谓“钟鼎之齐” (锡占14%)相合,说明早在商代后期,工匠们就已经掌握了 《考工记》 (战国时期)所总结的青铜配剂方法。此鼎是中国发现的最大的青铜时代青铜器,在世界青铜文化中也是罕见的。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