尗读音sh·u(ˊ),为u韵目,属u—ü韵部。式竹切,入,屋韵。 ❶豆。《说文》:“尗,豆也。” 上一条: 朱 下一条: 署 古代名物 > 穀蔬類 > 穀部 > 九穀 > 菽 > 尗 尗 shū 同“菽”。《說文·尗部》:“尗,豆也,尗象豆生之形也。”段玉裁注:“尗豆古今語,亦古今字,此以漢時語釋古語也。”《後漢書·光武帝紀上》:“野穀旅生,麻尗尤盛,野蠶成繭,被于山阜。” 尗shu8CAB 〈文〉❶与“菽”同。 ❷与“叔”同。 尗shū《本草纲目》谷部第24卷大豆(37)。药名。为大豆的别名,详见“大豆”条。 尗shū《说文》:“尗,豆也,尗象豆生之形也。”金文属象形字。段注说:“所种之豆,必为两瓣,而戴于茎之顶,故以‘一’象地,下象其根,上象其戴生之形。”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shū 叔(叔伯) 菽(豆类的总称,“不辨菽麦”) 淑(本义为水质清纯,引申为纯洁,如“淑女”) dū 督(监督) jì 寂(寂寞) qi 阴平:戚(亲戚) 嘁(象声词) 去声:槭(一种树名) jiāo 椒(辣椒) 相关链接 1.“寂”,小篆上为宀下为尗。“尗”在这里不是象形字,而是会意字。明代王应电《同文备考》说:“上、小会意,即山顶。山顶,也称“极”,“登峰造极”。故“尗”又可读jì。”“戚”之音由“尗”来,本是一种与“戟”类似的兵器。“椒”也是以“尗”为声符的。之所以读“子交切”,是因为“尗”是“极高”二字的合音(jiāo)。“寂”与“叔”实际上音符不同。 2.王应电,苏州昆山人,明朝嘉靖年间语言文字学家。 尗(shū)“ ,豆也。象尗豆生之形也。凡尗之属皆从尗。”(式竹切) 徐锴《系传》:“豆性引蔓,故从丨。有歧枝,非从上下之上也。故曰:象尗生形,小象根也。”段玉裁注:“尗、豆,古今语,亦古今字。此以汉时语释古语也。《战国策》:‘韩地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史记》豆作菽。”徐灏《注笺》:“尗又作叔,从又者,采撷之意。因为伯叔字所专,故别作菽。古食肉器谓之豆,无以尗为豆者,自战国以后,乃有此称。”太炎先生云:“尗在三部(齿),豆在四部(舌头),三、四合音最近,古齿音往往作舌头音,故尗读如豆。‘俶,始也’(《尔雅》),今人谓始曰头,即俶字之变,与尗、豆同例。”[1]可见,尗为古豆字,字象引蔓之形。如《后汉书·光武帝纪》:“至是野谷旅生,麻尗尤盛,野蚕成茧,被于山阜,人收其利焉。”“旅生”即“野生”。字也作“叔”,金文有 、 ,从手从尗,会采摘之意。“叔”后来专用为叔伯义,故又造“菽”字为尗豆字。金文中“尗”可借用为“俶”、“淑”等。或以为“尗”象戈柲置立之状,可参见甲骨文“督”、“叔”等字所从,金文“叔”字所从。此说可供参考。[2] 尗部只有一个属字“ ”,云:“配盐幽尗也。从尗,支声。豉,俗 ,从豆。”现在称为豆豉。 尗 (shū)“菽”之古文。初生曲項,故上曲。一,地也,下其根也。  則所謂土豆也,生細根之上,豐年乃堅好。 尗 ☚ 夙 戚 ☛ 000005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