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小车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小车行 小车行明诗篇名。七古。陈子龙作。见《陈忠裕公全集》卷五。明崇祯十年(1637),陈子龙中进士,殿试在三甲,选放惠州司李。是年六月,两畿大旱,山东蝗虫为灾,流亡遍野。这首诗是作者出京赴任时,途中目击饥民流离之状而写。全诗为:“小车班班黄尘晚,夫为推,妇为挽。出门茫然何所之?青青者榆疗我饥,愿得乐土共哺糜。风吹黄蒿,望见垣堵,中有主人当饲汝。叩门无人室无釜,踯躅空巷泪如雨。”开篇伊始,推出小车缓缓行走的特写镜头。黄昏与尘埃渲染逃荒饥民的惫疲,小车行进之艰难。一路上灾民仅以榆皮充饥,他们的愿望只是能够喝上一口粥。末二句写出饥荒的严重,具体形象地反映出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 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 辽事杂诗 ☛ 小车行小车班班黄尘晚,夫为推,妇为輓。 “出门茫然何所之?” “青青者榆疗我饥, 愿得乐土共哺糜。” 风吹黄蒿, 望见垣堵,中有主人当饲汝。 叩门无人室无釜,踯躅空巷泪如雨。 这是一首新题乐府诗,是陈子龙三十岁中了进士,选得惠州(今广东惠阳)司李而出京赴任时,在途中目睹沿路灾民流离惨状而写的。据《明史·庄烈帝纪》载,这年(崇祯十年〈1637〉夏)六月,两畿(北京附近与山西)大旱;七月,山东又遭蝗灾,灾民流亡遍野。诗人将自己所见所闻作为素材,描绘了这幅“灾民流亡图”。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夫妇挽车出门逃荒”的情景—— 这是说,诗人只听见一辆小车装着家什(也可能还有老少)发出“班班”声响,在傍晚的黄尘中艰难地行进;前面是妇人牵引(即“挽”之意),后面是丈夫在推。班,各版均改“班”为“斑”,似不妥,因为这里的“班”是一个拟音的象声词,不是斑点的“斑”。輓,同“挽”,拉车子。《左传》(哀公十四年)有云:“或輓之,或推之。”注云:“前牵曰輓”。 路人见到他们问道—— 前边是一片荒凉之地,你们离家出门往哪里去哟?茫然,此指辽阔无边,一片荒漠。 逃荒夫妇答说—— 家乡遭灾靠吃榆树叶充饥,希望找个好去处,使一家人有口粥喝。疗,治也。疗饥,即止饥。《诗径·衡门》有句云:“泌之洋洋,可以乐饥。”郑笺:“饥者见之,可饮以广乐(疗)饥。”共哺糜,即一起喝粥。它化用了汉乐府《东门行》诗句:“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于是,路人指点逃荒者说—— 这里的垣堵一词,若干通行版本作“墙宇”。这几句是说,呶,那边风吹黄蒿望得见房屋的地方,也许主人会施舍一点饭食给你们的。 对于此段诗句,有若干不同解说,一说是,“这是饥民猜想之辞。”“汝”,是饥民自谓;或说“流民夫妇相称之辞。”另一说,即现在这种解说,作为第三者、即路人的指点之辞。 我认为第二说比较合宜,顺理成章,故从此说。不过,对这一节作如是解释,那么,对全诗的章法、结构也应当作相应的理解。这就是说,此诗除了开头与诗尾的各两句,是作者的客观描述之外,中间各节均是作者纪录流民与路人的对话。 流民经过路人这一充满希望的指点,原以为即可搞到一点吃的。然而,事与愿违,在这大灾之年,哪里还有倖免者!好容易匆匆赶到那边一看,果然是—— 流民敲了门无人答应,进去一看,连烧饭的锅也没有,那还有什么食物呢?屋主早就逃荒去了;不仅这家走了,全村都不见人影。夫妇俩见此惨状,没有了主意,只得惶惶地徘徊在空巷之中,不禁泪落如雨。空巷,在末句出现,不是随意拈来的,而是诗人的匠心经营的结果。因为,透过“空巷”二字,可以看出灾情的严重性和普遍性。末尾这两句诗,正是诗之题旨所在:揭露明崇祯年间,统治者不修农政,虫旱之灾任其蔓延,才使广大地区的人民遭受饥饿流离之苦难。 这首乐府诗,内容也是反映现实的,同前一首七律相仿,但风格却有区别。前一首直抒孤愤之情,豪放悲壮,苍凉俊拔;而这一首却是客观记事,不假雕饰,不用夸张,朴实自然。这正好体现了诗人前期反映社会民生那一部分诗歌的特色。 **** 借此机会,顺便略说一点陈子龙诗歌创作的成就。 陈子龙作为明代中叶以来“复古派”的最后一个重要作家,其诗歌创作成就,是居于前后七子之上的,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复古”而不脱离现实 开始,陈子龙的诗歌创作活动,曾经同当时的“公安派”、“竟陵派”公然对抗,还编辑了《明诗选》来提倡复古,宣扬“七子”的文学主张,并在自己早期创作中(主要是拟古乐府和五言古诗)反映了某种程度的拟古倾向。但是,可贵的是他终于做到了:出身拟古派,但不泥古、僵化;尊古而不忘今。这主要是因为,他能够站在现实政治土壤中来尊古、倡古。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使他在崇祯最后几年间写出那些忧国伤时、长歌当哭之作。(如《辽事杂诗》(七律八首)、新乐府《小车行》、《卖儿行》、《易水歌》和《边风行》等。)而且这些诗作,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的崇高民族风节和深沉的爱国情愫,这在陈诗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使陈子龙在政治上,是爱国文社(几社)的盟主,南明抗清将领;而在文学上,又是具有民族气节盛誉的爱国作家。 第二,摆脱“七子”遗风,构成自己独特诗风 陈子龙早期那些“以形拟为工”的模拟之作,同“前后七子”作品,没有多大区别。(其中反映现实生活部分除外)。但在后期的创作活动中,由于内忧外患的社会斗争直接冲击和时代风云的洗礼,其诗风起了巨大变化,并形成了自己的独有风格。这就是:在词藻鲜丽、音韵铿锵、慷慨悲歌的诗篇中,充溢着感时抚事,关切民瘼和同仇敌忾的强烈爱国精神与“忧愤念乱”的沉痛感情。在陈子龙各种诗体中,最富有这个特色的要算七律,特别是那些组诗,如《秋日杂感》十首、《晚秋杂兴》八首和《都下杂感》四首等等,均鲜明地体现了诗人的独有诗风。 小车行陈子龙 小车斑斑黄尘晚,夫为推,妇为挽。出门何所之?青青者榆疗吾饥,愿得乐土共哺糜。风吹黄蒿,望见墙宇,中有主人当饲汝。扣门无人室无釜,踯躅空巷泪如雨。 对于《小车行》,《明诗别裁》评论说:“写流人情事,恐郑监门亦不能绘。”郑监门指的是宋代的郑侠。宋史记载,熙宁六年,天大旱,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扶老携幼入京师者日有千人。时郑侠监安上门,因绘流民图,并上疏极言新政之失,神宗因罢青苗法。对于郑侠的政治主张,这里姑且不论,单以其感人的艺术力量而言,我们是可以想见的,然而, 《明诗别裁》仍然认为《小车行》还是要高出一筹。将诗比画,此言不无道理。陈子龙生活在明朝末年,这是一个被天灾人祸交相煎熬的时代,崇祯十年(1637)六月,北京附近与山西大旱,七月,山东遭受蝗灾,诗人在自京南归途中目睹了流民的种种惨状,感时伤事,于是袭用乐府歌体,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明末的流民图。 这首诗写的是一对夫妇逃荒乞食的遭遇,但透过诗人笔下的荒村,让我们所看到的远不是仅此一对夫妇,而是一个成千上万的流民大军,尺幅千里的艺术概括正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全诗可分作两层。第一层写夫妇推车逃荒的情状。首句开篇切题,并交代背景, “黄尘”二字下得精当,那被许许多多流民踏过的路,正因为久旱无雨,才黄尘飞扬,由此可以想象出龟裂的田地,严重的灾情。暮色里,“夫为推,妇为挽”,行进在逃荒路上,这一“推”一“挽”看似平易,却意味深长:试想,设若丈夫能“推”,何需妻子再“挽”?显然,他们已到了饥饿与疲惫交困的穷途末路,这是一层意思;如此窘境,尚且你“推”我“挽”,相濡以沫,这夫妻情义又何等深厚,这是又一层意思。诚然,这里并不着意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但正由于写出了夫妻的温情,才更能牵动读者悲天悯人的愁绪,才更能引起读者对他们前途命运的关怀。于是接下去便写这对夫妇辗转他乡的动机。他们想到什么地方去呢?回答是:“青青者榆疗吾饥,愿得乐土共哺糜。”汉乐府《东门行》里有类似这样的诗句,那是写一个丈夫因为不忍心于妻子儿女挨饿受冻,而拔剑出走,奋起反抗的故事,妻子担心丈夫会给家庭带来更大的灾难,哭劝道:“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糜者,粥也。妻子的话大意是,让人家享受富贵去吧,我与你一起吃这口粥,共渡苦日子。由此,不难看出,“共哺糜”已是濒临绝境的生活。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陈子龙的笔下,“共哺糜”却成了流民心向往之的“乐土”式的生活。绝境居然变成了“乐土”,可以想见,人民是在怎样困苦的饥饿死亡线上挣扎了。这里,我们不能不佩服诗人用典的功夫,他将《东门行》里的诗句信手拈来,不仅不露一点痕迹,而且大大扩展和加深了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这是很值得我们去细细咀嚼和品味的。 如果说诗的第一层是借用一个特写镜头,成功地描写了一个典型的家庭,通过这个“点”让读者去认识当时社会现实的话,那么诗的第二层则是一个全景的鸟瞰,它通过勾勒荒村这个“面”,让读者的视野向整个社会延伸。“风吹黄蒿,望见墙宇”,写望中所见。“吹”字耐人寻味,正因为有“吹”,才能得“见”,倘若是风“住”了呢?自然也就看不到被黄蒿掩没的房屋了。这里的巧妙之处在于,诗人用绘画中常用的大写意的手法,抓住“风吹黄蒿”这一富有特征性的景象渲染烘托,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荒村全景图,而“扣门无人室无釜”则是这幅画的细部。这样写不但描绘了万户萧疏的景况,而且暗示给我们,这里的人也早已逃荒乞食去了。如果说“扣门无人”尚给这对奔波了一天的夫妇,还留下了一线希望,因为或许这里的人还能早出夜归,那么“室无釜”则是着实可怕的了,这无疑是表明这里的人,同这对流民夫妇一样,也携家带眷,远走他乡了。这里同样是一个赤地千里,讨饭无门的地方。“踯躅空巷泪如雨”,交代了这对夫妇乞讨的结局——哪里都没有能够“共哺糜”的“乐土”,有的只是灾荒和饥饿的威胁。这个结局,倘与《东门行》相比,似乎听不到反抗的怒吼,看不到剑拔弩张的行动;从主人公的眼睛里看,看到的只是无奈和泪水,但却更能引起对弱者的同情,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首诗在揭露黑暗现实方面,却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意义。 《小车行》《小车行》
诗篇名。明陈子龙作。清沈德潜、周准《明诗别裁集》卷十评此诗说:“写流人情事,恐郑监门亦不能绘。”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一册说:“崇祯十年,子龙中进士,殿试在三甲,就选得惠州司李。是年六月,两畿大旱,山东蝗虫为灾,流亡遍野。这首诗是作者出京赴任途中目击饥民流离之状而作的。”此诗是作者早年的作品。诗中描写了人民逃荒的苦难情景,表现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从艺术上看,此诗明显地受到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以叙事取胜,运用口语,风格古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