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蛔虫团肠梗阻
蛔虫团肠梗阻,是急性肠梗阻的一种类型。好发于2~12岁以内的儿童,尤以农村儿童为多见。多因平时不注意饮食卫生,肠内蛔虫寄生,在驱虫不当及发热、饥饿等情况下,胃肠紊乱,使肠腔内聚积的大量蛔虫,由于不适应这种环境而异常活跃起来,互相纠缠,以致成团,阻塞肠道而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疼痛,在疼痛发作时可观察到肠蠕动波及肠型。又可摸到能移动的条索状包块,且有压痛。常伴有呕吐、腹胀、便秘等症状。X线腹部透视和血、尿、大便的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治宜解痉止痛,驱虫散结,疏通肠道。以旋摩法解痉止痛,以扭揉、提抖两法驱虫散结,以疏通法疏理肠道。
❶旋摩法: 医者两手全掌面着力于患儿的腹壁上,自右下腹部开始,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次序以顺时针方向在整个腹壁上两手交替旋转运摩,一般需反复操作15~20分钟,待包块消失,腹痛缓解后,再用以下几种手法。
❷扭揉法: 医者两手同时用拇指及其余四指以纵轴向捏住患儿整个腹壁肌,然后两手以相反方向来回交错,使患儿整个腹壁肌呈“S”形。自上而下反复揉捏1分钟左右。
❸提抖法: 医者以两手大拇指指面将患儿的腹壁肌推向一侧,然后用拇指及食、中指将此聚隆的腹壁肌提捏起,快速地上下抖动;再以同样方法在另一侧操作。每侧分别提抖3~4次。
❹疏通法: 医者两手分别置于患儿腹部两外侧缘,然后两手相对用力,逐渐向腹部中间挤合,使整个腹壁肌聚隆在腹部中间,右手即将此聚隆的腹肌紧捏,再以左手全掌面着力,自剑突处由上向下,再由下向上用力推托,如此反复3~5遍,手法要求深透有力,以助通气散积。这四种操作法,在通常的情况下以旋摩法和疏通法为主。推拿前可根据患儿年龄不同,给予口服液体石蜡油30~60 ml以助润肠散结。中、重度脱水者,应先补液以纠正水与电解质的紊乱,然后进行推拿。施术中若患儿腹痛剧烈不予合作者,可按压足三里、揉摩腹部以止痛,或用阿托品制剂口服或肌肉注射,然后再继续施术。若经推拿后腹痛缓解,但仍有腹胀、包块者,可用软肥皂液等作保留灌肠。凡属肠道先天性畸形、肠道肿瘤等所引起的肠梗阻,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已有血运障碍征象的绞窄性肠梗阻,均不适宜进行推拿治疗。